[农民工,子女,城市]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区域治理LIVELIHOOD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佛山市为例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陈燕霞摘要:进入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始终在增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更多地跟随父母迁往城市,而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如教育问题、城市融入问题等,也成为了社会治理过程的重要内容。
佛山市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个群体的城市融入。
面对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责任主体保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权利,加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笔者通过“小候鸟”社区项目,对随迁子女、外来务工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调研访谈,了解佛山市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生活、学习状态及面临的城市融入困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中图分类号:D5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275-0003新时期,改革进程迅速,农民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201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9077万,比上年增加241万,增长0.8%。
外出务工人员17425万,增长0.9%。
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因素影响,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并不尽如人意,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让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关乎着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也是未来关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及概念界定(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农民工群体。
广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底佛山市常住人口为815.86万,比2018年增加25.29万,增长3.25%。
农民工是佛山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农民工的迁移不同于以往的个人迁移。
近年来,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从全家移民过来的。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的影响,加上文化习惯的差异,使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教育融入、文化融入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个人发展和身心都造成许多影响。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对策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对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他们带着家人来到城市,孩子也跟随而来,这些孩子就是进城农民工子女。
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却面临着许多教育上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教育问题的困境1. 教育资源不均衡进城农民工子女通常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城中村,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校条件不好,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这些孩子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困境,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就学难题进城农民工子女通常是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他们在城市并没有户口,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在城市正规学校就读,很多时候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农民工子女班,学校条件差,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3. 教育成本高昂进城农民工一家通常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孩子就读学校需要支付学杂费、生活费和住宿费等,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教育成本的高昂使得进城农民工子女很难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就业歧视由于进城农民工的身份问题,他们经常面临着就业歧视,当孩子成年后想要在城市找工作时,也会受到身份歧视,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也带来了困难。
二、对策探讨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边缘地区和城中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的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进城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2. 放宽户口政策政府可以考虑放宽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户口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就读于城市正规学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3. 减免学杂费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减免学杂费和提供相关的教育补助,减轻进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开支压力,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加强职业培训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成年后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减少身份歧视,让他们更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
5. 鼓励社会参与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支持,积极参与到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中,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教育体系。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适应困境。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融入问题1.经济融入由于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缺乏城市工作经验和技能。
在面临激烈的城市竞争时,他们往往容易被排斥或者利用。
他们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也常常低于城市居民。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保护农民工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2.社会融入农民工迁居到城市后,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面临社会融入的困难。
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差距和隔阂,很难融入城市的社会网络。
解决方案: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建立社会组织和平台,为农民工提供社会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二、城市适应问题1.生活环境适应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如居住条件、交通、饮食等方面的转变,很多农民工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提供更好的住房和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对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常识和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2.心理适应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他们离开家人和亲人,没有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的工作强度和生活紧张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解决方案: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缓解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同时,建立农民工之间的互助和支持网络,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感受到归属感和温暖。
总结: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适应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政府、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都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实现自身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只有充分解决农民工的融入和适应问题,才能让城市变得更加和谐和繁荣。
农民工子女社区保护与城市融入的对策研究
义务教 育法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未成 年 人保 护 法 》 法律 法 规 的宣 传力 度 , 等 强化 外 出务 工家 长 对子 女 成
长 的监 护责 任 和教 育 责 任 , 导他 们 正 确 处理 打 工致 富 与 子 女教 育 的 关 系 。 同时要 充 分 发挥 县 “ 工 引 关 委” 五老” 和“ 的作 用 。组织机 关 干部 、 社会 热 心人 士 与农 民工 子 女结对 子 , 富有 爱 心 、 任心 的成 年 人 让 责 在一 定程 度上替 代 父母 的角 色 , 引导 他们 成长 。 一 步净 化社 会 环境 , 关 部 门要 加 强对 校 园周边 环 境 进 有 的监管 整 治 , 为农 民工子 女 的健康 成 长 营造 良好 的环境 。 国家 要 改革 义 务 教育 入 学体 制 和 拨 款方 式 , 一 步 完善 《 进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未 成 年人 保 护 法 》 《 和 中
他 们从 边缘 化 的状态 解脱 出来 , 他们 的子 女真正 能健 康茁 壮 的成 长 。 让
从 我 们 的调 查 来看 , 民工子 女 面 临许 多 困境 , 走 出 困境 , 农 要 必须 从 儿童 自身 的权利 出发 , 满足 他 们 的成 长需 求 , 同时 不能 盲 目的将农 村 的 问题 转嫁 到 城市 里 去 , 让 儿 童对 城市 的融人 与 城市 化 的进 要 程 保 持一致 。我 们认 为 儿童对 新 的生 活环 境 的融入 应该 有 两个 方面 的考察 , 其一 外 界给予 这些 流入 儿 童 的相对公 平 的待 遇 , 二是 儿 童对新 环境 的接纳 ( 其 对新 文 化 的认 知 、 同化 与 内化 的过 程 ) 所 以儿 童对 。
社会 、 校 、 庭 共 同配合 的关 怀 网络 。 学 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丽水市三胞树人小学为例
题是一个具有启发意义 的理 论。博格达斯 ( B o g a r d u s ) 提 出
“ 社会距离 测量 法” , 强调社会距 离的客 观性 , 把 社 会 距 离
界定 为一种社会 关系与其 他社会关 系发生 关联 时所产生
的情 境 。马 克 斯 ・ 韦伯 ( Ma x We b e r ) 在 论 述 社 会 阶 层理 论 时
阂。
但是 , 对 于随迁子女 能否 “ 读 好书 ” 的问题 , 又 是一个
值得实证研究的问题 。随迁子女 转入到当地公 办学校往往
出现 : 学 习跟不上本 地学 生 , 与城市居 民子女 相处不 融洽
就社会距 离的影响因素问题 , 相关 实证研究 指出人 口
等 问题 , 部分农 民工随迁子女 的教育融入甚 至遭遇城市居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劳动 时间长 、 文化程 度低 , 投入 到子 女身上 的资金 、 精力、
时间有 限 , 缺乏 良好 的家庭环境 和科学 的家庭教育不仅影 响着农 民工子女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 , 也 影响其融入城市 社会并健康成 长 , 更影 响着社会 的和谐与稳定 。
二、 文 献 回 顾
社 会 距 离 理 论 对 于 研 究 农 民工 随 迁 子 女 城 市 融 入 问
市存在 着“ 先 天的 隔阂” , 加 上市 民对农 民工 的歧视 态度 , 进一步导致 了农 民工 随迁 子女对城市缺乏认 同 , 造 成新的
社会问题。 农 民工 随迁 子 女 在城 市 首 先要 面 对 的是 就学 。为 推 动
城市农 民工 随迁 子女 “ 有 书读” , 浙 江各地政 府 “ 以流入地 政府 为主 , 以公办学 校为 主” 作 为解决 农 民工 随迁子 女入 学 问题 的指导 方针 , 同 时结合 当地 实际 , 提 出 了相应 的解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到城市生活、定居,面对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政府应推进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对策一、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现状首先,农民工子女在观念认同、社会关系、社区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遭社会排斥,与城市居民尤其是同龄人缺乏社会交往。
1.观念认同排斥观念排斥是城市居民在意识层面上对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排斥,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
由于我国长期执行户籍管理的城乡分割制度,对城市和农村实施不同的政策。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和保障,而农村居民却不能;加上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
因此,城市跟农村不仅仅存在生活地域上的差异,还存在着生活水平的差异,甚至城市居民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认同是一种主观感受,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文化认同感较高,他们希望进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也希望能在城市中接受较好的教育,将来从事有较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工作。
虽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但由于政策限制、城市居民的排斥和自身资源不足等原因,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的后代,跟随着父母来到城市,同样遭受着城市居民的排斥。
外来人口的激增造成城市公共服务的短缺,许多城市居民认为外来人口影响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质量,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多少俨然成了某些城市家长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而在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就读的城市儿童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打交道,认为农民工子女没有教养,学习差,禁止自己的孩子跟他们交朋友。
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体或群体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
共 享历史和经验 ,相互 获得对方 的记忆 、情感 、态度 ,最终
整合 于一个共 同 的文化生 活之 中” 。“ 融合 论”把 融合过 程 和 内容系统地划分经 济竞争 、政治冲突 、社会调节 和文 化融 合等四种社会互动形式 。
境 ,不应该 只着眼于农 民工子女 本身 ,而应该放 眼于针对农 民工子女群体 的整个社会环境 ,包括 家庭 、社会 、教育 以及 农民 工子女 自身等四个 因素。 【 关键词 】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困境
从2 0世纪 8 O年代 初 开始 ,随着 我 国改 革开 放 以来 经 济社会 的持 续发 展 ,特 别是工 业化 和城 市化进 程 的不 断推 进 ,全 国范 围的人 口流动这一显性社会 现象越发 普遍 ,而这 当中则 以从农村涌人城市 、西部流入东部为 主。国家统计 局 局 长 马建 堂在全 国第六 次人 口普查 发布 会上 回答记 者 问时 曾指 出 : “ 更 多的人 口从 内陆西部往 东部发 达地 区迁 移 、流 动” ; 据第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结果 显示 ,我 国居住地 与户 口 登记地所在 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 口登记 地半年以上的人 口为 2 6 1 3 9 万人 , 也就是说 , 我 国现有流动人 口已超过 2 . 6 亿, 接近全 国总人 E l 的1 , 5 ,与 2 0 0 0 年我 国第五次人 口 普 查相 比 较增 长 8 1 . 0 3 %; 2 0 1 3 年8 月国家教 育部公布 的 《 2 0 1 2 年全 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显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 中进城 务工人员 随迁 子女共 1 3 9 3 . 8 7万人。其 中,在 小学就 读1 0 3 5 . 5 4 万人 , 在初 中就读 3 5 8 . 3 3 万人。这就说明有 1 0 0 0 万左 右的农 民工 随迁子女 随着其父母 来到 了东部 发达地 区 , 而上海市则首 当其冲 。 农 民工 ,是我 国的特有 名词 ,是指 在本 地 乡镇 企 业或 者进入城镇务工 的农业 户 口人 员 ,而其子女则被称为 “ 农 民 工子女 ” 。农 民工子女主要分为 “ 留守子女 ”与 “ 随迁 子女 ” 工 城市融人问题研究 的重要理 论背景 。最早的社会融入研究 是从西方社会融合理 论开始的 ,用来理解和解释西方移 民在 社 会的经济成就 、行 为适 应 、文化融合 、身份认 同的过程 和
浅谈如何令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更好的融入社会
一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90 9(090.0 .l 10 . 220 )1 0O 5 3
在着相关关系 。 因此 , 父母应该明白 t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 中所承担 l 的责任 。 要提高 自身素质, 从道德觉悟 、 知识水平、 教育能力和行为方 式等方面全面提高 自己。 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要改善农民工 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 就要 帮助农 民工提高素质,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
的 印 象 , 以达 到 创 造 有 利 于进 城 农 民工 及 其 子 女 社 会 适应 的 社会 环 境。 到 目前 为 止 , 国 的城 市化 水 平 仍 然 很 低 。 的 城 市化 水平 和 数 中 低
二、 改善农民工子女家庭 教育状 况 首先 , 改善农 民工的生活状况, 使农 民工子女有一个相对安定的 生活环境 。 在僵化 的户籍制度下, 农民工在城市跟当地市民存在着同
、
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 的接 受教育的机会
目前。 进城农 民工子女 的就学方式主要是进入公办全 日制学校或 者在专 门为农 民工子女举办的“ 民工子 弟学校” 就学。在公办学校上 学, 进城农 民工子女需要在交纳杂费的同时交纳数额不等的借读费、
插 班 费等 。在 2 o 0 6年 发 布 的 《 务 院关 于 解 决 农 民工 问题 的若 干 意 国
育儿概念和基本的法制意识。对他们 的教育必须以基础性和 实用性
为原则 , 要让他们看到教育 的追切性和有用性。 教育的内容 可以是基 本的读、 算等技能, 写、 也可以是家庭教育知识、 城市的安全和交通规 则、 公民道德和法律等; 教育的形式也可 以多样化 , 以通过城市社 区 可
见》 中明确指 出城市公办学校对 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 生在 收 费 、 理 等 方 面 同 等 对 待 , 得违 反 国家 规 定 向 农 民 工子 女 加 管 不 收借读 费及其他任何费用。但有些地方仍然 以各种名义不同程度地 向进城农 民工子女收取额外费用 。而进城农 民工子女的另一种就学 方式 ,打工子弟学校” “ 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些学校往往管理混乱, 设 施简陋 , 资参差不齐 , 师 教学质量差。 因此, 要想改善进城农民工子女 的社会适应 , 必须改革城乡教育不同政 策待遇 , 同时要加强监督和落 实。 首先要取 消针对农 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 的各种限制, 取消农 民 工子 女进入公办学校要交纳的“ 借读 费” “ ,赞助费” 等歧视性收 费, 禁 止公办学校 以任何理 由拒收农民工子女或者 向农 民工子女收取各种 名 义 的 费用 。 次 , 市 有 关 部 门 应 当将 农 民工 子 女 教 育 的 费用 纳 入 其 城 教育事业 费预算 。 再次 , 政府还应当大 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 对农 民工子弟学校要采取引导、 支持的态度 , 切实解决农民工予女就 学难 的问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 应当制定相应的优 惠政策, 采取有 力措施 ,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兴办民办学校, 给予 民办学校合 法身份 , 以增加农 民工子女就学机会 , 减轻 公办学校压力。同时也要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共3篇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共3篇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1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群体日渐壮大。
而这其中最为脆弱的群体,莫过于他们的随迁子女。
这些孩子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由于父母因务工到城市而背井离乡,他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可以为这些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首先,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
这些孩子在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而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支持。
如果没有家庭的温暖和陪伴,这些孩子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孤独。
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个别谈话、团体活动等形式,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情感环境,提高他们的情绪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教育和职业指导。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均,造成许多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些孩子往往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同时在学校中也面临着与城市孩子的文化差异和适应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义务辅导、学习指导、职业规划等方式,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最后,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保护。
由于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低薪、劳动强度大、工作不稳定等,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而随迁子女往往承受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问题,促进对这些孩子的法律援助和保护,提高他们的保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监管和社会治理的手段,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简单来说,社会工作意味着关爱、关注和支持,将为随迁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保证。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这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积极探索相关的时间管理和资源整合方式,以更好地满足随迁子女的需求和期许综上所述,随迁子女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是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社群心理边缘化趋势的分析
( 川 警 察学 院 四 四川泸州 6 60 ) 4 0 0
内容摘 要 : 农民工子女是城 市化进程 中出现 的特殊社会群体 , 某些客观 因素导致农 民工子女社
群 心 理 出现 边缘 化趋 势 , 种 群 体 心 理 不 同程度 地 影 响 着 农 民 工子 女 的 城 市 融 入 。 要 采 取 措 施 及 时 遏 这
基 金项 目 : 州 市2 0 年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课 题 “ 民工 子女 城 市 融入 与社 会 稳 定 研 究 ”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泸 08 农 的 项
目编号 :Z 8 0 。课 题 组 成 员 : 红 , 军 , 文 。 LOA 3 周 卢 江
收稿 日期 : 0 9 0 — 5 2 0 — 9 0
工 子女 城 市融 人 障 碍 典 型 个 案 访 谈 ” 系列 问 卷 , 农 民工 子女 城 市 融 人 及 相 关 问 题 进 行 初 步 等 对
研究。
一
、
社 群 心 理 边 缘 化 趋 势 的 理 论 和 实 证 分 析
按 照社 会 学 的界 定 标 准 , 市 农 民工 子 女 并 不 能 称 为完 全 意 义 上 的 社 会 群 体 , 是 他 们 几 城 但
农 民工子 女 已经 成 为城 市 里 现 实存 在 的社 会 群 体 , 们 的城 市 融 入 问题 也 日益 成 为 城 市 化 进 程 他 的重要 问题 。为此 , 我们 以 四川 某 中等 城 市 为 样 本采 集 地 , 计 了 “ 民工 子 女 城 市 生存 基 本 情 I 设 农
况 调查 ” “ 市 未成 年人 对 农 民 工 子女 评 价 状 况 ” “ × 、城 、× 市农 民工 子 女 城 市 融人 状 况 调 查 ” “ 民 、农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必要性与途径
的城市化水 平 , 还需要大量 的农 民工进入城市 并转化
为城市居 民, 因此 , 民工 子 女 城 市 融 入 有 着 极 其 重 要 农 的意 义 。 融 人 城市 社 会 后 , 民工 子 女 由 于有 了在 城 市社 会 农
的学习工作经历 , 思想观念上将 比他们 的父辈受城市生
离农村 ,他们会把城市所接触到 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 , 对农村社会 的文化观念将产生积极 的影 响。 此外 , 通过
文 化 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功 能 , 民工 子 女 对 城 市 社 会 文 化 观 念 、 活 农 生
往, 他们的价值 观 、 维方式 和生 活习惯也很难 向市 民 思
转化。 这种 低 水平 的城 市 化 不利 于城 市 化 进一 步 发展 。 农 民工 子 女是 城 市 未来 的建 设 者 , 虽然 他们 目前 的
活 影 响 更 大 , 具 有 和 城 里 孩 子 一 样 强 烈 的公 民意 识 , 将
、
农 民工 子 女 融 入 城 市 的 必 要 性
知法懂法 , 政治参 与意识增强, 不再盲 目迷信 。 这些公 民
意 识 不仅 是 市 民化所 需 要 的 , 于 最 终 实现 农 村 社会 的 对
方 式 等 的 内化 对 于 加 速 他 们 的父 辈适 应 城 市社 会 的进 程 也 具有 重 要意 义 。
2 是 促进 社 会 和谐 与稳 定的 重要 因素 .
身 份还 是 暂住 者 , 随着 城 市化 的 发 展 , 们 终 究 要 彻 但 他 底进 入 城 市 并成 为 城 市 的一 员 。 界 各 国工 业化 的发 展 世
摘
要: 随着城 市化的发展, 民工人数 大量增加 , 农 由于体制 的原 因, 进城的农 民工子女在迁入地 受教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问题探析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不 断 流 入 城 市 。 随 着 在 城 市 工 作 的 E趋 l
稳 定 ,越 来 越 多 的 农 民 工 开 始 将 自 己 的 子 女 带 到 城 市 里 居 住 、 学 . 民工 流 动 从 “ 个 原 子 型 ” “ 家 迁徙 型 ” 上 农 单 向 举 转 变 。调 查 统 计显 示 : 2 多 的 进城 农 民工 背 后有 他 们 在 亿 7 0 多 万 的 子 女 . 其 中有 3 0 多 万 跟 随 他 们 进 城 , 有 00 这 00 还 3 0 多 万 留 守 在 家 。 据 是 否 随 同 父 母 流 动 , 以 将 农 民 90 根 可 工 子 女 分 为 “ 动 儿 童 ” “ 守 儿 童 ” 个 部 分 。人 们 通 流 和 留 两 常 所 说 的 “ 工 子 女 ” “ 来 民工 子 女 ”“ 工 子 弟 ” “ 民 、外 、民 、打 工 仔 子女 ”指 的就 是 随 同父 母 一 起 流入 城 市 的 “ 动 儿 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 一个 农 民工 子女 ,这个 规 模 不 小 的社 会 弱 势 群体 在 城 市 中的适 应 性 和社 会 化 问题 不 容 忽视 。对 于 这些 农 民工 子 女来 说 , 城 市 中公平 地 接 受城 市教 育 . 入 城市 教 育 在 融 是 他们 适 应 城 市生 活 . 入 城 市 生 活 的第 一 步 . 是 关 键 融 也 的 一 步 , 好 这 一 步 对 于 农 民 工 子 女 改 变 自身 社 会 地 位 . 走 对 于 我 国 的 城 市 化 建 设 ,对 于 实 现 教 育 公 平 城 乡 融 合 都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口。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定居,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其市民化进程缓慢。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其生活压力较大。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其子女的发展。
4. 心理融入问题: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策略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统一,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权益。
3.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应加大城市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4. 加强心理融入引导: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业支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城市经济。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为例,该市通过采取。
农民工二代的城市融入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二代的城市融入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徐晴刘海鹰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19期农民工二代是一个处于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由于现存的种种因素使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排斥,从而导致他们融入城市困难重重。
研究发现,在户籍制度的障碍下,农民工工资歧视﹑社会保障低﹑子女教育受限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为了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教育投资,开展农民工二代的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社会认同;同时加强对农民工二代的心理疏导和心理问题的关注,激发他们的自信﹑乐观和希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工二代享有公平权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农民工二代城市融入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户籍制度固化了农民工二代的制度性身份农民工二代大多数是随着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村子女,他们在城市中接受教育,毕业后一直留在城市就业与生活。
农民工二代大多数没有城市户籍,也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
在就业﹑生活﹑住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障碍。
因此户籍制度成为了进一步制约了第二代农民工的发展的一个因素。
没有诚市居民身份使得农民工二代面临着各项保障与权益的缺失。
一方面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排斥与歧视,进一步导致难以融入城市的问题。
因此,户籍制度成为了制约农民工二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社会保障和社会权益的缺失使农民工二代面临严峻的困境当今民工市场,农民工二代普遍年轻,部分人拥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文化,求职心态要比父辈们平和很多,也挑剔了很多。
在他们看来,适合的工作无非就是:合理的工资,缴纳保险,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
很显然,这些都是他们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用人单位看来成了额外需要。
目前,农民工二代的劳动安全,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仍不如人意。
(三)自身能力与素质方面问题农民工二代缺少指引和培训机会,使他们自身素质难以提升。
与农民工一代相比,农民工二代的学历相对较高,他们更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培训和知道机会,以寻求更好的职业。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城市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他们成为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差别的存在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提供理论基础。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特点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城市融入的现状和特点备受关注。
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农民工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社会保障、生活居住条件、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在就业、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点。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和特点,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相应的研究和工作。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主要的因素,比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社会因素主要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地位和认同感等问题,包括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以及农民工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文化因素主要是指农民工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以及城市的文化环境对农民工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工作非常重要。
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这些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其次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理解,这种态度不仅增加了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再次是城市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分配不公平,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比如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就业机会有限等;最后是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问题,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挑战,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能力。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歧视、住房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就业歧视。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和相关技能认证,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持有偏见,不愿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农民工的就业困难,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能力。
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打击就业歧视现象,确保农民工能够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支持,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更多岗位机会给农民工。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住房困难。
由于城市房价高涨,农民工往往难以负担得起城市的住房费用。
许多农民工只能选择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简陋的出租屋中,生活条件艰苦。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给他们的城市融入造成了困难。
为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困难,政府应加大对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给农民工。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农民工的住房权益。
此外,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资助力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最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农民工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
一旦遭遇意外事故或者疾病,他们往往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医疗费用的压力。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稳定和城市融入。
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农民工进城务工规模的扩大,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教育困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并提出相关的救助对策。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多只能就读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通常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2. 社会融入困难。
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孩子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他们在学校中常常遭受排挤和歧视,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和同学间的关系网络。
3. 家庭经济困难。
由于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家庭经济拮据,许多随迁子女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缺乏基本保障,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二、救助对策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应采取以下救助对策:1. 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条件,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与城市孩子平等的教育机会。
2. 加强师资培训。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增强他们对随迁子女的关爱和教育热情,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3. 推行特殊教育。
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特殊情况,应推行特殊教育政策,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培养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
4. 建立社会救助机制。
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应积极参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工作,提供经济援助、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帮助,助力他们克服困境,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5. 引导就业转型。
为了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政府和社会应引导农民工逐渐从体力劳动转向技能类和知识类工作,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从源头上解决教育困境。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中的能力建设问题研究——以西部城市为例
教 育对 于一 个 国家 来 说 , 决定 未 来 的 国 民 将
素质 和国家 发 展潜 力 。而 对 于 每个 个 体 而 言 , 教
投 资 , 高人 力资本 水平 , 提 才能 抓住有 利 的经 济机 会, 增加 收入 , 增加融 入城 市 的机会 。
育作为一种公 民权利 , 打破现有社会 等级 的唯 是 通道 , 也是 社 会 各 阶层 上 下 流 动 的 唯一 路 径 。 它是个 人实现 经 济权 利 , 得 生 存 和发 展 的基 本 求 前 提之 一 , 是实 现 政治 权 利 和 公 民权 利 与 自由 也 的必要 保证 , 另外 , 是直 接影 响到 个人 实现文 化 更 活动 的权 利 和 自由… 。 在 现代经 济增 长 理 论 中 , 卡斯 、 默 、 克 卢 罗 贝 尔等人尽管研究的重点不一样 , 但都包含着这样 的一个核 心思 想 , 即人 力 资 本 水平 的提 高 是 国家 财 富和个 人收 人持续 增加 的根本 动力 。这 些思 想 和理论说 明 , 农 民和农 民工 及 其 已经 进 城 的子 对 女 而言 , 只有在 教育 、 健康 、 迁徙 能力 等方 面进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f uzo om l nvri Sca Sine ora o i uN r a U i sy( oi c c ) l G h e t l e
21 00年第 1 期 ( 总第 12期 ) 6
农民工子女城 市融 人中的能 力建设 问题研究
一
为了以下行文的清晰, 在此 , 我们首先界定本 课题 研究 对象 —— 随父母 进城 的打工 的农 民工 的 流动子 女 , 要是指 流动人 口的未成 年子女 , 主 特别 是 处 于中 、 学学龄 期 的流动子 女 。 小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中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村居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往往存在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居住、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较为艰苦。
因此,近年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就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启示和不足。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在城市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融合,包括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经济融合等方面。
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程度与其在城市生活中所获得的资源和感受相关,是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1.结构性因素。
来源地的区域差异、常住地的区域差异、文化差异和阶级差异等结构性因素会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
2.非结构性因素。
农民工自身的个人特征,例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职业技能等,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3.制度性因素。
城市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程度的因素。
1.经济融入研究。
经济融入是指农民工创造价值和通过城市获得收入的过程。
近年来,经济融入研究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热点之一。
2.社会融入研究。
社会融合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建立社会联系、获得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社会融入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安全感。
3.文化融入研究。
文化融入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接受和融入城市文化的过程。
文化融合可以减少文化冲突,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1.优化城市管理制度。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教育和培训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加强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是提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重要手段。
应当优化城市设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
3.加强社会融合。
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五、结论通过对现有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进程,需要综合考虑制度性、非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贵阳市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调研
过设立助学金 、减免费用 、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
式 ,帮 助家 庭 经济 困难 的进城 务 工 就业农 民子 女
上学 。
城 市户 籍 的义 务 教育 中小 学生
20 年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 进一 步 加 强 04 《
攻策 。党 和 国家 正 在 以前所 未 有 正意 义 的义务 教育 。
元 , 中每 生每学 期 为40 - 0元 。 初 0 一 6o 这些 收费 要用
( ) 源情况 一 生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 年, 在农 民工这个流动群体中, 第
现 。 0 7 对农 民工 子女 问卷{ 据20 年 j 来 贵 阳3 以 内的 占3 .%,至6 年 07 4 空 以上 的 占3 .%,有 相 当多的孩 { 06
入 只有 4 0- 0 元 。 0-6 0 - 二 、 务教育 发展 情况 义
力军。全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 中, 民办学校就读 的占6 %( 在 5 其 读 的农 民工 子女 96 0人 , C 6 5 1 占6 , 读的农 民工子女 144k 占6% 6 3) , 3 .
民工 子女 义 务教 育上 发挥 了重 要 已成 为我 市义 务教育 的重 要组 成
、
关 注 民生成 为党 和政府 的工作
出 的民生问题 , 义务教育当然成为
E 义上 的义务 教育 , 该是 免 费 意 应 这 也 是 世 界 大 多 数 国家 的 惯 例 ,
电正 在 向这个 方 向发 展 。 家对农 村 义务 教 育 阶段 的 中小学
20 年 ,关 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 03 《 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的意见》 出, 提 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学界关于移民适应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学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最早的社会融入研究是从西方社会融合理论开始的,用来理解和解释西方移民在社会的经济成就、行为适应、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的查阅,有“融合论”、社会认同的理论和社会适应的理论等三种理论较具代表性。
(二)社会认同的理论研究
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等人提出的,其认为对社会认同的追求是群体间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即对属于某群体的意识会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他采用“最低限度群体”范式实验验证了社会认同理论现实存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另外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和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社会自尊进行了区分。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位置,从而更深刻的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实质。
(三)社会适应的理论研究
高斯席德(美国社会学家)在其所著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中表达了关于社会适应的理论观点:“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这三个方面”。在书中,高斯席德强调社会适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他强调应该将社会适应理解为在新的环境中移民本身的行为,以及在变化的环境中移民所进行的持续的行为调适过程庭
社会是一个宏观概念,但具体梳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是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城市居民的接纳程度等等客观课分析因素。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国家以及各地政府出台的针对外来农民工以及子女的各种政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产生,进而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及其伴生现象的出现,例大部分农民工是没有与劳动用人单位签署劳资保障协议的,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城市所涉及的入学就读、看病就医等等都无法正常的获取相关社会资源,另外还有学者甚至提出某些制度性或限制性政策因素则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子女社会认同的根本原因。在城市居民的接纳程度方面,吴新慧(2004)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文化排斥和心理排斥极易导致农民工子女形成边缘化的城市归属感,产生出更多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以及对城市的敌对态度。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涌人城市的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庞大。而近些年来,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则逐渐以“拖家带口”的方式,把子女也带入所在的城市,让其在城市里面生活、学习;然而,这种现象由于制度建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社会融合上遭遇着一定困境。而化解这一困境,不应该只着眼于农民工子女本身,而应该放眼于针对农民工子女群体的整个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教育以及农民工子女自身等四个因素。
上海作为我国国际性的大都市,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大量的农民工来沪打工就业;近些年来,进入上海的农民工则逐渐以“拖家带口”的方式,把子女也带入上海,有的农民工子女甚至就出生在上海,这些农民工子女在上海生活、学习和成长,这就意味着他们在社会化初级阶段的人生道路与其父辈截然不同。随着大量农民工子女的到来,由此引起的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表现愈加突出和明显。针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学者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曾做过研究和探索,大致可从以下国内外两方面做出述评:
(一)“融合论”
“融合论”理论最早由二十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和博格斯提出。他们认为,融合就是“个体或群体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相互获得对方的记忆、情感、态度,最终整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融合论”把融合过程和内容系统地划分经济竞争、政治冲突、社会调节和文化融合等四种社会互动形式。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困境
农民工,是我国的特有名词,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而其子女则被称为“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主要分为“留守子女”与“随迁子女”两大部分;文章主要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即因为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工作,随同父母来到异地生活、学习的6至14周岁未成年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虽能与父母共同生活,但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城市社会的陌生感以及与城市居民的双向排斥,其适应与融入城市的能力与主动性受到打击与挫败,造成其在城市融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障碍。本文以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市松江区的随迁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上海城市融入方面所遇到的困境与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针对农民工的相关理论研究
不可否认,我国的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大批学者的关注;大多数学者是从农民工这个角度为切入点,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城市融入的层次和内涵。普遍认同的是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他们认为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与否,最重要的是看其父母是否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以及该职业在与城市居民沟通交流时所附加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还有就是农民工与当地人交往中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因此,学者田凯提出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学者申振东则进一步认为这三大层面的相互关系应该是层层递进的。还有不少学者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强,对于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个体来说,其文化适应的必然结果是被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最高层次的城市融入,所以他们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融入这是应从心理文化层面上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