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本位论的论文
论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论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它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它认为,教育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的发展为目标,以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社会的发展为核心,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发展为目标,以社会的发展为根本。
论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运用
论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运用摘要:《反垄断法》一经出台便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正当竞争的重要武器。
然而,由于《反垄断法》出台时间短、实施实践少,该法亟待完善。
《反垄断法》属于经济法,社会本位原则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经济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
从社会本位视角出发,分析我国《反垄断法》中的相关条款和案例,对其应用做出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社会本位;反垄断法;原则的运用一、社会本位原则在《反垄断法》中的体现社会本位原则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有表述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
其主要含义是经济法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1]。
也有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之合并。
有法律性、基础性、原则性、体现经济法本质等特点,承担着经济法维护的是社会法益而非民法所维护的个体法益和行政法维护的国家法益这一法律价值,对经济法的立法、适用、修改等具有统领、指导、约束的作用。
我国经济法学界对社会本位原则涉及甚少,绝大多数观点都只是固守一些传统的基本原则。
社会本位在法理学界普遍认为是法律的本位思想中的内容,但由于经济法的特殊性,就决定了社会本位从一个法律的价值取向变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而实际上,社会本位原则在经济法的条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体现在《反垄断法》中,一般认为有如下几条表述:第1条,“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法”;第15条第4款,“经营者能够证明: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就在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不使用本法13条、14条的规定”;第27条第5款,“审查经营者集中,应考虑: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及第28条全文。
从《反垄断法》的条文中可以看出,社会本位原则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于立法目的,总领全法;第二,设为免责责任,体现社会公益;第三,设为审查条件,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经济法学论文
经济法学论文篇一:经济法学论文论经济法上的社会本位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经济法上的社会本位,分别是经济法是社会法法域下的部门法;对经济法的价值进行阐述来反映经济法的社会法的本位原则;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是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那么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就很重要;最后从确定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的现实意义的角度来阐述。
关键字:经济法、社会本位、公共利益所谓社会本位,就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主导的本位思想,而经济法的本质就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整体经济生活的介入,以消除自由放任和极端个人权利本位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
因此,“经济法具有社会本位性,即经济法立足于社会整体,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基本目标,具有社会法的基本属性。
”一、经济法是社会法法域下的一个部门法从19 世纪后半叶起,在经济及其法律调整的实践中, 出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间的隔阂渐次消弭,公法和私法互相渗透融合之趋势。
由此出现了所谓“私法公法化”(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等) 和“公法私法化”(如金融及中央银行法、计划及产业政策法、国有企业法等) 现象。
法学界的反应则是许多学者认为出现了公私法形态混合, 既不属公法也不是私法的第三法域—社会法。
经济法正是在私法社会化和公法社会化的趋势下形成的,是能充分满足社会化需求的法,在“私法-社会法-公法”的法律三元结构中是属于社会法范畴的。
经济法主体既不是纯粹的私人,也不是纯粹的行政机构,而是既要克服由于存在信息不充足、自然垄断、垄断、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现象,又要防止政治国家一味介入市民社会导致的“寻租”等“政府失灵”现象的社会团体。
在团体社会中,各社团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对经济从宏观把握,防止两极分化,对国家既不俯首称臣也不骄横跋扈,而是起到一种监督提醒的作用。
经济法将“民商法”下的“市民”还原为“消费者”、“中小投资者”;将抽象的“商人”还原为“中小企业”、“大企业”,按它们不同的社会角色,设置不同的权利与义务。
关于社会本位论的论文
关于社会本位论的论文10英师(1)王梦娟20100510112 社会本位论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社会状态已与卢梭时代有了很大不同。
当时资本主义制已经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日益繁荣,但其矛盾也日渐显露。
社会本位论肯定社会需要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所培养的人应与社会合作,应为社会服务,其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巩固。
在当时社会与个人矛盾虽也存在但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人看来并不具有对抗性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思想家肯定社会价值,反对个人主义,也是必然的、合理的。
社会本位论是一种历史最为久远的教育目的观。
在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之初和整个古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中,教育目的主要便是以社会的需要作为确定的依据。
近代社会的社会本位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和德国的诺笃尔普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上半叶盛行的一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主张——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也可纳入这个流派。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其基本观点是: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其社会效益来衡量,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
正如涂尔干在《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中所说的,“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其实,这种观点打破了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
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社会本位论
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社会本位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进入了现代(甚至后现代)社会之后,是否达到了这个教育目标了呢?我们在提出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时,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概念、现象等枝节方面的“人的迷失”的揭示,更重要的是深入到这些现象的核心,把握其背后的理论根源。
正如卢元镇教授提出:“体育教育改革必须向理论深层涉足,而深层理论的研究一定要保持独立的品格。
”通过对学校体育的文化反思可以看到其“人的迷失”的根源主要是:一,社会本位论与人类教育的理念我们长期以来教育的社会观,淡化了对教育生命本质的认识,致使教育成为社会的教育、国家的教育,成为培养人力的教育,惟独不是生命的教育。
在社会本位论看来,“相对于个人,社会是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值得尊重并为之奉献的一切实体。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马克思的经典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把本来是强调人对社会依赖性的论断,却机械片面地理解为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义。
于是就导致了以社会代替人的结果,把使儿童社会化、在儿童身上塑出“社会的我”当作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来看待,使学校体育纯粹成为社会的工具,而无视人的自身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这个论断不是在对人的本质下定义,而是针对费尔巴哈,批判他对人和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强调人的现实性,指明只有通过对人的一社会关系的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这句话当然表达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主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质的正确方法。
二,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偏差体育本应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释放人的自由、娱乐身心,并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通过具有各种联系的体育活动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往,促进团结和友谊的发展,从而消除因技术的异化而导致人的主体的迷失。
正如顾拜旦指出:“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完美地展现了人的理性,它与艺术、品德高尚的公民共同构成了支持古希腊文明的三大支柱。
社会本位论及其对确定教育目的的影响
个人本位论及其对确定教育目的的影响20100510119 英语师范(1)班张吉个人本位论是一种教育目的观。
它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等,现代新人文主义学者、人本主义学者在教育目的观上也多持这种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之中趋势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于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体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在教育目的观上,个人本位论者主张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其具体观点为:教育目的是依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本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个人本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在“行动”中不断开拓新边疆的美国社会生活和建立这种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实用主义哲学或文化。
个人本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个性觉醒的产物。
在当时强调教育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尊严等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个人本位论者所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能动性,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们没有如实地把个人看作具体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从人的抽象的先天本性去解释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企图通过顺应和发展人的先天本性的教育去抵抗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就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总是针对一定教育对象而言的。
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本位论
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本位论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养合格公民是实现国家繁荣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整个社会素质的关键。
在一个社会本位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社会本位的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目标、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1.1 社会和谐稳定培养合格公民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合格公民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秩序。
他们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追求平等、公正和关怀他人的价值观,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1.2 国家发展与竞争力合格公民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公民素质的高低。
合格公民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国家赢得更多资源和竞争优势。
只有通过培养合格公民,才能推动国家不断进步、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挑战。
二、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2.1 道德伦理素养合格公民应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他们应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具备诚信、宽容、勤奋、乐于助人等素质。
通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公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社会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2.2 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他们应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通过提供公正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鼓励公民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2.3 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培养合格公民还应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他们应了解和尊重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公民活动,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权益,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从唯物辩证的角度阐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1
从唯物辩证的角度阐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王双伟(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摘要]对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的发展史中任何一方从未因为一方的盛行而消失,只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方从属于另一方而存在。
二者的关系一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二者一直保持着平衡。
但对于现今社会,应在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杠杆中找到合理的支点,致使二者合理并容达到和谐统一,这样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唯物辩证;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作者简介]王双伟(1988-),女,河南开封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西方教育史上对于教育目的一直存在着两种孑然对立的派别即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在教育界对二者到底谁才是教育目的的本质所在,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但最终都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
那么我们今天回顾一下两者发展的历史渊源及主要观点,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来探究下两者的关系。
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历史渊源及主要观点(一)个人本位论的历史渊源及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就是以个人的需要为中心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从属和服从于人的发展。
根据人的兴趣天赋和身心特征使人天性中自然因素在教育的引导下发挥到极致。
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目的的本质所在,社会的发展应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扫清道路。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人能力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才是人类社会所应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个人本位论的思想就零零星星有所闪现,最早萌芽于中世纪前期但作为一个流派真正来到人的面前则是文艺复兴时期。
由于中世纪的教育以宗教神学、经院哲学为主,此段时间的教育没有意识到人的主体性,压制摧残人的精神,进行的都是愚昧迷信的教育。
经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强调人在感性生活中得解放,重视个人的权力和尊严,他所理解的人是由个人自身感受幸福、尊严、权力等的一个独立个体。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一、个人本位论引发的问题——弱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强调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主来设定教育目的,反对社会的过度干预和功利性教育。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幸福。
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遵循“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注重学生天性的释放,认为学生都具备某些方面的潜质,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发现学生的天赋和激发其潜能。
上述思想有可取之处,但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一旦过度放任,听之任之而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可能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肆意发展,只一味强调自由而忽视对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进而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违背了教育初衷,降低了教育的产出,降低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社会本位论引发的问题——忽略学生的个性人离不开社会,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可被理解为以国家和政府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个人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以社会的要求为标准来培养人才。
例如,我们常听到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成为祖国事业的接班人”这类观点便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这种观点更强调的是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共性。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需求,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课堂氛围枯燥、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对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易使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比如,天才神童宁铂被大学破格录取,他擅长诗词和围棋,最爱天文学,但学校一心想把他培养成能为国家所用的人才而将其安排到物理专业。
最后,在沉重的压力和过高的外界期望之下,他选择了出家,从此销声匿迹。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一味强调社会本位论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辩证关系不少观点认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对立的,但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个人本位论只看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脱离社会的人可能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教育目的比较(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比较(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一)个人本位论这是一种主张教育目的观应从个人自身出发,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它反对不顾儿童特点,强制儿童接近违背其天性的教育,把促进人完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持这种观点的思想家主要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卢梭.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力倡人性,呼吁关注和尊重人.反映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上,他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以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他认为,不能同时把人培养成"人"与"公民",并对此做了区分:"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他激进地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并据此提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顺从儿童的自然本性,使人的天赋才能得到和谐发展.在他看来,尊重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必然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诸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第斯多惠等人都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站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立场上,认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力量,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力量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每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福禄贝尔认为,在每个儿童的身上潜伏着"自动"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为儿童这种"自动"的本能提供使其得以流露的自由的,自动的和自觉的条件.他提出,教育是一种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它必须顺应儿童发展本性,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和生活的情景,保护和引导儿童柔弱的力量.在他看来,除了自然赋予人的那此本能外,教育是不可能再有什么新东西的.所以,教育只能以个人的天赋力量和能力为目的,以游戏,作业等方法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动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教育的任务不是使人去适应现存的状况,而是激起人们去改革现存状况.综上所述,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点是:1.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持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学者均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它就为教育价值的展现留下了空间,使人接受后天的教育有了可能.同时,人性本善论也为诸如教育目的的厘定,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认识提供了价值取向的引领. 2.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作为对中世纪哲学及其文化思想的反叛,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以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为主要志趣,认为教育目的不能是指向于个人之外的某个因素,而是要关注人的自然本性的和谐,健康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地使它不受后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3.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个人主义者,持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论者普遍重视个人的价值地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个人本位论突出了个人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强调了个体的自然属性的价值,这对于正确地认识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功能,提高人的价值等是有价值的,同时,它在揭露封建教育的落后,腐朽,批判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束缚摧残,要求尊重人的价值,给人以发展的自由.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对我们认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准确地把握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志趣.这种观点认为,个人的发展依据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人是社会的产物,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为此,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规范和已有的人类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教育不再有别的目的.这一观点的鼎盛时期主要是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那笃普(P.Natorp,1854-1924),凯兴斯泰纳(Geog Kerschensteiner,1854-1857),法国的孔德(te,1798-1857),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对于以培养个人主义,使学生发展缺乏社会性的教育进行了批判.他主张:"我以为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他认为,个人是绝对属于国家的,每一个人都要作为国家的公民而存在,无论其政治信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如何.为此,公民教育由两方面构成,即性格陶冶和职业训练.他认为,国家是引导人们进入道德生活的一种人类团体.理想的国家既要保持独立,以增进国民的幸福,也要充当道义的团体.那笃普,孔德,涂尔干在持与凯兴斯泰纳一样或相近的观点,强调社会本位观.那笃普就坚定地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的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只是社会化,因为社会化而使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道德化."在他看来,个人的发展需要依赖于社会,除了社会目的以外,教育再也没有其它的了.涂尔干则指出:"教育对社会而言只是一种手段,只是社会为了在儿童内心形成自身存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而采取的手段."因此,"社会应当在刚产生的利已主义和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格中,通过最快的途径,添上能够适应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另一种人格.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塑造社会化,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他认为,追求个体的和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令人向往的,但却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它与人的一生必须献身于某一项特定而有限的任务的行动准则相矛盾.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是一种"外铄"观,主张人的价值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和教育获得,并是在社会中展现的.它的基本特点是:1.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站在社会的立场,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价值与利益的至高无尚性,重视每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义务,并以此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功能,因此, 在它的视野中,教育承担着重大社会职责,适应现实社会教育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2.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者多是国家主义者,重视公民教育,普遍认为,作为国家公民,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服务于国家利益.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要指向于国家利益和公民培养,并据此来满足社会需要,是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的.但是,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主要在于它过分夸大了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工具化,这是不足取的.。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第一部分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高度推崇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所谓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用康德的话来讲,就是把个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仅仅把个人看作是满足其他个人或群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
其反面就是认为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只是社会集体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分子或零部件。
个人为什么享有价值与尊严呢?理由主要有三点:其一,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最终都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足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解释与说明。
所谓公共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个体的身上,否则,这些利益就是空洞的、虚无的。
其二,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内在潜能与独特的个性品质,包括独特的气质,性格,才能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等,这就使得每个个体的存在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独特的存在价值使得我们不可能将个体简化,还原为社会总体的多少分之一。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其三,虽说个人生活中绝大部分东西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但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因素,是社会进化的种子或原因。
如果没有个性的歧异与多样化,没有个人的标新立异与创新实践,就不会有社会的改良与进步。
社会本位论高度推崇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所谓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是指将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社会总体利益的满足与提升作为目的来追求。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源于一下三方面:其一,生活在社会和集体中的个人比脱离社会与集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目的与需要。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其二,个体的发展是以人类整个种族的进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离开了社会共同体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文明成果或客观知识世界,任何个体想要有所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其三,正如社会本位论者所看到的那样,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生活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个人只有生活于人群中,参与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人。
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
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一、概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述,探讨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二、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以个体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支持者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思想和价值观,教育应该以个体的需求和个性发展为中心。
个人本位论强调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实现能力,倡导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并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然而,个人本位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强调个体可能导致教育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稳定发展。
个人本位论可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将个体脱离出社会环境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践,缺乏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三、社会本位论相对而言,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和功能,认为个体的发展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服务。
支持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公民,传承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倡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社会本位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强调社会整体可能导致教育忽视了个体的需求和发展,使教育过于功利化。
社会本位论可能忽视了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将个体过分融入社会整体,导致个体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能力。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结合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各有其优缺点,但都不能独立成为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教育目的应该在个人和社会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个体的发展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而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也需要个体的自主与创新。
教育目的既要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也要关注社会的整体需求和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既具有积极的个人特质,又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的优秀公民。
论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运用
论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运用【摘要】本文围绕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运用展开讨论。
在背景介绍了反垄断法的重要性和社会本位原则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在于探讨社会本位原则在反垄断法中的实际运用及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从立法过程、执法实践、影响力、打击行为和维护秩序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作用和价值。
在总结了社会本位原则在反垄断法中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其在反垄断领域的发展,并提出加强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运用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本位原则在反垄断领域的作用,为我国反垄断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反垄断法, 社会本位原则, 中国, 执法, 垄断行为, 市场秩序, 发展, 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反垄断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法治建设的深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垄断行为日益突出,给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于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成为我国经济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不断完善和落实,社会本位原则在法律实践中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就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的重要法律制度,在我国的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本位原则作为法治理念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指导反垄断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运用情况,分析其对反垄断执法的影响,以及在打击垄断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社会本位原则在反垄断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初衷和实践效果,为未来反垄断执法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结合国际反垄断法的发展趋势和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社会本位原则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运用,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看法
对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看法示例文章篇一:《我对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看法》我呀,在学校里学到了好多有趣的东西呢。
最近就接触到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这可让我想了好多好多。
社会本位论,就像是把我们每个人都当成是一个大机器里的小零件。
在这个大机器里,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是为了让这个大机器能够顺利地运转。
比如说,在我们的城市里,有警察叔叔,他们每天都在大街小巷巡逻。
这就是社会本位论的一种体现呀。
警察叔叔们不能只想着自己舒舒服服地休息,他们得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就像一颗螺丝钉,紧紧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着整个机器。
我有时候看到警察叔叔在大太阳底下还站得笔直,指挥交通,我就想,这就是社会本位论在起作用呢。
那社会里还有医生呀。
医生们也很伟大呢。
当有传染病爆发的时候,那些医生就像勇敢的战士一样,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可能会被传染吗?当然知道啦。
可是他们还是去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要让整个社会的人们都健健康康的。
这时候,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
这就好比是一群小蚂蚁在搬家的时候,有些蚂蚁负责搬运最重的东西,虽然很累,但它们知道这是为了整个蚁群能够顺利地搬到新的家呀。
可是,个人本位论呢,就有点不一样啦。
个人本位论就好像是在说,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呢。
就像我有时候特别想玩我最喜欢的玩具,我就不想管别的事情了。
我就想自己开开心心地玩个够。
这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我自己的感受。
还有啊,有些画家,他们画画的时候,可能就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来画。
他们不管别人会不会喜欢这幅画,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把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过这幅画表达出来。
这就像是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它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只想着自己要飞到哪里去,要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才不管别人怎么想呢。
我就想啊,这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是不是有点像拔河呢?一边是整个社会的利益,一边是个人的利益。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纠结呢。
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社会本位论
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社会本位论
就学校体育的本质而言,它以完善人为根本目的.学校体育首先是成年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某种新的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并通过学习者的个人感悟、体验、思维和创新,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发展.学校体育为何而存在,就在于此.然而,"并非每一种教育都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教育的关键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最高价值…….。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摘要:社会本位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和起点,要求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分配权利的一种法律思想。
它将社会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坚持权利本位,但主要关注社会公共权利而非个人权利。
私法因其奉行个人本位理念而难以容纳这一权利。
社会公共权利的栖息地主要是经济法和其他社会立法。
在社会本位实现过程中,国家的作用至为关键,除立法机关应以社会整体为中心配置权利和义务外,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成为实现社会本位的重要力量。
键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社会公共权利“社会本位”是20世纪以来法学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概念。
民法学者常将它与民法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经济法学者更是将它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理念和安身之本。
显而易见,社会本位与20世纪的法学和法律有着紧密联系。
这是因为:它一方面对传统私法进行了纠偏式改造,使之适合现代社会之需要;另一方面,它成功指导了法律领域的新一轮变革,催生了经济法等社会法的诞生,使面临危机的传统法得以重新整合。
这说明,社会本位并没有停留在思想层面上,而是已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行动,其中以经济法为代表的社会法是这种思想转化的最大制度成果。
不过,虽然经济法等社会法将社会本位作为自己的原则和理念,但学界至今并未充分论证经济法等社会法的产生就是社会本位的当然结果,社会本位作为经济法的基本理念是理所当然;甚至,对何谓社会本位,人们的认识还有些模糊,生怕它成为义务本位在现代社会的代名词。
为此,要使人们从理性的角度认同由此产生的法律制度,从内心深处理解社会本位与经济法等社会法的关系以及实现过程,还需对社会本位进一步进行论证和分析。
本文即在阐释社会本位的基础上,试图说明这些问题。
一、社会本位的语境和语义分析“任何一个法律、法学的词语都没有确定、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依其被使用的语境有着多重意义,只有弄清这些语境,才能确定它们的意义。
”社会本位的产生和使用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一背景,了解它所针对的问题,才能把握其内涵、真谛和意图所在。
经济法中关于社会本位的理论及其应用路径研究
经济法中关于社会本位的理论及其应用路径研究作者:刘茗儿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2期摘要:经济法中关于社会本位的理论,是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控,在任何情况下均坚持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以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公平性。
因此,本文阐明社会本位理论内涵、社会本位理论意义,并提出经济法中关于社会本位的理论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本位;理论;应用引言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发而形成的特色法律体系,经济法在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本位作为经济法的重要理论内容,在经济法中的应用意义深远,对我国经济法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具有推动作用。
一、经济法中关于社会本位的理论(一)社会本位理论内涵经济法中关于社会本位的理论,实质上就是在经济法在立法过程中,将社会利益作为标准和价值指向。
社会本文理论中的社会利益,并不是结合个人与国家利益,而是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社会利益体现出来。
立足于我国经济法的发展进程而言,经济法之所以诞生的主要原因则是市场失灵,面对此状况国家必须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有效的调整干预,所以逐渐形成了经济法的法律体系。
之后,逐渐出现了国家干预失灵或干预过度的情况,针对此情况,想要切实保障国家和政府的干预效果,则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
市场经济需要国家政府实施干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本身发展不够完善,在经济法的规制下,不仅能够促使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可以保证国家干预的标准化。
经济法从传统的政府干预经济工具,现如今成为政府干预过程中的重要保障手段,其根本宗旨則是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避免市场和政府的失灵。
所以,经济法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是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社会本位理论意义首先,经济法中的社会本位理论均衡了公私之间的权益。
经济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个体需要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才能行使自己的私有权力。
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及观点
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及观点第一篇: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及观点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个体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
东方世界,老子就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更好理解“道”。
西方世界,雅典的自由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卢梭(法国)高扬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大旗,抨击封建社会的没落,坚信人的善良和社会的腐朽,其自然教育的主张以学生的本性自然发展为目标。
2、裴斯泰洛奇(瑞士)学生生来就蕴涵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的到和谐发展3、福禄倍尔(德国)主张吸取并在社会生活中自我表现、自由发展,教育提供外部条件解除对学生身体和灵魂的束缚。
4、斯宾塞(英国)教育要为年轻一代完满生活做准备,教给学生有利于生活的科学知识。
5、罗波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能力的训练而获得的习惯,不论学生是否注定从事于沉思的社会或现实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东方世界,孔子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记》中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
西方世界,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是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柏拉图(古希腊)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社会价值的第一人,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家和军人2、洛克(英国)提倡绅士教育,培养英国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执政所需“有德行,有用能干”的绅士3、凯兴斯坦纳(德国)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强调公民教育4、赫尔巴特(德国)以永恒不变的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平等或报酬”为教育内容,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秩序,又能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制的人。
(完整版)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人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社会需要。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为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
柏拉图他认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应当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统治国家的哲学家;训练勇于维持国家秩序和保卫国土的军人;还得训练出一大批安于生产、愿意供养统治者的劳动者。
涂尔干是法国教育社会学家。
他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不同的社会就可造就出不同的教育。
他承认阶级差别,城市教育就不同于乡村教育,资产阶级的教育就不同于工人的教育。
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凯兴斯坦纳德国教育家,他批评个人主义倾向,认为这样会发展学生的自私自利欲望,从而失去社会性。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应当在于为社会培养“公民”。
他说:“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本位论的论文
10英师(1)王梦娟20100510112 社会本位论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社会状态已与卢梭时代有了很大不同。
当时资本主义制已经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日益繁荣,但其矛盾也日渐显露。
社会本位论肯定社会需要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所培养的人应与社会合作,应为社会服务,其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巩固。
在当时社会与个人矛盾虽也存在但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人看来并不具有对抗性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思想家肯定社会价值,反对个人主义,也是必然的、合理的。
社会本位论是一种历史最为久远的教育目的观。
在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之初和整个古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中,教育目的主要便是以社会的需要作为确定的依据。
近代社会的社会本位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和德国的诺笃尔普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上半叶盛行的一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主张——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也可纳入这个流派。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其基本观点是: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其社会效益来衡量,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
正如涂尔干在《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中所说的,“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其实,这种观点打破了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
社会本位论是以社会为本位,认为社会利益高于一切,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社会的发展要求,认为人活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
这种思潮将社会将社会的功能和地位极端化,从而导致人的地位的缺失。
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性即社会性。
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社
会性的根本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人之所以成为人,最重要的还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生活于社会中,没有社会,人就不能成其为人,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本质,是人成为人的最重要标志。
2.社会是制约教育的唯一因素,当教育在为社会做出贡献时,特别是
当它在保证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时,它是服从于社会的。
3.教育阶级性泛化。
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所控制的文化活动,在
阶级社会中必定带有一定的阶级性,统治阶级作为社会的主流必然会对教育进行控制,并将自己的意愿体现在其中。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将人视为万物
的尺度,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在这种理论看来: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从而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因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首要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因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现实社会影响地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它主张,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