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专题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 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 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 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 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 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 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描写手法
田园乐
1、渲染 2、烘托 3、衬托:正衬 / 烘托 反衬 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4、白描 5、细节描写 6、动和静 7、虚和实 8、点和面 9、抑和扬
01、比兴
02、比喻
03、拟人
修
04、对偶 05、对比
辞
06、用典
手源自文库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 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 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 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 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 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 受到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 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 亡妻的怀念之情。
2.借景(物)抒情
乐景
哀情 乐景 乐情
哀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例题分析2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 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 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 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 ,借 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乐景写乐情
杜甫《登高》是最有代表性的哀景写哀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设想“行人” 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5.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 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衬托烘托与对比对照的区别
A、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B、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 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 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 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 和反衬。
3、动静结合
例题 分析
5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07、双关:谐音双关
法
08、夸张 09、叠字
10、互文
11、反问 设问
12、反语
结构手法
• 1、总括上文 • 2、引出下文 • 3、过渡 • 4、对比 • 5、首尾呼应 • 6、铺垫
表现手法 一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 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 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 A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B“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凄凉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 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 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 的画境。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 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6.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 侧面描写。
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 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 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 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 传达“悲欢 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 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4、用典 用典有用典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 意绪等等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讽今)。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几 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 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1 抒情手法
写 作
2 描写手法
手 法
3 修辞手法
4 结构手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画菊》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 诗 两首人诗怎都样运的用品了格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B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 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 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C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 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 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 气节。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 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 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颔联采用意 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 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
例题分析1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第三句采用曲写 / 侧面虚写的写法 (步骤一) 。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 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 “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步骤二) 。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 人至深(步骤三) 。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 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 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 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 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二)描写手法 1,衬托或烘托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托物言志(象征)
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 的品德节操。如:
“牡丹”象征富丽;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陆游以“梅
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 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 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 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 样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将采莲少女 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 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 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 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 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②映衬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 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 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六)从观察景物的角度、 立足点 、 层次来看: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 与俯视结合, 高低结合(或上下结合), 内外结合。(这种方法可使景物描写富有 层次感。)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 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 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 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如: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 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 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 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 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 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 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 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4、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景。
例题 分析
3
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七)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 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 觉(气味)、味觉、触觉等。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 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 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 与险。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 孤独寂寞(步骤三)。
2、对比对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 作简要赏析。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 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 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 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 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 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 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描写手法
田园乐
1、渲染 2、烘托 3、衬托:正衬 / 烘托 反衬 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4、白描 5、细节描写 6、动和静 7、虚和实 8、点和面 9、抑和扬
01、比兴
02、比喻
03、拟人
修
04、对偶 05、对比
辞
06、用典
手源自文库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 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 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 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 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 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 受到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 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 亡妻的怀念之情。
2.借景(物)抒情
乐景
哀情 乐景 乐情
哀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例题分析2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 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 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 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 ,借 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乐景写乐情
杜甫《登高》是最有代表性的哀景写哀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设想“行人” 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5.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 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衬托烘托与对比对照的区别
A、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B、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 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 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 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 和反衬。
3、动静结合
例题 分析
5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07、双关:谐音双关
法
08、夸张 09、叠字
10、互文
11、反问 设问
12、反语
结构手法
• 1、总括上文 • 2、引出下文 • 3、过渡 • 4、对比 • 5、首尾呼应 • 6、铺垫
表现手法 一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 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 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 A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B“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凄凉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 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 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 的画境。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 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6.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 侧面描写。
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 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 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 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 传达“悲欢 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 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4、用典 用典有用典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 意绪等等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讽今)。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几 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 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1 抒情手法
写 作
2 描写手法
手 法
3 修辞手法
4 结构手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画菊》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 诗 两首人诗怎都样运的用品了格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B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 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 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C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 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 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 气节。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 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 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颔联采用意 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 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
例题分析1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第三句采用曲写 / 侧面虚写的写法 (步骤一) 。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 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 “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步骤二) 。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 人至深(步骤三) 。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 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 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 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 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二)描写手法 1,衬托或烘托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托物言志(象征)
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 的品德节操。如:
“牡丹”象征富丽;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陆游以“梅
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 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 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 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 样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将采莲少女 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 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 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 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 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②映衬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 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 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六)从观察景物的角度、 立足点 、 层次来看: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 与俯视结合, 高低结合(或上下结合), 内外结合。(这种方法可使景物描写富有 层次感。)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 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 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 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如: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 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 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 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 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 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 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 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4、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景。
例题 分析
3
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七)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 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 觉(气味)、味觉、触觉等。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 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 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 与险。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 孤独寂寞(步骤三)。
2、对比对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 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