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二)决胜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二)

【规律总结】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折的连词“至于”。

专项训练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E.作计何不量?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G.徐公何能及君也?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D.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E.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F.等死,死国可乎?

G.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H.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I.其皆出于此乎?

J.吾尝疑乎是

K.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L.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

3.

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何可胜道也哉

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F.俱其不已,告立于帝

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

E.今者项庄拔剑舞

F.陈胜者,阳城人也

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H.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

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J.言之,貌若甚戚者

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L.王者之事毕矣

5.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良乃入,具告沛公。

今君乃亡赵走燕。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乃人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

B.|||

C.|||

D.|||

6.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不出,火且尽。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河水清且涟漪。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吾今且报府。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

B.||||

C.||||

D.|||

7.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得全首领以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敛赏财以送其行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8.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秦军解,因大破之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

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因此怒,遣人追杀之

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A.与相同,与不同

B.与不同,与相同

C.与相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9.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