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南锚碇基坑开挖施工监测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南锚碇基坑开挖施工监测技术摘要: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为世界第一大跨度三塔四跨悬索桥,其南锚碇设计采用外径68m圆形地下连续墙,锚碇中心距离长江大堤124m。地连墙施工完成后进行基坑开挖作业,基坑开挖平均深度26m,采用逆作法施工内衬。针对改型超大基坑开挖施工,信息化施工显得尤为重要,关系着整个基坑周边场地、建筑、地连墙结构、内衬结构的安全。本文通过对该工程基坑开挖监控目的、监测内容、监控方法的论述,详细举例说明了超大基坑监控技术。

关键词:基坑开挖监控内容方法预警

1、工程概况

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桥址距下游长江大桥约2.0公里,距上游规划杨泗港过江通道约3.2km,距白沙洲大桥6.3公里。北接汉阳的鹦鹉大道,南连武昌的复兴路。大桥全长3420m,其中主桥长2100m,采用200+2×850+200m三塔四跨钢板结合梁悬索桥。主线桥设计双向8车道,主桥桥宽38米,车道布置为2×(3.75+3×3.5)m。

南锚碇位于长江南岸武昌侧,采用圆形地下连续墙方案。南锚碇基础采用外径68m,壁厚1.5m的圆形地下连续墙加环形钢筋混凝土内衬作为基坑开挖的支护结构。南锚碇距离防洪墙较近,根据地质勘测显示,南锚范围内存在部分岩溶现象。考虑到此处堤防为长江一级堤防,且桥址位于武昌中心城区,在南锚外部10m处设一道0.8m厚的自凝灰浆挡水帷幕。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工程场区位于长江大桥上游约2.0km,两岸为长江冲积一级阶地,地形平缓,总的地势为东高西低。长江北岸地面标高 21~25m,主要为第粘性土、淤泥质土、粉土、粉细砂,厚 30m 左右,下部卵砾石层厚 30m左右。长江南岸地面标高24~31.2m,南岸较低洼处为弧形分布的巡司河,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粘性土和由粘性土充填的砾卵石层,厚15~5m。阶地表层多为人工填土覆盖,厚0~5m。

上层滞水:赋存于浅部人工填工中,无统一自由水面,接受大气降水和地面排水垂直下渗补给,水量较小。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砂层中,为主要地下水含水层,具微承压性,与长江水力联系密切,互补关系、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水位埋深一般4~6m。在长江丰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江水。

3、施工监测

3.1 监测目的

南锚锚区地质情况较复杂,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了基坑施工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多,仍有一定的施工风险。基坑开挖是南锚碇工程的施工重点,既是检验,也是控制基坑施工安全的过程,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采取严密的监控措施尤为重要。通过在地连墙、内衬和基坑内外土体内埋设相应的传感器,作为深基坑开挖施工时的“眼睛”,随时掌握围护结构的位移、变形和受力情况以及

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分析,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基坑开挖和基坑结构的安全。

在基坑施工中严格执行信息化施工管理。根据监测信息并结合基坑结构受力、封水等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对近期及远期基坑的运行情况进行较为可靠的预测,并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施工及时提出有效的指导性意见,保证基坑的施工安全。一旦发现监测数据异常,则立刻实施施工预案,确保基坑及长江大堤的安全。

监测作为复杂桥梁锚碇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为桥梁锚碇施工的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2、作为设计与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

3、对锚碇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掌握,以确保锚碇工程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4、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锚碇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3.2监测内容

1、环境监测:包括锚碇周边土体变形监测和长大堤变形监测;

2、水工监测:包括基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和基坑孔隙水压水监测;

3、地下连续墙监测:包括帽梁变形监测、地连墙应力监测和地连墙深层侧向变形监测;

4、建筑物监测:周边建筑物沉降及位移监测;

5、内衬监测:内衬横向应力监测。

3.3监控方法

3.3.1地下连续墙钢筋及混凝土应力监测

1、监测手段和频率

地下连续墙墙体钢筋应力采用应力计监测。

墙体钢筋应力监测按照规范要求,开挖深度5m内时每2天1次,5~10m每天1次,大于10m每天2次。底板浇筑完成,锚体部分施工阶段,因围护结构已处于控制阶段,可放宽至每天1次,28天后可放宽至每3天一次,随着监测数值稳定,可以减少至每15天一次。直到顶板施工完成后,停止监测。

2、测点布置。

在平行与垂直大桥轴向的地下连续墙内布设钢筋应力测孔4个,在45度角位置上各布设4个监测孔,每个监测孔中分两个剖面埋设,分别为迎土、迎坑面(即g1-a、g1-b~g8-a、g8-b,见图1)。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每个剖面布设20只钢筋应力计,其中第一组应力计布设在墙顶向下4m处。每个剖面同一横截面内布设的两只呈对称布置,共计布置160只应力计。应力计直径与钢筋主筋相同,在布设位置截断主筋用应力计置换。

图1 地下连续墙钢筋应力测点布置图

3.3.2内衬钢筋及混凝土应力监测

1、监测手段和频率。

内衬应力监测均也采用应力计监测。

内衬应力在开挖阶段,开挖深度5m内时每2天1次,5~10m每天1次,大于10m每天2次。底板浇筑完成,锚体部分施工阶段,因围护结构已处于控制阶段,可放宽至每天1次,28天后可放宽至每3天一次,随着监测数值稳定,可以减少至每15天一次。直到顶板施工完成后,停止监测。

2、测点布置。

内衬应力监测在地下连续墙衬墙内埋设应力监测孔,在平行与垂直大桥轴向的两个方向上共布设4个,即wl1~wl4(见图2)。每个监测孔中分两个剖面埋设,分别为迎坑、背坑面。根据工程特点,每个剖面埋设6只应力计,其中第1组应力计布设在墙顶向下5m处。每个剖面的同一横截面内的两个应力计按内衬墙的中轴线对称布置,共布设48只应力计。

图2 地下连续墙内衬应力测点布置图

3.3.3地连墙、墙外地表和大堤的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

1、监测手段和频率

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监测;大堤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监测,地下连续墙及墙外土体水平位移则采用测斜管监测。

监测频率为从锚体施工至全桥竣工期间,对地连墙及墙外四周地表、大堤和周围建筑物每周进行一次沉降及位移观测,锚碇施工完毕后可将监测周期调整为每月一次。如若遇见特殊情况,则根据招标人要求加测。

2、测点布置(见图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