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他主义四大代表人物的理论
浅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浅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浅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从安·兰德的思维看待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摘要:世俗的自私本质上都是在背叛自己,背叛精神、灵魂。
为了满足他人的目光,用昂贵的材料来粉饰;为了满足他人的利益,去做些“高贵”的工作;为了满足他人的品味,用恶俗的语言来讨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财富并不是满足自己,而是满足了社会对你挑剔的眼光。
有些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宣称财富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实际上他们有多少个敢于说出自己财富是真正的被自己创造的?真正的自我主义者,是无所谓财富的,而是享受产物,以及创造过程。
那种充实的快乐,是没有金钱、权力能给与的。
关键词: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安·兰德这是一个道德崩溃的年代,你们将会为恶行而承担惩罚。
你们的道德标准已经发展到了极端,也是其寿终正寝前的黑暗时代。
如果你们还想继续生活,并不需要回到旧道德,而是要挖掘出人类道德的新意。
很多情况下,人们并非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只是因为人们总是刻意回避问题的存在,或者说人们一直找不到生活的答案恰恰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答案。
人们费尽心思寻找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想要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一切都没有答案。
《圣经》中曾这样描述:“上帝,原谅我吧,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你也不要告诉我。
”2一、什么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安·兰德说,人是理性的,这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还有很多非本质的特征。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是虚伪。
人是最虚伪的动物。
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够反对。
人虚伪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用集体主义掩盖自私等种种不正当的欲望和诡计。
世界上的政治、道德、信仰等大都宣扬利他主义,很多个人、团体、组织都宣称是利他的,是为了他人、社会、全人类利益奋斗的。
一个人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必须接受为他人、为社会、为某党和政府牺牲的思想洗脑,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崇高”的、牺牲个人的道德标准。
但是实际生活中,事情却并非如此。
思想教育和现实情况的巨大反差,使每个善于思考的人心里难以平衡甚至痛苦迷茫。
《2024年彼得·辛格利他主义伦理价值取向探析》范文
《彼得·辛格利他主义伦理价值取向探析》篇一一、引言伦理学是探讨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学科,其中个体主义和利他主义是两种重要的伦理价值取向。
彼得·辛格作为当代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利他主义伦理价值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析彼得·辛格的利他主义伦理价值取向,以期为伦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彼得·辛格的利他主义伦理观念彼得·辛格是一位倡导动物权利和人类平等的伦理学者。
他认为,伦理学应当以利他主义为核心,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对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他的利他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以下几点:1. 平等对待所有生命:辛格认为,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应当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性不仅仅体现在生命尊严上,还应当体现在道德权利和义务上。
他反对将其他生物视为人类利益的附属品或工具。
2. 道德责任的重要性:辛格强调,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身,还影响他人和整个社会。
因此,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当考虑到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关爱与共情:辛格认为,共情和关爱是利他主义伦理的核心。
人们应当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关爱和共情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彼得·辛格利他主义伦理价值取向的应用彼得·辛格的利他主义伦理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应用:1. 动物权利保护:辛格的伦理观念推动了动物权利保护运动的发展。
他反对将动物视为人类的资源或工具,而是强调将动物视为拥有独立道德地位的生命体。
这一观念促进了人类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和保护。
2. 社会公益事业:辛格的利他主义伦理观念强调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这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例如,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等。
这些社会公益事业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利他:帮助他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进化理论 1、亲缘保护 基因使我们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能够 提高基因存活的一种方式就是为孩子多做风险。 亲缘选择:偏袒那些和自己拥有共同基因的人。亲 缘选择不是说我们在发出帮助之前先计算基因的相关性, 而是说帮助近亲是我们的本性。 除了亲属,我们还和很多人有共同的基因,比如黑眼 睛、黄皮肤等。 我们一般倾向于帮助与我们相似或与我们居住比 较近的人。 符合进化逻辑的帮助顺序:先年轻人后老人,先家 人后友人,先邻居后陌生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交换理论 内部回报: 2、消极心境。 如果你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闷闷不乐,这时看到一 个人手上拿的报纸散落一地,你会比平时更可能去帮助 他呢,还是更不可能帮助他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需要区别对待,首先,如果是 儿童,在消极心境中,会减少帮助;其次,如果是成年 人,在消极心境中,会增加帮助。 利他行为对成年人来说是一种自我满足, 当成年人 处于内疚、悲伤或其他消极心境时,帮助行为有助于抵 消不良的感受。而儿童不会从助人中得到很多快乐,帮 助行为来自于社会化过程。 恰尔迪尼及其同事认为,最初的帮助行为使因为物 质回报而产生,其后是社会回报,最后是自我回报。 如果是极度悲痛或者愤怒的心境,则不会产生帮助行为。
二、利他行为Biblioteka 理论解释(二)社会交换理论 外部回报: 商人捐献行为能提高企业形象,让顺路的人搭车能 获得称赞或友谊。 98年大洪水、汶川地震、日本大地震等都会有很多 企业进行慈善捐款,他们的善行是为了更多的回报,很 多企业把慈善行为作为一种公关活动。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交换理论 内部回报: 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几乎所有的 献血者都承认献血“使你对自己感觉良好”和“给予你 自我满足感”。 1、内疚感。痛苦并不是我们要减轻的唯一的消极情 绪。内疚感一直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情绪。 提供帮助可以消除和避免内疚感的产生。很多人犯 错之后,有种行善的愿望,主要减轻个人的内疚感。 内疚感有许多益处,它能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 助、避免犯错误,它还使人们更敏感,并使亲密关系能 够持久。 内疚感会增加帮助行为
人性与社会:利他主义
移情-利他主义假说及其一系列实验研究证明了真正的利他主义是存在的。 巴奈特(Barnett)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移情作用与利他主义有关,但这种关系是复 杂的,即助人效果不由移情直接确定,而由道德的压力及唤醒水平所预测。
Barnett M A,king L M,Howard J A.Inducing Affect about Self or Other: Effects on generosity in children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9(15):164-167.
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利他主义的出现率与人们的道德判断密切相关,利他主义 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道德问题。
当行为主体合乎道德,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同;当行为主体有悖于道德,就会受到人 们的谴责。道德感成为支配个体的基本力量而内化。在紧急情境中,当主体出现与 自身既有道德观念不一致的信息时,主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和谐,表现为焦虑、 紧张、不安等,并力图摆脱这种不和谐。
犯人的困境说明: 为什么不是以精打细算的自利为基础的互惠交换,而是真正的利他主义有利于进化。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社会生物学》,〔澳〕P.辛格
在人类进化早期,无所谓监狱和招供之说,但其他形式的合作显然是存在的。假设 在亘古有两个人受到一只剑齿猫袭击。
在这里,事情成败的可 能性同产生同样结果的 犯人困境一模一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利他主义行为的形成以某种程度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他人情绪
的共鸣反应发展为前提。
移情(empathy)是利他主义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一般认为,移情是一个人(观察
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 体验,它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 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浅谈利他主义四大代表人物经典理论
成都理工大学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可从教务处主页下载,A4纸张打印或手工誊写;
2、题目来源:“教师科研课题”、“教师拟定”、“学生自拟”、“其它”;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应用
研究”、“技术开发”、“其它”;
3、工作计划要真实具体,各阶段必须明确起止日期、工作地点,检查方式:现场、通信检查等;
4、本开题报告中所列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不少于4篇;
5、开题报告一式三份,所在教学系、指导教师、学生各执一份,备查;
6、本开题报告适合本科生,专科生可参考。
稻盛和夫:自利则生,利他则久的感悟
稻盛和夫:自利则生,利他则久的感悟【稻盛和夫箴言】人心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
所谓利己之心,是指一切为了自身利益;所谓利他之心,是指为了帮助别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这句话概括性地总结出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
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他都会牢记这句话,并把它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要素——自利就是需要自身多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使自身立足于社会中;利他就是要从他人的角度动身,为他人供应帮助,使他人得到恩惠。
在经营活动中,稻盛和夫一直积极实践着利他经营的思想。
1979年,生产电子计算器的厂家三叉戟公司在经营困难的状况下,通过夏普公司的佐佐木正(后来夏普的副社长)的介绍,向京瓷伸出求援之手。
经过深思熟虑,京瓷打算接纳该公司作为集团成员。
这是京瓷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并购。
不久,京瓷常务董事古桥隆之又介绍了塞巴尼特公司。
这是一家生产车载对讲机的公司,通过对美出口快速发展起来。
可是,由于美国政府突然变更了对讲机的规格,该公司很快处于濒临倒闭的境地,期望京瓷公司赐予救济。
京瓷公司当时对电子器材产品完全没有生产和销售经验,稻盛对并购的事情最初也很迟疑。
而且,要重整一个即将倒闭的公司也并非易事。
既是自己不熟识的行业,又要担当巨大的财务负担,同时还必需汲取2600名员工,从短期来看没有商业利益可图。
可是,该公司的社长期望稻盛能够从根本上对生活即将无着落的两千多名员工赐予救济。
一贯以利他之心作为推断标准的稻盛最终答应了对方的恳求。
他把对方公司的社长和高级干部邀请到京瓷公司来,一起召开酒会,大家边喝酒边交流,很快就犹如一家人。
看到特别热闹的场面,稻盛站起来说:“通过和大家亲切交谈,我坚信塞巴尼特有很多优秀的员工,他们一定能和我们共同奋斗下去,有鉴于此,现在我们在这里打算两家公司‘结婚’。
”话音刚落,整个会场响起了热情的掌声。
当并购进入实质性阶段时,稻盛遇到了始料不及的困难。
这家公司赤字特别严重,而且工会中的激进分子经常闹事,甚至向京都市民散发诽谤京瓷的传单。
西蒙论利他
西蒙论利他李华芳研究经济史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达尔文的演化论和亚当·斯密的思想不谋而合之处。
尽管斯密的思想比较复杂,尤其是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之间存在张力,但其核心思想是自利的个体通过劳动分工和市场协调最终促成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
换言之,人人自利,反而有利于群体发展。
达尔文一派的演化生物学家受此影响,提出自私的基因会被自然选择进而遗传下来,因为自私的基因有利于群体生存,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函数很好适应了达尔文主义。
个人效用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假设的核心,而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是群体适应性最大化。
由此,从达尔文主义来看,利他行为不利于增强适应性,因为是利他行为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利他行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应该消失殆尽了才对,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人类无私利他的行为呢?当然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学家也做了一些修补工作,弥合利他行为与达尔文主义的潜在鸿沟。
比如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就提出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
这两种利他行为从本质上来讲,都提高了群体的适应性,所以可以融合在达尔文主义里面。
而且从效用函数来看,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行为,本质上都可以归纳在个体效用函数里面。
亲缘利他增强了自身基因遗传下去的可能性,而互惠利他可以看做是一项期待未来回报的短期投资。
这没有完全解释纯粹利他行为。
比如说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捐款,比如说在天灾人祸发生后做义工,比如说无偿献血等,到底应该怎么解释这些利他行为呢?这些利他行为真的与达尔文主义不兼容吗?从经济学的角度有没有可能将纯粹的利他行为也包含在达尔文主义里面呢?我下面主要介绍一下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相关看法。
我先把结论说在前头,一言以蔽之,西蒙认为纯粹利他行为与达尔文主义并不冲突。
纯粹的利他行为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西蒙尽管兴趣广泛,影响涉及计算机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政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但他论及利他主义的文章不多,主要是1990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的《社会选择和成功利他的一个机制(A Mechanism for Social Selection and Successful Altruism)》和两年后在《东部经济期刊(Eastern Economic Journal)》发表的《利他与经济学(Altruism and Economics)》两篇文章,以及基于这两篇文章写就的《达尔文主义、利他主义和经济学(Darwinism, Altruism and Economics)》一文,后来收录在2005年由多普夫(Kurt Dopfer)主编的《经济学的演化基础(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一书中。
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总结
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总结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也是日本经济界的伟大人物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理念和管理哲学闻名,其中的利他思想更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利他思想强调个人应该优先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以达到共同繁荣和幸福的目标。
下面将对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进行更详细的总结。
首先,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强调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企业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股东的利益而工作,更要以社会为本位,为社会做贡献。
他相信一个企业的成功应该被衡量于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而不仅仅是盈利的多少。
他以自身企业的成功为例,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其次,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强调了员工的价值和发展。
他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应该尊重他们的价值和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发展。
他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注重培养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他相信只有员工们得到满足和发展,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企业的成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后,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强调了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
他认为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不能仅仅考虑自身利益,还要考虑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利益。
他倡导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他认为通过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实现共赢的局面。
最后,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强调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他相信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赢利,也应该积极回馈社会。
他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相信通过回馈社会,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而言之,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强调了个人和企业要以社会为本位,关注他人的利益,共同实现繁荣和幸福的目标。
他的利他思想在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利他主义
Altruism利他主义法语“利他主义”(“altruisme ”)一词,由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830—1842年间首先用来表示对他人福利的献身精神,尤其是作为一种行为的准则。
它和善行、无私等概念有密切联系。
长期以来,它吸引着道德哲学家们的关心(参见内格尔(Nagel ),1970年;米洛(Milo ),1973年;罗伯茨(Roberts ),1973年;科勒德(Collard ),1978年;马戈利斯(Margolis ),1982年)。
雷施尔(Rescher , 1975年,第11页)把它分类为无私的“形态”(modalities )之一。
利他行为有助于保证人种和基因的生存,因此,包括社会生物学在内的许多领域的众多社会科学家对它深感兴趣(贝克尔(Becker ),1976年;科勒德,1978年,第5章)。
而某些经济学家已参与这项研究,更多的人当然就专心于利他主义对经济成果的意义,特别是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意义。
利他倾向和效用 一个简单的模型足以抓住利他主义所提出的大部分问题。
设模型中有n 个人,每个人消费一种可转让商品,设想是希克斯(Hieks )的复合商品,因为相对价格不变。
于是,经济配置可以用n R +空间中的一个收入分配向量y 来描述,其代表性非负元素代表个人i 的收入。
若i y 代表财富,而资本市场又是完全(竞争)的,不发生影响实际利率的转移,并且不管由于时间范围和个体数量的无限带来什么特殊问题,几代人之间的利他主义仍可用这一框架进行研究。
如果个人i 有自私倾向,则当且仅当'i i y y >, i 有更多收入时,收入分配y 优于y’。
但即使'i i y y <,只要另一个人j 得到的利益'j j y y -大到足以补偿而有余,利他倾向便允许y 优于'y 。
因此,利他倾向完全能够表达为n R +上的一个一般的(完整和可递的)排列i ~>。
利他主义浅析
利他主义浅析摘要利他主义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善的标准。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一般来说,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往往还利用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的这种观点来证明利他本能的存在。
关键词:利他主义;利己主义;无私利他;利他行为;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真实的反映( 适应) 社会存在,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是社会意识歪曲反映 ( 背离 ) 社会存在,就会阻碍社会存在的正常发展。
利他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下我国正面临着社会道德退化的风险,青年人利他行为的心理意识开始弱化,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鼓励该行为的涌现。
一、利他主义的涵义及特征1、利他主义的涵义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很早就有利他主义思想的内容,但是,都浓浓地打上封建专制思想的烙印,比如“三从四德”,臣子对君主的利他思想已经上升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程度。
这是很狭隘的利他主义思想。
近代哲学思想对利他主义一词的研究源于孔德。
利他主义一词最早是孔德创造的,他希望用这个词来说明一个人给与他人的无私行为【1】。
后来,社会生物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都对利他主义进行了研究,并且各自从自己的学科对利他主义给与了界定。
下面是几位学者对于利他主义的界定:①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惟一准则的伦理观,便是把无私利他奉为道德总原则的伦理观。
(王海明)②将牺牲个体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性的行为原则视为道德总原则。
(威尔逊)③把在利益的分配中优先考虑的是他人,并努力使他人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使利益天平更倾向于他人的行为原则奉为伦理观。
稻盛和夫利他的经营哲学读书心得
稻盛和夫——利他的经营哲学读书心得“利他之心”是稻盛和夫先生经常提到的词,在他的《经营十二条》、《六项精进》、《活法》等书中都有体现。
稻盛和夫认为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利他之心”,并称“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在激烈的商业社会中,这似乎很难推行。
但是,当单纯赚钱并不能解决人生的众多难题时,单纯赚钱的经济亦不能解决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时,我们扪心自问:“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稻盛和夫的答案是“动机向善,了无私心。
”抱着这样的好心肠,为他人,为社会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定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良好的结果。
什么是“利他之心”稻盛和夫认为:“人心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
所谓利己之心,是指一切为了自身利益;所谓利他之心,是指为了帮助别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既是心的两个类别,也可以看成心的两个层次,只是利他之心居于更高的层次。
综合稻盛和夫在多本书中的阐释,“利他之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利他”是以“亲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
也许“利他”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其实,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给孩子好吃的食物,为家人努力工作,带给同事有效的建议,方便客户的一个小举动,任何对周围人付出关心的小小心意,都是“利他”的表现。
其次,“利他”是以“关怀之心,诚实处事”,买卖是双方的,生意各方都得利,皆大欢喜。
这说明,“为了帮助别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等同于纯粹的无私奉献。
他主张的“利他之心”包含着与竞争对手互利双赢的一面。
“利己”与“利他”的最大区别,是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还是能真正地为对方着想,达到皆大欢喜。
第三,“利他”并非只为他人。
稻盛和夫反驳了“真心帮助别人,结果反而自己倒霉”的观点。
现实生活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为了帮朋友解脱困境,去充当他的贷款连带保证人,本以为做了善事,想不到出了麻烦,以致连自己的财产也丧失殆尽。
所有只凭感情、只凭同情就迁就朋友不合理要求的行为,是帮倒忙,是“小善”,只有经过认真调查和审慎思考之后给予的意见和帮助,才是“大善”。
利他主义论文:利他主义的效率浅析
利他主义论文:利他主义的效率浅析摘要:利他主义就是指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利他主义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于利他主义的本身内涵、利他主义的三种形式及它们存在原因,国内外不少的学者和专家从生物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而文章主要是对三种利他主义的效率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利他主义;效率;分析利他主义就是指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利他主义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于利他主义的本身内涵、利他主义的三种形式及它们存在原因,国内外不少的学者和专家从生物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
1993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利他主义与经济学》(altruismandeconomics)的文章,在文中,西蒙提出了利他主义的概念,即特指为了提高其他个体适存度而降低自己适存度的生物学行为。
实质上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西蒙在这里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评判利他主义效率的标准:如果群体内全部利他主义行为所减少的平均适存度小于利他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平均适存度的增长,那么这类利他主义是有效或越小越有效;反之则无效。
正是以西蒙所提出的,利他主义降低自己个体的适存度来提高他人的或整个群体的适存度作为理论依据来考察利他主义的效率。
因此,文章试图对三种“利他主义”的效率进行理论分析。
一、“亲缘利他”主义“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
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
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
孟 子的向善与利他主 义思想
孟子的向善与利他主义思想《孟子的向善与利他主义思想》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其中,向善与利他主义思想是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其向善思想的基础。
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这种善性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四端”就如同人的四肢一样,是人天生所具有的。
孟子以“孺子入井”为例来说明恻隐之心的存在。
当人们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入井中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惊恐和同情之心,想要去救助他,这种心理反应并非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内在的善性。
这种善性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只是有些人在后天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孟子的向善思想并非仅仅停留在人性本善的层面,更强调通过后天的努力和修养来扩充和发扬这种善性。
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意思是,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四端”,并不断地加以扩充和培养,就能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这种修养和扩充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克服私欲,遵循道德规范,从而使善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与向善思想紧密相连的是孟子的利他主义思想。
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体现了一种推己及人的关爱精神。
我们要像尊敬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别人的长辈,像爱护自己的晚辈一样爱护别人的晚辈。
这种关爱并非局限于自己的亲人朋友,而是要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这种利他主义思想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以关爱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
他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够关心百姓的疾苦,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
稻盛和夫: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稻盛和夫: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对其人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人生·事业的结果 = 思维方式(人格·理念)×努力(热情)×能力人生和事业的结果由“思维方式”“努力”和“能力”三个要素的乘积决定。
这个“能力”和“努力”分别可以从0分到100分打分,两者相乘。
这样的话,与自以为能力强、骄傲自满、不肯努力的人相比,认为自己能力平平,但比谁都努力、有燃烧般热情的人能够取得更为出色的事业成果。
在这之上,再乘上“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生态度。
从–100分到+100分打分。
因为是相乘关系,稍稍负面的“思维方式”,就会带来负的人生结果。
所以,在“人生·工作的方程式”中,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具备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所谓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思考“作为人,何谓正确”。
1作为人,何谓正确哲学的根本就在于“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句话。
“要正直”“不可撒谎”“不可骗人”“要信守承诺”“要关爱他人”,等等,这是孩童时代,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最朴实的道德观。
大家会觉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但实际上,恐怕没有人百分之百地实践了这些道德观吧。
不断地用“作为人,何谓正确”来扪心自问,拿出勇气,把正确的事情贯彻到底。
这一点非常重要。
导致人类成功的是一颗好心,这颗好心用“爱”“真诚”及“和谐”这些词汇来表达。
我们人类在灵魂深处本来就拥有这样的好心。
所谓爱之心,就是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所谓真诚之心,就是总想着为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所谓和谐之心,就是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
从爱、真诚及和谐之心中产生的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础。
2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基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既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也有“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利他心。
在做出某项决定的时候,哪怕夹杂些许私心,都会影响判断的正确性,结果就会导致错误和失策。
活法第四章利他读后感
活法第四章利他读后感活法第四章《利他》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利他主义来获得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的书籍。
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利他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利他主义。
这一章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利他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首先,作者在书中通过许多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利他主义的力量。
他讲述了一位慷慨解囊的富人,他的慷慨行为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快乐,也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作者还讲述了一位医生,他在非洲的贫困地区义诊,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没有医疗资源的人。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利他主义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利他主义对社会的重要性。
其次,作者在书中深入分析了利他主义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他指出,利他主义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也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是非常有益的。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利他主义对个人幸福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最后,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许多实践利他主义的建议。
他指出,利他主义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利益。
他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捐款、志愿活动、帮助他人等方式来实践利他主义。
这些建议都非常实用,也让我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利他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活法第四章《利他》,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利他主义的重要性和意义。
利他主义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也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通过实践利他主义,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幸福。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利他主义,努力帮助他人,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感谢活法第四章《利他》,让我对利他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浅析利他主义行为
浅析利他主义行为一、利他主义行为与利他行为美国大百科全书①这样写道:“利他主义由法国哲学家孔德发展而来。
他以egoisme(自利)为模式,artrui(他人)为基础,创造出altruisme这个法国单词。
”孔德利用该词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
继孔德之后,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这种人类行为,并试图对其做出进一步的定义。
社会学家特里弗斯②将利他主义行为定义为一种“对履行这种行为的有机体明显不利,而对另一个与自己没有什么关联的有机体却有利的行为”,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③则把利他主义界定为“对他人有利而自损的行为”。
不过,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单一的因素并不能很好地界定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行为中获得与付出的代价之外,利他的动机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而上述这两种定义在强调利他主义行为的代价的同时恰恰都忽略了利他主义行为的动机要素。
鉴于上述考虑,威尔逊④把利他主义又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纯粹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
并认为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具备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往往不求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
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主义”,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同社会中的远亲或不相干的个体交往时常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约定来实现这种互惠互利。
不过,由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往往在行动前考虑个人的得失(例如指望在将来获得回报),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
因此,大多数学者在谈到利他主义行为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前一种利他主义—即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因此,巴尔一塔尔⑤认为,以利他动机为基础的利他主义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使他人获利;(2)必须是自愿行为;(3)行为必须是有意识且有明确目的意图的;(4)他人所获利益必须是行为目的本身;(5)必须不期望有任何回报。
“利他思维”
“利他思维”所谓的利他思维,无非就是多做利他人的事,所有的利他都是利己。
这个社会上有许多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并不是什么都不图的。
从基因上来说,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私的。
因为当我们去索取对方价值的时候,对方也会跟我们有着一样的想法,那就是如何从你的身上索取价值。
就好比如说我们想要从他人哪里获取价值,那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供他们想要的价值,这就是“价值交换”,因为在我们给他人创造价值的同时,别人也在给自己去创造价值,就像互惠关系定律一样,所以利他本质上也是利己,我们在给他人提供价值的时候也等同于对方在给自己创造价值,证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稻盛和夫说过“一个拥有利他之心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因为拥有了利他之心的人,凡事都会从别人的角度去出发,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全别人的利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心存善意,不会跟别人斤斤计较,遇事都会礼让三分,因此,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昂。
稻盛和夫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利他主义,从不同的角度为他人谋取利益,最终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从而走向了成功之路,赚取了财富。
在织品界享誉盛名的西阵织是日本国家级的传统工艺品,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和服的人越来越少,穿和服的人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西阵织的和服销售量越来越低。
为了不让和服在历史上消失,时任日本都商工会会议所会长的稻盛和夫,主动将服饰界人士召集起来,并且共同的去协商如何才能重振日本和服产业,正是在稻盛和夫的带领下,日本本土的很多服饰企业纷纷响应,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和服的复兴注入了一笔巨大的力量。
其实,当时的稻盛和夫虽然时任日本京东商工会议所会长,但是他也是两大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者,而且还建筑着一些其他事务。
即便西阵织的和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他也不用承担任何的责任,并且西阵织和服复兴,所会创造的价值在高,他也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因此他可以完全不去管这件事。
墨子的利他主义介绍
墨子的利他主义介绍墨子是中国思想界的圣人之一,是我国农民出世的思想家,主张“非攻”与“兼爱”的理念,具有极大利他主义色彩的门派。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墨子的利他主义介绍,希望你喜欢。
墨子人物形象墨子出生贫寒,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世的思想家,他曾经学儒之道,但是后来放弃了儒学,另行钻研!墨子为了宣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游历多国,广收门徒,他的行迹也很广,东到齐国,西到郑国、卫国,南到楚国、越国。
他自立门派――墨家学派!墨家学派也成为当时最具有影响的学派!墨子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他倡导以人为本的治国之道,主张“非攻”与“兼爱”的理念。
墨子“好学而博”,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
墨子也是非常有勇有谋的一个人,例如《公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墨子揭穿了鲁班于惠阳的阴险计谋,还成功的劝退了其攻打宋国的念头。
他倡导勿要铺张浪费,节约勤俭的观念,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墨子也是个发明制造工业的伟大科学家。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可想而知,墨子善于制造武器。
墨子堪称全能人才,他在我国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多之又多,他的一生都在传播墨家精神,始终为民着想。
历史中,由墨子创建的墨家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严密且干练的神秘组织,其领导称之为“巨子”,而其他的都称为墨者,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赴汤蹈火再所不辞;墨家的规则也是非常严明的,轻则判刑重则处死!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发现人才,重用有贤能的人才,因此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墨子人生观墨家是中国史上一个具有极大利他主义色彩的门派,墨子本人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和平,穿着草鞋,步行天下。
墨家的弟子,穿的是短衣、草鞋,要参加劳动,将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当成精神偶像,以吃苦为时尚,讲究的是利他。
因此,墨子以及墨家弟子,都不太考虑自身的享受。
他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所思所为都以天下人为对象。
至于什么东西好看,什么音乐好听,什么食物吃起来可口,什么活动让身体感觉舒服,都不是他们的考虑范围。
利他主义原则
首先,第一点,原则界定:随着利益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就出现了人际关系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功利主义者强调的是功利,然而功利的“利”是指个人利益还是公众利益?从而由道德价值领域转入道德原则领域。
这就出现了利他主义原则还是利己主义原则的大探讨。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几位学者对于利他主义的界定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惟一准则的伦理观,便是把无私利他奉为道德总原则的伦理观。
(王海明)将牺牲个体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性的行为原则视为道德总原则。
(威尔逊)把在利益的分配中优先考虑的是他人,并努力使他人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使利益天平更倾向于他人的行为原则奉为伦理观。
(亚当·斯密)站在这几位巨人的肩膀上,我对利他主义原则也进行了诠释,我的观点是:利他主义就是把,将他人利益作为行为目标且不求任何回报视的原则作为区别善恶标准的伦理观。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对利他主义进行理解。
1、首先利他主义者认为,从人性论来说,每个人的行为目的都能够达到无私利他的境界。
儒家伦理观的核心是范畴“仁”的定义便是无私利他。
历代儒家都把仁界说为“爱人”:爱人是无私利人的心理动因,而无私利人则是爱人的行为表现。
到了朱熹,说得就更清楚了:“公而无私便是仁。
”墨家的核心范畴“兼”也是无私利他:“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无有私也。
即此文王兼也。
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这就是说文王兼爱天下的广大,好像太阳、月亮兼照天下,而没有偏私。
这就是文王的兼爱。
即使墨子所说的兼爱,也是从文王那里取法的!基督教的核心范畴“爱”更是无私利他:“爱的本质,是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所说,不求自己的益处,反求别人的益处。
”康德伦理观的核心范畴“责任”也是无私利他。
康德说:“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尊重是使利己之心无地自容的价值察觉”所以,阿尔森·古留加指出:康德的“义务的公式就是为别人谋福利”。
对利他主义的哲学思考
对利他主义的哲学思考
张红梅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利他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有三个主要特征:是行为主体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是行为主体自愿或主动追求意向目的、利他主义具有物质或精神两方面。
利己主义、利他行为都是和利他主义有关联的概念,还要分辨为己利他和无私利他。
要正确看待利他主义的现实效用。
【总页数】2页(P155-156)
【作者】张红梅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64
【相关文献】
1.新管理哲学——利他主义
2.达尔文对利他主义行为的疑问——从当代生物学哲学的视角看
3.亚心的利他主义经营哲学
4.对利他主义道德教育的再思考
5.关于企业管理者利他主义行为的理论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理工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可从教务处主页下载,A4纸张打印或手工誊写;
2、题目来源:“教师科研课题”、“教师拟定”、“学生自拟”、“其它”;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其它”;
3、工作计划要真实具体,各阶段必须明确起止日期、工作地点,检查方式:现场、通信检查等;
4、本开题报告中所列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不少于4篇;
5、开题报告一式三份,所在教学系、指导教师、学生各执一份,备查;
6、本开题报告适合本科生,专科生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