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神正论思路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神正论思路的比较
摘要:恶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恶的问题也是对一神论信仰最为强烈的理性质疑,素来都是无神论批判神学宗教的利器。基督教中,恶的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棘手的问题,是因为它与上帝存在的证明之间存在着矛盾。对于调和恶与上帝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历史上有不同的理解路径,大概可以梳理为三种类型:即坚持传统上帝观的解答方案;修改上帝的属性的解答方案;否定传统上帝观念的解答方案。本文将较为详细的阐述每种解决方案的代表性人物和理论,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达到对这三种神正论思路的比较理解。
关键词:恶的问题、神正论、奥古斯丁、爱任纽、斯温伯恩、希克、格里芬
一,恶的问题
关于纳粹大屠杀,尤金·博洛维茨写道:“一个允许大屠杀发生、在大屠杀中保持沉默、在大屠杀持续进行时‘掩面不顾’的上帝,是不值得信仰的。对于上帝,我们的理解可能会有局限,但是奥斯维辛却要求我们断然地将理解悬置起来。在那样巨大的罪恶面前,一个善的、全能的上帝是令人费解的,因此,人说:‘上帝死了’。”[1] 尤金·博洛维茨这段话表达出宗教思想史上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恶的存在与上帝存在之间的矛盾。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最早提出恶的问题,他问道:“上帝或者希望消除所有恶事而不能,或者他能而不愿意:或者,他既不愿意又不能;或者,他既愿意也能。如果上帝愿意而不能的话,他是软弱——这与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帝能而不愿意的话,他是恶毒——这同样与自己的品格相冲突;如果上帝既不愿意又不能的话,他就既恶毒也软弱,因此就不是上帝;如果上帝既愿意又能——这唯一符合上帝,那么,恶事到底从何而来?或者说,他为什么不拿开这些恶事?”[2] 可以说,恶的问题是对一神论信仰最强烈的理性质疑,素来是怀疑论者批判上帝信仰的利器。更有德国神学家汉斯·昆称之为“无神论的磐石”。上帝存在的证明必须考虑到反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反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中最有意义的是由恶的问题提供的证明,也就是由苦难和坏事的出现这一事实提供的证明。
基督教视角下的恶的问题一般地可表述如下:既然上帝存在,且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世界上为何还会存在着恶?恶的问题也可简要表述为:(1)上帝是存在的;
(2)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
(3)恶(包括自然的、认识的、伦理的)是存在的。
命题(1)、命题(2)、命题(3)不可能同时存在,否则将会导致逻辑上的矛盾。显然,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是不可能让任何形式的恶存在的。恶的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的根本所在是它对传统的上帝观,即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的上帝观念构成威胁。
有神论者—基督徒们历史上对恶的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理解路径,但是根据各种解决方案的特征可以把他们大概概括为三种类型:(1)坚持传统上帝观的解答方案——否定罪恶的实在性,主要有以奥古斯丁、斯温伯恩等为代表的自由论
解决方案;(2)修改上帝的属性的解答方案——上帝不再全能或者重新解释上帝的全能性,主要有爱任纽的解答、希克的“灵魂锻造谷”解答;(3)否定传统上帝观念的解答方案——放弃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观,主要是以大卫·R.格里芬为代表的过程神正论的解答方案。
二,坚持传统上帝观的解答
1.奥古斯丁的解答
神正论是中世纪哲学的核心问题。奥古斯丁作为中世纪哲学的鼻祖,围绕基督教原罪论,论述了罪恶与人的意志的自由选择之间的必然关系,认为罪恶与上帝无关。他的这种观点奠定了神正论的基础,也构成了传统神正论的基石。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将认识能力赋予了人,认识能力、理性以及自由意志.这三者都源于上帝。当人的自由意志远离上帝的时候,此即为犯罪,即为恶。自由意志本身是善的,罪与恶是人滥用自由意志的结果。奥古斯丁认为,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肯定可以预知人的犯罪,但“预知”不等于“决定”,预知犯罪与导致犯罪是不可等同的。上帝赋予人善的自由意志,赋予人选择的自由,是要人过道德的生活,而非叫人选择犯罪。况且,如果上帝仅赋予人行善而不犯罪的“自由意志”,这就意味着,是上帝代人做出决定和选择。这样的行为就完全失去了伦理上的意义。奥古斯丁的对罪的解释,避免了将罪解释为一种实体性的结构性的存在,也就否定了罪来源于上帝,从而否定了人类犯罪的必然性,以及上帝使人犯罪的结论,而同时又说明了,人为什么必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由。
为了将罪历史化,奥古斯丁提出原罪说。他首先肯定在犯罪以前,人处于一种人性完整的状态;而犯罪以后,进入了一种人性败坏的状态,并且世代遗传。奥古斯丁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在被创造的时候处于纯洁完满的状态,他拥有自由意志去行善,并且,这种自由意志,拥有永不犯罪和永生的可能性。这时候,他们顺服上帝,在伊甸园中幸福的生活。然而在恶魔的引诱下.他们滥用了自由意志。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因而,他们犯上沉重不堪的罪行,并且遭到上帝的惩罚,被驱逐出伊甸园。犯罪后,因着人性的败坏,整个人类处于堕落的状态中,人失去自由意志,为罪所奴役的自由意志失去向善的可能性,只能“选择”犯罪。而这种罪,通过人的性行为遗传给后代,罪的根源在于人对自由意志的滥用.而罪的本质不在于人偷吃禁果。而在于人的骄傲和对上帝命令的违抗,这就是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
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对罪的起源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将罪至于历史中,避免了将罪理解为实体性的、结构性的存在,而导致上帝使人犯罪的结论。同时保持了人类自由结构原始的纯洁完满,以及犯罪后的人类在基督内对救赎的需要,从而使得基督耶稣为人类而死,有了其应有的意义。
2.斯温伯恩的解答
理查德-斯温伯恩继承了奥古斯丁传统,并对其中的不符合当代科学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他认为上帝赋予人类的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必然包含有人类选择作恶的可能性。人类通过自己的选择从而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最终得以入天堂还是下地狱。他对恶的存在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恶的存在
是为了更大的善--自由,并且恶可以帮助人类成长,形成理想的人格。他摒弃了传统的宿命论,肯定了人类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性。
3.小结:
但是,这样的解答受到麦基(J.L.Mackie)为首的哲学家的质疑。麦基的质疑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全能和全善的上帝为何不创造只做正确选择的人类呢?[3](pp.333-334) (2)人类的选择受到人性的限制,并非完全自由(只有在人性不起作用时,人类的选择才是完全自由的)。上帝无法逃脱容许恶存在的责任。[3](pp.333-334) (3)由自由意志解答可推出,上帝是无法而不是不愿意控制人们的自由意志,从而导致“全能悖论”问题:全能的上帝能够创造他随后不能控制的东西吗?
[3](pp.333-334)
由上可以看出,麦基(J.L.Mackie)对自由意志解答的批判是深刻和致命的。
三,修改上帝的属性的解答
1.爱任纽的解答
爱任纽(Irenaeus,125-202)是基督教思想史上著名的护教士、早期教父哲学家。他的生活年代虽然比奥古斯丁早,但其思想在宗教哲学界的却长期受到忽视,直到当代人们才越来越对其神正论思想产生浓厚兴趣。西方宗教哲学家认为,西方历史上对恶的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两大传统,即奥古斯丁传统和爱任纽传统。
爱任纽认为由于上帝只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人类,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样式来创造人类;人类并不具有像上帝那样的完善性。所以,人类的生命要经历一个灵魂锻造和性格塑造的过程,从而才能最终成为意志自由的、充满爱心和激情的人。通过这样,上帝最终要使所有的人包括犯罪的人都成为富有爱心和真情的人。这样的以爱化恶证明了上帝的博爱。
2.希克的“灵魂锻造谷”解答
希克是一位大慈悲家,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方佛教的影响,摒弃了基督教中的地狱说,发展了爱任纽的思想传统,提出了见解独特的造灵说。他认为上帝造人的目的是创造“上帝之子”(Children ofGod),人进化到生物生命的高级形态,人生的过程就是上帝造灵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还没有结束。为了实现目标,最终创造出上帝之子,上帝为人类设置了充满邪恶的艰险之途,人类通过克服邪恶,最终成为喜悦上帝的子民。世界上的罪不是上帝对人类始祖的原罪的惩罚,而是锻造人类的道德灵性使其臻于完善的必要条件。无论如何,我们人类不是上帝的宠物,所以不应该将自己所处的世界理想化为可以尽情享乐的天堂,这当然也不是上帝的设想。[4](pp.147-148)
3.小结:
但是这样的解答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何以创造不完善的人,然后通过灵魂锻造,使之灵魂升华来显示上帝的博爱?其次,在手段上,上帝为了塑造灵魂而采取的手段似乎过于残忍,不像一个善教导的“慈父”对子女的态度;再次,势必引申出某种“普救论”——上帝的拯救可从今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