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数学教学实践案例应用(3篇)

数学教学实践案例应用(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

分数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些东西平均分给多个人呢?比如,一个蛋糕要分给三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案例教学(1)教师展示一个圆形蛋糕,并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4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4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4。

”(3)教师展示一个长方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代表1/3。

(4)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3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3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3。

”3. 案例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3个这样的苹果,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3个苹果,每份代表1/4,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2份。

”(3)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5份,每份代表1/5。

(4)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2个这样的蛋糕,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2个蛋糕,每份代表1/5,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0份。

”4. 案例拓展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将正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份代表1/6。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4个这样的正方形,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个正方形,每份代表1/6,那么一共可以分出24份。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说明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通过该教学案例,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 、借助实物或直观比较分子是1 的分数大小。

3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的故事出发: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得半个桃子,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

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其实是很多的。

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操作和描述活动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会认、会读、会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本节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操作过程来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纸片若干三、学具准备: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纸片若干的信封若干(每人一份或同桌一份),彩色笔(以红色、蓝色等色彩鲜明的颜色为主,每人一支)。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通过交流、互换思考来达到互相进步的学习意识;2、通过带有思考的动手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富有创造力的学习能力;3、通过学习活动,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6分数的初步认识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6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关于分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教室的一部分?”“分数的大小是如何比较的?”等。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或同伴评价,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二)讲授新知
1.分数的定义:通过讲解分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分数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分子表示部分的数量,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了几份。
2.分数的表示方法:教授学生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如将一个苹果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三分之一。
3.分数的大小比较: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让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需要进行通分。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6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够简单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整数向分数过渡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容易产生以下困难:1.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与整数混淆;2.分数的比较大小规则难以掌握;3.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从而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例如,通过分水果、分享食物等情境,让学生体会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分数教学实战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案例分析

分数教学实战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案例分析

分数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难学的概念之一,它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如何有效地教授分数知识,是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都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何教授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分数,理解分数的概念2. 能够分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知道二者的意义3. 能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分数4. 能够简单地对分数进行加减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示意图和练习题2. 教学工具:白板、彩笔、黑板擦、数学工具3. 教学材料:教材、练习册、PPT、教学录像等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我会找一些与分数有关的物品,比如一个苹果、两块糖、三个饺子等等,用这些物品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分数。

我会问学生“你们平时用什么来表示一个整数?”,学生会回答“0、1、2、3、4、5、6、7、8、9”。

再问学生“你们知道怎么表示比1大比2小的数吗?”,我会引入分数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10分钟)我会引入分数的标准符号,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标识方法,并介绍分数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分子和分母,让学生掌握分母是分数的总份数,分子是分数中分子份数量的一个数字表示。

3. 实例讲解(20分钟)接着,我会通过多个实例来讲解分数的基本用法。

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分数的表达式,例如“1/2”,“2/3”等等,通过这些表达式讲述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

4. 练习巩固(15分钟)当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用后,我会给他们分发相关练习册,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

5. 巩固和扩展(10分钟)我会对全课进行回顾和概括,总结分数的基本概念、用法和简单的加减法。

我会给学生留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教学评估考虑到课堂教学难免存在不完美之处,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

在课后我会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套试卷,内容主要是对本课知识的问答,简单计算题和应用练习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理解》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直观理解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理解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学习者特征分析:小学生从理解整数发展到理解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

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教师讲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

这时刚好路过一个苹果园地,“哇,好大的苹果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能够吃苹果吗?”唐僧说:“吃苹果能够,不过我得先考考你。

”唐僧说:“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

”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唐僧又说:“有2瓶水,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瓶?请写下这个数。

”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可能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个。

)半个月饼能够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停顿片刻,学生无言以对。

)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协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

它就是——分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理解。

(出示课题)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1、借助形象,理解。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1篇】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1篇】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1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

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的,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教材的重组。

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而是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91-P93。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鲁莘县樱桃园镇中心小学沈昱近日,我听了高梅丽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被她那种亲切而富有活力,过渡自然,师生和谐、热烈的合作场面深深打动。

片断一:新课导入新课引入是由多媒体展示的故事引入的,刚讲到一半,竟然有学生说了一句:“我也会讲这个故事。

”对于这种不同的声音,老师没有不理睬甚至制止,而是让这个同学到台前讲了一遍。

虽然没有课件中讲得生动,倒也赢得了称赞。

分析: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对于学生的大胆自荐没有压制或泼冷水,而是充分尊重学生,不受教学预设的局限,保留了一颗宝贵的自信心。

这样对于这个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兴趣,甚至一生的自信与进取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片断二:操作发现、自主探究师:各小组自行讨论决定:你们还可以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分成这些份?发现分数了吗?(学生操作)生1:我们小组平均分成了六份,每人一份。

我们发现了1、6。

师:你们小组操作得不错,想法合情合理。

生2:我们小组平均分成了四份,奖励发言积极的同学。

我们发现了1、4。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注意到了奖励机制的作用。

生3:我们组平均分成了八份,每人一份,余下的二份再奖励表现出色的同学。

我们发现了1、8。

师:你们考虑更全面,一定会成为管理有方的领导。

分析:利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以例1的分月饼活动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操作和发现,把静态的文本资源转化为动态的生命资源,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

并且,“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个性张扬、能力提高。

教师评价简洁,却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探究创新的热情。

学生的灵性发现与教师的“顺水推舟”自然融成了知识的结构美。

片断三:意外展示,激活课堂精彩第四小组因操作不好,展示了一盘分不清大小的月饼块,同学们哄堂大笑,展示的同学非常尴尬。

师:这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讨论一下吧。

(展开讨论后,分出正反方进行辩论。

)正:我们认为能用分数表示。

数学教学案例实践分析(3篇)

数学教学案例实践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案例以“分数的意义”为例,对数学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2.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实例,如“一个蛋糕分成了4份,小明吃了其中的1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小明吃掉的蛋糕部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教师发放操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将一个正方形纸张剪成若干份,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3)合作交流,分享成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操作过程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

(4)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出生活情境,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4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回顾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并提出反思问题,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

(3)实践应用: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分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应用性。

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1)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分数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2)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1.学情分析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说,两个学生分苹果,一人一半,那么最后每个学生得到的苹果就是1/2。

虽然分数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由于学生们并没有对分数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因此学生们没有意识到分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本节课中带领学生们初步认识分数并为学生们明确分数的具体应用,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意识。

2.教材地位“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们在掌握了有关整数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由于分数与整数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这也是“数概念”的拓展。

在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明确分数的含义,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学习中提示功能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测能力。

3.学习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并明确“平均分”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因此前提下性的概念理解是帮助学生们更好理解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关键。

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而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所以数学名词的概念理解是帮助学生们更好掌握本节课知识内容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一)串联知识,回忆整数师:(手中拿4个苹果图)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可以记成几呢?生:4。

师:(将4个苹果图贴在黑板上,然后写下“4”。

做出吃苹果的动作,吃掉一个苹果)同学们看,现在还有——3个苹果(拿掉黑板上其中一个苹果图并在黑板上写下“3”,然后再吃掉两个苹果),现在还有——1个苹果(再拿掉黑板上其中两个苹果图并在黑板上写下“1”,之后吃掉最后一个苹果),现在还有几个苹果呢?生:没有苹果了,就是0。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无”和“0”)师:对啊,我们在一年级学习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从而认数开始,然后一个一个加,一个一个减的呀,那按照顺序,4的后面是——5,再往后数呢?生:6、7、8、9……师:数得完吗?(生:数不完)那我们就用一个数轴箭头的方式来表示后面还有很多的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优秀10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优秀10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优秀10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为您整理了10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我最大的乐趣哦。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

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一一中秋节分月饼。

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

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

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5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5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5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背景: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

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

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

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

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

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

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苹果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第3位同学说得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苹果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生1:可以折成……生2:可以折成……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化情境的巧妙运用:本案例将生活情境与分数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分数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水果、切蛋糕等实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引入分数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问题设计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性质和运用。
3.设计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如表扬、小红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分苹果、切披萨等,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个苹果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受益。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合作学习的自我反思,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掌握分数知识。
2.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探究分数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3篇)

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三、案例实施(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张饼,提问:“这饼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什么?”2. 学生回答:将饼分成了2份,每一份是饼的一半。

3. 引入分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文字表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饼的一半呢?”4. 学生回答:可以用“1/2”表示。

(二)探究新知1. 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蛋糕、苹果等,让学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表示分数,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苹果的1/4。

”3. 分数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如:“比较1/2和1/3的大小。

”4. 分数的加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如:“计算1/2 + 1/3。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比较和加减运算。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四、案例反思1. 情境教学的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节课运用了画图、语言描述、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9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9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9篇】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分数概念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

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是笔者在这次去希望小学上的内容。

新课开始,我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

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8个苹果和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装几个?把8个苹果、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接着我出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个盘子里可以装多少个?”学生就回答半个苹果,老师就问:半个苹果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个苹果,那这半个苹果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在学生猜测不定的过程中,我就告诉他们用一个新朋友来表示“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新内容),并出示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学互相合作),然后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我巡视一周,发现大多数同学会平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

接着我就指导学生操作,又把几个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学生进行修改自己的作业。

通过这样的操作练习,学生能更加理解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几种类型正确折法,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操作练习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所属学科:数学适于的学段:六制三年级所用教材版本:冀教版学时数:1课时设计者:巩晓英二、课前分析1、内容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之上继续构建的知识;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

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法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有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材料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1)、对平均分已有很深的了解;(2)、能够根据例题列出算式;(3)、把1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时分得的结果不够一个桃子,列出1÷2。

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把1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半,或者说半个。

或者画图,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

知道1/2,1/4,1/5的东西谁大。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

2、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教学时,教师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3、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儿童喜欢的具体情境,声画并茂,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成功性。

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案例(3篇)

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启发式教学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策略。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一杯水喝了三分之一”、“五块饼干吃了四分之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信息?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白纸和彩笔。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用图形表示分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分数,如圆形、矩形、三角形等。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发现用图形表示分数可以直观地展示分数的意义。

3. 动手操作,巩固理解教师提供若干等分的图形,如圆形、矩形等,让学生动手剪出分数。

例如,剪出四分之一的圆形,剪出三分之一的矩形等。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4. 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是宽的几分之几?”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反思总结,提升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评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评析

示部分学生作 品。 师 没 有 回应 。师 搜 集 不 同 图 形 的 四 分 之 一 粘 贴 在 师 : 什 么 展 示 的 每 一 份 作 品 的 形 状 、 小 不 一 样 , 黑板上 , 指导 学 生读 写 四分 之一 。生在 教 师指 导下 为 大 并 但 都 能 表 示 出二 分 之 一 呢 ?
… ”
学 具 准备 长方形 、 方形 、 等图片 。 正 圆
教 学 过 程 创 设 情 境 , 趣 导 入 激


师 : 了, 对 这一半就是 二分之一。 ( 书÷ ) 板

师 ( 示课 ) 叮 叮 和 当当在 一 次野 餐 中带 了 4 出 :
个苹果 、 2瓶矿泉水和 l 块蛋糕 。他 们俩 要怎 么分这 些
师 : 们 今 天 就 用 一 个 新 的 数 来 表 示 这 “ 半 ” 它 我 一 ,
师 直 观展 示 : 自 己 做 好 的 二 分 之 一 粘 贴 在 黑 板 将
叫做 “ 数 ” 分 。 之一 。 师 : 个 分 数 究竟 是 多 少 呢 ? 这 节 课 我 们 就 来 学 习 这 师 组 织 活 动一 ( 一 折 ) 引 导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 自 折 : 用
中体 验 成 功 感 。
二、 新知 探 究 , 解 体 验 理
教 学 重 、 点 难
认识几分之一 的分数 ; 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 的概 初
念。
冒囵
1 认 识 、 解二 分 之 一 。 . 理 师 出 示 课 件 , 示 把 一 块 蛋 糕 半 均 分 成 两 份 ( 说 展 或 成一人一半 ) 过程 。 的 师 : 份 蛋 糕 就 是 它 的多 少 ? 每 生 : 份 蛋 糕 是 这 块 蛋 糕 盼 一半 。 每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4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4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4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

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

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1/2.二、新授: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

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

重点让学生理解2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里面有2个1/3.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色,读写分数。

三、议一议: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

四:认识分数: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

以3/4为例,介绍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

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六、练一练: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评判。

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

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六、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

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篇二教学内容:冀教版第六册第102——102页及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整数以外的一种新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在此以前,对于分数学生或是听说过,或是见到过,还有的是略知一二。

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确实是学生们所不曾想过,或是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为此,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知道分数的作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理念: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学习开始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即“一半”的认识,引入到1/2的理性认识,并使学生在具体的“分学具”活动中体验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3、在逐步学习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产生分数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

4、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怎样表示“一半”的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分数的读、写法。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交流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若干张、一张彩色大圆形纸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2分钟)1、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知识吗?(分数的初步认识)你知道什么是分数吗?你想在这节课里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指名回答)下面请同学们在心里悄悄的为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计划一下这节课你打算了解有关分数的什么知识,等一下在我们的学习里看看能不能帮你完成你的学习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

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
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

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

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

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

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

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

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

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

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

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