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导师
1 许能贵研究员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
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
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
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方剂学(100504)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
并于2000年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
现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政木教授现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梁颂名教授、高汉森教授、何国樑教授在方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的工作。
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能根据方剂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特点,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以冀学者能理解、掌握方剂学的精髓,学以致用,提高临证用方、组方的能力和诊疗的基本技能。
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
此外,本学科导师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
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十几项。
对指导方剂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十分有利。
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获得省自然基金、省科委资助的研究课题“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法对交泰丸配伍的研究”、“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配伍研究”等。
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如“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麻杏石甘汤抗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麻杏甘石汤对抗原诱导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方剂“性味配伍”药效基础初探”等课题分别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范德辉中医师个人简介
医学百事通
从事脊柱相关疾病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运 用针灸、浮针、小针刀、龙氏正骨手法及中药治疗脊柱关 节疾病,主持国家级、省厅级及市局级脊椎病因学相关科 研课题多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寄情山水——范德辉医师的旅行照片
工作学习经历
1988.9~1993.7 就读江西中医药大学 班长
个人荣誉
2006-200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2010-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2012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青年科技标兵 2012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优秀学术论文作者 2012年获得“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2013年“龙氏正骨疗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民间特色疗法项目”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倒悬推拿疗法”全国适宜技术推广
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
集体荣誉
2009年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项目中医名科(康复科) 2009年广东省“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康复科) 2012年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康复科) 2012年国家中医药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康
复科)
为患者做全方位的治疗
感谢您的下载让小编的努力能帮助到您, 最后一页是小编对你的谢谢哦,提醒一下, 下载好了几个全部自己看一遍,把用不上 的删除哦!包括最后一页!
2005.5~2005.8 广州军区总医院 康复科进修学习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五)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五)林锦洪:男,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疼痛康复,主任医师。
从医30多年,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类疑难病多发病,带教和指导下级医师。
特别是在诊治颈椎病、退行性膝关节病及类风湿、痛风等疼痛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效果良好;并对慢性顽固性咳嗽,慢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疗效。
门诊数量大。
主持省市中医科研课题各一次,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及“中华中医药学刊”等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1篇,主持广州市中医中药学科(疼痛科)一项。
马万里:男,广州市中医院,中医皮肤,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擅长:中医治疗慢性疑难性皮肤病。
如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带状疮疹神经痛后遗症,银屑病等;神经性皮肤炎、红斑狼疮等。
陶双友: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副主任医师,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医内科学消化病方向硕士、脑血管病(中风病)方向博士毕业,先后师从于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张小萍教授、中医脑病专家刘茂才教授。
擅长: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口腔溃疡、肝炎、肝硬化、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症。
学术专长:擅长使用中医膏方,辨证调理妇女气血亏虚头晕肢冷、妇女体虚宫寒不孕、男子肾虚腰痛性事低下、儿童肺虚易感冒、儿童脾虚纳食差、老人肾虚血淤妖股疼痛、脾胃虚弱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产后体虚、久病体虚、亚健康等多种虚症。
熟练掌握胃肠镜下各种常见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麻醉无痛、镇静无痛胃肠镜检查诊疗技术。
资历:毕业至今,长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窥镜室教授。
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论治,强调经方运用。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肝硬化、口腔溃疡、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它多种内科杂病。
广州中医院导师简介介绍
医院简介广州市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下设同德门诊部和五羊门诊部两个分支机构,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设于院内。
医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56年经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1960年更名为“广州市中医医院”, 2004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医院一直秉承“仁爱精诚、厚德济生”的办院宗旨,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荣获“省文明中医医院”、“省百家文明医院”称号。
医院占地面积7696平方米,业务用房约34000平方米。
现有病床数449张。
现有在职职工7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医疗专家100余人,省、市名中医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8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人,第四批全国名医带徒指导老师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对象”3人,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对象12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26人,广州市卫生局局管优秀科技人才4人。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我院一直接收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国内外医学院校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来我院见习和实习,并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共115人,现有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共69人。
医院医疗设备资产超亿元。
设专业科室20多个,专科(专病)80多个。
有广州市卫生局1357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达标单位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单位2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9个。
脉管炎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两个脉管炎专科之一,肿瘤科是广州市卫生系统唯一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医院目前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近百项,获多项科研成果奖。
2008年,我院投资逾5亿元的新院项目获市政府立项。
2010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同德围地区投资建设一所200张病床的综合性医院并交由我院运营管理。
随着医院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涵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所“国内知名、华南一流、省内综合实力前三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将竭诚为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10050601心血管内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
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博士导师:王清海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
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
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大学_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设置广州中医药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新中国首批兴建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和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及中国中医药师培训基地之一,为中国首批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拥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
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校的前身广州中医学院是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中国首批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现名;原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于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
据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广州三元里、大学城2个校区,占地1377亩,建筑78万多平方米,设备总值4.9亿元;下辖二级学院15个,开设本科专业18个;有教职员工(含附属医院)50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接近2万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优势专业很多同学在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时候都不太清楚广州中医药大学有什么优势的专业,有途网收集整理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优势专业,供大家参考。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推荐专业名称推荐指数针灸推拿学 4.5 康复治疗学 4.3 医学检验技术 4.3 中医学 4.2 中药资源与开发 4.2 中药学 4.1针灸推拿学专业介绍基本信息分类名称:针灸推拿学专业代码:100502K学科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医学学士一级学科:医学类开设院校:47所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学科简介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1978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是我校兼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当时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1986年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本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本学科结合专业情况,确立了下列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脑病研究;中医心血管病研究;中医肾病研究;中医消化疾病研究;中医肺病研究;中医肿瘤研究;中医急症研究;中医风湿病研究;中医内分泌研究;中医血液病研究等。
本学科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在职的导师共有65人,其中博士导师有刘茂才、赖世隆、刘伟胜、余绍源、黄春林、罗云坚、黄培新、梁伟雄、杨霓芝、黄燕、雒晓东、黄穗平等12人。
本学科还拥有一支兼备医疗、教学、科研人才的专业学术队伍,共有148人,其中正高职称28名,副高职称52名,中级职称6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2人,硕士学位人员78人,博士后2名。
研究生导师多具业务专长,其中多个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专家,担任广东省或全国内科中医专业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在省内、国内有较深远的影响。
其中罗云坚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刘茂才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梅广源教授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邓兆智教授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另外,肾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分别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急症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等副主任委员单位。
目前本学科共拥有全国中医治疗中心2个、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东省重点专科3个、研究所1个、重点实验室4个。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质量的回顾性分析
教学㊃管理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4.02.03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质量的回顾性分析*柯培锋,黄妩姣,康春敏,欧财文,黄惠,王意,蓝锴,黄宪章ә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20摘要:对该院检验科指导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提高科室老师带教水平和论文总体质量提供理论依据㊂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该院检验科共指导本科实习生完成毕业论文141篇㊂其中合格论文141篇(100.00%),优秀论文12篇(8.51%),发表论文33篇(23.40%)㊂生化组毕业论文总数最多,共30篇(21.28%,30/141);微生物组优秀论文数最多,共4篇(33.33%,4/12)㊂发表论文数排名前5的专业组有:临检组7篇(28.00%,7/25),生化组6篇(20.00%,6/30),免疫组6篇(37.50%,6/16),微生物组6篇(27.27%,6/22),血液组4篇(33.33%,4/12)㊂各专业组之间优秀论文和发表论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较强的科研能力㊂检验科在做好实习生日常管理和临床教学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实习生论文的进度要求和质量监督㊂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实习培训;毕业论文;医学教育;实验室中图法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2-0286-032018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其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本要求提及毕业生应具备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发展潜能㊂实习基地具有指导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职责,撰写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阅实习基地综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㊂广东省中医院检验医学部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检验教研室,承担着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其他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带教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㊂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及提高科室老师的论文指导水平,现对在广东省中医院(下称本院)检验科实习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总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本院检验科实习并经科室老师一对一指导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回顾性分析㊂学生入科实习时间为每年的6-7月,实习时长为10~12个月,论文完成过程贯穿整个实习期㊂1.2方法1.2.1毕业论文总体情况分析统计每年的毕业论文总数㊁合格论文数㊁优秀论文数和发表论文数及其对应百分比㊂论文达到实习生高校的毕业要求,判为 合格 ;论文被实习生所在高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判为 优秀 ;论文答辩后经科室指导老师和学生后期整理和修改,最终发表于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判为 发表 ㊂1.2.2各专业组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分析检验科共有9个亚专业组,分别为临检组㊁生化组㊁血液组㊁免疫组㊁微生物组㊁分子与遗传组㊁输血科㊁医学校准实验室㊁研究生团队组㊂统计并分析毕业论文选题在各专业组的分布情况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㊂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毕业论文总体情况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本院检验科接收了来自全国13所高校共141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实习㊂科室老师共指导其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141篇,其中合格论文141篇(100.00%),优秀论文12篇(8.51%),发表论文33篇(23.40%)㊂12篇优秀论文中发表了6篇(50.00%)㊂见图1㊂2.2各专业组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指导情况比较检验科9个亚专业组中,生化组论文总数最多,共30篇(21.28%,30/141);微生物组优秀论文数最多,共4篇(33.33%,4/12)㊂发表论文数排前5的专业组有:临检组7篇(28.00%,7/25),生化组6篇(20.00%,6/30),免疫组6篇(37.50%,6/16),微生㊃68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2*基金项目:广东省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就业)教育项目(2020P T102)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h u a n g x z020@163.c o m㊂网络首发h t t p://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50.1167.R.20231128.0950.006.h t m l(2023-11-28)物组6篇(27.27%,6/22),血液组4篇(33.33%,4/ 12)㊂各专业组之间优秀论文和发表论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图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合格/优秀/发表)年份分布情况表1各专业组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指导情况比较[n(%)]组别n合格优秀发表临检组2525(100.00)1(4.00)7(28.00)生化组3030(100.00)1(3.33)6(20.00)血液组1212(100.00)0(0.00)4(33.33)免疫组1616(100.00)2(12.50)6(37.50)微生物组2222(100.00)4(18.18)6(27.27)分子与遗传组77(100.00)2(28.57)0(0.00)输血科77(100.00)1(14.29)2(28.57)医学校准实验室1818(100.00)1(5.56)2(11.11)研究生团队组44(100.00)0(0.00)0(0.00)合计141(100.00)12(8.51)33(23.40)χ2-10.2648.088P-0.2280.432注:-表示无数据㊂3讨论医学检验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撰写毕业论文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2]㊂2015年以来,本科室共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141篇,所有论文均达到高校毕业要求,合格率为100.00%,说明本科室临床教学制度完善㊂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习管理㊁实习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3],实习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实习生特点合理选用㊂本院在做好学生的入科教育㊁专业轮转㊁出科考核㊁临床小课等日常管理和临床带教基础上,高度重视实习生论文的进度要求和质量监督,确保学生论文全部合格㊂学生刚来科室时,对实习比较生疏,因此科室带教老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带教意识,提前做好论文选题,尽快教会学生查阅资料,耐心讲解临床与科研的关系,让学生在胜任实习岗位的前提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提出具有探讨价值的科学问题[4]㊂科室不设专门的脱产时间给学生撰写论文,学生的论文完成贯穿整个实习阶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科研动力来源于临床,研究成果最终又服务于临床[5],通过临床与科研的深度交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有多种[6],方法之一包括高校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定,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态度更认真,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和指导老师都得到激励,真正提高论文质量㊂图1结果显示,除2019年以外,科室每年都有1~4篇毕业论文被实习生所属院校评为优秀论文㊂分析原因,2019年入科的学生因疫情暂停了后期实习,导致当年论文完成进度受影响㊂随后3年,科室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引入慕课[7]㊁虚拟仿真实验室[8]㊁双平台混合式教学[9]等基于网络平台的医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10],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式,将疫情对实习带教和论文指导的影响降到最低㊂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优秀论文12篇(8.51%,12/141)产出,说明科室老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不仅限于学生毕业合格要求,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和对策,努力提高论文质量,精益求精㊂论文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最终以论文形式发表㊁交流,达到指导和借鉴的目的,促进科学事业发展㊂学生实习和论文答辩结束,并不代表科室老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结束㊂老师需从论文选题㊁文献查阅㊁课题设计㊁实验操作㊁结果统计㊁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对毕业生进行全面指导[11]㊂答辩后,老师还要与学生一起整理汇总评审专家对论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必要补充和修改,积极投稿直至发表,最终闭环完成实习带教中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12]㊂图1结果显示,科室每年都有1~6篇实习生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有些甚至发表了高分值S C I论文㊂最早时间(2015年)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发表率已达50.00% (6/12),随后几年一直保持稳定的论文发表率(18.52%~31.58%)㊂2021年入科学生的论文发表数最低,仅为4.35%(1/23),主要原因是论文发表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㊂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毕业论文发表数会持续增加㊂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一个恰当的选题可以为整个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13]㊂本研究结果显示,生化组指导论文总数最多,为30篇(21.28%,30/ 141);微生物组优秀论文4篇(18.18%,4/22),发表论文6篇(27.27%,6/22)均处于前列㊂医学校准实验室是本科室筹建的特有专业组之一,旨在搭建国际标准化的医学校准平台,通过建立能够溯源国际单位的一级校准测量程序和标准物质,实现不同检测系统或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的标准化,从而实现患者检验结果准确㊁可靠㊂医学校准实验室近年来已为政府㊁㊃78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2企业和医院等多家客户提供了包括计量规范起草㊁标准物质研制[14]㊁临床检验正确度验证计划[15]㊁校准实验室网络建设㊁体外诊断产品量值溯源等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㊂至2021年12月21日,医学校准实验室带教学生产出优秀论文1篇(5.56%,1/18),发表论文2篇(11.11%,2/18),为实习生提供了一个常规检验工作之外的良好科研技术学习平台㊂血液组没有优秀论文,但发表论文4篇(33.33%,4/12),说明院校评优不是判定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即使不是优秀论文,经过后期整理和认真修改,也可能成为高质量论文㊂研究生团队组优秀论文数和发表论文数均为0,分析原因为该组日常工作是带教全日制硕士㊁博士研究生做课题㊂一个大项目的完成,需要导师及学生3~6年全职投入,本科生只有10~12个月的实习时间,在组内更多是工作协助和观摩学习,对实验的独立操作和课题的渗透度均不够,提示科室以后尽量安排有读研深造意愿或有强烈科研兴趣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团队组,或安排项目子课题给本科生,以保证其对课题完成的延续性和完整性㊂总体来说,各专业组之间的优秀论文和发表论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专业组均具较强的科研能力㊂表1结果显示,实习生毕业论文主要分布在常规检验专业组,如临检组㊁生化组㊁微生物组等㊂论文选题以临床研究和技术方法为主,基础类研究偏少,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6]㊂基础类研究主要由带课题的导师指导,但现阶段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多在各级医院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㊁血液中心㊁卫生防疫等基层部门就业[17],主要从事医学实验室常规检验工作,提示科室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要以实用为主,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总体来说,本院检验科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以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实习生所属院校的论文要求,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㊂今后工作中,还将继续努力,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㊂例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实验课教学中,引入以科研为导向的设计性实验[18];试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19];构建以实习项目为基础的实习教学方案等[20]㊂为培养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和创新性人才提供新的思路与经验,为不断完善并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实习教学体系奠定基础㊂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8-62.[2]张鹏,程龙,武其文,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0):1457-1459.[3]徐漫欢,郑晓群,苏苗赏,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17):2162-2164.[4]宗晓龙,张静伟,魏殿军.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带教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5):44-46. [5]黄惠敏,安乃瑞,刘家明,等.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思路的培养与建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7):1250-1252.[6]梁璆荔,丁磊,余文红,等.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17):2167-2169.[7]王峰,孔姗,施秀英,等.慕课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改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1,7(4):126-128. [8]万莉,张红,吴民泸,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与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7): 889-891.[9]李晶琴,熊丽丽.双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1):23-25.[10]霍怡杉,李大伟,程真珍,等.基于网络平台的医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新疆医学,2021,51(1):124-126.[11]吕园,刘春燕.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课题设计教学实践[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6):857-859. [12]张国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带教中科研思维培养的探索[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0,31(4):68-69. [13]潘海峰,吴倩,但懿琳,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7):578-580.[14]张鹏伟,王建兵,韩丽乔,等.冰冻人血清尿素和肌酐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的研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3,46(8):845-852.[15]欧阳芬,张乔轩,严君,等.血清孕酮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候选参考方法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2,45(5):456-462.[16]张浩,吴丽娜,杜凤霞,等.实行 双导师制 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9, 37(2):25-26.[17]陈心怡,任林,曾灵,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和就业形势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1):117-118.[18]罗慈雁,肖光文,罗晓东,等.以科研为导向的设计性实验在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2,43(17):2168-2172. [19]杨懿祺,李欣.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教与学的作用[J].医学教育管理,2020,6(1):28-32. [20]付靖瑜,杨浩,汪宏良,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4):89-92.(收稿日期:2023-03-29修回日期:2023-08-23)㊃88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2。
范德辉中医师个人简介
范 德 辉 中 医 师
教授 主任中医师 医学百事通成员
范德辉个人简介
范德辉,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医学百事通 成员,龙氏治脊疗法传承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 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全国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 针刀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常务委 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手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从事脊柱相关疾病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运 用针灸、浮针、小针刀、龙氏正骨手法及中药治疗脊柱关 节疾病,主持国家级、省厅级及市局级脊椎病因学相关科 研课题多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医学百事通个人ຫໍສະໝຸດ 誉 2006-200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2010-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2012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青年科技标兵
2012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优秀学术论文作者
2012年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康复科)
2012年国家中医药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康 复科)
为患者做全方位的治疗
2003.4~2003.10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康复科进修学习
2005.5~2005.8 广州军区总医院 康复科进修学习
医学百事通,在线医生咨询
范德辉医师在学术会议上的讲学
个人科研(临床)经历
科研成果如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 2008年 脊柱推拿诊疗规范化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广州市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07-10-19 17:21:33 阅读次数: 8332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中医内科学(100506)广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学专业2004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是我校兼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在多年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结合学科专业情况,本学科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医血证研究;中医脾胃病证研究;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的研究;中医治疗肾病证的研究和中医治疗肺病证的研究;近来新开展和即将开展的研究方向还有中医药治疗热病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内科急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性治疗的临床研究等。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肾内科、急诊科、溃疡性结肠炎专病7个专科专病2001年被定为广州市卫生局1357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消化内科的溃疡性结肠炎于2002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专科(专病)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2003年被定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消化内科2005年全部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认定。
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8 人。
本学科还拥有一支力量雄厚、水平较高的专业学术队伍,目前共有教学、技术人员116人,其中正高职称13 人,副高职称35 人,中级职称45 人,初级职称12 人,大部分具有自己的医疗业务专长,相当部分有较高的学术造诣,部分为国内有名的中医专家或中西医结合专家,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消化内科运用“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肿瘤科是全国“青年文明号”,该科在全国较早开展的中药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减轻了放、化疗的副作用,在肿瘤的中、晚期综合治疗上较有特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鹏熙医生个人简介
刘鹏熙教授简介刘鹏熙,男,1956年10月生,医学硕士、博士。
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乳腺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乳腺增生病协作组组长,国家中医乳腺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生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
刘鹏熙教授曾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副主任、主任,湖南省抗癌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获中南大学优秀教师。
现已从事乳腺疾病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诊治乳腺疾病方面造诣较深,熟练开展乳腺科各类手术,包括乳腺癌根治性手术、乳房整形、重建、美容等手术。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8多名、博士研究生6名。
主持省厅及部级研究项目8项。
在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8余篇,主编、参编专业著作17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基本资料】姓名:刘鹏熙性别:男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教授专业:乳腺科出生年月:1956年10月籍贯:湖南湘潭毕业学校:中南大学最高学历:医学博士【学习、工作经历】1978.3-1982.12 湖南省南华大学(原衡阳医学院)医疗系1982.12-1986.6 湖南省南华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工作住院医生1986.7-1989.7 湖南医科大学86级研究生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1989.7-1992.6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普外科工作;1989年晋升为主治医生、讲师1992.7-1995.7 湖南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7月晋升为外科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5.8-1999.1 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工作, 硕士生导师1999.1-2003.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工作,任副主任、主任。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六)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六)江汉奇:男,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内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1993年参加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函授本科毕业。
市人民医院进修肿瘤内科,中山大学附一院进修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主治各种血液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及其它内科疾病。
石青:男,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主任医师,科室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院名中医。
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梅国强教授和著名中医教授邓铁涛的弟子邱仕君教授。
现任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主任。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学科带头人。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行为与心身医学分会行为中医学学组组员;江门市中医药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门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门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曾荣获“全国首批专科专病建设临床先进个人”、“广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从事医学临床工作二十年,参与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省级立项3项,市级立项2项,七次获省市二、三等奖。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疾病(如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痿证(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颤病(帕金森病)、失眠、癫痫等疾病。
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省级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
谢祖艺:男,广东省龙川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康复科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导师资料
省中医:池晓玲:职称: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科室:肝病科(大学城医院)、健康咨询门诊擅长: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及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王侠: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熟悉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王侠,女,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1994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即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内科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及科教研工作。
参与“863”、“973”等多项国家、省厅级课题,主持1项校级课题,及1项省厅级课题。
发表论文近10篇;参编专著(编委),如《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现代中医心脏病学》等。
擅长:掌握各种急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治疗;熟练掌握心电、呼吸监护、各种呼吸机、除颤监护仪、主动脉球囊反搏仪等重要仪器的使用;熟练掌握心包穿刺、各种深静脉置管、冠状动脉造影、永久和临时起搏器安置等先进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严夏: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内科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执业经历:严夏,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华医学会广州市急诊分会常委、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结合学会中南分部副主任委员。
严夏教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并拜师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对颜德馨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有深刻地把握,并继承并发扬了颜老的“衡法”,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以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等,配合平衡针腹针等针药结合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眩晕、头痛、胸痹,尤是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
XX中医药大学附属XX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XX附属XX中医院概况XX市中医院是一所创建于1956年,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的XX 甲等中医医院,为XX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XX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医院先后获得XX“国际紧急XX中心网络医院” 、“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国际培训XX"、“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XX省首批“中医名院”、“XX省文明医院"、“XX市创伤急救中心”等称号。
骨伤科为XX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XX、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XX省“创伤科研中心--中医骨伤XX"。
医院占地面积47亩(未含三水分院及城南门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余,总院固定资产超14亿园,医疗设备资产总值3亿多园,XX病床1600多张,年门诊量17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4.3万人次。
总院现有职工20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4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1人,XX省名中医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2人,XX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XX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3人.医院设有骨伤科、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儿科、急诊科、ICU、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肠科、皮肤科、男科、XX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8个和其他业务科室15个,有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及XX类专科专病门诊一百多个.其中,骨伤科、脑病科、糖尿病科为XX中医重点专科,肿瘤科为XX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风湿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推拿科、脾胃病科、肝病科、心病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并有XX重点专科3个、特色专科1个、在建特色专科2个。
骨伤科、内科、外科均设二级科室。
生药学学科简介——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省
广州中医药大学——生药学学科简介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56年创办,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1995年2月由广州中医学院更为现名。
1997年学校正式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2000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
2002年学校接受并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专家组的评估;2003年学校“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以优秀的结论通过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成的专家组评审。
2004年学校正式列入广东省“211工程”学校。
生药学科主要由中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中药资源教研室、中药鉴定学教研室以及本校相关的科研所(热带病研究所、脾胃研究所、新药研究开发中心)等单位组成。
该团队现有人员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博士研究生4人),人员梯队合理,专业较齐全,科研能力强,有一整套科研组织管理经验。
该团队从七十年代开始就从事南药的引种栽培、资源调查、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多项,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曾获国家(部级)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10多项各级科技奖励。
近年来积极参与国家中药材GAP的研究与基地建设,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利用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开展中药材优良种质的培育;注重对中药材的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化研究,已取得了多项相关的科研成果。
“南药”的研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重点领域之一。
从七十年代开始就从事南药的引种栽培、资源调查、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子专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多项,对阳春砂、巴戟天、肉桂、诃子、降香、高良姜、溪黄草、五指毛桃等药材开展了资源调查、品种整理、质量评价等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曾获国家(部级)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是广东省卫生厅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直属的综合性中医医疗机构,成立于2006年11月,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柯子岭景云路38号,坐落在白云山下,环境优雅、空气清新。
我们的宗旨是坚持以“最热情的态度、最显著的疗效和最低廉的价格”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建筑面积16000㎡,拥有300张床位,设有针灸推拿康复科、骨外科、妇科、口腔科、内科、泌尿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儿科、亚健康康复中心、体检科、放射科、检验科、医技科、中西医药房、手术室等配套科室。
开设了康复科、骨外科和综合科病区,其中康复科分为三个病区,共有120张床位。
是省、市、区公费医疗挂钩医院、广州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现有职工近200人,拥有先进的CT、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等大型设备,总值1000万元以上。
是一家以中医针灸推拿康复为主的,集医疗、保健、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
招聘启事我院因业务发展需要,现诚聘下列医护人员:1、内科主任:1名,心血管或神经内科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2、骨科医生:1名,中医骨伤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执业医师证。
3、口腔科医生:1名,口腔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4、B超医生:1名,影像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执业医师证。
5、针灸推拿治疗师:10名,大专学历,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及相关经验者优先。
6、康复治疗师:1名,本科以上学历,有康复治疗师资格证,及相关经验者优先。
7、护士:5名,大专以上学历,有执业证,具有临床护理经验者优先。
8、助护:10名,工作细心、能吃苦。
欢迎广大卫校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
以上职位待遇面谈,有意者请将个人资料寄到广州市白云区景云路38号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办公室收。
E-mail:lsh8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10050601心血管内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
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博士导师:王清海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
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
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医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清海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
主攻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年专家门诊量6000余人次,创制中药复方制剂4种(其中治疗高血压病中药制剂2种),承担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学习班>2期,发表相关科研论文30篇,副主编《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学》一部。
李爱华主任中医师李爱华,女,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
擅长中西结合诊治内科疾病,专长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国家与省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并获国际学术交流和优秀论文奖。
主编与参编《实用内科诊疗常规》、《古今临证秘诀》、《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学》等医学著作5部,主持与参与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5项,获教育项目2项。
19 98年《中药血压健胶囊治疗高血压临床及实验研究》获省科委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
2004年《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与中医辩证论治相关关系的临床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琳主任中医师黄琳,女,籍贯湖北,1962年4月。
现任广东省中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工作二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为我院省级重点心血管病专科建设单位的主要成员。
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要参加国家、省级课题多项。
在全国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靳利利副主任中医师靳利利,女,内蒙古人,1973年3月出生,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参加多种国内学术团体,为中医心病学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擅长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辨证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实验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积累一定临床经验与实验基础。
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5人,在读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
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厅局级课题3项,2007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大部分为核心期刊。
论文内容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及辨证规律。
参加国家级、省级学术交流多次,国外交流1次,主要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经验交流。
02消化科内科:主要研究方向是胃肠道疾病和肝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及预防。
主攻上消化道胃病的研究。
本学科主要培养临床型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行之有效地辨证施治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培养学生清晰、正确的临床思路,锻炼临床操作实践技能,强调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临床需求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我科主持的科研课题有: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邱健行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7BAI10B01-067,课题进展顺利。
2、完成“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该研究领域国内领先水平。
3、研制的“便携式智能灌肠器”,获国家级专利,专利号ZL01255886.9。
4、在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近5年圆满完成(1)、佛手胃安颗粒II期治疗慢性胃炎52例;(2)、佛手胃安颗粒III期治疗慢性胃炎84例;(3)、艽龙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4)、牵头组织完成三黄分散片治疗便秘Ⅱ期临床验证48例;(5)、复方芦荟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32例;(6)、目前即将完成降脂宁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0例。
临床诊治特色:1、全国第二、三、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邱健行教授临证指导、传承学术,科室中医氛围浓厚,中医诊疗特色鲜明,临床疗效确切。
2、采用系列化辨证施治中药,内外兼治,身心并调,药食并重。
擅长治疗慢性胃炎,尤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以及难治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炎,食管溃疡等。
3、治疗各种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从优化内服中西药比较治疗,经胃镜下喷洒、注射、套扎、钛夹、氩气刀介入止血,到血止后辨证施治中药将息调养等,中西医结合止血治疗一系列整体服务,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了远期病情复发及再出血率。
4、发挥中医特色,尤其在难治性慢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腹水、以及重症肝炎等疑难重症的处理上十分重视辨证施治的中医精髓,特别在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延缓或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5、对功能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肠息肉、肠腺瘤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治疗。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医学英语,医学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脾胃论招收研究生情况已招收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毕业4名,在读5名。
导师组成员:硕士导师:杨思华、戈焰、饶梅冰、钟毅杨思华主任中医师杨思华,女,籍贯广东,1957年出生, 198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
主攻专业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对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疾病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以滋补脾胃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以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以调和肝脾益气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等疾病。
熟悉现代医学的腹部、妇产科、心脏的超声诊断,并较好地运用于临床诊治。
主持及参与临床科研工作,2009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基金资助的“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和“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变化及中药干预的临床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7名硕士研究生,6名已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兼职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主委,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戈焰主任中医师戈焰,女,上海人,1963年10月出生,脾胃病科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东省中医基础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国第三批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荣获2005-2006年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称号,2009年获中国医师奖,2010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所领导的脾胃病科被评为“广东省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及“广东省中医名科”称号。
主要从事中医胃肠肝疾病的防治研究。
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5年,主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消化性溃疡的辩证施治,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在逆转萎缩病灶,消除肠上皮化生以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
擅长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期辩证施治,,将中药、西药以及胃肠镜介入治疗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内科止血成功率,缩短止血时间,降低再出血率及病情复发。
注重对因辩证治疗,治病求本,主张“通下、疏肝、健脾”治疗胃肠病。
并精于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的中医药防治,在保护肝功能,改善肝脏病理,阻断乙肝慢性进展,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正确为人处世方法,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科研思路;亲身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自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已毕业4名,在读5名。
现正负责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邱健行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负责主持完成“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该研究领域国内领先水平;该药于2003年获广东省药监局批准的首批医院制剂注册批号,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型患者疗效显著。
研制的“便携式智能灌肠器”,获国家级专利;在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近5年圆满完成(1)、佛手胃安颗粒II期治疗慢性胃炎52例;(2)、佛手胃安颗粒III期治疗慢性胃炎84例;(3)、艽龙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4)、牵头组织完成三黄分散片治疗便秘Ⅱ期临床验证48例;(5)、复方芦荟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32例;(6)、目前即将完成降脂宁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