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失望一、希望的概念、特征及分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十章第一节讲义

希望与失望

一、希望的概念、特征及分期

(一)希望的概念

希望的英文为hope,来自于拉丁文speare,意为期待或渴望某个事件发生。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对希望的定义为期望、心中意望或仰望。《辞海》对希望的定义为盼望、期待或指望、期望。

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学科对希望有不同的解释及理解。

1.希望是一种信念心理学家斯脱澜德(Stotland,1984)认为,希望是“个体在心中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和消除不幸的期盼。这种憧憬和期待的基础源于自信、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应对能力、人生目标及其可能性的认识”。从此概念分析,希望的基础为信念,是个人内心的一种愿望,没有希望,信念就无法维持。

2.希望是一种合理化反应 Mcgee(1984)将希望定义为个人面对某个问题、某个考验或未满足的需求等外在刺激时,所产生的合理化反应。此反应并非随机发生,而基于个人知觉到目标的重要性、采取行动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3.希望是一种内在资源 Stephenson(1991)认为希望是个人超越目前的状况,增加认知与舒适的感觉,是个人最有价值且独特的内在资源。

4.希望是一种复杂多面性的生活动力 Cutciffe(1998)认为希望是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是人对未来的憧憬,是一种多角度的动态力量。它是满怀希望的人对实现美好未来充满信心的企盼。

5.希望意味着某种成功的可能尽管这种成功尚带有一定的不肯定性,但它足让人否认或暂不接受事态的最坏结果。

综上所述,希望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及渴望的感觉,以未来为导向,是个人面对外界刺激时理性的积极期待,具有特定的目标。希望是人们生活的力量源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个体遭遇失败或不幸时,可起到缓冲压力、激发斗志、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以及促进心身调节和修复的作用。*

(二)希望的特征**

德佛特及马妥琦尔(Default&Martocchio)认为,希望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征和属性。

1.情感性又称为情意性,它是指希望所包含的感觉和情绪方面的成分,如希望自己更加自信或在某方面更能吸引或取悦别人。

2.认知性指个体在内心憧憬希望时所涉及的感知、思维、想象、思考、学习、判断等认知过程。

3.行为性指个体为实现希望所付诸的行动,包括在生理、心理、精神、文化及个人成长发展方面的所有行为。如个体为了实现当一名作家的梦想,坚持勤学苦练,熬夜笔耕。(2010.4,2009.4,2007.7单选)

4.依附性指个体在生活中期望有一种集体或社会的融人感或归属感,如期望与他人交往、产生依恋感或亲密关系。希望的这种依附特性是与人的社会性密切相关的。

5.时空性指所希望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属性。如人们多么希望某件令人遗憾的事在过去没有发生,期盼个人在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能一切顺利、一帆风顺等。

6.情景性指个人所感知、理解和表达的期望与自身生活背景或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希望常衍生于个人生活中曾经或正在经历的某些丧失。如当人们的某种需要没有或暂时还没有满足时,人们往往对此寄予希望。

(三)希望的分期

不同的研究者对希望有不同的分期标准,多数学者认为,个体的希望一般为三个水平。

1.一级水平是最低层次的愿望,指人们单纯的小小愿望,如人们希望能吃饱穿暖,希望能顺利度过生活中的每一天。若在此期希望未能实现,个体只会觉得有一种小小的遗憾,他不会为此而产生深深的绝望,因此个体也无需动用太多的能量或精力去适应它。

2.二级水平是较高层次的愿望,指个体期望建立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自我充实并达到自我实现。(2010.10)若此阶段希望破灭,个体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且需要消耗一定的精力和能量去应对这种失败。

3.三级水平是最高层次的愿望,源于个体在遭遇某种特别不幸之后或是在个人经长期不懈努力追求后换来失败之时,个体希望消除不幸,迎来成功,即人们平时所说的“绝处逢生”。当个体遭遇不幸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并对这些方法寄予希望,以期消除不幸,渡过危机。正如常言所说:“只有在绝望之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希望的意义。”因此,此期希望的破灭会带给个体深深的失望或强烈的绝望,需要个体付出全身心的力量去应对这种困境。三个水平的希望与能量消耗水平可用图10-1来表示。

二、失望的概念及表现

(一)失望的概念*

失望(hopelessness)是希望的负向极端,是指个体内心对想要达到的某种目标的失去信心,感到没有希望或因为希望未实现而感到不愉快的一种心灵体验。(2010.4,2008.7,2007.7名词解释)

研究认为,当个体常经历精神痛苦、生活缺乏目标、没有应对资源和能力、没有找到对他来说是有重要影响的人时,他很容易陷人失望的境地。

(二)失望的表现

有关失望的表现问题,不同学者在不同时期给予了不同的论述,如Limandri和Boyle在1978年提出:“失望的人常常会表现为消极、沮丧和疏于照顾自己,他们不太愿意与人交谈,而且常常因为无所需求而被护理人员忽略。”Forbes在1994年提出:“失望反映了人的挫败及对自己的失控。”而Hall则认为:“失望的人往往认为帮助是没有用的,而且拒绝别人的帮助,他

们对生活完全不抱任何希望。这些有害的行为会进一步造成生理、心理的失衡。”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失望的不同表现,而下面介绍的理论就更全面和系统。

1.失望的生理表现米勒(Miller)将失望个体的生理反应总结为: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和睡眠紊乱。

2.失望的情感表现 Carpenito根据失望引起的情感反应不同,将其分为3类。

(1)无望感:虽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做事,但是却无法按计划实施,感到自己被羁绊,无能为力。

(2)挫败感:感觉所要完成的工作或任务过于繁重,相比之下,自己显得身单力薄,根本没有能力克服困难去应对。

(3)冷漠感:生活没有目标,缺乏进取的意愿及计划。

3.失望的行为表现艾撒妮(Isani)根据失望者一般常见的行为表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①个体对将来的预见能力降低。②反复遭受失败。③趋向于将现在所经历的失败与过去所期望的成功进行比较。④不能重新建立现实的可行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⑤很难去寻求其他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⑥争取实现目标的能力降低。⑦对自己和他人失去信心。⑧放弃努力,失望感油然而生。

三、希望与失望学说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医学及护理学对希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l905年弗洛伊德提出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希望具有重要的治疗地位。Anderson(1993)等认为希望能正向地影响服务对象,使其能适应疾病所带来的限制或死亡的威胁。研究证明,一个充满希望的病人,不仅能够承受病痛的折磨,而且能够适应各种诊断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与不舒服。

希望是激发人们行动的动力,它作为影响有效应对的因素,可以为人们战胜悲哀和痛苦提供能量,因此,它不仅会影响到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健康,而且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作为护理人员,将希望与失望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加强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人及患绝症病人的失望护理,增强他们战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