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合集下载

中医药 经典名方

中医药 经典名方

中医药经典名方
中医药的经典名方是历代医家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经过长期验证,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方剂。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名方:小青龙汤: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大承气汤:主治大便干结,脘腹胀满。

小柴胡汤:主治流行性感冒,妇人伤寒。

五苓散: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祛湿。

逍遥散:主治月经不调。

血府逐瘀汤:主治胸痛、头痛。

补中益气汤:主治乏力、多汗。

归脾汤:主治心悸、失眠。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虚证。

温胆汤:主治胆道感染、胆囊炎。

中医名方与典故

中医名方与典故

中医名方与典故中国传统医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方,这些方剂通过丰富的中草药组合和独特的煎煮方式,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些名方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也与一些古代典故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名方与典故。

1.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以半夏为主要药物的方剂,具有清热宽中、降逆平肝的作用。

它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

故事中,卫国公子申生暴怒,将要处死一名忠臣。

忠臣之妻为了救夫,向申生献上了一碗酸汤。

申生喝下酸汤后,立即平静下来,释放了忠臣。

而这个酸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的前身。

2.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调补女性气血不足所致的症状。

这个方剂的典故出自《淮南子·精神篇》中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梅长苏的人,他有一位妻子因为身体虚弱而无法生育。

梅长苏心疼妻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最终发现了四物汤的配方,使妻子成功怀孕。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和痰湿证。

它的典故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主父偃得知汉高祖刘邦因发病而不能进食,便亲自到刘邦的寝室给他煮桂枝汤。

刘邦喝下桂枝汤后,恢复了精神,病情也渐渐好转。

4. 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以牛黄、雄黄、麝香、朱砂等药物为主要成分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等症状。

它的典故出自《晋书·王济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王济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时,经常使用逍遥散。

他的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病人,被称为“逍遥太医”。

中医名方与典故的联系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医术,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源远流长。

这些名方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名方的应用,它们为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带来了健康和福祉。

在学习和应用中医名方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古代经典名方100首解读》笔记

《古代经典名方100首解读》笔记

《古代经典名方100首解读》读书记录目录一、总论 (2)1. 书籍简介 (3)2. 名方概述 (4)二、名方解析 (5)1. 方剂组成 (6)2. 功效主治 (7)3. 用法用量 (8)4. 注意事项 (9)三、经典名方 (10)1. 治疗感冒 (11)2. 治疗咳嗽 (13)3. 治疗胃痛 (14)4. 治疗泄泻 (15)5. 治疗便秘 (17)6. 治疗头痛 (18)7. 治疗心悸 (18)8. 治疗失眠 (20)9. 治疗腰痛 (21)10. 治疗消渴 (22)四、结语 (23)1. 学习心得 (24)2.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25)3. 品味古代智慧,传承中医精髓 (27)一、总论在我阅读《古代经典名方100首解读》我深感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部著作不仅汇集了古代医学的精髓,更是对古代经典名方的深入解读,让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从古代文明起源时期,到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中医药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健康紧密相连。

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体现了古人的卓越才智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古代经典名方的独特魅力。

这些名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疗实践中,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这些名方的存在,体现了中医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

这部著作的解读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从医学角度进行解读,还从文化、历史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经典名方的内涵和价值。

《古代经典名方100首解读》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大门。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还深入理解了古代经典名方的内涵和价值。

这部著作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药文化,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著名老中医秘方验方效验方集锦及案例

著名老中医秘方验方效验方集锦及案例

著名老中医秘方验方效验方集锦及案例中医药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在中医药的世界中,有许多被称为“秘方”的验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验证,被广大患者所推崇和使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著名的老中医秘方及其验方效验方,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一、黄芪养正方:黄芪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草本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填精的功效。

黄芪养正方主要适用于体弱多病、气虚脾胃不和等病症。

具体方剂为:黄芪10g,白术10g,党参10g,白芍10g,山药15g,茯苓10g,熟地15g,红枣10枚。

将所有药物一起煮水服用,每日1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体质得到明显改善,精神状态焕发,体力增加。

实例: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虚寒体质,身体较弱,经常感到乏力、气短,食欲不振。

经风湿科医生中医辨证后,开具了黄芪养正方进行调理。

患者服用数剂后,感到体力恢复,食欲增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二、桑螵蛸煎:桑螵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桑螵蛸煎主要适用于各种气血不足引起的疾病,如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病症。

具体方剂为:桑螵蛸10g,白术10g,广陈皮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黄10g,生姜3片。

将所有药物一起煎水服用,每日1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月经恢复正常,痛经明显减轻。

实例: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多年来月经不调,且伴有痛经症状。

经妇科医生中医辨证后,开具了桑螵蛸煎进行调理。

患者连续服用数剂后,月经恢复了正常周期,同时痛经明显减轻。

三、益母草调经方:益母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

益母草调经方主要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和子宫肌瘤等病症。

具体方剂为:益母草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0g,山药15g,茯苓10g,生地黄10g,生姜3片。

将所有药物一起煎水服用,每日1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月经恢复正常,伴随的不适症状减轻。

实例:一位青年女性患者,近来月经不调,并伴有腹痛、腰酸等症状。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按国家现行法规,中医组方一般按照和、温、通、补四原则,进行相应的君、臣、佐、使配伍。

所谓“和”,即是用调和的办法祛除病邪。

《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和,则身强体壮,气血失和,则体弱多病。

所谓“温”,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固本等治疗脏腑经络寒邪之病。

所谓“通”,就是通过消坚散结、通气健络的方法通全身经脉、祛病强身。

所谓“补”,是指通过滋养、补益人体脏腑虚弱、气血阴阳的办法,达到人体整体功能增强、祛除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脉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此九方是古代名方之集大成者。

1、六味地黄汤以熟地、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山茱萸等组方。

本方补中有泻,而以补阴为主。

用熟地黄滋阴,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肾虚、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肾主臧精,又主利水,故以三补以填其精,茯苓、泽泻以利其水;阴虚则火旺,故用丹皮以泻火。

三补补其正,三泻泻其邪,凡肾阴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衍生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2、当归补血汤源出《内外伤辨惑论》,组方为黄芪、当归。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6个经典名方,都含有“四”这个字,在功效上却有很大差异

6个经典名方,都含有“四”这个字,在功效上却有很大差异

6个经典名方,都含有“四”这个字,在功效上却有很大差异五行辨病论症今天就为大家介绍6个经典名方,虽然它们都带有“四”这个字,但是它们在功效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一一来了解这6个经典名方。

1、《四逆散》它为和解剂,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是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各等份。

有着"疏肝祖方”的美誉。

方中柴胡为君药,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白芍敛阴养血柔肝;枳实理气解郁散结;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功用: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

临床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附件炎,输暖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

2、《四逆汤》它也是出自于《伤寒论》,为温里剂。

《神农本草经读》把他称作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四逆汤》的组成是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附子生用,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干姜温中焦,散阴寒。

生附子和干姜并用为回阳救逆的基本配伍。

炙甘草助温阳益气,调和药性。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恶寒蜷卧,腹痛下利,呕吐不渴,甚则冷汗淋漓,舌苔白滑。

临床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现休克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附子大热有毒,不可自用。

若服此方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心热之品,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3、《四君子汤》它为补益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它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方中人参为君药,甘温益气,大补脾胃之气。

臣以白术,健脾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助补中益气,又调和诸药。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有许多经典的名方,其中一些是传统中医药所传承的古方。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四物汤(或者加味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用于调理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问题。

2. 逍遥散:是张仲景创制的一方名方,由甘草、茯苓、泽泻等草药组成,用于治疗痰湿内盛,胸闷嗳气等症状。

3.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火热病症的经典名方,成分包括黄芩、黄连、连翘等,用于清热解毒、泻火除热。

4. 补中益气汤: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等,主要用于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5. 百合固金汤:用于治疗肺燥干咳,由百合、麦冬、沙参等组成。

这些名方经常被中医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或调理身体,它们在中医药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应当由专业医师指导,因为药材的配比和用量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

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

古代的中医⼗⼤名⽅1、⼩青龙汤《伤寒论》概述:本⽅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

临床应⽤以恶寒发热,⽆汗,喘咳,痰多⽽稀,⾆苔⽩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散温化之⼒较强,应以确属⽔寒相搏于肺者,⽅宜使⽤,且视病⼈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3-6g)、⼲姜(10-15g)、⽢草炙(10-15g)、桂枝(去⽪,10-15g)、五味⼦(3-6g)、半夏(洗,10-15g)。

来源: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功⽤: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饮证。

恶寒发热,头⾝疼痛,⽆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或⼲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体疼重,头⾯四肢浮肿,⾆苔⽩滑,脉浮。

(本⽅常⽤于⽀⽓管炎、⽀⽓管哮喘、肺炎、百⽇咳、肺⼼病、过敏性⿐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炎等属于外寒⾥饮证者。

)2、⼤承⽓汤《伤寒论》概述:⼤承⽓汤,中药⽅剂,出⾃《伤寒论》。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1)阳明腑实证。

⼤便不通,频转⽮⽓,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濈然汗出。

⾆苔黄燥起刺,或焦⿊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纯青,其⽓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燥,脉滑数。

(3)⾥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3、⼩柴胡汤《伤寒论》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参(18g);半夏清,(18g);⽢草炙,(18g);⽣姜切,(18g);⼤枣擘,(12枚)。

主治:(1)少阳病证。

中医养生中药养生的十大经典方剂

中医养生中药养生的十大经典方剂

中医养生中药养生的十大经典方剂在中医养生领域,草药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中医总结出了许多经典方剂,这些方剂凭借其独特的配伍和药性,被视为中药中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十大经典方剂。

1. 四物汤四物汤是滋补养血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组成。

这四味草药相互配伍,不仅能够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问题,还能调养气血,提高体质。

2.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补益元气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黄耆、党参、白术、白芍、川芎、香附、炙甘草、陈皮、桂枝和大枣组成。

这十味草药的组合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适用于久病体弱、气血不足的人群。

3.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杜仲、大熟地和制附子组成。

这六味草药的配伍可以滋养肾脏,调理肾阴虚引起的眩晕、耳鸣、腰酸等症状。

4. 四神汤四神汤是安神定志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黄连、黄芩、竹叶、生姜和炙甘草组成。

这四味草药相互配伍,可以舒缓神经紧张,改善失眠、健忘和易怒等问题。

5. 逍遥散逍遥散是舒肝解郁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逍遥草、木香、郁金、艾叶、细椿根、钩藤和白芷组成。

这些草药的配伍可以平衡肝脏功能,缓解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6.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补肾益气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制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和巴戟天组成。

这些草药的组合可以滋养肾脏,改善肾虚所引起的疲劳、腰膝酸软等症状。

7. 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散是清热解毒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连翘、薄荷、芦根、板蓝根和桔梗组成。

这些草药相互协同作用,可以清热解毒,对于感冒、咽喉疼痛和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8. 三峡秘方三峡秘方是利水渗湿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和白术组成。

这些草药的配伍可以排除体内湿气,改善浮肿、水肿和尿频等问题。

9. 消渴丸消渴丸是益气养阴的经典方剂。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一、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医药历史悠久,其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验方。

这些验方是祖国医学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被誉为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部分经典的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1.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经典验方,用以治疗伤寒病。

方中主要用草药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等。

《桂枝汤》具有祛风散寒、调节气血的功效,对于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四物汤》《四物汤》是由古代名医李东垣所创方剂,常用于补血、调经、滋补气血。

方中主要包括当归、川芎、熟地黄和白芍等草药。

《四物汤》被广泛运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对于经期不调、痛经等问题有显著疗效。

3.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出自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病毒感染、热病等疾病的经典方剂。

方中主要包含黄连、黄芩、知母等中草药。

《清热解毒汤》清热泻火、解毒生肌,对于高热、口干、咽干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4.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石膏汤》《石膏汤》是古代名医章介室所创方剂,常用于清热解毒、利尿退热。

方中主要包含石膏、知母、竹叶等草药。

《石膏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于高热、口干、小便不利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5.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香砂养草饮》《香砂养草饮》源自名医董沛公的《本草纲目》,“砂”的含义为砂锅,采用砂锅熬煮药材,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滞的功效。

方中主要包含干姜、砂仁、大枣等草药。

《香砂养草饮》被广泛运用于胃肠疾病、风寒湿痹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以上所述仅是部分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的介绍,这些方剂通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传统,将这些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中医药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医疗史上,造福人类。

经典名方——温胆汤临床解析(附3则医案)

经典名方——温胆汤临床解析(附3则医案)

经典名方——温胆汤临床解析(附3则医案)温胆汤原文:《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歌诀: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组成用法: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方解竹茹以清膈上之火。

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

总求痰气顺利。

而胆自宁。

温之实清之也。

用治痰气呕逆为宜;以二陈汤,逐胃内停水;竹茹解胃热,并有镇静作用;枳实消心下痞,且能镇静;加黄连、酸枣仁更能安定神经。

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

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

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

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

枳实泄下焦之热。

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

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

温胆汤是古代的情志病方,传统的清热化痰和胃方,具有壮胆、助眠、止呕、定眩悸、宽胸的等功效。

温胆汤证以心胆虚怯、虚烦不得眠、眩悸等为临床特征,多见于精神神经心理疾病。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甘草调和诸药。

温胆汤医案1、失眠案刘某,男,时年45岁。

反复失眠约半年。

患者近半年来难以入睡,有时睡后易醒,醒后难再眠,:不寐病。

辨证:痰火上扰证。

治则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黄连10g、竹茹10g、枳实10g、半夏10g、陈皮10g、茯神25g、远志10g、甘草5g、炒酸枣仁25g、山栀子10g、龙骨30g(先煎),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嘱其少应酬,减烟酒。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情爽朗,入睡较前快,睡后醒次数减少,痰白,仍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两胁胀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经典名方君臣佐使配伍科学内涵研究

经典名方君臣佐使配伍科学内涵研究

经典名方君臣佐使配伍科学内涵研究一、经典名方1.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安神宁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2.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桔梗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尿频、腹泻等症状。

3.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莪术、牡丹皮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补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等症状。

4. 三黄片:由黄连、黄芩、黄柏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口腔溃疡、湿疹等症状。

5. 十全大补丸:由人参、黄精、当归、川芎、白术、茯苓、党参、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组成,具有补气养血、益精补肾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面色苍白等症状。

二、君臣佐使1. 君臣佐使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药物配伍关系。

君药是主要药物,具有主治作用;臣药是辅助药物,增强或调节主药的作用;佐药是协同药物,增强或加强主药的作用;使药是调节药物,调整配伍中的不良反应或不适应症。

2. 君药常用于治疗疾病的核心症状,具有特定的药理作用和疗效,是治疗方剂中的主要成分。

3. 臣药常用于增强君药的作用,或调节君药的药性,提高方剂的疗效。

4. 佐药常用于协同君药,增强其疗效,提高方剂的整体效果。

5. 使药常用于调节方剂的药性,减轻不良反应或不适应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三、配伍科学内涵1. 配伍科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以合理配伍药物,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

2. 配伍科学包括药物的功效、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的药理特点等方面的研究。

3. 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4. 配伍科学的研究涉及到药物的成分、药物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等方面的内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5. 配伍科学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药物配伍方案。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其中,有十大名方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这十大名方。

1. 逍遥散逍遥散是由南宋时期名医杨继洲创制的方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该方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作用,具有养心安神、理气活血等功效,对于高血压、心绞痛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以人参、茯苓、白术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健脾、渗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该方剂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 通草附子散通草附子散是一种治疗疲劳、虚寒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以元参、通草、附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养血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因体虚引起的症状,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 八珍汤八珍汤是一种补气养血的经典方剂,由黄耆、当归、白术、党参等多种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益气补血、安神养心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头晕目眩、失眠等症状。

5.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妇科调理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调经、养血安胎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妇科疾病。

6.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熟地、山药、枸杞子等为主药,能够温补肾阳、固精止遗、益气滋阴,是补肾养生的常用药物。

7. 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羌活、防风、桑叶等药材组成,能够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对于风寒感冒、寒咳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的理气解郁方剂,由柴胡、黄芩、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解表宣肺、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等症状。

9.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治疗胃寒、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泛酸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甘草炙制为主要药材,具有温中和胃、补脾养血的功效。

10.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肺热壅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桂枝汤【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10g 大枣10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根底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以下是一些国宝级名老中医的疗方,是中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这些疗方源于数百年的中医传统,经过世代中医医师的实践和总结,被证实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1. 四物汤:用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妇女调经、养血等方面的问题。

四物汤:用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妇女调经、养血等方面的问题。

2. 小柴胡汤:包括半夏、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小柴胡汤:包括半夏、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3. 逍遥散:由麻黄、知母、杏仁等草药组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逍遥散:由麻黄、知母、杏仁等草药组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4. 桂枝汤:主要由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治疗寒热之间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

桂枝汤:主要由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治疗寒热之间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

5. 补骨脂汤:由巴戟天、牛膝、桑寄生等中药材煎煮而成,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膝酸软等骨骼问题。

补骨脂汤:由巴戟天、牛膝、桑寄生等中药材煎煮而成,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膝酸软等骨骼问题。

6. 炙甘草汤:包括炙甘草、法半夏、法半夏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炙甘草汤:包括炙甘草、法半夏、法半夏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7. 十全大补汤:以人参、黄耆、白术等中药材为主要成分,常用于治疗虚弱、疲劳、气虚等问题。

十全大补汤:以人参、黄耆、白术等中药材为主要成分,常用于治疗虚弱、疲劳、气虚等问题。

这些疗方是中医药的精髓和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但作为用户,请在使用疗方之前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以确保正确使用和无不良后果发生。

注意:以上疗方仅供参考,具体用法、用量和疗效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中医经方历来被视为宝贵的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经方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讲解中医十大名经方,包括其来源、组方原则以及治疗应用等方面。

第一名:《黄帝内经》千金方《黄帝内经》千金方是中医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大量关于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知识,并且包含多种经方。

这些经方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二名:《伤寒杂病论》桂枝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经典,其中最有名的经方之一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能够温经散寒、解表利水,对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非常有效。

第三名:《本草纲目》四君子汤《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经方。

其中四君子汤是一种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的经方,常用于治疗虚弱、乏力等症状。

第四名:《神农本草经》麻黄汤《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其中麻黄汤是其中一种著名的经方。

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具有温通遣邪的作用。

第五名:《外台秘要》牛黄解毒丸《外台秘要》是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所著的一本名医传记,其中收录了大量名方,牛黄解毒丸即为其中之一。

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第六名:《本经逢原》逢原散《本经逢原》是医学家徐祖作于明代的一部中医经方著作,其中收录了逢原散,是抗病毒、抗菌作用非常强的经方之一。

逢原散常用于治疗感冒、喉咙痛、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第七名:《千金方》四物汤《千金方》是中医急救学的经典之作,收录了多种经方。

其中四物汤是一种补血养颜、调理月经的经方,对于妇女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第八名:《证治准绳》小柴胡汤《证治准绳》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小柴胡汤是其中一种经典的解表剂。

小柴胡汤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痛等风寒感冒症状。

中医处方大全

中医处方大全

中医处方大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应用。

中医药的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后开具的药方,包括药物的种类、用量、用法和用时等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处方,供大家参考。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中医经典处方之一,主治妇女气血不足所致的诸多病症,如月经不调、经期腹痛、产后血虚等。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和川芎组成,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2.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治疗肝郁脾虚型情志失调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情志不畅、胸胁胀满、嗳气、纳差等症状。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胃气的功效。

3. 葛根汤。

葛根汤是治疗风寒表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具有解表散寒、解毒宣肺的功效。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情志不畅、胸胁胀满、嗳气、纳差等症状。

逍遥散由枳实、木香、香附、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

5. 清热解毒汤。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蕴结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壅滞、热毒内蕴所致的症状。

清热解毒汤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芦荟、连翘、地丁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的功效。

以上介绍的中医处方都是中医药中的经典之作,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明在治疗相应疾病时具有显著疗效。

但是在使用中医处方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谨慎使用,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医处方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中医药的信任和了解,让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古代,中医医生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些古中医名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瑰宝。

下面,我们将介绍古中医学的十大名方。

1. 人参麻黄汤人参麻黄汤是经典的古中医名方之一。

它由人参、麻黄、桂枝、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人参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寒热不均、胸闷、咳嗽等症状。

2. 四逆散四逆散是由吴茱萸、附子、干姜、甘草等组成的名方,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胃脘、四肢怕冷、脉沉等症状。

四逆散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祛瘀的作用。

3. 柴胡加芍药汤柴胡加芍药汤是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抑郁、烦躁、胸胁疼痛等症状的古中医名方。

它由柴胡、芍药、黄芩、甘草等药材组成,可以疏肝理气,调和阴阳。

4. 三黄石膏汤三黄石膏汤是古代治疗热毒病的名方,由黄芩、黄连、石膏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舌生疮、疮疖肿痛等症状。

5.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一种滋补古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党参等药材组成。

它可以补气养血,益气固表,常用于治疗气虚、血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6.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调理女性月经的古中医名方,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作用,可辅助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7. 温胆汤温胆汤是一种古代治疗胆虚寒滞引起的胆囊疾病的名方。

它由人参、茯苓、泽泻等药材组成,具有温胆通经、化痰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8.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泻等症状的名方。

它由熟地、山药、山萸肉等药材组成,可以补肾养阴,固精止泻。

9. 麦冬羊肉汤麦冬羊肉汤是古代治疗肺燥咳嗽的名方。

它由麦冬、羊肉、沙参、麦芽等组成,具有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可缓解因肺燥引起的干咳、咽干等症状。

10. 桂枝汤桂枝汤是古中医名方中最著名的一方,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桂枝汤【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麻杏甘石汤【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特征】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二陈汤【组成】半夏 8.0g,茯苓 5.0g,生姜 2.5g,陈皮 8.0g,炙甘草 2.5g【功用】燥湿化痰、止呕健胃。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脾胃不和等。

【特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梅尼尔氏综合症。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 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8g 黄芩9g 桅子9g 泽泻10g 木通4g 当归8g 生地8g 柴胡8g 生甘草5g【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特征】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

病人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者是妇女带下黄臭等,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15g 大枣10g【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10g 灸甘草6g【功用】健脾利水,温化痰饮。

【主治】中焦阳虚,水饮内停的痰饮病【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温经汤【组成】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丹皮9g 阿胶9g (烊化)麦冬9g 党参9g 甘草6g 半夏9g 生姜3片。

【功用】温经祛瘀,养血调经【主治】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

【特征】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月经延期日暮发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

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夹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碍者。

4. 使用注意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六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g 白术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6g,陈皮9g 半夏12g【功用】健脾止呕.【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8g 人参8g 炙甘草9g 白术15g 当归6g 陈皮6g 升麻6g 柴胡6g【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特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术、功能性低热。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 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10g 白术15g 云苓12g 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2g 炙甘草5g 生姜3片大枣5枚黄芪15g 肉桂9g【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归脾汤【组成】白术15g 茯神12g 龙眼肉12g 黄芪12g 酸枣仁12g 人参9g 木香8g 炙甘草5g 远志肉8g 当归10g 生姜5片大枣2枚【功用】补血益气,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血气两虚,脾不统血。

【特征】心脾血气两虚证,证见心悸,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乏食少。

病人面色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诸如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经期超前,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象细者。

四物汤【组成】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0g 川芎8g【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

【特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

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知母6g 黄柏6g【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小建中汤【组成】芍药18g 桂枝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饴糖30g.【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