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类群--脊索动物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的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泄系统的机能,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大量废物更 有效的排出体外 除了圆口类之外,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脊索动物的祖先:推想是一种蠕虫状的后 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该类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 原始脊椎动物
原始有颌类 原始无颌类(圆口纲、甲胄 鱼)
里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性纤维鞘
(一)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 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 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 所取代
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 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而无脊椎动物 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 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第12章 脊索动物门概述(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 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
–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 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 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和神经管的形成过程
(三)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 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 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为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 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高等种类 只见于胚胎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如肠鳃纲和羽鳃纲
(二)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三)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文昌鱼横切面
文昌鱼内部结构
(四)脊椎动物亚门

普通动物学第十四章

普通动物学第十四章

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无颌类;无上,下颌合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物9.无头类:头脊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11.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12.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14.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对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15.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盲囊,突出咽的左端,而称为肝盲囊,其功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裂背17.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称为脑眼18.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鱼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二,判断与改错判断:—+++— ++——+ ————+ —+—++ —改错:1.改为:尾脊动物是指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和脊神经管,体表具有背囊的脊椎动物 5.所有―――不是所有 8.中胚层――外胚层 9.头部―――身体的前端 11.在体表或体内―――仅在身体表面 12.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13.任何情况下―――通常情况下 14.......腹部.....背部.....――――.....背部....腹部.... 16.....固着,,,自由.....―――――.....自由....固着...18.对称―――不对称 21.端黄卵―――均黄卵三,填空1.脊索,背神经感官,咽鳃裂,闭管,腹面,肛门,肛后尾,三,次生,两侧对称2.头脊动物,尾脊动物,脊椎动物,圆口,与,两系,爬行,鸟,哺乳3.神经管,原肠背壁,液泡,脊索鞘4.胚胎发育,骨质脊柱5.中枢部分,脑,脊髓,脑泡,中央官,腹神经索,消化道6.海鞘,自有,固着,世代交替,尾海鞘,海鞘,樽海鞘7.90%,无损生物8.同种个体,聚生,繁衍9.原始,住囊虫,无,自由,无,幼形纲 10.头索,文昌鱼,偏文昌鱼 11.小鱼,肌节,生殖腺,双尖鱼,海矛四,选择BACBA BCBA五,问答题1.脊索的出现使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运动的技能有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类群脊索构成支撑躯干的主梁,使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于肌肉的收缩而失去体缩短或变形,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更为准确.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锥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2.通过对原脊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的研究,能给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证据,所以,原脊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有重要意义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及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枝,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脊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脊动物为不完全的闭管式循环,这些都反映了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的过渡从胚胎发育的观点来看,头脊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陪他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由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面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3.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至今尚未得到古生物学的证据.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来判断.一般认为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祖先.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一体腔囊发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使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椎动物(仅含肌酸)的过渡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有很相似.故脊索动物和脊皮动物关系密切.又根据文昌鱼的身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兼具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文昌鱼可能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4.1)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尾部,2)大多体表有背囊,3)大多属仅幼体有尾,4)应固着或自由生活第十五章一,名词解释1.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2.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故又称囊鳃类.空题1.鳗;头;躯体;尾;寄生或半寄生2.粘膜褶;螺旋瓣3.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4.七鳃鳗;盲鳗5.溯河而上或由海如江;死亡;变态6.无颌类;囊鳃类;单鼻孔类三,问答题1.七鳃鳗呼吸系统比较特殊,消化道从口腔的后部向腹部面分出一支盲管,称为呼吸管,管的左右两侧,各有内鳃孔七个.每个鳃孔通入一个鳃囊,囊中有许多由内胚层演变而来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囊通过外鳃孔与外界相通,这样七鳃鳗呼吸时水流进出都是通过外鳃孔,与一般鱼类由口腔进水经鳃孔出水的方式不同.这与七鳃鳗的寄生生活是相适应的,因为七鳃鳗要用口漏斗吸附在寄主体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2)脊索终生保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3)只有奇稽,没有偶稽.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5)独特的的鳃呼吸器官——鳃囊.6)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3.1)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2)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出而无需经过口.3)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用一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能阻止创口的血液的凝固.4.七鳃鳗目:1)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层 2)口位于漏斗底部 3)鼻孔在两眼中间的稍前方 4)脑垂体囊不与咽不相连通 5)鳃孔7对,鳃笼发达 6)内耳有两个半规管 7)卵小,发育有变态代表类有: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鳃鳗,雷氏七鳃鳗盲鳗目:1)无背稽和口漏斗 2)口位于身体最前端 3)鼻孔开口与吻端 4)脑垂体囊与咽相通 5)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 6)内耳仅一个半规管 7)卵大,发育无变态代表种类有:粘盲鳗第十六章一,名词解释1.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2.迷齿:古总稽鱼类和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珐琅质深如到齿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4..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5.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为:D.Ⅱ,19-20;P.I,16-18;V.II,8-9;A.III,5-6;C.20-22.D.P.A.C,分别表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字代表软鳍条数目.6.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一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7.越冬洄游:从产卵场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8.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9.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进行的迁游.10.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间的生长带,即为年轮.11.银膜:鱼类眼球脉络膜层中所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素,可将射入眼球的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二,判断与改错判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改错:2.将"都具有"改为"大多无". 3.将"相通"改为"不相通". 4.将"由真皮层演化"改为"由表皮层演化".5.将"鱼类"之前加"多于".6.将"软骨鱼类"去掉.7.将"是心脏的组成部分"改为"不是心脏的组成部分". 9.将"少于"改为"多于". 15.将"所有"改为"大多数". 18.将"就是起保护作用"改为"主是保护身体,另外还具有辅助呼吸等功能". 20.将"表皮层"该成"来源于真皮层" 22将"由表皮延伸"改为"来源于真皮层". 23.将"都位于腹部"改为"有的位于腹部,有的位于胸鳍下方,有的位于胸鳍的前方". 25.将"肩带与脊柱相连"改为"肩带与头骨相连". 29.将"紧密相关"改为"无关". 30.将"大多数"改为"少数".三,填空题1.纺锤型;侧扁型2.骨鳞;盾鳞;盾鳞3.头骨;脊柱;带骨4.颌齿;咽齿5.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颉颃6.虹膜,脉络膜7.原尾;歪尾;正尾8.间插骨;三角骨;内耳;声波9.肝脏;胰脏;肝胰脏 10.1:1 11.缺氧;泛塘 12.雌;雄;性逆转现象 13.管鳔类;闭鳔类 14.板鳃;全头;鲨形,鳐形;内鼻孔;辐鳍;辐鳍 15.鲸鲨;邦达克 16.圆鳞;栉鳞;圆鳞;栉鳞 17.覆瓦状;对角线;成行 18.游离卵巢;封闭卵巢;游离卵巢;封闭卵巢 19.软骨鱼;全头;总鳍;肺鱼;内鼻孔;肉鳍 20.鲟;鲟形;白鲟;鲟形;鲱;鲱形;鲑;鲑形;鳗鲡;鳗鲡;鲤;鲤形;胡子鲇;鲇形;脂;鲈形;合鳃;合鳃;带鱼;鲈形;鳢;鲈形四,选择填空1.A2.C3.C4.B5.ECFA6.C7.C8.DB9.C 10.A 11.B 12.C 13.D 14.C 15.BDA 16.D 17.C 18.C 19.A 20.C 21.B 22.AB 23.D 24.D 25.D 26.B 27.A 28.A 29.B 30.D 31.D 32.C五,简答题1.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鳔管,可以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2.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以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可以判定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3.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分泌尿液作用和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大量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是由肠壁连海水带盐一起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4.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有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音符古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5.鲤形目:体被圆鳞或裸鳞,许多种类口内无齿,但有发达的咽齿,腹鳍腹位,鳔与食道有管相通,具韦伯氏器,常生活在淡水中.鲈形目:体大多被栉鳍,腹鳍胸位或喉位,背鳍两个,分别由鳍棘和鳍条组成,鳔无鳔管,大多为海产鱼.6.鱼纲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进步特征主要有:1)鱼类开始具备有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的行列,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里,扩大了食物的范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的发展和种族的繁衍,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形态变革.2)鱼类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偶鳍的出现,大大的加强了动物体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基础.3)鱼类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7.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有:身体大多呈现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附有粘掖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水,大多具有侧线系统,可以感知水波或水流等,心脏具有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8.1)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口为上位,以低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物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为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2)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的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的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弱或作绒毛形.3)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的鳃耙,长而密.4)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性鱼类,肠胃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辩,肠管较短.5)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较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的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11.研究鱼类的洄游,进而掌握鱼类在什么时候,沿什么路线,在思念地方大量集中确定鱼汛,渔场,以便进行捕捞以及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在渔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研究鱼类洄游,可以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十七章一,名词解释1.吞噬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2.幼态成熟有些鲵螈类如山溪螈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3.幼体生殖处于幼体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4.原脑皮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皮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二,判断和改错判断 1.- 2.+ 3.- 4 .-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25.+改错 1.将"附着于"改为"不附着于".3将"消化"去掉.4.将"12对"改为"10对".5.将"两栖类"改为"两栖类中除蚓螈类.蝾螈科和尾蟾外".8.将整句改为"繁殖期间蛙蟾类具有抱对行为,而鲵螈类无抱对行为".9.将表皮层"改为"真皮层".10.将"恒温"改为"变温".11将"是"改为"不是".12将"蝌蚪"去掉.14将"都为"改为"并不都为".16将"两栖动物"改为"大多数两栖动物".17将"外"改为"内","内"改为"外".18将"既是其发声器官"改为"不是其发声器官,而是共鸣器官".24将"低于"改为"高于".,三,填空题1蚓螈型;鲵螈型;蛙螈型;蚓螈型;鲵螈型;蛙螈型.2头;躯干;四肢.3躯干椎;荐椎尾椎;1,2.4体;肺;血管;淋巴;.5肺动脉;皮动脉.6抱对.7蚓螈目;版纳鱼目;云南勐腊县;蝾螈目;蛙型目;蛙型目.8蟾酥;林;蛤士蟆;蛤士蟆油.9古总鳍鱼类.10椎体;椎弓;横突;关节突.11隐腮鲵科;小鲵科;蝾螈科;雨蛙科;蛙科;树蛙科;蛙科四,选择填空1C.2D.3D.4D.5D.6D.7D.8D.9A.10D.11C.12B.13D.14D.15D.16C.17D18D19A.20D.21D.22C.23B.24C.25A.26C.27D.28C.五,简答题1.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1)出现了五指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的与头骨和脊柱联结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成对体重力的主要支撑推进,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2)成体用肺呼,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的矛盾.3)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大脑半球分化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5)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导到耳内;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2.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2)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于陆上生活,用肺呼吸.3)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具有五指型附肢.5)发育中有变态.3.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1)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2)四肢还不够强健.3)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4)坯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4.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同;变态后,鳃消失,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但两栖类是首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能不强,还依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5.无足目的主要特征:1)无四肢2)眼退化,隐于皮下3)头骨硬骨数多4)椎体双凹型,有长肋骨,无胸骨,无荐椎5)皮下有小的骨质圆鳞6)无鼓膜,鼓室7)房间隔不完全8)体内受精,卵生成卵胎生.有尾目的主要特征:1)有尾,有四肢2)无鳞3)头骨数目介于无足目和无尾目之间4)有不发达的肋骨和胸骨,肋沟明显5)无骨膜,鼓室6)房间隔上有穿孔7)主要生活于水中,无眼睑或无活动性眼睑8)体外或提内受精9)变态不明显无尾目的主要特征:1)成体无尾2)头骨硬骨树少3)无肋骨,胸骨发达4)有鼓膜,鼓室5)有活动眼睑和瞬膜6)变态明显6.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1)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檐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已经受到欢迎.2)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演戏的珍贵佳肴.近年来,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3)药用.如最负盛名的哈士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蟾酴.4)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知识点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丰富的有机体类群之一。

在生命演化的长河中,动物从单细胞类群向多细胞类群演化,并逐渐分化出众多的生态类型和形态类型。

对于初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动物的基本类群,可以培养他们对生命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后续学习更深层次的生命科学的起点。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生物课程中主要的5个动物类群及其特征。

一、脊索动物脊索动物(Chordata)是动物界最高级的类群之一。

它们有以下特征:1.脊索:胚胎期存在一个脊索,后变成中枢神经系统;2.脊椎骨:脊椎骨由软骨和骨质两部分组成,支撑和保护脊髓和脑部;3.头部:具有明显的头部,内含一个相对复杂的头脑;4.四肢:有两对附肢,即上肢和下肢。

除人以外,大多数脊索动物是水生或半水生的,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等。

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没有脊椎的动物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类型很多,如昆虫、蜗牛、水母、海星等。

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有:1.没有脊椎和脊索;2.体型多样,大多数体型较小;3.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适应能力强,数量巨大。

三、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量最多和种类最多的类群。

它们的特征有:1. 身体具有顺节性分节;2. 体表硬度不同,有壳或无壳;3. 每对节肢都附有一个器官,用于运动、攻击、食物摄取和感知等。

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蜘蛛、螃蟹等。

它们多生活在陆地上,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的类群之一。

四、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分布的一类生物。

软体动物的特征有:1. 软身体,没有骨骼和脊椎;2. 多具有腔体和壳;3. 多有触手和足。

软体动物包括蜗牛、蚌、章鱼、海参等。

它们多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中,有一些可以居住在陆地上。

五、棘皮动物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一类特殊的类群,它们的特征有:1. 身体表面长有各种棘刺;2. 身体具有放射对称性;3. 体表有分泌物,可以粘附食物。

棘皮动物主要包括海星、海胆、海葵等,多生活在海洋中。

初中生物表格形式动物六大类群

初中生物表格形式动物六大类群

初中生物表格形式动物六大类群动物界是多样性生物的大类群,按照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将动物划分为六个大类群: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脊椎动物。

每个大类群下又有许多不同的类群,总体上动物界的分类体系是由广义分类逐渐细分为狭义分类。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六个大类群及其特点。

1.无脊椎动物(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等):这是最为庞大的一个大类群,包含了绝大多数的动物物种。

无脊椎动物的特点是没有脊椎骨和脑部,身体柔软且结构简单。

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多样,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海洋深处等等。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海绵、扁形动物、刺胞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等。

2.脊索动物:脊索动物的特点是具有脊索,脊索是其胚胎时期形成的一种支撑结构,也是脊椎的原始形态。

脊索动物的种类相对较少,包括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头索动物包括铠甲动物和脊索动物;脊椎动物则是最高级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最具进化性的动物。

3.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许多节构成,每个节都具有附肢,如昆虫的触角、螃蟹的脚等。

节肢动物的种类非常繁多,包括昆虫、蜘蛛、螃蟹、多足类等。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且能够通过蜕皮来实现体内的生长。

4.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特点是身体软而没有外骨骼,主要有贝类、腹足类和头足类等。

腹足类动物中的蜗牛和蛞蝓是最为常见的代表,头足类动物中的章鱼和鳐鱼则是比较特殊的种类。

软体动物拥有特殊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如贝类的贝壳能够提供良好的保护和生活空间。

5.棘皮动物:棘皮动物的特点是身体表面有许多硬棘,这些棘是由钙质组成的。

棘皮动物主要包括海星、海胆和海参等。

棘皮动物的特殊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海洋环境中生活,并且具有良好的捕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6.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最高级别的动物类群,具有以脊椎骨为特征的内骨骼系统。

生物学 动物有哪些分类

生物学 动物有哪些分类

生物学动物有哪些分类?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单元。

以下是动物分类的主要层次和一些典型的动物类群:1. 界(Kingdom):动物界(Animalia)是生物界的一个主要分类单元,包括了所有的动物。

动物界的特征是多细胞有机体、真核细胞和无细胞壁。

2. 门(Phylum):动物界下一层级的分类单元是门。

动物界中有许多不同的门,其中一些典型的门包括:-脊索动物门(Chordata):这是一个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门。

脊索动物的特征是在背部具有脊索(脊髓),包括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这是一个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的门。

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身体被分为多个节段,每个节段有一对附肢。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这是一个包括蛞蝓、蜗牛、贻贝等的门。

软体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柔软,通常有一个外壳。

-环节动物门(Annelida):这是一个包括蚯蚓、水蛭等的门。

环节动物的特征是身体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有一对刺毛。

3. 纲(Class):门下一层级的分类单元是纲。

不同的门中有不同的纲。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动物纲:-鱼纲(Osteichthyes):这是一个包括鱼类的纲。

鱼类的特征是有鳞、鳍和用于呼吸的鳃。

-两栖纲(Amphibia):这是一个包括两栖动物的纲。

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种生活阶段。

-爬行纲(Reptilia):这是一个包括爬行动物的纲。

爬行动物的特征是有鳞、冷血和产卵。

-鸟纲(Aves):这是一个包括鸟类的纲。

鸟类的特征是有羽毛、产卵和有前肢变成翅膀。

-哺乳纲(Mammalia):这是一个包括哺乳动物的纲。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有乳腺、发达的大脑和产活体的幼崽。

4. 目(Order):纲下一层级的分类单元是目。

不同的纲中有不同的目。

例如,在哺乳纲中,有食肉目(Carnivora)、啮齿目(Rodentia)等。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在动物学中,脊索(notochord)是指一种特殊的解剖结构,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胚胎阶段,并成为形成脊柱的基础。

脊索是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它在进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脊索的起源、结构和功能进行探讨,以及脊索在动物进化中的重要意义。

1. 脊索的起源脊索起源于早期脊索动物,是距今约五亿年前发生在海洋中的一次重要进化事件。

在早期的脊索动物中,脊索是一条柔软而弹性的管状结构,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形状和支撑内部器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索经历了进化和分化,最终演化成为现代脊椎动物身体结构的基础。

2. 脊索的结构脊索是一条位于神经管背侧的背中线结构,它由一系列细胞沿着胚胎纵轴排列而成。

脊索由外胚层细胞发育而来,同时也与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相互作用。

它通常呈圆柱形,由一层外形成上皮细胞外部的非细胞基质分泌而成,这种分泌物主要是胶原蛋白。

3. 脊索的功能脊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脊索起着身体轴向发育的指导作用。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脊索通过和其他发育结构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后续身体的左右对称性和结构分化。

其次,脊索在支持体形、运动和保护脊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作为一条柔软的结构,可以为身体提供稳定的支撑,并允许运动的发生。

同时,脊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支撑脊髓,为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提供条件。

4. 脊索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脊索的出现和演化是动物界进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脊索的出现使得动物重新定位自己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生物类群——脊索动物。

脊柱的形成以及其他与脊索相关的变化,使得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生存优势。

例如,脊柱的存在为动物提供了更好的运动能力和保护内脏器官的能力,使得动物能够在各种环境和生态位中生存和繁衍。

此外,在脊索动物的进化中,脊柱的出现也为神经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条件。

脊索在神经系统的分布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支持和引导作用,为神经元的分化和连接提供基础。

脊椎动物部分(无答案)

脊椎动物部分(无答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学习要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结构最复杂、功能完善、分布环境多样。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除外)、肛后尾、内骨骼等。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二)脊索动物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三)尾索动物亚门1. 外形及生活方式:身体呈袋装或桶状,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

终生生活在海水中,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2. 内部构造体壁:为包裹内部器官的外套膜,能分泌被囊素形成形成被囊。

消化和呼吸:咽部扩大,约占身体的3/4,在咽部的背、腹侧中央有内柱和背板的结构,二者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咽部扩大、内柱、背板等均与尾索动物的被动取食有关。

当水流由咽经过鳃裂进入围鳃腔,与鳃裂间隔里分布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水经出水孔排出。

循环和排泄:心脏位于近胃部的围心腔中,两端与鳃血管和肠血管相连,无动脉、静脉之分,循环方式为开管式。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在肠附近有具排泄机能的细胞,称小肾囊。

神经、感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为位于入水孔和出水孔之间外套膜壁内的神经节,发出分支到身体各部。

无专门的感觉器官,在入水孔、出水孔、外套膜上有少量的感觉细胞。

生殖: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3. 幼体及变态:海鞘的幼体营自由游泳生活,均有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及消化道前端的咽部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变态为逆行变态。

4. 分类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无被囊,终生保持幼体状态,代表动物为住囊虫(Oikopleura)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营固着生活,有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种类繁多。

动物生物学14 脊索动物类群

动物生物学14 脊索动物类群
脊椎动物〔Vertebrates〕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圆口纲〔Cyclostomata〕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两栖纲〔Anohibia〕 爬行纲〔Reptilia〕 鸟纲〔Aves〕 哺乳纲〔Mammalia〕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椎骨:亦称“脊椎骨〞是构成脊柱的单位。根据椎骨前后,两 面的形状,又可分为:双凹〔鱼〕、前凹〔无尾两栖、爬 行〕、后凹〔有尾两栖〕、异凹〔鸟〕、双平〔兽类〕
⑶ 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和次生水生种类 用肺呼吸。
⑷ 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上下颌。 ⑸ 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⑹ 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更有效地排
3.头索动物的地位
1)祖先可能是原始的无头类,与无脊椎动物有共同祖 先;
2)由于适应不同生活方式而演变为两支,一支演变为 原始有头类,导向脊椎动物进化之路,另一支特化 为旁支,演变成头索动物的鳃口科动物;
3)认为头索动物是当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 动物的姐妹群。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类群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出现了脊索 2.具背神经管 3.出现了咽鳃裂 4.肛后尾 5.脊索动物的心脏等
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细胞内充满 半液态的胞质,脊索外有1-2层鞘膜组成脊索鞘。
背神经管
•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管内腔为 神经腔。 •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 • 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不对称。 ⑵脊索:直达体前 ⑶背神经管:脑泡小,管上有眼点; ⑷消化、呼吸:口〔口笠、缘膜、缘膜触手〕——咽

脊索动物门概述及头索动物、尾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概述及头索动物、尾索动物

3. 具有咽鳃裂
咽鳃裂是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 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内有咽鳃。低等 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是其呼吸器官。高等脊 椎动物只见于胚胎或幼体时期,随后消失。
咽鳃裂的发生 胚胎咽部内胚层外突形成咽囊,对应外胚层内陷
形成咽沟,二者相通形成裂缝状结构即咽鳃裂。
肛后尾 post-anal tail
3. 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1. 具有脊索
脊索是一条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腹面, 纵贯动物躯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 结构。
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 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 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1.1 脊索的发生
脊索动物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与棘皮 动物和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脊椎动物是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动 物,并由此最后演化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1. 具有脊索 notochord
(一) 主要特征
2. 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上下颌 附肢 无颌类 鱼形类 有颌类
四足类
胚膜 无羊膜类 羊膜类
体温
变温 动物
恒温 动物
形态各异的脊索动物
原索动物之一 ┄ 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内容提要:
一、尾索动物亚门的特征 三、幼体与变态
二、成体结构
四、尾索动物分类
1. 外形 2. 被囊与外套膜 3. 消化与呼吸系统 4. 循环系统 5.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6. 泄殖系统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动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括了我们熟知的脊椎动物(Vertebrata)和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两个亚门。

脊索动物门按照现在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两个亚门、六个纲。

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简要记述。

一、无脊椎动物亚门(Invertebrata)无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庞大的一个亚门,主要包括了剑水螅纲(Cephalochordata)、甲壳纲(Tunicata)和环节动物纲(Annelida)三个纲。

1.剑水螅纲:剑水螅纲也被称为头索动物纲,是无脊椎动物中比较原始的一类。

剑水螅的身体呈纺锤形,约有2-7cm长,主要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沙泥中。

剑水螅具有一个明显的脊索(notochord),不具有头脑和眼睛,但有神经管。

剑水螅是过滤食物的动物,通过鳃裂滤去水中的有机物质。

2.甲壳纲:甲壳纲中的动物主要为海洋生物,具有外骨骼和甲壳,其身体躯干呈筒状。

甲壳纲中的动物是孤性动物,但有一些种类也可形成群体生活。

甲壳纲有两个亚纲,分别为参鞭亚纲(Ascidiacea)和海樽亚纲(Thaliacea)。

这些动物吸附在海洋底部或其他固定物上,通过鳃裂进行呼吸。

3.环节动物纲:环节动物的身体由一串相互相连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个腹足刺,用于附着和缩回时的运动。

环节动物的体内有明显的体腔,内部器官呈管状分布在体腔中。

环节动物有两个纲,分别为多毛纲(Polychaeta)和鞭毛虫纲(Hirudinea)。

多毛纲中的动物都是水生的,体长大多在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之间,寿命较短。

鞭毛虫纲中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淡水环境中,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末端有唇吻,用于吸附宿主并吸取血液。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较少、较为进化的一类。

脊椎动物的身体都具有脊椎(vertebra)结构,脊椎构成了动物的骨骼系统。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什么是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即 其内部有空腔,因此称为背神经管。 它是如何发生?
发生时,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拢而形成的。
背神经管演化发展
原索动物不发达,脊椎动物的背神经管前部膨大形成脑。 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内腔在脑中形成脑室、在脊 髓中成为中央管)。
(三)脊椎动物亚门
• 1、主要特征: •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一 个亚门,由于它们在其生活史的某些阶 段都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 征,所以它们属于脊索动物门。然而脊 椎动物比原索动物高等,主要表现以下 几个方面。
17
•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 • ——加强了适应性。

神经管已分化为脑和脊髓,并在前端出现 了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形成了结构分明的 头部。 ——所以脊椎动物亚门又称有头类。
脊索 神经管
• (3)骨骼:

13
• (4)消化: • 简单,包括口、咽、 肠、肛门等。 • 肠为一直管,肠前 端腹面伸出一肝盲囊 , 能分泌消化液,相当 于高等动物的肝脏。 • 水流入口,经鳃裂 到围鳃腔,再从腹孔 排出,在此过程中文 昌鱼可完成呼吸与摄 食。
14
• (5)循环:
• 闭管式循环,无心脏,腹大动脉可以博动。血 液无色,仅有少数血细胞。 原肾管, 90~100对。 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无生殖 导管,生殖细胞穿过生殖腺壁进入围鳃腔,随水 流由腹孔排出,水中受精发育。
4
什么是咽鳃裂?
即消化管的前段(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称
鳃裂。直接或间接地外界相通。
咽鳃裂的演化发展:
低等水生种类,鳃裂终身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

脊索动物 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 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羊膜,所以合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纲、鸟纲与哺乳纲的其他脊椎动物。

只可在水中产卵。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分内外两层,纤维且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索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

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髓。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背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的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孔列,直接开口于体表或心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陆栖高等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被囊类: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没有形成脑,称无头类。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有集中的脑,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上下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心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超过背神经管的最前方。

•脊椎动物: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脊索动物简介

脊索动物简介

脊索动物简介•相关推荐脊索动物简介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动物吧,不知道大家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脊索动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脊索动物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

动物背侧有一条脊索,分为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

它们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体表常有被囊(tunic),故又称被囊动物。

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

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本亚门主要的纲有:1、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2、海鞘纲(Ascidiacea)3、樽海鞘纲(Thaliacea)二、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

代表动物:文昌鱼。

三、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Craniata)。

本亚门分以下几个纲:1、圆口纲(Cyclostomata)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verte-brae)并存。

又名无颌类(Agnatha)。

2、鱼纲(Pisces)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Tetrapoda)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Gnathostomata)。

3、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运动。

动物的五种分类方法

动物的五种分类方法

动物的五种分类方法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之一,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可以将动物分为五大类:原生动物界、腔肠动物界、节肢动物界、软体动物界和脊索动物界。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五种分类方法。

一、原生动物界原生动物界是动物界中最简单的一类,包括了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这些生物体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组织器官,也没有真正的体腔。

原生动物界的生物体形态多样,有的呈球状、杯状或扁平状,有的具有鞭毛或纤毛等。

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阿米巴、原虫等。

二、腔肠动物界腔肠动物界是由具有真正的腔肠体腔的动物组成的。

这些动物体内有一个空心的体腔,体腔内充满液体,起到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腔肠动物主要分为两大类: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的代表是蚯蚓,它们体内由一系列的相同结构的环节组成;软体动物的代表是蜗牛、蛞蝓等,它们的外骨骼较为柔软。

三、节肢动物界节肢动物界是动物界中最为庞大的一类,包括了昆虫、蜘蛛、螃蟹等。

这些动物体内具有明显的节肢,每个节肢上都有一对附肢,能够完成不同的功能。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坚硬,能够提供保护和支持,并且可以通过蜕皮来增长。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

四、软体动物界软体动物界是由体内没有骨骼的动物组成的。

这些动物的身体柔软,通常由软体组织构成。

软体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足和内脏三个部分,内脏位于足的上方。

软体动物的代表有蜗牛、蛞蝓、贻贝等。

它们的外壳由钙质或角质构成,能够提供保护。

五、脊索动物界脊索动物界是动物界中最为高级的一类,包括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类群。

脊索动物的特征是体内有一个坚韧的脊索,这个脊索贯穿于整个身体,起到支撑和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脊索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的代表有人类、鱼类、鸟类等,它们的脊椎骨构成了动物的骨架;无脊椎动物的代表有海绵、珊瑚、蛤蜊等,它们没有脊椎骨。

动物的五种分类方法分别是原生动物界、腔肠动物界、节肢动物界、软体动物界和脊索动物界。

动物生物学3-5-2脊索动物门和圆口纲

动物生物学3-5-2脊索动物门和圆口纲

• 象柄海鞘这类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 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retrogressive metamorphosis)。或称退化变态。
3.尾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最低等,遍布世界各个海洋,约1.375种,分3个纲。我国已知14 种左右。 • 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 • 海鞘纲 (Ascidiacea) • 樽海鞘纲 (Thaliacea)
1.成体的结构
1)外形结构: 海鞘的外形呈长椭圆形, 基部固着在海底岩石、 贝壳或船底之上。身体 的最外层是被囊,被囊 内是一层柔软的外套膜 (mantle)。顶端有2个开 口,顶部开口是入水管 口( incurrent siphon), 侧面的开口是出水管孔 ( excurrent siphon)。
6)神经系统和感官
• 由于营固着生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都很退化。 • 神经中枢仅是一个神经节,位于入水管孔和出水管 孔之间的外套膜上,由此发出若干神经分支到身体 各个部分。 • 无集中的感觉器官。仅在外套膜、出、入水管孔等 处有分散的感觉细胞。
2.幼体及变态:
1)海鞘的受精卵经过 胚胎发育,形成外 形似蝌蚪、自由游 泳的幼体,体长仅 几mm,有一肌肉质 的侧扁长尾。 2)幼体具有脊索动物3 大特征:长尾内有 典型的脊索;脊索 背部有中空的背神 经管,神经管前端 膨大成脑泡,并具 眼点和平衡器;消 化道前端分化成咽, 咽壁上有鳃裂。此 外尾在肛门后方, 心脏位于腹面。
8)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是脊索背面的一条背神经管, 由前端脑泡发出2对脑神经。神经管其 余部分发出成对脊神经。按体节分布。 一对背神经根为混合神经,数条腹神 经根为运动神经。 • 感觉:背神经上有一系列黑色的小点, 称脑眼(ocell) ,有感光作用。 • 其中前端有一个大的眼点(eye spot), 无感光作用,但可遮挡阳光。 • 在口笠背中央有一沟状结构——哈氏 窝,能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相当 于脑下垂体。

最高等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最高等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 口周围是环形的缘膜(velum),边缘向前 方伸出指状突起—轮器(wheel organ), 轮器摆动使带有食物的水流进入口中。 缘膜边缘向口中央伸出缘膜触手(velar tentacle),与口笠触须一起进行过滤。
• 水流入咽部,食物颗粒留在咽内,水流 经鳃裂进入围鳃腔,经腹孔排出体外。
文昌鱼的内部解剖
海 鞘 成 体 的 内 部 结 构
• 呼吸作用在咽部完成,咽内壁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水流经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
• 心脏位于身体腹面靠近胃的围心腔内, 两端各自发出一条血管。开管式循环, 血液流动每隔几分钟周期性改变方向, 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该方式在脊索 动物中是唯一的,血液通常无色。
• 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 一团具排泄机能的细胞,排出尿酸。
• 幼体具脊索动物三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 尾部。幼体经变态至成体后只保留鳃裂。
• 体外有的被囊(tunic),由近似纤维素的被 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
• 成体的结构
• 海鞘外形呈长椭圆形,基部固着在海底 岩石、贝壳或船底之上。
• 身体的最外层是被囊,被囊内是一层柔 软的外套膜。
• 但是有许多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 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 特化的口器等,因此被认为是前脊椎动 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动物的姐妹群。
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结构最复 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脊椎动物 亚门的主要特征如下:
• 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 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 加上保护它们的头骨,形成明显的头部, 因此脊椎动物又称为有头类。
•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 现存四万多种,两大类群、三个亚门。

动物的主要类群

动物的主要类群

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界分为脊索动物门(Chorda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无脊椎动物门(Invertebrata)、软体动物门(Mollusca)和海洋原生动物门(Protozoa)五大门,每一门又分为若干类群,这样就构成了动物界的基本结构。

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动物界中最大、最重要的门,分为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无棘口脊椎动物亚门(Agnatha)、有棘口脊椎动物亚门(Cephalaspida)、有鳞脊椎动物纲(Lepidosauria)、脊椎鱼纲(Pisces)、兽纲(Mammalia)、鸟纲(Aves)、爬行纲(Reptilia)、两栖纲(Amphibia)。

其中,脊椎动物亚门包括无棘口脊椎动物亚门和有棘口脊椎动物亚门,分别是由无棘口脊椎动物和有棘口脊椎动物组成,主要包括细鳞虾科(Petromyzontidae)、旋杯类(Entoprocta)、石鳃鱼科(Petromyzontiformes)、水生蘑菇类(Myxozoa)、真蚓纲(Chaetognatha)、海星纲(Asteroidea)等。

有鳞脊椎动物纲包括蜥蜴纲(Lacertilia)、爬行纲(Serpentes)、鳄鱼类(Crocodilia)、龙类(Draco)等,有鳞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是身体被鳞片覆盖;脊椎鱼纲主要包括鲤科(Cyprinodontiformes)、角鲨科(Ginglymodi)、鲀科(Balistidae)、表皮栖鱼科(Cyprinodontidae)等,多数具有鱼鳞、鱼鳍等构造,为水生生物;兽纲包括哺乳动物类(Mammalia)、哺乳犬科(Canidae)、鼠科(Muridae)、犬鼠科、猫科(Felidae)等,它们的特点是体温自行调节,以母乳哺育后代;鸟纲包括爪嘴鸟纲(Passeriformes)、水鸟纲(Anseriformes)、雀形目(Passeriformes)、鹳形目(Anseriformes)等,以鸟类为主,具有翅膀和喙等特征;爬行纲分为爬行两栖类(Amphisbaenia)、乌龟类(Testudines)、爬行爬行类(Lacertilia)、蜥蜴类(Squamata)等,它们能够动物行为进行行走和爬行,有四肢;两栖类包括两栖爬行类(Amphibia)、青蛙类(Anura),以水中生活为主,有两对腮和腹肌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纲: 皮肤裸露,湿润;幼体用鳃呼 吸,成体肺呼吸,出现了五趾型附肢。 爬行纲: 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 或骨板。胚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成为羊 膜动物。 鸟纲: 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 卵生。 哺乳纲: 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主要特征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大大加强了动物个体对 外界刺激的感应能力。 2.在绝大多数的种类中,脊索只见于发育的早 期,以后即为脊柱所代替。 3.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 及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 呼吸。 4.除了圆口类之外,都具备了上、下颌,加强 了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的能力。 5.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机体的代谢机能。 6.用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的肾管,提高 了排泄系统的机能。 7.除了圆口类之外,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 器官。
原索动物 (无头类)
脊 索 动 物 门
头索动物亚门 —头索纲 圆口纲 无颌类 鱼纲 无羊膜类 两栖纲 爬行纲 颌口类 鸟纲 羊膜类 哺乳纲
脊椎动物亚门
脊 椎 动 物
( 有 头 类 )
四、各亚门的特征
尾索动物亚门
本亚门包括2000多种海生动物, (1)幼 体具有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幼 体尾部;(2)成体大多数营固着生活,因 而无脊索,只保留鳃裂;背神经管退化成 神经节;(3)体外包被特殊的被囊,由近 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 物。(4)逆行变态

脊索动物构造模式
脊索动物模式图
脊索和背神经 管的形成过程

次要特征: 1、闭管式循环。 2、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肛后尾。
二、脊索动物与无脊索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脊索或脊椎 心脏位置 鳃裂 神经中枢 非蛋白氮浸 出物 磷酸肌酸 磷酸精氨酸
脊索动物 无脊索动物
有 无
消化道腹面 消化道背面
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脊椎动物亚门
鳃裂 脑 神经管 生殖腺 脊索 脊柱

食道

体腔
胃 胰 肠

舌 心室 心房 围心腔

胆囊
肛门
腹腔膜 膀胱
脊椎动物主要结构模式图
1.脊柱代替了脊索 2.脑和各种感觉器官集中在前端,形成明显 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本亚门现存约39000余种,分为6个纲: 圆口纲: 体呈鳗形,无颌,无成对的附 肢,单鼻孔,脊索终生存在。又名无颌类。 鱼纲:体表被鳞,鳃呼吸,出现了上、 下颌和成对的附肢(胸鳍和腹鳍)。成为有 颌类。


出 水 眼 口
鳃裂
神经管
脊索
逆行变态: 变态过程中, 失去了一些 重要的构造, 形体变得更 为简单,这 种变态称为 逆行变态。

被囊
内柱 神经节

鳃裂
体背部,并终生保留。 2.咽鳃裂众多。 3.体呈鱼形,体节分明。本亚门仅头索纲一个类群, 约30多种。
脊索动物的祖先:推想是一种蠕虫状的 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 鳃裂。该类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
原始脊椎动物
(zhou)
原始有颌类
原始无颌类(圆口纲、甲胄 鱼)
甲胄鱼:不具上下颌,身体前部大多覆 盖有坚硬的大块骨甲。是目前已知的最 古老的化石脊椎动物。
骨甲
盾皮鱼类的体外通常被有盾甲,由此而得名。 有颌(有典型的下颌和与头骨愈合在一起的上 颌),有成对鼻孔,偶鳍和歪型尾,骨骼为软 骨。它是在志留纪与泥盆纪时期,沿着和早期 的鲨类与硬骨鱼类不同的进化路线发展起来的 有颌脊椎动物。随着泥盆纪的结束而退出历史 舞台,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
盾皮鱼类的胴甲鱼
脊索动物起源的假说
环节动物假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理由:两类动物都是两侧对称和分节的,都有 分节的排泄器官和发达的体腔,都是密闭式的 循环系统。如果把环节动物背腹倒置,则腹神 经索就和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的位置一样,心 脏的位置以及血流的方向也与脊索动物相同。 但是,环节动物背腹倒置以后,口在背侧,脑 在腹侧,这些位置显然与环节动物不同;而且, 脊索、鳃裂以及胚胎发育等方面存在差异。目 前该假说已被大部分学者遗弃。
棘皮动物假说(echinoderm hypothesis):认为脊索 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
理由:棘皮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属于后口动物,且以体 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同。另外,棘皮动物的 幼体—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的幼体—柱头幼虫在形态结 构上相似,半索动物是处于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 的过渡阶段。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也证明棘皮动物和半 索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肌肉都含有精氨酸和肌酸, 而其他无脊椎动物仅含有精氨酸,脊索动物仅含有肌酸。 大部分学者认可该假说。
复习题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 以说明。 2.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 要记述各亚门、各纲的特点。 3.何为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来加以说明。 4.文昌鱼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意义?
第十一节 脊索动物门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的区别和联系 三、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四、脊索动物各亚门的特征 五、脊索动物门的起源进化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 是一条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位 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细胞内富含液泡 因而具膨压,使脊索既有弹性又结实。以 后被脊椎动物的脊柱所取代。 背神经管 位于脊索动物身体背中线上的管 状中枢神经。 咽腮裂 低等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 侧,左右成对排列的裂孔。是一种呼吸器 官。
有 无
中空、位于背部 索状、位于腹部
联系(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 1.三胚层;2.后口;3.次级体腔;4.两侧对称; 5.分节现象等。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构造模式比较 A、B 无脊椎动物体纵、横断面 C、D脊椎动物体纵、横断面
三、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尾海鞘纲 尾索动物亚门 海鞘纲 樽海鞘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