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研究调研报告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研究调研报告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研究调研报告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研究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国家的繁荣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本文对我国创新人才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现状在当前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单纯学者成为了前沿研究者、拥有知识成为竞争者、能够协作成就大事办者、拥有足够信心成长为领导者的职业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我国目前推动创新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培养平台、评价体系逐渐完善,创新人才人才队伍日益强大,但我国创新人才发展的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1. 创新人才稀缺。

虽然我国高校拥有大量教育资源,但创新人才供需矛盾问题仍突出。

政府应该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创新人才补偿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端创新人才。

2. 创新人才结构单一。

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我国的创新人才结构单一,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创新发展。

政府应该注重创新人才的结构多样化,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

3.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仍然以学术成果和专业成绩为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政府应加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设和改革,确保在评价中充分体现出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1. 基础研究薄弱。

我国在进行核心领域创新时,依然存在原始创新效应差、核心技术不足、核心卡脖子的问题。

当前国际创新竞争白热化,如何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建设各个方面着力将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2.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当前,本科留学、海归留学、回国创业等途径使海外高层次人才日益趋向我国。

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创新人才流失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流失速度较快,我们必须制定留人政策,增强留住人才的底色。

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报告标题:人才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推进,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各地纷纷加强人才工作机制的建设。

本报告旨在调研人才工作机制的建设情况,并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以推动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学术和实践性文献,了解和分析人才工作机制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

2. 问卷调查:设计和发放问卷,通过对人才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的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3. 个案研究: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企业,深入调研其人才工作机制的建设情况,探索其成功经验和问题。

三、调研内容1. 人才需求分析:调研各地区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质量的差异。

2. 人才引进政策:了解各地区和行业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优惠政策、人才奖励等,评估其吸引力和效果。

3.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各地区和行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考察培养模式、培训机构、资源投入等,评估培养效果和问题。

4. 人才激励机制:调查各地区和行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如薪酬制度、晋升通道、职称评定等,分析激励方式的合理性和激励效果。

5. 人才流动机制:研究各地区和行业的人才流动机制,了解人才流动的原因和方式,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 人才评价体系:调查各地区和行业的人才评价体系,考察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评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调研结果1. 人才需求分析:不同地区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明显,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需求量大。

2. 人才引进政策:部分地区和企业的人才引进政策较为吸引人,但需进一步完善和宣传。

3. 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如培养质量不高、培养方式单一等。

4. 人才激励机制:部分地区和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较为完善,但仍有改进空间。

5. 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相对灵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流动不畅等。

人才培养 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 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范围覆盖了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部门。

三、调研结果1. 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培养工作已经趋于全面化和多样化。

教育机构通过完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不少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和外部合作,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

2. 存在的问题尽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教育机构缺乏与实际需求匹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与实际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差距。

其次,企事业单位在培养人才时往往更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发展,使得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此外,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调研分析1. 加强教育与就业的衔接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机构应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同时,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巧。

2. 强化企事业单位的培养机制企事业单位应制定长期的培养计划,注重人才的持续发展。

此外,建立内外部培训机制,鼓励员工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加强与教育机构合作,为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五、调研建议基于上述调研结果和分析,我对当前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 教育机构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企事业单位应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关注人才的长远发展,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

开展人才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开展人才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开展人才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人才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一、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地纷纷开展人才体系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各地人才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方案。

二、调研内容1. 政策支持:通过对各地人才政策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各地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的政策优势和不足。

2. 人才培养:调研各级教育机构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情况,探讨如何提高培养质量。

3. 人才引进:调研各地对高端人才的引进机制和政策,了解引进方式和机构的运作效果。

4. 人才使用:深入了解企业在人才选拔、岗位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5. 人才交流与合作:调研各地举办的人才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分析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三、调研收获1. 政策支持方面在各地的人才政策中,一些地方政府给予了较多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住房补贴和子女教育优惠等。

然而,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2. 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高校注重理论学习,但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欠缺。

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等。

3. 人才引进方面一些地方建立了人才引进机构和平台,但面临着引进人才的过程繁琐、周期长等问题。

应简化引进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

4. 人才使用方面一些企业在人才使用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包括岗位分配差异大、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应根据不同人才的特长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人才交流与合作方面人才交流和合作对于人才流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各地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组织更多的人才交流活动,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建议与改进方案1. 完善人才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政策落地实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

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

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根据XXX党委和法学院总支部委员会的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自己的工作分工情况,从2009年3月24日开始,开展了调查研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我们的调研范围为全院思政、公管、法学和行管四个专业的部分师生。

我们向9个班级发放了346份调查问卷,收回了289份有效问卷。

同时,我们还召开了思政专业教师座谈会,并通过个别谈话了解了师生对本院专业培养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的主要调查项目包括: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或计划)是否满意?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开设时间是否满意?对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满意?对本专业师资水平是否满意?对本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否满意?对本专业理论教学考试的科学性是否满意?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是否满意?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水平是否满意?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教学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们围绕坚持质量立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机制战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以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为重点,充分体现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2010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强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调研,我们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2010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相信,通过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和地方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关于教学方面的问卷调查1.1 你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满意?1.2 你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满意?1.3 你对本专业使用的教材质量和图书资料是否满意?1.4 你对本专业必修课门数及合理性是否满意?1.5 你对本专业任意选修课门数及合理性是否满意?1.6 你对本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是否满意?1.7 你对本专业各门课程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是否满意?1.8 你对本专业实、实训安排的合理性是否满意?1.9 你对本专业学年论文安排的合理性及要求是否满意?1.10 你对本专业毕业论文安排的合理性及要求是否满意?1.11 你认为本专业教学效果如何?1.12 你对本专业的整体评价如何?2.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序号班级问卷发放份数问卷回收份数1 思政051 38 122 思政061 33 293 思政071 39 384 公管061 39 285 公管071 41 396 行管061 34 337 行管071 39 398 法学061 36 359 法学071 47 36合计 346 2893.问卷统计结果分析及对策措施1.问卷统计结果(%)1.1 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满意程度班级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思政051 24.13 16.66 58.33 25思政061 5.26 27.58 44.82 3.44思政071 7.69 28.94 52.63 13.15公管061 7.69 3.57 50 46.42公管071 13.88 38.46 48.71 5.12行管061 - 9.09 39.39 51.51行管071 41.02 20 41.02 10.25法学061 20 36.11 28.57 51.42法学071 36.11 41.02 38.88 11.111.2 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开设时间满意程度班级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思政051 6.89 34.48 25 75思政061 2.63 10.52 55.17 3.44思政071 - 7.14 47.36 39.47公管061 5.12 28.24 23.07 42.85公管071 15.12 28.24 28.58 2行管061 9.09 63.63 27.27 -行管071 12.56 25.64 61.53 39.47法学061 12.85 11.42 37.14 48.57法学071 13.88 22.22 47.22 16.661.3 对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开设时间比较满意或基本满意。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报告范文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报告范文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报告范文引言: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各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人才培养机制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手段。

本报告将围绕人才培养机制展开研究,探讨其作用、现状和改革方向。

一、背景: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因此,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作用:人才培养机制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可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的职业发展。

同时,人才培养机制还能够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三、现状: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机制在教育体系中已经初步建立,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重复性的记忆而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培养等。

此外,与社会需求脱节也是当前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培养方向:从现实发展需求出发,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改革方向:针对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能力和综合素质纳入评价范畴。

其次,加强与产业结合,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此外,还要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广大人才能够平等享受优质教育。

六、国际比较: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

因此,我国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七、政府角色:政府在人才培养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应该加强对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八、学校角色:学校是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养的力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搭建更加广泛的学习平台,鼓励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

人才建设调研分析总结汇报

人才建设调研分析总结汇报

人才建设调研分析总结汇报人才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也越发旺盛。

为了提升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进行了一次人才建设调研,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和汇报。

首先,我们对人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的人才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仍然较低。

其次,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很多评价指标仅仅注重学术成果和学历背景,忽视了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此外,部分企业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偏重于招聘知名高校的毕业生,而忽视了其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渠道。

进而,我们对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首先,人才建设的投入不足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虽然政府对人才建设提出了重视,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和机制上。

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机制,然而这方面的建设仍然不足。

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我们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创新。

此外,人才建设还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够明确和人才流动性差的问题。

最后,我们针对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需要加大对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对人才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

其次,需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倡导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最后,需要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和福利,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人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优化人才培育体系调研报告

优化人才培育体系调研报告

优化人才培育体系调研报告一、引言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优化人才培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调研,分析当前人才培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调研背景和方法2.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领域。

然而,当前的人才培育体系尚存在一些不足,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

2.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人才培育体系的数据和信息。

三、当前人才培育体系存在的问题3.1 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教育培训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学员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2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知名院校,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3.3 培训内容更新滞后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部分培训内容更新速度不够,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3.4 缺乏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充分考虑,个性化培养不足。

四、优化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议4.1 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如实习、模拟训练等,使学员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4.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

4.3 定期更新培训内容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更新,确保其与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保持同步。

4.4 加强个性化培养根据学员的背景、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五、结论优化人才培育体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关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了当前人才培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共同推动人才培育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一、引言人才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人才培养和发展对于保持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本调研报告对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

二、背景介绍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培训、就业等多个方面。

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因此,职业培训、教育改革等任务变得尤为重要。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实地访谈,对各类人才培养机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

共收集到200份有效问卷和30个实地访谈资料。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1.人才培养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前社会对于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差异较大。

其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人才需求较为紧缺,而传统产业领域的人才供应则相对过剩。

2.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培训。

然而,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企业内部培训资源不足等。

因此,建议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3.人才培养政策分析针对当前的人才培养问题,调研结果表明,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还需进一步改善。

包括加大对人才培养项目的资金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政策环境、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补贴等。

4.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调研中,我们发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仍有待加强。

人才培养机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以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五、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共同努力。

为了推动人才培养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课程、实习等形式,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

2.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补贴。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标题】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摘要】本文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分析。

通过对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引言】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各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形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我们选择了教育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等不同角色的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并就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体系等进行了系统的调研。

【现状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总体上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1. 人才培养内容不够贴合实际需求。

现有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工作需求的结合。

这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在就业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2. 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教育机构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创新和多样性。

这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得到不足的培养。

3.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不同层级和领域之间相互脱节。

这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问题分析】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问题:1. 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需要与实际需求更贴合,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创新和多样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

3. 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统筹规划和协调,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培养。

【建议与分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改革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将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核心内容。

制定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2. 推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引入项目式学习、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据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围绕“提升内涵上层次,服务地方促发展”实践载体,紧密联系实际,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梳理调研思路、高质量确立调研题目、高要求抓好调研过程、高水平撰写调研报告”的调研要求,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研课题,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意义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

“大众化教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数量增长和高校规模的扩张,它涉及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是培养规格的变化,即由“精英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高端人才向“大众化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变革,由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创新为特征的精英化教育向以能力为主、应用为本的大众化教育转变,突出对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确立的“以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特征、以分数为指标”转变为新时代确立的“以能力为本,以适应为特征、以胜任为指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标准。

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质量不再以学校的考试分数为关键指标,而是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认可程度为标准。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更多的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本科生就业去向发生转变广大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上手快、应用能力强的人才。

本科生的就业由原来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机关单位转变为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一线岗位。

岗位性质由原来的主要从事研究、管理和教学向主要从事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

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业成绩分,更加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不仅看重毕业生的智商,更看毕业生的情商、对事业和岗位的态度和责任。

关于人材培养的调研报告

关于人材培养的调研报告

关于人材培养的调研报告人材培养的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对教育机构及企业开展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的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问题。

许多教育机构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实践经验,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

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就业或创业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

其次,教育机构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不足。

学生在选择专业以及就业方向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指导。

他们对未来职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缺乏了解,导致选择不当或与个人兴趣不符,造成人才浪费和对社会的负担。

再次,企业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方面也存在问题。

许多企业注重对岗位要求的严格和技能的具备,而忽视了对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视。

这导致了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他们选择进入其他行业或创业,而非留在企业内部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教育机构应加强实践教学。

学校应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职业体验。

其次,教育机构应加强职业指导。

学校应提供相关的职业发展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要求,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

再次,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内部晋升。

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企业应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晋升,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发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供职业指导和注重内部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利用人才,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资产,人才工作机制的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讨人才工作机制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本报告进行了相关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专访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人才工作相关部门和人才主体进行,通过对人才需求、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专访则主要针对相关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通过深入交流和讨论,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研究则主要是对相关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人才引进机制存在问题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人才引进的政策和措施相对繁杂,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部分地区和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存在着流程不清晰、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人才引进工作效果不佳。

2. 人才培养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是人才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但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3. 人才使用机制亟需创新在人才使用方面,调研发现,现有的人才使用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人才使用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和人才留存问题;公共机构在人才分配和使用上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影响了人才的发挥和创造力。

4. 人才激励机制亟待改进在人才激励方面,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健全。

一方面,企业在薪酬体系、职业晋升和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和不透明性,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公共机构在人才激励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激励手段单一,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不足。

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XX市人才*概况
近年来,XX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人才投入不断加大、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素质稳步提升。

二、XX市人才工作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流程和制度。

第一,制定了一系列引才制度。

第二,推出了有针对性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六个一批”人才工程、“硕博乡官工程”、人才回流工程等引才工程。

第三,推进高层次与急需紧缺人才的柔性引进,简化引进程序,开辟了人才引进快速*,建立了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二)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

第一,实施“**培养计划和“八学八增”等干部培训行动;第二,实施特色重点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高素质教育人才、基层卫生人才、基层文化艺术人才等人才培养工程;第三,依托培训基地。

(三)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激励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第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

第二,人才津补贴激励。

第三,人才住房保障激励。

第四,职称职位晋升激励。

第五,人才表彰奖励激励。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浓厚。

三、XX市人才工作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投入有待提高。

(二)人才政策目标群体过于追求高层次人才。

(三)缺乏优质的人才素质提升平台。

(四)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完善XX市人才工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人才工作投入。

(二)完善人才培养与服务平台。

(三)制定完善各类人才的有关政策。

(四)加大区域宣传力度。

学校人才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学校人才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学校人才工作专题调研报告学校人才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背景我校一直以来注重培养优秀的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改进学校的人才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进行了本次专题调研。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以了解教师对人才工作的认知和满意度,以及他们对各项人才培养措施的评价。

2.个别访谈:我们还选择了几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探讨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学校的人才工作认可度较高,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对具体岗位设置和培训机制存在一定的不满。

2.个别访谈中的意见和建议分为以下几个方面:a.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整体素质。

b.改进岗位设置和晋升机制,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职业能力。

c.加强与行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企业合作项目。

四、改进措施1.加强培训机制:制定具体的教师培养计划,结合实际需求提供相应培训课程和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

2.优化岗位体系:根据教师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重新评估岗位设置,加强和整合相关职业岗位,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

3.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次调研的结果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提高教师满意度:改进人才工作措施,满足教师的职业需求,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培训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3.促进学校发展:通过优化人才工作机制,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力和声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六、总结本次调研对学校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为学校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将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逐步落实,以期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学校发展的目标。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

而传统的人才招聘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总结了一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案例和经验,以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调研结果分析1.引进人才机制创新在引进人才方面,传统的简历筛选和面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复杂多样的人才需求。

许多企业开始尝试引进人才的新机制,如推行猎头制度、开展人才竞赛等。

例如知名互联网公司通过与竞争对手进行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了人才的共享和共赢。

2.发展人才机制创新在发展人才方面,传统的培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一些企业开始探索发展人才的新机制,如实施职业导师制度、建立内部培训学院等。

例如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建立内部培训学院,培养出了一批熟练的技术人才,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3.管理人才机制创新在管理人才方面,传统的绩效考核和晋升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需求。

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管理人才的新机制,如实施平级晋升制度、引入360度评价等。

例如电子科技企业实施了平级晋升制度,激励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机制创新的成功案例分析1.蚂蚁金服:通过引进360度评价机制,打破了传统的绩效评定方式,使员工更加全面客观地被管理和评估。

2.联想集团:通过建立内部导师制度,加强了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提升了员工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

3.华为公司:通过推行内部竞赛,激发了员工的内在动力,提升了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机制创新的经验总结1.与时俱进:要不断关注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变化,调整人才工作机制以适应新的需求。

2.鼓励创新:要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创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

3.践行公平:要建立公平的评价机制,保证员工能够被公正地评估和管理。

4.重视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深入的调研,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现阶段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部分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与社会需求对接。

而且,一些地区的人才培养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人才流失和浪费。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案例。

一些高校和企业注重对学生和员工的全面素质培养,通过开展实践活动、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出了具有较强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实施了一些政策和项目,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建议。

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各地区和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努力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报告和建议,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努力改善和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开展人才培养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人才培养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人才培养专题调研报告人才培养专题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如今,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因此,人才培养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了解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才培养的专题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包括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方面;2. 探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 提出改进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受访者的教育背景、培养经历、对当前人才培养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访谈主要是与高校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四、调研结果1. 人才培养的现状根据调研结果,目前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两个层面。

学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还存在不足。

企业培养主要是通过实习、培训等形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调研发现,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就业导向过重:当前人才培养主要立足于未来就业需求,导致缺乏全面的素质培养;- 教育理念陈旧:部分学校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人才流失问题: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结果并不符合行业需求,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培养适应性不足: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迭代和更新。

五、改进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和措施:1. 优化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 加强职业教育:推动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3. 弘扬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4.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5. 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起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6. 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习和实践环节的时间和质量,使学生更加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调研报告经过对不同领域的专家、教育者、学生以及企业代表进行调研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需求1.1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石,优秀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2 人才培养的现状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着考试导向严重、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专业实践性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2.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机会,难以应对现实工作挑战。

2.2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多元化的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人才培养的改进方向3.1 强化实践性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实践性教育,设置更多的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

3.2 鼓励创新思维教育部门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创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辅导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该提升辅导员的培训水平,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四、结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本报告能够引起广泛的重视,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进步。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1. 引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各大学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状分析2.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为了提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各大学纷纷探索并实施了不同形态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状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培养等。

各高校通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力。

2.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存在的问题尽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高校在实施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

其次,在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方面不平衡。

再次,在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趋势分析3.1 课程改革趋势未来,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

3.2 实践教学趋势未来,实践教学将更加注重产业对接、社会实践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3 创新创业教育趋势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4.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和建议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

4.2 完善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绍兴文理学院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绍学院党委〔2009〕7号)及《中共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总支部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绍法党〔2009〕1号)要求,按照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计划要求,结合自己工作分工情况,自2009年3月24日以来,深入全院广大师生中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重点和主题
紧扣学校确立的“提升内涵上层次,服务地方促发展”实践载体,以“抓质量、强能力、促发展”为学院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结合本人分管工作,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教学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围绕坚持质量立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机制战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以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为重点,充分体现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2010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强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调研主题是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形式
1.调研范围为全院4个专业(思政、公管、法学、行管)的部分师生。

2.4月上旬,向4个专业9个班级(除毕业实习的05级法学、公管学生;08级大类招生学生外)共发放调查问卷346余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

召开思政专业教师(本人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为政治系教工党支部)座谈会1次。

3.通过个别谈话尽可能多地掌握了师生对本院专业培养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的意见
与建议。

4.根据具体调研方案,认真思考调研课题,深入师生调查研究,努力破解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2010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调研内容
1.主要调查项目包括:
⑴你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或计划)是否满意?
⑵你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开设时间是否满意?
⑶你对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满意?
⑷你对本专业师资水平是否满意?
⑸你对本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否满意?
⑹你对本专业理论教学考试的科学性是否满意?
⑺你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是否满意?
⑻你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水平是否满意?
⑼你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满意?
⑽你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满意?
⑾你对本专业使用的教材质量和图书资料是否满意?⑿你对本专业必修课设置门数及合理性是否满意?
⒀你对本专业任意选修课设置门数及合理性是否满意?⒁你对本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是否满意?
⒂你对本专业各门课程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是否满意?⒃你对本专业实习、实训安排的合理性是否满意?
⒄你对本专业学年论文安排的合理性及要求是否满意?⒅你对本专业毕业论文安排的合理性及要求是否满意?⒆你认为本专业教学效果如何?
⒇你对本专业的整体评价如何?
四、问卷统计结果分析及对策措施
1.问卷统计结果(%)
⒁对本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
2.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由于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所反映的问题有所区别,但总体上学生对本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满意度最高,而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开设时间、专业必修课的门数、选修课门数、各门课程课时安排的合理性、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本专业教学效果、本专业整体评价等方面满意度偏低。

新专业与老专业学生的评价不同,老专业的学生满意度高,新专业相对低。

3.对策及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设想:
①进一步优化1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学科发展进行定期调整,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性、前瞻性、合理性与适用性。

根据法学院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质量规格,构建逻辑性强、相对完整的培养体系是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将在0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1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⑴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鉴于法学院从2008级开始实行大类招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搭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1)设置学科基础平台,全面打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

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多模块课群组,体现专业特色。

专业模块的设计,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在统一的大类专业平台上,侧重各自的专业学习,适应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需要。

2)课程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力度,合理地确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尽量模块化、小型化、灵活化,给予学生学习上更大的灵活性。

3)设置学科基础课模块,该模块是按学科类群设置的课程平台,包括相同学科类群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原则上相近专业尽可能横向打通。

学科基础课平台内课程采用统一大纲、学分、学时、教材,为今后打通专业基础课,按大类招生培养奠定基础。

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⑴强化实践教学,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⑵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左右。

⑶根据各专业教学特点,强化各类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⑷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专业能力的训练。

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法学院专业多、专业规模过小,制约了师资力量的发展。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⑴采取引进和培养的措施,提高各专业师资水平,加大高层次博士、教授的引进力度,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⑵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对系(部)、课程组工作的指导。

通过开设博士论坛、出台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组织教学专题研讨会、聘请院外教学督导,提过听课指导的方式,使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⑶完善奖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各项教学建设和改革,加大项目资金配套力度,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好各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围绕教与学关系展开,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⑸强化科研要求,出台《法学院教师科研奖励办法》,通过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拓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

⑴通过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

⑵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⑶通过参与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

⑷通过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努力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