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润双砾——广州大剧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圆润双砾——广州大剧院
夜色里,光从玻璃表面中透出
广州大剧院是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女士在亚洲建成的首个大型项目,也是她本人设计生涯中第一个剧院类作品。她独具个性的设计风格,从不被传统所累。走进大剧院室内,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
一般的剧院会包含一个1000座以上的观众厅及400~600人左右的多功能厅(俗称小剧场),这样基本能满足各类的日常演出。广州大剧院1800座观众厅兼容了歌剧、舞剧、芭蕾舞剧、戏曲、音乐演奏等多项演出功能,而400座的多功能厅则兼备室内音乐、小型话剧、曲艺、新闻发布和演员排练等多项功能。一般剧院的建筑形态往往会将这两种观演厅包容在一座建筑中,规模宏大的国家大剧院更是将大剧院、交响乐厅、戏剧院包容在一个庞大的巨蛋内,扎哈设计的广州大剧院则将其分成两个建筑单体,恰好由于体量的原因,形成两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大“石头”内是1800座的大剧院及其配套,小“石头”内则为400座的多功能厅。扎哈的作品用色也极具个性,基本上是黑、白两色(作为中间色的灰色基本上也是取自质朴的材质本身,比如素混凝土等)。在本项目中,大“石头”外观是黑色,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黑地黑顶白墙;小“石头”外观为白色,与室
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白地白顶黑墙。一黑一白,一大一小,在珠江新城片区中独步,在高楼林立之中发出绝响。
不同视角的外立面图
不同视角的外立面图
由于体量的原因,建筑形成两块大小不等的“石头”
主入口
剧院的观众厅在视线分析上,需要将观众坐席坡状排列,以达到每席的最佳观看效果,所以从舞台边第一排坐席到最后一排坐席的高差就相等于平时的一层楼了。一般剧院的做法是将主入口设在二层,由最后一排顺坡而下进入各自的坐席。例如上海大剧院就是通过又宽又大的室外大台阶拾级而上的。扎哈在这方面的处理也是别出心裁的,巧妙地将二层以下室外空间处理成草坡,观众是通过室外缓缓的坡道,漫步进入二层主入口的,与体量惊人、面积庞大的大台阶相比,少了些许生硬,多了些许趣味,并将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巧妙地安放在草坡上,真可谓浑然一体,意趣天成。
大剧院
大石头内的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达59422 m2,其中包括一个1800座的观众厅及设备用房、演出用房、芭蕾舞排练厅、歌舞剧排练厅、乐队排练厅、录音棚、餐厅以及行政管理用房等。该建筑地下四层,地上七层。地面一层主要为观众次入口、贵宾主入口、演职人员入口以及道具布景装卸口等,观众主入口设在二层。
二层主入口前厅
二层主入口前厅也是俗称的“大堂”,是大剧院独具魅力的主要空间之一,按照扎哈的设计理念,用颠覆传统的做法,将室内室外界限模糊,借助大面积的玻璃
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延续建筑外观灵动流畅的设计风格,室内仍以充满视觉张力的做法来处理墙面与廊道,构成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成为观众在欣赏演出之前感受艺术氛围的场所。这种桀骜不驯、充满激情的空间设计理念,完全摆脱了以往司空见惯的横平竖直的传统做法。由于扎哈是当今为数不多的“纸上谈兵”的建筑大师,在当时真正建成的作品少之又少,散落在西班牙马德里、德国沃尔夫斯堡、奥地利茵斯布鲁克等处,建筑体量都没有广州大剧院大。在已完成的作品的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的是素混凝土,小部分使用的是实体面材(该材料可塑性强,表面质感好,但由于是B1级材料不能满足中国的消防要求,且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需每隔5 m左右留一条伸缩缝,而广州大剧院的室内由于设计构想的光滑无缝的创新效果,并不适合用这种材料来实施)。为了将扎哈的作品落地生根,扎哈的团队与中国的建设者们通过苦苦思考积极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实现了大尺度、流畅、扭动且表面光滑无缝的大体块构成。实现这一梦想,主要是选用了一种新颖的声学材料: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简称“GRG”),该材料能满足设计者的创意要求,可塑性强,能实现自由曲面,且具有较好的强度及抗冲击力,不易变形,干湿收缩率小于0.01%,会呼吸,无污染,最重要的是属于A1级防火材料,在公共空间采用完全符合消防规范要求。
观众通过室外缓缓的坡道,漫步进入二层主入口
斜向的造型现代感十足
大“石头”内是1800座的大剧院及其配套空间
观众厅
大剧院核心部分的1800座观众厅,设计混响时间为1.4~1.6S,适合歌剧、舞剧、戏曲、芭蕾舞以及音乐演奏等。
观众厅的空间形体设计超越了常见的形式,与整个建筑设计风格相吻合,并达到高潮。其富有建筑表现力的形体设计,增强了空间的戏剧性,创造了良好的艺术表演环境,借助于良好的声学与视线设计,非对称、不规则但均衡的形体空间,既富有节奏感,又极具个性,在常见的规整、对称的同类设计中脱颖而出,塑造了一个舒展浪漫的、又印象深刻的艺术殿堂。观众厅形体采用不规则多边形概念,不仅能优化视线设计,为声反射、声扩散提供支持,还能为演员营造一种围合感与亲密感。观众厅在池座、楼座的设计上,上下左右都不对称,是对传统剧院的一种挑战。交错重叠,跌宕起伏,延续了建筑的设计风格,在观众厅内产生独特的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为了配合这一创新的设计,观众厅内的满场照明形式也颇具匠心,采用了不规则的“满天星”作法,新颖的LED光源用在该区域,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观众厅由于对声学的苛求,除了地面是厚实的木地板外,墙面、顶面全部采用GRG产品。扎哈的作品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跳出了传统的建筑概念,各个界面互为交融。也正由于GRG优良的可塑性,才使空间各个界面衔接圆润,过渡自然。
目前GRG材料已在剧院类项目中被广泛应用,但广州大剧院观众厅的实践却是一种新的挑战,形象地说,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统做法,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做庞大的空间艺术品。基于这一点,一切技术手段需创新,走新路。从建筑设计开始,为了适应这种新变革,所用建筑设计软件已跨过了一般的建筑制图软件,采用精度较高的“犀牛”软件,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声学设计及室内设计都是在同一个虚拟的建筑模型上进行,并直接将其转换成指导GRG制造安装的技术手段,响应了声学专家要求的完成后其形状与尺寸的误差要控制在±20 mm的范围内。应该说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声学设计直到室内施工均是在精密的计算机计算平台上进行的,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完美,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师的有效掌控。
在实施过程中,GRG生产加工时依据建筑设计的计算机模型,通过电脑控制进行分部位、分单元,再进行翻模浇铸加工生产,在安装时运用红外线、电子经纬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精确定位,精确安装、将误差控制在±20 mm之内。通俗地说,复杂的空间形体已完全无法用传统的建筑设计制图方法来解决,也完全无法用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来实施。从建筑设计初始就通过“犀牛”软件建模来控制,直至GRG加工安装,整个过程就像医院对人体进行CT检查一样,对模型进行切片分析,根据模型的难易程度确定切片密度,将复杂形状简化为面,再设定横纵向网格、间距、再由面转化为线、转化为点。
施工完成后的观众厅墙面与顶面,除了将声学材料严格控制在面密度不低于35 kg/m2,面材厚度直达声辐射部位不小于40 mm,非直达声辐射部位不少于25 mm,为了保证有效地声扩散效果,表面还艺术性地设置了富有动感的俗称“猫爪印”的扩散元素,在光影中显得更加迷人。
演出用房
演出用房包括演员化妆、演员上下场候演区、服装间、道具间以及布景和道具装置等功能。化妆间设计采用大小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大型团体化妆间(其中又分大、中、小三类),还有设施齐全的贵宾化妆间,以适应演出市场的需要。该区域能同时容纳200多人同时化妆,并且还配套有更衣间、淋浴间。根据需要还设置了多间乐队休息室及独奏演员、指挥等的休息室。在演出用房的设计上以实用为主,强调功能合理,使用舒适、配套齐全,特别是交通组织的顺畅便捷,更是针对演出期间演员的实际需要。在实用的原则下,这个区域的建筑形式还是以传统的横平竖直为主,仅是在个别细节和门立面等做法上与整个建筑风格作一呼应,点到为止。这也是符合国情,量力而行的需要,做到了主次有别、内外有别。
排练厅
广州大剧院共有三个排练厅,分别是芭蕾舞排练厅、乐队排练厅、歌舞剧排练厅。声学设计指标为1.0-1.4S,除了地面用材根据使用要求采用专业木地板外,在立面与顶面的处理上为了增强这三个排练厅的感染力,借助声学设计所要求的墙身截面作法,采用富有韵律感的表面肌理,既满足了专业排练厅所需要的声扩散和声吸收外,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出来的墙面顶面,犹如一个巨大的空间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