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组培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蝴蝶兰组培研究进展

张丹桂

201310010125

集贤创新实验131班

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为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花形态优美似蝶,枝叶繁茂,花期持久,观赏价值极高,在热带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蝴蝶兰是目前兰科植物中栽培最广泛的种类之一,同时也是室内绿化美化的新型观赏花卉,国内外市场对其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枝,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蝴蝶兰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外植体繁殖途径糊蝶兰组培的过程一般分为外植体的诱导、继代增殖、壮苗、生根、健化移栽5个阶段。目前,国内外蝴蝶兰组培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选择、植物激素种类和配比浓度、褐变防治措施等方面。

1.外植体选择及培养方法

关于糊蝶兰组培外植体选择方面的报道较多,不同外植体各有优缺点。常见的用作组培的外植体有种子(曾宋君,彭晓明,张京丽,等.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4):344- 346. 章玉平,刘成运,胡鸿钧,等.蝴蝶兰无菌萌发技术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1):82- 86.)、叶片(李成慧,蔡斌,单丽丽,等.应用正交设计法探讨蝴蝶兰叶片类原球茎的诱导[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25(2):76- 78.)、花梗节间(鲁雪华,郭文杰,徐立晖,等.蝴蝶兰花梗节间段培养繁殖的初步研究[J].园艺学报,2002,29(5):491- 492. 刘福林,李淑萍.蝴蝶兰花梗的组织

培养和植株再生[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98- 99.)、根尖(曾宋君,彭晓明,张京丽,等.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4):344- 346.)、花梗腋芽(刘林,李淑兰.温度、节位和BA 对蝴蝶兰花茎腋芽生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3(5):50- 51.)等。常用基本培养基有:KC、MS、VW、BM及其改良型。激素浓度、种类及不同组合对外植体的诱导和原球茎的增殖及分化起着主导作用。

1.1茎尖培养

茎尖分裂最旺盛,易诱导,是极好的高质量外植体。但芽的来源有限,蝴蝶兰只生一茎,摘取茎尖就有可能丧失母株,这对于珍稀品种来说损失很大。除此消毒不易掌握,容易造成茎尖死亡或污染。

1.2叶片培养

叶片对母株伤害小,不受季节所限,消毒方便,但成熟叶片对诱导反应弱,激素不足时不易诱导或激素添加过量容易出现变异。叶片作为外植体时,以选用试管苗生长旺盛的肥厚幼叶基部,切取0.5~1.0 cm叶片作为外植体,平放于培养基上诱导效果最佳(安运华.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122-124)(陈菁琪,蓝贺胜,陈雄鹰.兰花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70-74)(乔永旭,张永平,陈超,等.蝴蝶兰组培苗类原球莲的诱导与分化[J].北方园艺,2010(4):138-141)杨美纯等认为BA是决定叶片原球茎发生的主要因子,没有BA则诱导不出原球茎,BA以5mg/L最佳,基本培养基以MS最佳。(杨美纯,许鸿源.外部因子对蝴蝶兰叶片原球茎状体发生的影响.广西植物,2000,20(1):42~46 )

1.3花梗腋芽培养

花梗腋芽虽取材时间受限,但因具有苟片包被,离基质远,带菌少,容易取材,对母株危害小,易消毒,诱导率高等优点,是应用最广的外植体,所诱导的丛生芽能够很好的保留母本植株的优良性状,不易产生分离,适合商业品种快繁,通常以中上部饱

满腋芽为佳,切成1.5~2.0 mm的薄片。曾宋君以花梗切片在MS培养基上诱导原球茎效果最好,BA浓度1~20mg/L都可以诱导出原球茎,但在5~10 mg/L 范围内最佳。(曾宋君,彭晓明,张京丽等.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4):344~346)操作过程中为避免酷类物质扩散可采用三点接种方法。

1.4根尖培养

剪取根尖对母体影响甚微,外植体多,取材不受季节限制,是最理想的外植体来源。但是按照Peetosrn的芽根形成观点,根分生组织转化为芽体的可能性极小。以根诱导原球茎的报道也很少。1995年张秀清等在MS+0.5mg/LBA上获得75%的根尖原球茎诱导率,但在根尖分生区以外的根段上诱导不出原球茎,同时根尖过小易褐化死亡,因此难度较大,不易进行。(张秀清,王志武,刘玉敬等.蝴蝶兰实生苗原球茎诱导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1995,12(1):42~46 )

图1-1引自叶小曲,2005

2.外植体褐变的防治措施

蝴蝶兰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容易褐变死亡,褐化问题是影响其成活率的关键因素。褐化是由于植物组织中含有的PPO 作用于酚类物质形成醌而引起的。印芳等研究了蝴蝶兰外植体初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浓度Fe、K、Ca、Zn、Cu 等矿质元素对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

培养基中Fe、Cu浓度越高,褐变情况越严重;培养基中K、Ca、Zn 浓度越高, 褐化越轻。(印芳,彭克勤,葛红等.矿质元素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6(6):137- 139.)培养前的黑暗预处理能减轻外植体的褐化,其中以黑暗预处理10 d 的褐化程度最轻;此外,当培养基pH 值为6.5 或培养温度为20℃时外植体的褐化率最低。叶小曲在实验中发现添加活性炭虽然有效抑制了褐化现象,但对于蝴蝶兰的分化和增殖却没有促进作用,相反抑制了基部侧芽萌发,而不加活性炭,加入柠檬酸的培养基,却促进了侧芽的萌发,同时也一定程度的抑制了分泌物的浸出,这只是暂时的缓和了褐化的现象。而如何完全的控制蝴蝶兰的褐化问题,有效地整治,使得褐化现象不再出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形成完整的措施和方案。

3.建议

蝴蝶兰是重要的切花和盆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外在蝴蝶兰组培快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繁殖系数低、增值难、继代周期偏长等问题,而且有些研究结果不一致, 说明不同品种、不同外植体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要求也大大不同。目前国内关于蝴蝶兰的组培快繁和生理的研究较多,但对于新品种的选育很少,以至研究品种较为单一,因此应加强蝴蝶兰的育种工作,培育观赏性强、生长快、且易于栽培的新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