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点到直线距离的多种解法

合集下载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设直线的方程为Ax + By + Cz + D = 0,点的坐标为P(x1, y1, z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为n = (A, B, C)。

点P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
d = |Ax1 + By1 + Cz1 + D| / √(A^2 + B^2 + C^2)。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向量的点乘运
算来得到。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快速计算点
到直线的距离,是空间几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除了上述的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向量的投影来计算点到直线
的距离。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在实际问题中,根据
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你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禋计算。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用

点与直线问题(1)点P (x 0,y 0)到直线Ax +By +C=0的距离(运用本公式要把直线方程变为一般式)(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运用此公式时要注意把两平行线方程 x 、y 前面的系数变为相同的)(3)点 P (x ,y )关于Q (a ,b )的对称点为P'(2a -x ,2b -y )(4)直线关于点对称:在已知直线上任取两点A 、B,再分别求出A 、B 关于P 点的对称点A ′、B ′,然后由两点式可得所求直线方程. (5)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要抓住“垂直”和“平分”设 P (x 0,y 0),l :Ax +By +C=0(A 2+B 2≠0),若P 关于l 的对称点的坐标Q 为(x ,y ),则l 是PQ 的垂直平分线,即①PQ ⊥l ;②PQ 的中点在l 上,解方程组可得 Q 点的坐标例1求点P = (–1,2 )到直线3x = 2的距离 解:22|3(1)2|5330d ⨯--==+例2 已知点A (1,3),B (3,1),C (–1,0),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解:设AB 边上的高为h ,则221||2||(31)(13)22ABC S AB h AB =⋅=-+-=VAB 边上的高h 就是点C 到AB 的距离.AB 边所在直线方程为311331y x --=-- 即x + y – 4 = 0.点C 到x + y – 4 = 0的距离为h2|104|5112h -+-==+, 因此,1522522S ABC =⨯⨯=V 例3 求两平行线l 1:2x + 3y – 8 = 0l 2:2x + 3y – 10 =0的距离.解法一:在直线l 1上取一点P (4,0),因为l 1∥l 2,所以P 到l 2的距离等于l 1与l 2的距离,于是22|243010|2131323d ⨯+⨯-==+ 解法二: 直接由公式22|8(10)|2131323d ---==+例 4、求直线3x -y -4=0关于点P (2,-1)对称的直线l 的方程解析: 设直线 l 上任一点为(x ,y ),关于P (2,1)对称点(4-x ,-2-y )在直线3x -y -4=0上.∴ 3(4-x)-(-2-y)-4=0∴ 3x -y -10=0 ∴ 所求直线 l 的方程3x -y -10=0例5.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顶点C 和顶点B 都在直线2x + 3y – 6 = 0上,顶点A 的坐标是(1,–2).求边AB 、AC 所在直线方程.(AC 的直线方程为:3x – 2y – 7 = 0 AB 的直线方程为:x – 5y – 11 = 0或5x + y – 3 = 0.)1. 分别求点()2,3P -到下列直线l 的距离:(1)2390x y +-=; (2)7x =; (3)3y =; 2. 若点(),3P a 到直线4310x y -+=的距离等于4,求a 的值;3. 若直线1:220l ax y ++=与直线2:320l x y --=平行,求两直线的距离;4. 已知ABC ∆中,()()3,2,1,5,A B C -点在直线330x y -+=上,若ABC ∆的面积为10,求点C 的坐标;5. 若直线l 通过直线75240x y +-=和直线0x y -=的交点,并且点()5,1到直线l 的距离为10,求直线l 的方程;6.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顶点为()()()2,3,4,1,4,1A B C --,直线//l AB ,且l 将ABC ∆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求l 的方程;7. 求点()4,0关于直线54210x y ++=的对称点的坐标;8.如图,一次函数7y x =-+与正比例函数43y x =的图象交于点A ,且与x 轴交于点B. (1)求点A 和点B 的坐标;(2)过点A 作AC ⊥y 轴于点C ,过点B 作直线l ∥y 轴.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 —C —A 的路线向点A 运动;同时直线l 从点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 交x 轴于点R ,交线段BA 或线段AO 于点Q .当点P 到达点A 时,点P 和直线l 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①当t 为何值时,以A 、P 、R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高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求法总结

高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求法总结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方法1、 定义法:过点找到平面的垂线,从而求出距离。

2、 转移法:分为平行转移和按比例转移两种方法。

3、 等体积法:利用三棱锥的体积不变,换底求高。

4、 利用角度,构造三角形,利用边长或者角度问题,结合三角函数,求其距离。

其中包括:二面角,斜线与平面所成角,三垂线方法。

例1.如图已知在正方体AC′中,棱长为a,求点A′到平面AB′D′的距离 分析:(法1)在正方体ABCD--A ′B ′C ′D ′中, ∵A ′B ′= A ′D ′= A ′A,∴点A ′在 平面AB ′D ′的射影是等边△AB ′D ′的外心,连接A ′C ′、B ′D ′交点E ,连接 AE ,则A ′在平面AB ′D ′的射影H 在中线AE 上,由于等边三角形 的“五心”合一,即H 是重心,在AE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E 点,在等边三角形AB ′D ′中,AE=a 223⋅,AH=a3AE=326在直角三角形A ′HA中,A ′H=aAH 33A A'22=- 即A ′到平面AB ′D ′的距离为a 33(法2)由A ′C 在平面A ′B ′C ′D ′的射影为A ′C ′,而A ′C ′⊥D ′B ′,由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可知A ′C ⊥D ′B ′,同理可证A ′C ⊥AB ′、A ′C ⊥AD ′ 。

于是A ′C ⊥面AD ′B ′ 即面A ′ACC ′⊥面AB ′D ′ 连接A ′C 与AE 交H 点,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A ′H 的长即为所求。

求解略。

(法3)求A ′到平面AB ′D ′的距离可通过体积D'B'A'---A D'-AB'-A'-V V =来求。

即aa a a a h ⨯⨯⨯=⨯⨯⨯⨯2131222331 a a h 33336=⨯=D′ ABCDA′ B′C′E H例2.如图PA ⊥正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且PA=AB=4, E 、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求B 点到平面DEF 的距离。

空间内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空间内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空间内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在平面几何中,空间内一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该点向直线作垂线所得的线段长度,它是一个常见的几何问题。

这个问题在工程、建筑、物理学等领域经常涉及到。

一、向量方法:设直线上一点为P1,直线上一向量为u,空间内一点为P0。

点P0到直线的距离可以用点P0到直线上一点P1的向量与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叉积来计算。

首先可以得到点P0在直线上的投影点P,将向量P0P记作v。

根据向量的内积等于零时两向量垂直的性质,有u·v=0。

代入v=P0P,得到u·(P0-P)=0,展开得到u·P0=u·P。

再将向量P0-P记作w,则上式可以转化为u·w=0。

所以点P0到直线的距离d等于向量w的模长,即d=,w。

所以距离公式可以表示为:d=,w,=,P0-P,=,P0-P1-k·u,其中k为实数。

二、坐标方法:设直线的标准方程为Ax+By+C=0,空间内一点的坐标为(x0,y0)。

首先,将直线的标准方程转换为一般方程,即Ax+By+C-0=0。

然后,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点(x0, y0)到直线的距离d可以表示为:d = ,Ax0 + By0 + C, / sqrt(A^2 + B^2)。

三、旋转变换方法:将空间内的点P0通过将坐标轴旋转变换到新的坐标系,使得直线方程变为y=0。

经过旋转变换后,设点P0的新坐标为(x1,y1,z1)。

此时,点P0到直线的距离等于新坐标(y1, z1)的距离,即d =sqrt(y1^2 + z1^2)。

如果知道直线的点和方向向量,则可以使用向量方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果知道直线的标准方程,则可以使用坐标方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果将坐标轴进行旋转变换,则可以使用旋转变换方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总结起来,空间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向量方法的d=,w,=,P0-P,=,P0-P1-k·u,其中k为实数;坐标方法的 d = ,Ax0 + By0 + C, / sqrt(A^2 + B^2);旋转变换方法的 d = sqrt(y1^2 + z1^2)。

一道求空间点到直线距离试题的七种解法

一道求空间点到直线距离试题的七种解法

一道求空间点到直线距离试题的七种解法王恩普(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淮安市新淮高级中学ꎬ江苏淮安223001)摘㊀要:文章通过教材中一道例题的变式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不同解法探究ꎬ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关键词:教材ꎻ解法探究ꎻ点到直线距离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2-0043-03收稿日期:2023-05-05作者简介:王恩普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㊀㊀在 三新 背景下ꎬ教材显然是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ꎬ教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ꎬ尤其是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ꎬ都是精编细选ꎬ深得很多命题者的青睐ꎬ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典型的例习题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出发ꎬ对苏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中的一道例题的解法进行了充分研究ꎬ而且在解法探究的过程中ꎬ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基础性㊁综合性和创新性.1试题呈现题目㊀如图1ꎬ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ꎬEꎬF分别是BC和CD的中点.求点E到直线B1D1的距离.图1㊀题目示意图这是苏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6.3.4«空间距离的计算»例11的改编ꎬ考查空间几何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ꎬ此题的背景是正方体ꎬ坐标表示较为简单ꎬ但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ꎬ可以发现解法多样ꎬ各具特点ꎬ因此文章对本题的解法进行了深入研究ꎬ与读者共享.2解法探究如图2ꎬ以{DAңꎬDCңꎬDD1ң}为一组单位正交基底ꎬ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ꎬ则E(12ꎬ1ꎬ0)ꎬD1(0ꎬ0ꎬ1)ꎬB1(1ꎬ1ꎬ1).图2㊀空间直角坐标系示意图解法1㊀(向量法)设在平面EB1D1内与直线B1D1垂直的向量为n=(xꎬyꎬz)ꎬ因为B1D1ң=(-1ꎬ-1ꎬ0)ꎬB1E=(-12ꎬ0ꎬ-1)ꎬ则由nʅB1D1ң可得x+y=0.㊀34由n与B1D1ңꎬB1Eң共面可知ꎬ存在实数mꎬpꎬ使得n=mB1D1ң+pB1Eң.则(xꎬyꎬz)=m(-1ꎬ-1ꎬ0)+p(-12ꎬ0ꎬ-1)=(-m-12pꎬ-mꎬ-p).即x=-m-12pꎬy=-mꎬz=-pꎬìîíïïïï则有x=y+12z.令x=1ꎬ则y=-1ꎬz=4.解得n=(1ꎬ-1ꎬ4).故点E到直线B1D1的距离为d=|EB1ң n|n=9/218=324.评注㊀解法1主要将空间向量共面定理与题目条件相结合ꎬ求出平面EB1D1内与直线B1D1垂直的向量ꎬ进而参照点到面的距离公式d=|EB1ң n|n即可求解.解法2㊀(向量法)连接EB1ꎬ则EB1ң=(12ꎬ0ꎬ1)ꎬ记θ=‹D1B1ңꎬEB1ң›ꎬ则有D1B1ң EB1ң=12ꎬ|D1B1ң|=2ꎬ|EB1ң|=52.则cosθ=D1B1ң EB1ң|D1B1ң| |EB1ң|=1010ꎬsinθ=31010.故点E到直线B1D1的距离为d=|EB1|ң sinθ=52ˑ31010=324.评注㊀解法2分两步ꎬ首先求出定点与直线上任一点所对应的向量以及直线的方向向量ꎬ进而求出向量的夹角(或其余弦值)ꎬ然后求出其正弦值ꎬ利用d=|EB1|ңsinθ即可解决.解法3㊀(向量法)由题知EB1ң=(12ꎬ0ꎬ1)ꎬED1ң=(-12ꎬ-1ꎬ1).设平面EB1D1的一个法向量为n1=(x1ꎬy1ꎬz1)ꎬ由EB1ңn1=0ꎬED1ң n1=0ꎬ{得12x1+z1=0ꎬ-12x1-y1+z1=0.ìîíïïïï令x1=2ꎬ得z1=-1ꎬy1=-2.所以n1=(2ꎬ-2ꎬ-1).设与n1ꎬD1B1ң都垂直的一个向量为n2=(x2ꎬy2ꎬz2)ꎬ由n1 n2=0ꎬD1B1ңn2=0ꎬ{得2x2-2y2-z2=0ꎬx2+y2=0.{令x2=1ꎬ得y2=-1ꎬz2=4.可得n2=(1ꎬ-1ꎬ4).故点E到直线B1D1的距离即为d=|EB1ңn2|n2=9/218=324.评注㊀解法3仍然是通过求直线B1D1的法向量来解决ꎬ为了求出直线B1D1的法向量ꎬ首先需要求出平面EB1D1的法向量ꎬ然后求出与n1ꎬD1B1ң都垂直的向量即为直线B1D1的法向量.图3㊀解法4示意图解法4㊀(求空间向量的模)如图3ꎬ在平面EB1D1内过点E作直线B1D1的垂线ꎬ垂足为点Hꎬ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ꎬ知EHң=λEB1ң+μED1ң.又HꎬB1ꎬD1三点共线ꎬ则有λ+μ=1.44即EHң=λEB1ң+(1-λ)ED1ң.而EB1ң=(12ꎬ0ꎬ1)ꎬED1ң=(-12ꎬ-1ꎬ1)ꎬ则EHң=(λ-12ꎬλ-1ꎬ1).又B1D1ң=(-1ꎬ-1ꎬ0)ꎬEHңʅB1D1ңꎬ可得λ=34.则EHң=(14ꎬ-14ꎬ1).即有d=|EHң|=324.评注㊀解法4主要借助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ꎬ把直线外的定点与垂足构成的向量EHң用定点和直线上任意两点构成的两个向量EB1ңꎬED1ң线性表示ꎬ再借助于垂直关系求出EHңꎬ其模即为所求距离.解法5㊀(投影向量法)由题易知EB1ң=(12ꎬ0ꎬ1)ꎬB1D1ң=(-1ꎬ-1ꎬ0).则与B1D1ң共线的单位向量为e=(-22ꎬ-22ꎬ0).由投影向量ꎬ知d=EB1ң2-(EB1ң e)2㊀=324.评注㊀解法5来源于人教版教材ꎬ借助于投影向量的概念ꎬ问题解决过程简洁ꎬ易操作.解法6㊀(解三角形法)由题知EB1=52ꎬED1=32ꎬB1D1=2ꎬ问题转化成求әEB1D1边B1D1上的高.由余弦定理ꎬ知cosøED1B1=ED21+B1D21-EB212ED1 B1D1=22.即øED1B1=π4.此时d=ED1 sinπ4=324.评注㊀解法6把空间的点到线的距离转化为平面三角形中的高ꎬ只需要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ꎬ借助于三角函数知识即可解决ꎬ从而体现了转化与化归思想.解法7㊀(两点距离公式)如图3ꎬ在平面EB1D1内过点E作直线B1D1的垂线ꎬ垂足为点Hꎬ由题可设H(xꎬxꎬ1)ꎬ则EHң=(x-12ꎬx-1ꎬ1)ꎬB1D1ң=(-1ꎬ-1ꎬ0).㊀由EHңʅB1D1ңꎬ知-(x-12)-(x-1)=0.即有x=34ꎬ则H(34ꎬ34ꎬ1).故点E到直线B1D1的距离为d=|EHң|=(12-34)2+(1-34)2+(0-1)2=324.评注㊀解法7的本质就是设出垂足的坐标ꎬ通过向量的数量积表示出垂直关系ꎬ从而求出垂足的坐标ꎬ然后利用空间两点距离公式即可求解.3教学启示在新高考形势下ꎬ对学生的考查应该是全方面的ꎬ所以对于问题的解决ꎬ不能仅限于得出结果ꎬ更重要的是要在解题中提升学生的能力ꎬ并能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ꎬ主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ꎬ融合所学知识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ꎬ提高学生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1].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20.[责任编辑:李㊀璟]54。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过程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过程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过程1. 设点与直线的坐标表示。

- 设空间中一点P(x_0,y_0,z_0),直线l的方程为(x - x_1)/(m)=(y - y_1)/(n)=(z - z_1)/(p)(其中(x_1,y_1,z_1)为直线l上一点,→v=(m,n,p)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

2. 向量的构建。

- 设直线l上一点Q(x_1 + mt,y_1+nt,z_1 + pt)(t∈ R),则向量→PQ=(x_1 + mt - x_0,y_1+nt - y_0,z_1 + pt - z_0)。

- 因为→PQ与直线l的方向向量→v=(m,n,p)垂直时,|→PQ|就是点P到直线l 的距离d。

- 根据向量垂直的性质,→PQ·→v=0。

3. 计算t的值。

- 计算→PQ·→v:- →PQ·→v=m(x_1 + mt - x_0)+n(y_1+nt - y_0)+p(z_1 + pt - z_0)=0。

- 展开得m(x_1 - x_0)+m^2t+n(y_1 - y_0)+n^2t+p(z_1 - z_0)+p^2t = 0。

- 整理得t=(m(x_0 - x_1)+n(y_0 - y_1)+p(z_0 - z_1))/(m^2 + n^2 + p^2)。

4. 计算距离d- 将t的值代入→PQ的表达式,得到→PQ在t=(m(x_0 - x_1)+n(y_0 -y_1)+p(z_0 - z_1))/(m^2 + n^2 + p^2)时的向量。

- 然后根据距离公式d = |→PQ|,|→PQ|=√((x_1 + mt - x_0)^2+(y_1+nt -y_0)^2+(z_1 + pt - z_0)^2)。

- 把t=(m(x_0 - x_1)+n(y_0 - y_1)+p(z_0 - z_1))/(m^2 + n^2 + p^2)代入上式并化简可得:- d=frac{|→PQ×→v|}{|→v|},其中→PQ=(x_0 - x_1,y_0 - y_1,z_0 - z_1)。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十种推导方法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十种推导方法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十种推导方法一、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介绍与基础证法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的基础公式,通过点到直线距离这一几何关系的代数化,我们可以使用代数方法描述或者证明更多的几何问题。

而在这一公式的证明层面,实际上价值十分深厚,其推导方法所涉及范围之广,是令人惊叹的,同时也处处生动地表现着数学的连贯性与灵活度,是值得中学生研究的问题。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表述: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Ax+By+C=0 ,点 P 的坐标为(x0,y0),则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同理可知,当 P(x0,y0),直线 L 的解析式为 y=kx+b 时,则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在人教新版教材中,课本对于该公式的介绍依旧占有很大的篇幅,提到了两种证法,分别是十分直截的垂线段法和结合前面所学的向量方法。

这两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象征,体现了不同流派的不同处理思路。

我们首先介绍简洁明了的垂线段方法,虽然计算量交大,但思维难度可以说是极小的。

法一:垂线段法①首先解出直线 AB 的方程;②联立 L 与直线 AB,解出垂足 B 的坐标;③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到 AB 距离,即点到直线距离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向量的方法,实际上在空间向量章节我们已经学习过如何求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主要方法和点到平面距离思路一致,法向量都是十分关键的一点,这也是中学阶段空间向量部分的核心。

法二:向量法①首先求出直线 L 的方向向量,再求出其法向量;②在直线上任取一点 M,求出向量 MP 与法向量的夹角;③利用模长公式即可求解。

二、其余方法展示接下来采用的额外七种方法,分别从面积、设而不求、函数、几何等视角加以展开,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提炼出不同的核心思路。

等面积的方法和法一十足相似,主要是计算量都偏大,但都比较容易想到;当我们看到高的时候,最能直接想到的或许就是面积了。

法三:等面积法①由点 P 向两坐标轴分别作平行线交直线 L 于点 R、S;②分别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到 PR、PS 的距离;③利用等面积方法求出三角形 PRS 的高,即点到直线的距离下面的方法应该说是解析几何味道十分浓重的,考虑到圆锥曲线中常用的设而不求想法,我们巧妙地构造对称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八种方法推证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八种方法推证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八种方法推证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问题:求证:点00(,):0,(,0P x y l Ax By C A B ++=到直线不能同时为)的距离为:d =.一.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略) 二.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略) 三.巧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作直线m ,过00(,)P x y 且与直线l 垂直,设垂足为11(,)Q x y ,则直线 m 的方程为:11()()0B x x A y y ---=,由此得:0101()()0B x x A y y ---=, ① 因为点11(,)P x y 在直线l 上,知110Ax By C ++=,即11C Ax By =-- 所以000011Ax By C Ax By Ax By ++=+--,即010100()()B x x A y y Ax By C ---=++ ② 把①和②两边平方后相加,整理得到22222010100()()()()A B x x y y Ax By C ⎡⎤+-+-=++⎣⎦,故变形得∴d =四.巧用配方法证明:设(,)M x y 是直线l 上任意一点,∵222200()()()A B x x y y ⎡⎤+-+-⎣⎦222222220000()()()()A x x B y y A y y B x x =-+-+-+-=[][]220000()()()()A x x B y y A y y B x x -+-+---[]200()()0A y y B x x ---≥∴[][][]222000000()()()()()()A x x B y y A y y B x x A x x B y y -+-+---≥-+-200()Ax By C =++≥当00()()0A y yB x x---=时,等式成立。

∴minPM=即d=五.由向量方法推导证明:由直线l的方程:0,(,0Ax By C A B++=不能同时为),可得直线l的法向量为n=(A,B),设过点00(,)P x y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P x y,则向量'PPλ=n,即''00(,)(,)x x y y A Bλ--=,所以',x x Aλ=+'y y Bλ-=且'PPλ==又因为点'''(,)P x y在直线l上,所以就有:''000,)()0Ax By C A x A B y B Cλλ++=++++=即(,200()A x By Cλ∴++2+B)=-(A,又因为A,B不同时为0,002)x By CAλ++∴=2-(A=+B'PPλ∴===即:'d PP==六.利用习题结论巧推老教材代数课本(人教版,下册.必修)第15页习题十五第6题:已知:22222,))()a dbc a b cd a c b d≠++>+求证:((,当,a db c=即222)))a ba b c d ac bdc d=++≥+22时,有(((.上式实为柯西不等式的最简形式,很容易证明.故略去。

高三复习-空间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怎么求

高三复习-空间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怎么求

空间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怎么求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点P的坐标为(Xo,Yo),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AXo+BYo+C|/√(A²+B²)。

距离指同一时间下,空间两点之间的空间最短连线长。

而为了强调这一点,往往会强调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从而有的时候距离这一概念也还可以用于指物体移动的路程长。

距离的概念与位移的模(或大小)并不完全相同。

由于位移是不同时刻(运动起始和终结两个时间点)的同一物体(在质点力学下指的是质点)所处位置的矢量差,其模对应的这一位置之间的连线长。

其中由于位移与不同的参考系相关,而不同的参考系可能对应的状态不同,从而带来的问题是不在同一时刻下的坐标空间两点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理过程的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而在现实世界里,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譬如北京和伦敦隔了八个时区的距离,但是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系,一个物体经历八个小时从北京的经度移动到伦敦的精度,该物体的横向位移大小为零。

点到直线的距离求法

点到直线的距离求法

点到直线的距离求法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对于很多几何问题的解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求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在二维平面上,已知一点P(x0, y0)和一条直线Ax + By + C = 0,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表示为 d = |Ax0 + By0 + C| / √(A^2 + B^2)。

其中,|Ax0 + By0 + C|表示点P到直线的有向距离。

二、垂线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法是一种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点P引一条垂直于直线的线段,然后求这条线段的长度。

具体步骤如下:1. 求直线的斜率k,如果直线垂直于x轴,则斜率不存在。

2. 求直线的截距b。

3. 设直线上一点为Q(x, y),则垂线的斜率为-k的倒数,即k' = -1 / k。

4. 垂线方程为y - y0 = k'(x - x0)。

5. 求垂线与直线的交点,设交点为M(xm, ym)。

6. 计算点P和交点M之间的距离 d = √((xm - x0)^2 + (ym - y0)^2)。

垂线法的优点是直观易懂,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点到直线距离求解。

然而,该方法在遇到直线平行于坐标轴时无法使用,而且计算过程较为繁琐。

三、公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法是一种基于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求解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点到直线距离计算。

具体步骤如下:1. 已知直线方程为Ax + By + C = 0,点P(x0, y0)。

2. 代入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d = |Ax0 + By0 + C| / √(A^2 + B^2),计算距离d。

公式法求解简单快速,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点到直线距离计算。

然而,该方法对于直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分母为0的情况,需要特殊处理。

四、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向量法是一种基于向量运算的求解方法,它利用向量的性质进行计算,具有较高的几何意义。

空间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公式

空间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公式

空间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公式空间中点P到直线L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设直线L的方程为Ax + By + Cz + D = 0,点P的坐标为(x0, y0, z0)。

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 b, c)。

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公式为:
d = |Ax0 + By0 + Cz0 + D| / √(A^2 + B^2 + C^2)。

其中,|Ax0 + By0 + Cz0 + D|表示点P到直线L的有向距禙,即带正负号的距离,而√(A^2 + B^2 + C^2)则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的模长。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进行推导,具体推导过程可以通过数学分析和几何推导得出。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空间中任意一点到给定直线的距离,是空间几何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除了上述公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向量的方法来求解点到直线
的距离。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点P到直线L的距离表示为点P到直线上的某一点Q的向量投影,然后求得这个向量的模长,即为点P到直线L的距离。

总之,空间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从而解决相关的几何和物理问题。

立体几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立体几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立体几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立体几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问题。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基本的几何概念,对于建立立体模型、解决空间问题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如何计算的。

假设有一条直线L,上面的一个点P。

我们要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可以利用垂直定理来实现。

垂直定理是指:如果两条线段垂直相交,那么它们互相垂直。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将直线L延长,使其与垂直于直线L的一条线段相交,该线段与点P相连,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这个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点P到直线L的距离。

接下来,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具体的计算方法。

假设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其中a、b、c为常数。

点P的坐标为(x1, y1)。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求得点P到直线L的距离d:1. 计算点P到直线L的垂直距离1. 计算直线L的斜率k,公式为k = -a/b。

2. 垂直于直线L的斜率为 -1/k。

3. 点P到直线L的垂直距离的公式为d = |(x1 - k*y1 - a*k - b)/sqrt(1 + k^2)|。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denominator = 1 + k^2为0,表示直线L为水平线,此时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x1 + b)/a|。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准确计算出点P到直线L的距离。

这一计算方法在立体几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确定某一点到建筑物外墙的距离,或者在机械设计中确定某一点到设备安装位置的距离等。

除了上述的计算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向量的方式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假设直线L的法向量为n=(a, b),点P的坐标向量为p=(x1, y1)。

点P到直线L的距离d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d = |n·p + c| / ||n||。

其中,·表示向量的点积运算,||n||表示向量n的模。

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 高等数学

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 高等数学

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求解涉及到向量、空间几何和线性代数等知识。

在高等数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向量和参数方程来求解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下面将对这一问题做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用参数方程来表示一条直线,假设直线上有一点P(x0, y0, z0),直线的参数方程为:x = x1 + aty = y1 + btz = z1 + ct其中,P1(x1, y1, z1)是直线上的一个点,a、b、c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分量,t是参数。

假设直线上的任意一点为Q(x, y, z),则向量PQ = (x - x0, y - y0, z - z0)直线的方向向量为u = (a, b, c)那么点P到直线的距离d为点PQ在方向向量u上的投影,即d = |PQ·u / |u|其中,PQ·u表示向量PQ与向量u的点积,|u|表示向量u的模长。

我们可以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进行化简,得到d = |(x - x0, y - y0, z - z0)·(a, b, c)| / sqrt(a^2 + b^2 + c^2)这就是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

二、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工程、地理和物理等领域,常常需要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工程领域中,当需要设计道路、管道或者电线等时,经常需要确定某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以便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此时可以通过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来准确计算距离,从而得到精确的设计方案。

在地理领域中,用来确定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也经常会涉及到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比如在航空航海、勘探勘测和地图测绘领域中,通过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计算出两个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实际操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点到空间直线的距离公式在数学和实际问题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数学工具。

空间中点到直线距离的几种求法

空间中点到直线距离的几种求法

直 L的方向向量 =f 线 I 1
在 L上 取 一点

—1 ~ 3 k f j .量 直
I — 1l 1 2
( ,一2, 则 L的 对 称 式 方程 为 1 0),


s (, 3 一 ) J :o 一 , 3 蔓, 上取一点
I I 2
的方程得 t =一丁 1
‘ . .
故 求 足 Q , ,) 所 垂 为 ( 一 —. 1 ÷ }

方 法 五 利 用 数量 积计 算 如 图 2所 示 , 巧 Mo =Mo ・ P P P 由勾 股 定 理 知
I  ̄ I M P
J J
距 离 d =I 0I P
2一(一3 ) f )=( 3 +1 3 +2 . 2, t ,t )
【 关键 词 】 间; ; 线 ; 离 空 点 直 距
点 到 直 线 的 距 离 是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中一 个 内 容 , 是 ~ 也
个 难 点 , 为在 空 间求 点 到 直 线 距 离 没 有 统 一 的现 成 公 式 , 因 空 间 中直 线 的 方 程 也有 多种 形式 . 因此 , 必 要 去 探 讨 一 下 有

+Y — + 1=0,
・ . .
_( , , ) 2 l2 ,
P = ’
= ( _1 -1 . 0, I )
{ x— 一 0 解 出垂足 Q的坐标. 2 Y+ 4: ,
【+ 一 = y z1 o


方 法 二 点 P到直 线 ,- 任 意 一 点 距 离 的 最 小 值 即 为 _ 卜 所 求 的 距 离
法 , 养 学 生 分 析 问题 和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培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向量法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向量法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向量法
三维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向量法:
1、定义:
三维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向量法是根据给定的任意一点以及一条
直线,来计算该点到直线的距离。

2、直线和点的表示:
一般而言,直线可以用一个向量方程(A,B,C)或点斜式(点X,Y,Z,斜率K)表示;而点可以用坐标(X,Y,Z)表示。

3、公式:
距离公式可以写作:D=|KX-Y+Z-K|/根号(K2+1);其中K为直线斜率,X,Y,Z为给定点的坐标。

4、具体推导:
首先,设点A(X1,Y1,Z1)在向量方程Ax+By+Cz-D=0的垂直平面
上的一点,连接点A和点P(X,Y,Z),做垂线L,垂足为点B
(X2,Y2,Z2)。

由力学平衡原理可以得到:
△=∑(L*F)=0;
△元中的L为向量AB的方向,F为力学力,L*F指向量AB和力学
力F的叉乘。

于是得到:<AX1-AX2,BY1-BY2,CZ1-CZ2>*<F>=0;
由此可得表达式:KX-Y+Z-K=0;其中K= AX1-AX2/BY1-BY2=CZ1-CZ2,X=X1,Y=Y1,Z=Z2;则有距离公式:D=|KX-Y+Z-K|/根号(K2+1);
5、实际应用:
本公式可以用于空间两点距离的计算,它给出了该点都能平面上最近的点,也就是该点到该平面的距离,只要将对应位置的坐标值放入公式就可以直接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空间直线到点的距离公式

空间直线到点的距离公式

空间直线到点的距离公式空间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什么啊?求解点到直线(或面)的距离,通常三种方案【1】直接法,找直角三角形,这个点和直线都在直角三角形内。

【2】建立空间座标系,用向量法。

【3】等体积法。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啊,怎么推出空间一般直线的方程是:(x-x0)/a=(y-y0)/b=(z-z0)/c,这是一条过(x0,y0,z0),方向向量为{a,b,c}的直线.假设已知点的座标是A(e,f,g),过A点,且与{a,b,c}垂直的平面是, a(x-e)+b(y-f)+c(z-g)=0,直线(x-x0)/a=(y-y0)/b=(z-z0)/c,与这个平面的交点是B,再由两点的距离公式求出AB,即得.学生,不懂可以问,满意。

空间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点到直线的法向量的距离。

对吗?您好由两平面z=3-2xy=4-3x直执行绪:x/(-1)=(y-4)/3=(z-3)/2直线向向量(-1,3,2) 设直线点N(-t,3t+4,2t+3)MN向量(-t-1,3t+2,2t)若MN垂直于直线则(-1,3,2)*(-t-1,3t+2,2t)=0解t=-1/2MN模sqr(6)/2即所求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啊,怎么推出来用向量的外积来做。

沿着直线的向量随便取一个设为a在直线上任意取一个点,求出该点到已知点的向量b那么axb得到的向量的模,等于|a||b|sinθ其中|b|sinθ就是所求。

求助:点到空间任一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直线为 AX+BY+CZ+D=0距离l 定点(x1,y1,z1)l=abs(AX1+BY1+CZ1+D)/SQRT(A^2+B^2+C^2)ABS=绝对值sqrt=平方根空间向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已知该点和方向向量可以写出过该点与直线平行的的另一直线,用平行线间距离公式就能求出距离,设出垂足点座标,根据点在线上,两点距离为第一步所述距离,以及两点构成直线于方向向量垂直可列出方程求解。

十二种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十二种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十二种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证明方法}
用高中数学知识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方法.已知点P(Xo,Yo)直线l:Ax+By+C=0 (A、B均不为0),求点P到直线I 的距离。

(因为特殊直线很容易求距离,这里只讨论一般直线) 《1.用定义法推导》
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点P到直线l 的垂线段的长,设点P到直线l的垂线为垂足为Q,由l垂直l’可知l’的斜率为B/A
《2,用设而不求法推导》
《3,用目标函数法推导》
3
《4,用柯西不等式推导》
“求证:(a2 +b2)(c2+d2)≥(ac+bd)2,当且仅当ad=bc,即a/c=b/d 时等号成立。

”实为柯西不等式的最简形式,用它可以非常方便地推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5.用解直角三角形法推导》
设直线l 的倾斜角为,过点P作PM∥y轴交l于G(x1 ,y1),显然X l=x。

,所以
5
《6,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7.用向量法推导》
7
《8.用向量射影公式推导》
《9.利用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推导》
9
《10.从最简单最特殊的引理出发推导》
{11.通过平移坐标系推导】
11
【12,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推导】
感谢以下挚友,俺其实只是负责编辑整理了一下,证明下,感受下数学滴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点到直线距离的多种解法
摘 要 在空间解析几何中,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的重点,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两种: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当点在直线外时,点到直线距离的计算随之出现.关于解决点到直线距离的问题,涵盖了空间解析几何中两点间距离、向量运算、直线方程、平面方程等诸多知识点.本文将对一具体例题,介绍点到直线距离的多种解法. 关键词 点、直线、距离、向量、平面、解法
例:求点A (2,4,1)到直线L :3
2
221--=
=+z y x 的距离 1运用向量积的计算及向量积的几何意义
已知直线方程111
x x y y z z X Y Z ---==
,直线外一点A ()000,,x y z ,直线上
一点M ()111,
,x y z ,以v 和A M 构成平行四边形,这里v 为直线的方向向量.显
然直线外一点A 到直线的距离d 就是这平行四边形的对应于以v 为底的高.即
d=
v v A ⨯M =
2
2
2
1
01
0101
0101
0Z
Y X Y
X
y y x x X Z
x x z z Z Y z z y y ++--+--+--
解:如图(1),过点A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B. 设M (-1,0,2)为L 上任一点, v ={2,2,-3} 为L 的方向向量. 以v 和A M 为两边构成平行四边形 S=v A ⨯M , 显然点A 到直线L 的距离AB 就是 这平行四边形的对应于以v 为底的高
即AB =
v
S =
v
v A ⨯M =
()
2
2
2
2
2
2
3222
2432
3313
21
4
-+++
--+
--=3
2 运用平面方程、参数方程及线面交点的方法
由点法式得到过线外一点A 且与直线垂直的平面方程.将直线方程
111x x y y z z X Y Z ---==
转化成参数方程 1
11x Xt x y Yt y z Zt z
=+⎧⎪
=+⎨⎪=+⎩
由此设出垂足B 坐标,又因为垂足B 在平面方程上,即可得出B 点坐标.再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 先求过点A 与直线L 垂直的平面方程.用点法式,得
2(x-2)+2(y-4)-3(z-1)=0 即2x+2y-3z-9=0
将直线L 方程用参数方程表示为⎪⎩

⎨⎧+-==-=2321
2t z t y t x
由此设垂足B 的坐标为(2t-1,2t,-3t+2) 因B 在垂面上得4t-2+4t+9t-6-9=0
即t=1
所以点B 坐标为(1,2,-1)
所以AB =222)11()24()12(++-+-=3
3 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及参数方程的方法
将直线方程
111
x x y y z z X Y Z
---==
转化成参数方程,可设出直线上任一点M '坐标.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出M 'A 的表达式,用取M 'A 最小值的方法即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 由直线L 的参数方程⎪⎩

⎨⎧+-==-=2321
2t z t y t x 可设L 上任一点
M '的坐标为(2t-1,2t,-3t+2)
由两点距离公式得M 'A =222)13()42()32(+-+-+-t t t =2634172+-t t =()91172
+-t
可得当t=1时,M 'A 最小值为3 所以点到直线距离为3 4 运用两向量垂直,数量积为零的结论
由直线方程
111
x x y y z z X Y Z
---==
可设出垂足B 的坐标,显然v AB ⊥,由v AB ⋅=0得到点B 的坐标,由两点距离公式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由直线L 的参数方程,可设垂足B 的坐标为(2t-1,2t,-3t+2)
直线L 的方向向量v ={2,2,-3}
AB ={2t-3,2t-4,-3t+1}
显然AB ⊥v ,得⋅AB v
=0 即 2(2t-3)+2(2t-4)-3(-3t+1)=0 得t=1
所以点B 坐标为(1,2,-1) 即 AB =222)11()24()12(++-+-=3 5 运用向量及三角函数的方法
连接直线上的点M 与线外点A 得到与直线的夹角α,则cos α

sin α

sin α即得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 如图(1), A M ={3,4,-1}, v
={2,2,-3}
cos α
=
26
17
sin α
=
26
3
=222)1(43-++=26
sin α=3
6 利用点到平面距离公式的方法
确定线外点A 和直线所确定的平面并作出一个过直线且垂直于点和直线所确定平面的另一平面,所求d 即为点到作出平面的距离. 解:如图(2),设点A 和直线L 所确定的平面为π', 过直线L 且垂直于π'的平面为π.于是所求距离 d 即为点A 到平面π的距离.
设平面π的法向量为n ,则n ⊥v
另一方面,n ⊥n ' (n '
为平面π'的法向量) 因此 n = n ' ⨯v 而 n '
=v A ⨯M 所以 n =(v A ⨯M )⨯v
=()()
A v v v v A M ⋅⋅-⋅⋅M
=}{(}){{}3,2,23,2,21,4,3-⋅-⋅--}{(}){{}1,4,33,2,23,2,2-⋅-⋅- =17{}2,2,1---
不妨取n
={}2,2,1---.得平面π的方程为
-(x+1)-2y-2(z-2)=0
即 x+2y+2z-3=0
d=
2
2
2
2
21312422++-⨯+⨯+=3
7 运用点与点关与直线对称的方法.
找出直线外一点A 的对称点A ',可知v A A ⋅'=0得到一个式子(1),又因A A '中点在直线上可得到另一个式子(2),解出由(1)(2)两式所组成的方程组,即得A '的坐标,由d=
2
A A '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设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z y x A '''',,,则 v A A ⋅'=0
即 ()()()z y x '--'-+'-134222=0 ⑴
又A A '的中点 ⎝⎛⎪⎭⎫
'+'+'+21,24,22z y x a 在直线L 上
即3
2
2
12242122--'
+='+=+'+z y x ⑵ 解⑴ ⑵式组成的方程组, 得
A '的坐标为)(3,0,0-.
∴ A A '=)(4,4,2
d=
222
4422
12
++=
'A A =3 8 运用求极限的方法 .
对于直线上任一点M ,由直线方程
111
x x y y z z X Y Z
---==
得出M 的坐标,得到AM 的表达式,利用取极小值的方法,即得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 设M 为直线L 上一点

32221--==+z y x 知M 点坐标为⎪⎭
⎫ ⎝⎛
+--243,,1y y y .
AM =222)12
4
3(
)4()21(-+-+-+--y y y =
26174
172
+-y y 对于26174
172+-=
y y x 因417
>0故x 有极小值.
极小值为抛物线26174172
+-=y y x 顶点的纵坐标.
∴ x=9
∴ AM 有极小值3 ∴ d=3.
9运用球面和直线相切的方法
以直线外一点为中心作一球面并与直线相切,中心到切点的距离即半径也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设球面方程为()()()22
2
2
142d z y x =-+-+-
v ⊥MA ,
∴()()()0134222111=---+-z y x ()1
又 M 为球面上一点
∴()()()22
12
12
1142d z y x =-+-+- ()2

3
2
221111--=
=+z y x ()3 ∴由()1()2()3消去111z y x 得d=3
所以点到直线距离为3.
参考文献:
[1]吕林根.许子道.解析几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焦曙光.点到直线的距离.高等数学研究
[3]傅文德.求点到直线距离的几种方法.高等数学研究.
[4]刘桂香.田素芳.空间点到直线距离的几种求法.周口师专学报.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