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杜甫的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66a2d4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a.png)
杜甫的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一、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新题乐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杜甫是唐代的诗人,大家常说他“诗圣”嘛。
他的诗,不仅仅是写景写人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在表达他对社会、对国家、对民生的深刻关切。
而《新题乐府》这部作品呢,说白了,就是他通过一组歌谣来讲述百姓的疾苦,或者说是抒发自己对时事的看法。
你要知道,乐府本来是个古老的形式,原本是专门唱的歌曲,后来变成了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杜甫给它换了一种新风格,让它更加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部《新题乐府》呢,直接就是杜甫把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一刀切地戳了出来。
他并不像那些写风花雪月的诗人那样,随便咏咏月亮、写写梅花。
杜甫他直接就跳出来,拿起诗歌的武器,喊出了“救命啊!”的声音。
你看,他用乐府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简直可以说是让人拍手叫好。
二、杜甫在《新题乐府》中的艺术特色说到杜甫的艺术特色,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悲天悯人”,没错,他的作品中确实有一种深沉的忧虑感。
这种忧虑不是简单的哀怨,也不是空洞的叹息,而是通过具体的描写,生动地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痛苦。
比如他在诗里经常写那些“饥民”的困境,写他们如何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生活艰难。
像他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话真是道出了那个年代百姓的苦日子,家书值万金,因为能拿到一封家人的信件,简直是奢侈的幸运。
但说到艺术特色,杜甫的语言真的不能不提。
你看看他的《新题乐府》里面,语言那叫一个简练、直接、犀利!有些诗句,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就已经能够击中你心底最深处的痛。
比如他常常用极其平实的语言,描述普通百姓的日常困境。
那些字句就像普通话里的俚语一样,让你一听就能明白,但又不是那么肤浅。
就像他说“家贫如洗”——这句话不就是直接告诉你,家里穷得连洗脸的水都没得用吗?简单直白,但能一下子让你感同身受。
不仅如此,杜甫还有个特点,他的诗句往往一看就能看出是他写的。
这种独特的风格,就是那种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自由发挥,字里行间充满着无奈和深思。
杜甫新乐府诗的特点
![杜甫新乐府诗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c6891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3.png)
杜甫新乐府诗的特点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广泛表现了社会矛盾,对权贵腐败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杜甫的新乐府诗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杜甫新乐府诗的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杜甫的新乐府诗以哀思和悲愤的情绪为主旋律,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这些诗歌通常描绘了战乱、饥荒、流亡等社会现实,以及贵族的荒淫和腐败。
杜甫通过描述人们的痛苦和艰辛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强烈抗议,体现了他的关切和同情之情。
其次,杜甫的新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讲述一段具体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以古代乐府民歌的形式为模板,叙事简洁明快,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同时,他经常使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另外,杜甫的新乐府诗常常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通过生动的描写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中常出现大自然的景象,如花草树木、山水风景等,以及四季变化等,用以衬托他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最后,杜甫的新乐府诗在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以古朴、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过多地修饰或矫饰。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朴实的诗情,使人容易接受和理解。
同时,他还经常使用对句、呼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律感。
总之,杜甫的新乐府诗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哀思悲愤的情绪、叙事叙述、以写景抒发情感、具有时代意义以及质朴的语言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杜甫的新乐府诗在表达社会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
![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acf797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c.png)
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杜甫啊,那可是唐代诗坛的大拿。
他的新题乐府有着超独特的艺术特色呢。
1. 反映现实的深度杜甫的新题乐府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他写的那些事儿啊,都是当时老百姓真实经历的。
像兵车行,把征兵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展现得那叫一个透彻。
他不是干巴巴地说有战争,而是描绘出“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样的画面。
你能想象到一家人哭天抢地,送别去打仗的亲人的场景吧。
这就是杜甫新题乐府厉害的地方,他深入到社会的底层,把那些被压迫、被战争折磨的人的生活给挖出来给大家看。
2. 叙事的高超技巧他叙事的时候可不像一些人平铺直叙。
他会设置情节,有起有伏。
还拿兵车行举例,从开始的送行场面,到中间对战争的描述,再到后面对战争后果的思考,就像一部小电影一样。
而且他叙事的时候还会穿插人物的对话呢,这样就更生动了。
比如说在一些诗里,他会写士兵的抱怨,写百姓的无奈,就好像这些人就在你面前跟你倾诉一样。
3. 情感的强烈表达杜甫在新题乐府里的情感那是相当浓烈的。
他对百姓的同情就像火山喷发一样。
当他看到百姓受苦,他就忍不住要为他们发声。
他的愤怒、他的悲伤、他的无奈,都通过他的诗句流淌出来。
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对比多强烈啊。
一边是富人家里酒肉都放臭了,一边是穷人冻死在路边,这种贫富差距带来的愤怒和对穷人的同情都在这两句诗里了。
4. 语言的质朴与精炼他的语言既质朴又精炼。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词语。
但是呢,又能把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
比如说“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战争时期重男轻女观念的反转,因为生了男孩很可能就死在战场上了。
5. 形式的创新新题乐府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他不像旧乐府那样被格式限制得死死的。
他可以根据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来调整诗歌的形式。
这样他就能更自由地把他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写出来。
这就好比你本来只能在一个小盒子里画画,现在给你一张大纸,你就可以画更大的世界了。
杜甫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批判
![杜甫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b1a0a35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b.png)
杜甫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批判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社会批判性。
在他的诗中,他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进行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对中国古代文化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杜甫的社会批判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也是一个社会矛盾激化、官场黑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杜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将自己的诗歌与现实联系起来,表达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关切。
例如,他的《兵车行》就抒发了他对战争带来的人民疾苦的强烈不满和深沉哀叹。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辆载满战死士兵尸首的兵车在乡间行走的景象,他用深沉而切实的笔调,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人民疾苦和民众对战争的厌恶。
而《花占离》中,他对贪官污吏的弊端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其中的“烟火不同人”就是那些担任官职者的私欲膨胀,在欺压百姓时所表现出来的狰狞面目。
这些作品都是杜甫在深入了解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构思的,内涵深刻,寓意丰富。
杜甫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解杜甫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展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有着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见解。
他的诗歌中充溢着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较高评价,但也在其中揭示出了古代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他在《赠卫八处士》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表现出他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不乏对传统文化的无情批评。
例如,他在《月下独游》中写道:“长安古称洛阳,今人识洛阳;移文翰林重将事,重遣金马半因循。
白居易之怨言,谁复听洛阳?正始中,望云亭上,常喜长梦归夜场。
”诗中语言幽默,夹杂着讽刺还有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歌表达出了杜甫对于当时文化复杂的态度。
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杜甫的诗歌中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他努力地把人民的情感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并用自己深浅相宜、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生动的画面。
例如,在《登高》中,他对自己及人类的处境的看法有了深刻的反思,观念极为宽广,语言非常简练。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情怀》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f8d21c0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3.png)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情怀》引言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浓郁的文化情怀而闻名于世。
杜甫的诗歌广泛涉及社会问题,如战争、贫困、灾难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热爱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情怀,并分析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社会批判对战争的批判杜甫的诗中经常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在他的著名作品《战国策》中,他写道:“八柱天战争/空征天地间”,意味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就像一场天灾。
他用“八柱”来形容战争的规模之大小,以此强调战争的残酷。
他还写到:“忽闻河水急/出没旧河梁”,这表明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破坏了人们过去所依赖的稳定生活。
通过这些描写,杜甫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并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战争带来的后果。
对贫困的批判杜甫对贫困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在他的《秋兴八首》中,他写道:“想像家乡思未得/肯邀明月几时来”,表达了他对家乡贫穷和未来的渴盼之情。
他还写道:“把酒听严歌/离愁苦更多”,意味着贫困给人们带来了离愁与苦痛。
他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他对贫困现象的不满和对人们生活的关注,同时也希望通过他的诗歌唤起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对灾难的批判杜甫的诗歌还经常反映了自然灾难对人民的影响,并对政府应对灾难的能力提出质疑。
在他的《登高》中,他写到:“始信北风如虎,卷草尽堕罗浮,更有幽禽堕地,不堪玉屑之影”,这描绘了自然灾难带来的破坏和人们所受的罪行。
他还写到:“公务多忧虑,萧条思风雨”,暗示政府对灾难的反应不力。
通过这些描写,杜甫表达了他对灾难所带来的人民苦难的关切,并提出了改善社会应对灾难能力的呼吁。
文化情怀对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热爱杜甫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中国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热爱与追求。
在他的《兵车行》中,他写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表达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向往与敬仰。
杜甫新题乐府艺术特色
![杜甫新题乐府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6020868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0f.png)
杜甫新题乐府艺术特色一、杜甫新题乐府的背景大家都知道,杜甫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要说他与李白的关系,那就好比“李白一杯酒,杜甫万里愁”这样的诗句,大家心照不宣。
杜甫的诗不仅仅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豪放气质,他更多的是在诗里藏了很多世间的苦与乐,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看到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以及他对社会乱象的深刻反思。
说到杜甫的《新题乐府》,就更有意思了。
你看,乐府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吧?其实它最初是指古代音乐的宫廷乐曲或者民间歌谣。
杜甫的《新题乐府》可不单单是模仿古代的那些歌舞乐曲,杜甫可是用自己那深沉的笔触,把这些乐曲的形式注入了更多的情感。
是不是很牛?其实杜甫的这些诗,像极了给社会的不平之事“奏响”一首悲歌,声音里满是愤怒与无奈。
二、杜甫在《新题乐府》里的情感表达杜甫在《新题乐府》里有很多情感的表达。
他没有把诗写得高高在上,反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写出了老百姓的苦日子。
举个例子,《新题乐府·兵车行》这一首诗,大家应该都听过吧?读起来就像是眼前有一辆战车呼啸而过,拖着几百年未解的尘土。
诗中的“车辚辚,马萧萧”,不光是描写了一场战争的残酷,还隐隐传递出百姓被战争压迫的痛苦。
杜甫就像是那位站在街头的大爷,拿着破旧的扇子,喃喃自语着社会的苦难。
比如他在《新题乐府·春望》里,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说的不是某个遥远的国家,而是发生在他自己眼前的现实。
想象一下,那时的杜甫正身处战乱的背景下,眼看着自己的家园从繁华变成废墟,那份无力感、惋惜感,就像是亲眼看到自己心爱的花园变成了荒地。
说白了,杜甫的情感不再只是诗词中的“诗意”,它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真实感受。
更有意思的是,杜甫在这些诗里有时候会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细节,展现出百姓的艰辛。
比如《新题乐府·垂老别》这首,写的是老人面临年迈、困顿的现实。
其实这并不是杜甫的空想,而是他通过观察民间的真实情况,写出了自己对老百姓生死存亡的深深同情。
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教案
![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00d9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f.png)
教材:高二语文必修二单元:杜甫课题: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思想特征2.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3.能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的意义二、教学重点:1.杜甫的诗歌思想特征2.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3.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批判三、教学难点:1.杜甫诗歌中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意义2.如何分析杜甫诗歌中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小组合作学习法3.讲解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思想特征1.利用图片及文字资料来介绍杜甫的生平2.通过阅读几首杜甫的名篇来了解他诗歌思想特征第二节:了解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1.通过阅读杜甫的《登高》、《赠花卿》等诗来理解他对人类生命的看法2.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等诗来了解他对人民生活的关怀第三节:了解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批判1.通过阅读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新婚别》等诗来了解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批判2.阅读杜甫的《北征》、《安得广厦千万间》、《饮中八仙歌》等诗来了解他对当时政治的批判第四节: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意义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讨论杜甫诗歌中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意义2.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分析杜甫诗歌中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第五节: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1.让学生总结所学习的内容2.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对杜甫的理解和感受六、教学评估: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来分析杜甫的诗歌2.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写作中去深入理解杜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七、教学参考:1.杨绛.《杜甫的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2.蒋启明.《杜甫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江苏教育出版社.2024年3.王常明.《古代汉诗常识百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巩应泉.《杜甫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简析杜甫新题乐府特点
![简析杜甫新题乐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4bf4a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2.png)
简析杜甫新题乐府特点一、杜甫其人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新题乐府的概念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新题乐府则是相对于古题乐府而言的,它是杜甫等诗人在乐府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再沿用古乐府的旧题,而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自创新题。
三、杜甫新题乐府的特点(一)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新题乐府大多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对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兵车行,通过描写征兵的场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丽人行则讽刺了杨国忠兄妹的骄奢淫逸。
(二)叙事性强杜甫的新题乐府往往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他通过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展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
如石壕吏,以一个老妇的口吻讲述了官吏夜间抓丁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三)语言质朴自然杜甫的新题乐府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语言直白,却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无奈和愤怒。
(四)情感真挚杜甫的新题乐府情感真挚,他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对社会的黑暗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在诗中,他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正义的渴望,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形式灵活多样杜甫的新题乐府在形式上灵活多样,他不拘泥于乐府诗的传统形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创新。
有的诗篇幅较长,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的诗则篇幅较短,如江南逢李龟年。
概括性来讲,杜甫的新题乐府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杜甫诗歌的人文关怀与批判意义
![杜甫诗歌的人文关怀与批判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f0f07d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8.png)
杜甫诗歌的人文关怀与批判意义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状元”,其诗以批判社会不公、关怀人民生活为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他的诗歌来探讨其人文关怀与批判意义。
一、对人的关怀杜甫笔下的人物多是孤独、贫穷、困苦的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深切关注。
例如《登高》中写道:“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挂甲天之游旅。
哀吾(死)国之多(徒)艰,虽欲万般,终难获(图)。
”这是一首表达杜甫对国家、社会和自身处境的感慨,感受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们都处于悲苦之中,这让他感到了极大的困惑。
杜甫在其诗歌中多次提及“黎民百姓”,《前出塞九首》中有一首《兵车行》写道:“更分明显露,犬戎相距绝。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帽膝前冰。
”这首诗记录了唐代末期的边疆事态,蒙古倭寇屡屡侵犯边境,杜甫以士兵的眼光出发,描绘了当时的生存压力,十步杀一人也许只是一个字眼,但却体现了每一个士兵的职责和生死观。
在另一首诗《阁夜》中,杜甫写到了他身处官场机构中的感受,这首诗写了他在夜里在阁楼上发愁,他感觉自己似乎身处黑暗中,而他的心灵却渴望看到美好的事物。
他的视野在这个时候不再只限于官场,更关注了人民的生活。
二、对社会的批判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时代的批判,他深知社会存在的不公与不平等,也正因为他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意识,作品中常常充满着悲凉与哀愁。
《北征》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对唐朝统治者和社会现实的批判,他写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悲观,他认为现实残酷的事实让他感到失望和困惑。
他认为唐朝是一个腐朽的帝国,统治着困居于苦难之中的百姓,人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和困难,而他的诗歌也只能成为寄托。
在《赠卫八处士》这首诗中,杜甫则是以现实的历史事实着手,提出对时代黑暗面的批判,他写到:“昔者兵革集,此日山河倾,妻别泪沾巾,儿醒啼不闻。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fc03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0.png)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分析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而在这些诗人中,杜甫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位。
杜甫的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
这种批判意识使杜甫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
本文将从杜甫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表现等方面分析他的社会批判意识。
杜甫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唐代是一个辉煌而动荡的时代。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进入盛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军阀割据,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杜甫诞生了。
性格特点与经历杜甫的个人经历也对他的社会批判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年少时曾经历过政治家族的崛起和沉沦,亲眼目睹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社会的黑暗。
而后,他多次投身官场,亲身感受到了朝政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所有这些经历都使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和愤慨,激发了他的社会批判意识。
杜甫的诗歌表现对政治现实的批判杜甫的诗歌中,最明显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对政治现实的批判。
他描绘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形象,讽刺了朝政腐败的现象。
例如《羌村即事》中写道:“十亩稻田八亩苞,寒窗苦读最堪嗟。
不独讴歌贤达士,亦将怨尽百官家。
”通过这样的描写,在表现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对当时政治体制进行了尖锐批判。
对社会动荡的反映唐代社会的动荡是杜甫诗歌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战乱、灾难和流亡生活的描写。
例如《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诗直接表达了他对战乱带来的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而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则表达了身处流亡的颓丧心情。
这些对社会动荡的描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呼声。
对民众苦难的关注杜甫的诗歌中对民众苦难的关注也是其社会批判意识的重要表现。
他描写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原住民的流离失所,贫困大众的艰难生活等等。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cae19d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c.png)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杜甫新乐府诗的文化批判功能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杜甫新乐府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
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诗的极度繁荣。
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霸权仍然存在,诗人们仍不能毫无忌惮地写作。
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到了极点,文化霸权也由隐而显,杜甫因房馆事而受冷落并最终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权的结果。
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因慑于这种霸权而纷纷放下手中的笔。
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爱国的诗人,杜甫不可能面对国家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揭露黑暗的社会,因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写作中,最能代表杜诗现实主义风格的新乐府诗大多写于此时。
但杜甫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离于那个社会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权的制约,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评判和指责时也要有所顾忌。
但读者从杜甫的新乐府诗中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一方面依赖于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所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文化批判的功能。
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此处借用这两个概念并把能指界定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义,把所指界定为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异的。
杜甫新乐府诗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体现了有所差异的一面。
表面的能指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是对文化场权的妥协,而真正的所指是对当时社会的揭搏与批判,是对文化猫权的颠彼。
第一,人称能指:第三人称,泛指叶所指:第一人称,特指。
探寻唐诗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
![探寻唐诗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9228bb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9.png)
探寻唐诗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文人才子辈出的时候。
而在这段辉煌的历史时期,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坛巨擘。
杜甫的诗歌以其浓厚的社会关怀和批判意识而闻名,他深入探究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并用诗歌表达出来。
本文将探寻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揭示他诗歌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考和抗议情绪。
杜甫的诗歌批判意识的形成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唐代是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而作为一个关心社会的文人,杜甫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形成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家族困顿的影响杜甫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家族一直处于困顿之中。
这种家族困顿的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不公和阶级差异的存在。
他的许多诗作中都反映了贫困和困苦这一社会现象,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正是这种家族困顿的经历,让杜甫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形成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态度。
时代动荡的背景唐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和政治动荡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动荡带来的社会困难和人民苦难,激发了他的社会批判意识。
在《登高》一诗中,他写道:“小人咄咄岁,君子困于行。
僮僕相呼问,故林满目伤。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时世动荡的忧虑和对社会困境的反思。
杜甫的社会批判主题及表现形式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体现在他的许多诗歌作品中,他通过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呼吁社会改革和人民幸福。
农民苦难的揭示农民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阶层,承担着沉重的税赋和劳动压力。
杜甫深入了解农民的困境,他的很多诗歌表达了对农民苦难的揭示和对他们痛苦境遇的同情。
比如《临洞庭湖赠卢秀才远之》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表现了农民辛勤劳作却仍未脱贫的现实。
官吏腐败的抨击唐代的官场腐败一直是人们痛恨的对象。
杜甫对此的批判态度尤为明显,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官吏腐败的不满和愤怒。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1f69cacd1f34693daef3e1b.png)
杜甫新樂府詩語言的文化批判功能論文關鍵字:杜甫新樂府詩語言文化批判功能論文摘要:杜甫新樂府詩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賴於對詩歌整體思想內容的理解外,還表現在杜甫有意識地借助語言本身的力量去實現這種功能。
如對較敏感的事物進行表述時採用能指與所指差異較大的詞語,大量運用非陳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辭格等。
唐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思想比較開放的時代,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詩的極度繁榮。
但即使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裏,文化霸權仍然存在,詩人們仍不能毫無忌憚地寫作。
尤其是安史之亂前後,社會動盪到了極點,文化霸權也由隱而顯,杜甫因房館事而受冷落並最終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權的結果。
這個時期,許多詩人因懾於這種霸權而紛紛放下手中的筆。
作為一個敏感而又愛國的詩人,杜甫不可能面對國家的危機而無動於衷,他要通過自己手中的筆去揭露黑暗的社會,因此他以更大的熱情投人到寫作中,最能代表杜詩現實主義風格的新樂府詩大多寫於此時。
但杜甫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離於那個社會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權的制約,對當朝統治者進行評判和指責時也要有所顧忌。
但讀者從杜甫的新樂府詩中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這種力量一方面依賴於詩歌作為一個整體,必然會表現出一定的思想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們所普遍忽略的一點,就是杜甫有意識地借助語言本身的力量去實現文化批判的功能。
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所提出來的兩個概念,分別代表概念和音響形象,此處借用這兩個概念並把能指界定為語詞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義,把所指界定為語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實際意義。
能指與所指之間可以是統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異的。
杜甫新樂府詩中對一些比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體現了有所差異的一面。
表面的能指是為了回避潛在的危險,是對文化場權的妥協,而真正的所指是對當時社會的揭搏與批判,是對文化貓權的顛彼。
第一,人稱能指:第三人稱,泛指葉所指:第一人稱,特指。
如: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简析杜甫的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
![简析杜甫的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a0e0a0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0.png)
聊聊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老杜的诗,真有两把刷子在咱们中国古代,诗歌那可是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杜甫,更是这明珠中闪闪发光的一颗。
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尤其是他的新题乐府,那可是让后人赞不绝口。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色,用咱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看看老杜的诗,到底有啥过人之处。
一、题材接地气,关注民生疾苦要说杜甫的新题乐府,首先得提的就是他的题材选择。
老杜写诗,可不光是追求文字上的华丽,他更注重的是诗歌的内容。
他的新题乐府,大多是以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为题材,写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儿。
你比如说,《兵车行》这首诗,写的就是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
诗中描述了士兵们被强行征召,离家别井,家人痛苦不堪的场景,让人看了心里头直发酸。
再比如说,《丽人行》这首诗,则是通过描写权贵们的奢华生活,来反映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让人不禁感叹世道的不公。
老杜的这些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题材选择,既接地气,又有深度,让人读后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杜甫写诗,从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他的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
他的新题乐府,更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深刻的道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你比如说,《卖炭翁》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卖炭的老翁,辛苦劳作,却最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样的句子,简单直白,却生动地描绘了老翁的艰辛生活。
再比如说,《石壕吏》这首诗,通过描述官吏抓壮丁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诗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样的句子,直接明了,让人一读就懂。
老杜的这种语言风格,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一样,亲切自然,让人听了心里头暖暖的。
他的诗,不仅好懂,而且好记,让人读了之后,久久难忘。
三、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杜甫写诗,从来都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而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他的新题乐府,更是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老百姓的同情,融入到字里行间,让人读后能够感受到他真挚的情感。
杜甫新题乐府诗的艺术特点
![杜甫新题乐府诗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d7866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5.png)
杜甫新题乐府诗的艺术特点一、诗歌的生活化与现实感咱们说杜甫的诗,很多时候就像是他在给大家讲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事儿,通俗易懂,充满烟火气。
你看他那《新题乐府》,简直就像是他对着大家嘟囔心里话一样。
你别看这首诗是乐府体,原本是用来写歌谣的,可杜甫把它变得特别有现实感,写得既不高大上,也不华丽,却能让人看了觉得特别有共鸣。
说白了,就是那种你跟朋友聊天时,聊到一些心事儿,特别有意思,别人一听就懂的那种感觉。
他把普通百姓的苦日子、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感受都搬到了诗里,写得特别接地气,咋说呢,就像你我日常聊八卦时插进一些深刻思考,别有一番风味。
杜甫的《新题乐府》里,生活的艰辛、战乱带来的恐慌,还有百姓的苦痛,都活生生地展示在了我们眼前。
他不避讳、不做作,就是让你看看他眼中的世界。
那个时代的民众多苦,百姓都得为生计操心,哪里有时间去享受生活?杜甫通过乐府这一形式,给百姓的悲欢离合写得深入骨髓,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个朋友诉说心声,而不是看一篇枯燥的政治论述。
他的诗,真的是让人感到身临其境,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战乱四起、百姓疾苦的时代。
二、诗歌的情感表达杜甫的诗,不光是为了讲个故事,更多的是要把那种感情传递出来。
要说他这《新题乐府》里的情感,那可真是充满了复杂性。
不是说他总是悲伤,倒也不是每一首都写得特别沉重。
不过他总是能让你感到那种压抑的心情,像是心底有个石头压着,重得不行。
他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自己内心的苦楚、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很多时候,杜甫的诗写得像是在哭诉,给大家诉说他在乱世中的无奈。
你看他诗中常常提到“草木皆兵”,那种被战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是不是特别能引起共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那种时局下,每天都得提心吊胆,心情肯定特别郁闷。
而杜甫通过这些细节,把那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是让人一读就心里一震。
无论是写自己遭遇的困境,还是写百姓的疾苦,他总能通过精致的文字,将情感传达给你。
简析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点
![简析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0826b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d.png)
简析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点《简析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特点》嘿,说到杜甫的新题乐府呀,那可真是很有看头呢。
首先呢,杜甫的新题乐府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反映现实,就像我们生活里看到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事儿被他搬到诗里了。
我就想起我上次去菜市场的经历,那可真是个热闹又复杂的小世界。
我看到有个老奶奶,在一个角落里摆着一小摊自己种的菜,那些菜呀,看起来没那么水灵,不像那些大菜贩子的菜又大又好看。
可是老奶奶脸上全是那种质朴和无奈,她就静静地坐在那,偶尔有人来问价,还总有人嫌贵或者嫌菜不好。
这时候我就突然想到杜甫的诗,他不就像在菜市场里走了一遭的记录者吗?他把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就这么写进了新题乐府里。
那些贫穷的百姓过得有多苦,那些达官贵人又有多作威作福,都被他看在眼里,写在诗里。
杜甫新题乐府的叙事性也特别强。
他不是干巴巴地说个事儿,而是像讲故事一样。
就好比我跟朋友讲那个老奶奶的事儿,我会说我是怎么走到她摊位前的,她穿得啥样,眼神啥样,周围环境啥样。
杜甫也这样,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得清清楚楚。
就像在《兵车行》里,他写征兵这个事儿,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个出征的场景开始讲起,讲到那些士兵的家人的痛苦,“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你看,就像放电影一样,画面感超强。
这让读者很容易就代入进去,感觉自己就站在那个尘土飞扬的出征路上,看着这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还有啊,他的新题乐府感情特别真挚。
这就跟我在菜市场看到老奶奶时内心的触动一样。
我当时心里就挺不是滋味的,觉得这个社会好像有些地方不公平。
杜甫对那些受苦的人充满了同情,对那些不合理的现象充满了愤怒。
他的诗里这种情感是抑制不住地往外冒。
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那种贫富差距带来的冲击感,那种对穷人的怜悯和对富人的不满,一下子就出来了。
他不是在那无病呻吟,而是真真切切地为老百姓的生活而感慨,为社会的黑暗而呐喊。
再来说说他诗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吧。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6fa413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6.png)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于年湖
【期刊名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8)003
【摘要】杜甫新乐府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于年湖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论杜甫新乐府诗的产生--以《兵车行》的探讨为中心 [J], 阮堂明
2.杜甫新乐府诗的称谓艺术 [J], 于年湖
3.论杜甫叙事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J], 于年湖
4.诗的语言和诗的文化——汉语及其文学功能浅探 [J], 陈伯海
5.诗的语言和诗的文化——汉语及其文学功能浅探 [J], 陈伯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新乐府诗的文化批判功能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杜甫新乐府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
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诗的极度繁荣。
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霸权仍然存在,诗人们仍不能毫无忌惮地写作。
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到了极点,文化霸权也由隐而显,杜甫因房馆事而受冷落并最终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权的结果。
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因慑于这种霸权而纷纷放下手中的笔。
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爱国的诗人,杜甫不可能面对国家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揭露黑暗的社会,因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写作中,最能代表杜诗现实主义风格的新乐府诗大多写于此时。
但杜甫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离于那个社会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权的制约,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评判和指责时也要有所顾忌。
但读者从杜甫的新乐府诗中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一方面依赖于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所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文化批判的功能。
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此处借用这两个概念并把能指界定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义,把所指界定为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异的。
杜甫新乐府诗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体现了有所差异的一面。
表面的能指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是对文化场权的妥协,而真正的所指是对当时社会的揭搏与批判,是对文化猫权的颠彼。
第一,人称能指:第三人称,泛指叶所指:第一人称,特指。
如: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兵车行))例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仍是由人到人的关系,只是人称和指称范围有变化,“道旁过者”、语词的能指是第三人称,是泛指,而其所指均应是“作者自谓”,是第一人称,是特指。
相对而言,其所指的第一人称、特指比较敏感,潜在的危险性更大,而换用能指的第三人称、泛指有利于淡化矛盾,回避危险,对意义的表达也不会产生影响。
能指:客观事物或他人一所指:特定的人。
如:(1)杨花雪落覆白旅,青鸟飞去衔红巾。
(《丽人行》)(2)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哀江头》)(3)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4)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第二,地名。
能指:旧称或泛称一所指:今地、特称。
如:(1)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新安吏))(2)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新安吏))(3)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
((冬狩行))(4)回略大荒来,蜻函盖虚尔。
(《塞芦子))第三,其他能指:普通名词或虚有事物。
所指:讳语或忌语。
如:(1)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2)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新安吏》)(3)荒戍之城五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
(《娜树行)) 以上诸例能指与所指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诗都表达了对君主或朝廷行为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不满与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但这种危险并不是在所有的诗中都存在,所以诗人在某些诗中也采用了一些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的词语,如《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的“邺城”,“郭相谋深古来少”中的“郭相”。
而同写于乾元二年的《新安吏》,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表达同样所指的词分别换成了能指不同的“相州”和“仆射”。
杜甫的新乐府诗在体裁上属于“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叙事诗。
在叙事诗中,从语气的角度讲,陈述句应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
但陈述句只是述说一个判断,描写一种德性、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而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
而杜甫的新乐府诗要达到“讽兴当时之事”(元棋《古题乐府序))的目的,必然要融人诗人的感情。
由此,杜甫在诗中大量运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式。
通过这些句式,打破读者的惯常思维,使读者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社会,进而对社会乃至自我认识方式作出积极的探索,从而使诗人的“讽兴”目的得以实现。
第一,疑问句疑问句,或有问无答,或自问自答,或无疑而问。
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条件,引导其主动思索、判断,让内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另一方面,加强语气,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刺激,引发反思。
其一,般疑问句如:(i)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促。
((悲青坂))(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姜行》)(3)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蚕谷行))(4)肉味不足登鼎姐,何为见羁虞罗中?(《冬狩行))(5)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以上诸例都提出了一些诗人似乎知道而又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与诗人同时代同命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示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关注同样的问题,在渐深、渐全面的思考中自觉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其二,设问句如:(i>士卒何草草?筑城撞关道。
((没关吏))(2)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无家别))(3)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大麦行))(4)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哀江头))(5)头上何所有?翠为甸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
(《丽人行))以上诸例均自问自答。
“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答”,强调答案,显示出主体的参与,使所述更可信、更有力度。
一问一答,使读者在思考中接受诗人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强化批判效果。
其三,反问句如:(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2)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3)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垂老别))(4)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负薪行))(5)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以上诸例均属无疑而问,使用问句形式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力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从而不自觉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隐藏在这肯定的判断后面更深层的东西。
第二,感叹句感叹句是情感达到高峰时所采用的一种句式,是慷慨激昂、激情万分的爆发和喷涌。
诗人面对家国之大不幸,情何以堪!如此之激情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读者自觉地接受诗人的观点。
如:(1)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
(《折槛行))(2)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冬狩行》)(3)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蔽!(《白马》)(4)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哀王孙》)(5)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第三.析使句祈使句,感情有强弱之分,强而坚定的为命令或禁止,弱而委婉的为祈求、劝请、建议或劝止。
杜甫新乐府诗所用祈使句基本上全为后者。
这种弱而委婉的表达是诗人较为低下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这种表达同时也显示了其所述是诗人的衷心之语,显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切。
如:(1)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2)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淦关吏))(3)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饰树行))(4)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岁姜行))(5)不劳烈士泪清沱,男谷女丝终复歌。
((蚕谷行))杜甫的新乐府诗运用了大t的非陈述句式以增强其文化批判力量,而这种非陈述句式使用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当一个非陈述句出现在诗尾时,它会产生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杜甫的新乐府诗共32首,有25首的结尾都用了非陈述句。
其中用疑问句的10首(《沙苑行》《悲青坂》《塞芦子)《洗兵马》《无家别》《大麦行》《光裸坂行》《负薪行》《最能行)(岁委行》),用感叹句8首((贫交行)(哀王孙》《垂老别》《苦战行》《去秋行》《冬狩行》《虎牙行》《白马)),用祈使句的7首((祈安吏》《淦关吏》《新婚别)(丽人行)(娜树行)(自平)(蚕谷行》)。
叙事诗在表达上多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的新乐府诗也以“斌”为主,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很难实现“讽兴”的目的。
为解决这一矛盾,杜甫除用前述两种方式外,还运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格。
如:第一.对比例如:(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2)去年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去秋行》)(3)去年米贵阅军粮,今年米贱太伤农。
(《岁澡对于))(4)富豪有钱驾大炯,贫穷取给行碟子。
(《最能行》)(5)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娜树行)) 第二,比喻例如:(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兵车行》)(2)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哀王孙》)(3)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新安吏》)(4)青拎宵子困泥途,白马将军若雷电。
(《折槛行》)(5)黄门飞鞋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丽人行》) 第三,夸张例如:(1)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2)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筱!(《白马》)(3)禽兽已毙十七八,杂声落日回苍弯。
((冬狩行))(4)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5)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悲陈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杜甫新乐府诗所用修辞格多是针对“人事”而发,而且是“人事”中不公平、不正常或极其惨烈的一面。
用修辞形式一方面避免了苍白而又可能存在潜在危险的表述,另一方面又得到了一种极强的“渲染”效果,通过这种“渲染”对所述内容进行强调,给读者以震撼,增强批判力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