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粉的测定
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及需氯量的测定

2KI+2CH3COOH→2CH3COOK+2HI 2HI+Ca(OCl)Cl→CaCl2+H2O+I2 I2+2Na2S2O3→2NaI+Na2S4O6
二
仪器
1. 研钵 2. 250ml碘量瓶 3. 150ml烧杯
三
试剂
1. 0.0500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
液
2. 0.5%淀粉溶液 3. 碘化钾 4. 冰醋酸
4、用吸管从容量瓶内取出样品悬浮液25ml,放 入250ml三角瓶内。此时立刻产生棕色,震荡 均匀后,静置5min。
• 5、自滴定管加入0.0500mol/L硫代硫酸钠
标准溶液,不断震荡三角瓶,直至变成淡黄 色。然后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 色刚褪去为止,记录用量。
五
计算
有效氯(Cl2
%)=
V
0.0500
70.91/2000 0.71
100/25
100
V
• 式中:V—0.0500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的用量(ml)。
水中余氯的测定-------四甲基联苯胺比色法
一
原理
• 在pH值小于2的酸性溶液中,余氯与3,
3′,5,5′四甲基联苯胺(以下简称为四 甲基联苯胺)反应,生成黄色的醌式化 合物,用目视比色法定量。本方法可用 重铬酸钾溶液配制永久性余氯标准色列。
水中需氯量的测定-----碘量法
一
原理
在水中加入不同量的氯,经一定接触时间后, 用碘量法测定剩余氯,根据加氯量与余氯量 之差,求出水中的最低需氯量。
(二)仪器 1、250ml碘量瓶 2、100ml移液管
三
试剂
1、 1%左右有效氯标准溶液 将实验一中已 测得的有效氯溶液稀释成1%的有效氯标 准溶液。
漂白粉的成分测定分析原理

漂白粉的成分测定分析原理
一般情况下,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过氧化氢和碳酸钠等化学物质。
测定漂白粉的成分需要对不同成分进行不同的分析方法。
1. 氯化钠测定方法:氯化钠可以通过银离子滴定法来测定。
其原理是将氯化钠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然后逐滴加入标准的硝酸银溶液,直到沉淀完全消失为止,根据消耗的硝酸银溶液来计算氯化钠的含量。
2. 过氧化氢测定方法:过氧化氢可以通过碘量法进行测定。
其原理是将过氧化氢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并使用标准的硫酸钠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硫酸钠溶液计算过氧化氢的含量。
3. 碳酸钠测定方法:碳酸钠可以通过酸量法进行测定。
其原理是将碳酸钠与稀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然后使用标准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根据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计算碳酸钠的含量。
通过对以上三种成分的测定,可以对漂白粉的成分进行分析,并确认其成分含量。
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

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
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
漂白粉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用的化学品,它可以有效去除衣服上的污渍,也可以用来消
毒家用用品。
因此,了解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是很必要的,可以确保漂白粉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通常用铜芳烃抑制剂来进行,以减少漂白粉的氧化性反应。
首先,将样品放入滴定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铜芳烃抑制剂,然后加入氯气,混合搅拌均匀。
接着,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活化水,反应时间大约10分钟,把反应液倒入有色玻璃中,用精确测
定仪器来测定反应液的有效氯含量。
另外,在使用漂白粉时也要注意调配比例,过量的漂白粉会导致用户出现刺激等不良反应,因此,正确的配比是漂白粉的使用的前提。
以上是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的一般步骤,注
意以上步骤的应用可以更好的保证用户的安全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有效氯含量在3%-15%之间,所以在使用漂白粉前,比较有必要检查一下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便于保证使用漂白粉
的安全性,以及更好地满足需求。
总而言之,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安全性。
因此,在清洗时使用正确的比例,并进行有效氯的测定,才能保障漂白粉的安全性。
简易测定漂白粉有效氯方法

漂白粉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的同时也发现了氯水对纸张、蔬菜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
1785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Claude louis Berthollet)提出把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水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更浓,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
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Smithson Tennant)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
现在工业上还是采用把氯气通往消石灰或石灰乳的方法制取漂白粉。
消石灰要含略少于1%(质量分数)的水,因为极为干燥的消石灰是不跟氯气反应的。
生产漂白粉的反应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反应可以表示如下:3Ca(OH)2+2Cl2==Ca(ClO)2+CaCl2·Ca(OH)2·H2O+H2O在较高级的漂白粉中,氯还可按下面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比较完全:2CaCl2·Ca(OH)2·H2O+2Cl2+8H2O==Ca(ClO)2+3CaCl2·4H2O漂白粉是混合物,有效成分是Ca(ClO)2,商品漂白粉中往往含有Ca(OH)2、Cl2、CaCl2等杂质。
次氯酸钙很不稳定,遇水就发生下述反应:Ca(ClO)2+2H2O==3Ca(OH)2+2HclO当溶液中碱性增大时,漂白作用进行缓慢。
要短时间内收到漂白的效果必须除去Ca(OH)2,所以工业上使用漂白粉时要加入少量弱酸,如醋酸等,或加入少量的稀盐酸。
家庭使用漂白粉不必加酸,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在水里也起弱酸的作用:Ca(ClO)2+H2O+CO2==CaCO3↓+2HclO漂白粉的质量是按它的“有效氯”以及它能长时间保持有效氯的能力来决定的。
有效氯是根据它同盐酸作用时产生的氯气的量来计算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lO)2+4HCl==Cl2+CaCl2+2H2OCl2+2HI2HCl+I2反应生成的碘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来滴定的。
漂白粉的测定

题目:漂白粉中有效氯和总钙量的测定摘要:漂白粉的化学式为3,其有效成分是,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造纸工业的漂白剂。
在实验室中主要采用碘量法测定漂白粉中有效氯,用络合滴定法测定固体总钙,要注意对酸选用以及药品的加入顺序和滴定速度的快慢,并且要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这均对测定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漂白粉、有效氯、总钙量、碘量法、减量法、酸前言漂白粉的化学式,其有效氯的含量一般为30%左右。
漂白粉被广泛用于纺织、印染、造纸工业的漂白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漂白粉又常用于饮水、地面、泳池、公共车辆的消毒,特别是灾后环境消毒。
其中有效氯含量和总钙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准确测定其含量很重要。
实验部分1.仪器及试剂:仪器:电子分析天平、碱滴定管、碘量瓶、多用滴管、锥形瓶,烧杯,称量瓶,量筒等。
试剂:漂白粉、质量分数为10 %的KI 溶液、(1:1)盐酸、 (0.03526 mol/L)、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0.5%淀粉溶液、EDTA(0.09218 mol/L) 、镁溶液、钙指示剂、酸等。
2.实验原理有效氯的测定: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在酸性溶液中与碘化钾反应析出碘,然后与标准溶液反应,当溶液颜色由棕色变为浅黄色时,加入2mL 淀粉溶液(指示剂) ,并滴定至无色为终点,反应式为:+4HCl==+2+2==2+2==2NaI+总钙量的测定:以钙指示剂作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可使溶液由酒红色变为蓝色。
用EDTA标准溶液测定钙,调节溶液的PH≥12。
由于漂白粉中的次氯酸盐能使钙指示剂褪色,因此在加入钙指示剂之前,应先加入10%溶液10mL,再加10%NaOH溶液5mL调节溶液的PH,反应式:==2+(纯蓝色)+==(红色)+(红色)++==+(纯蓝色)+3实验步骤1、有效氯的测定用电子天平称取基本相同的0.12-0.18g漂白粉于碘量瓶中,加入约少量蒸馏水湿润,然后加入5mL10 %KI 溶液,接着加入2-3滴管(1:1)盐酸,置于放于暗处5min后,然后用40mL 水稀释,立即用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加入1mL 淀粉溶液,继续滴定溶液到无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3 次。
漂白粉中氯含量的测定原理

漂白粉中氯含量的测定原理
漂白粉中氯含量的测定原理基于氯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的化学反应。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样品溶解在水中,加入过滤纸滤掉杂质。
2. 取样品溶液加入过量的碘化钾溶液,使其中的氯离子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离子。
3. 酸化样品溶液,使碘离子转化为碘分子,其颜色变成棕红色。
4. 加入苯酚作为指示剂,在棕红色溶液中逐滴加入等量的亚硫酸钠,将氧化的碘还原成碘离子,棕红色溶液变成无色溶液。
5. 记录亚硫酸钠加入量,根据反应计算出样品中氯的含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准确、灵敏度高,但是存在着反应时间和荧光干扰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间接碘量法

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间接碘量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间接碘量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条件。
2.学习测定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Cl)、CaCl2、Ca(ClO3)2、CaO等,其漂白作用的是Cl2,称有效氯,以其释放出来的氯量作为衡量漂白粉的质量标准。
利用漂白粉在酸性介质中定量氧化I-为I2,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可以间接测定有效氯的含量。
相关反应式为:ClO- + 2 H+ + 2 I- == I2 + Cl- + H2OClO2- + 4H+ + 4I- == 2 I2 + Cl- + 2H2OClO3- + 6 H+ + 6 I- == 3 I2 + Cl- + 3 H2O滴定反应:2 S2O32-+I2 == S4O32- + 2 I-滴定反应进行的条件:(1)酸度,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进行滴定若酸性太强,会使S2O32-分解,还会使指示剂淀粉变为糊精。
S2O32-+2H+ ==H2O+SO2+S↓H2O+SO2+I2==2I-+SO42-+4H+若碱性太强,会使发生歧化反应。
3I2+6OH-==IO3-+5I-+3H2OS2O32-+4I2+10OH- ==2SO42-+8I-+5H2O(2)指示剂I2与淀粉形成蓝色络合物,淀粉指示剂应在滴定反应的后期加入,此时,I2的浓度较低,溶液显淡黄色,终点时溶液颜色变化蓝色变为无色。
为(3)滴定误差的来源有两方面:I2的挥发及I-被空气氧化防止I2的挥发的措施:加入过量的KI,使I2与I-生成I3-;在室温下进行反应及滴定操作;反应在碘量瓶中进行,滴定开始实现不要剧烈摇动。
防止I-被空气氧化的措施:在避光条件下反应,因为光线可以加速I-被空气氧化的速率;除去Cu2+、NO2-等对I-被空气氧化有催化作用的离子;酸度不要太高,否则-被空气氧化的速率加快。
4I-+4H++O2==2I2+2H2ONa2S2O3溶液的标定:利用K2Cr2O7能氧化I-生成I2,用Na2S2O3滴定生成的I2,发生的反应:Cr2O72-+6I-+14H+==2Cr3++3I2+7H2O2 S2O32-+I2 == S4O32- + 2 I-指示剂为淀粉,近终点时(此时,溶液呈浅黄色)加入,终点时溶液颜色变化为兰色变为绿色。
预防医学: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及漂白粉加入量的测定

结果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有效氯 (%)
自来水
余氯
(mg/L)
漂白粉 加入量
(mg/L)
讨论
1、氯化消毒的优缺点? 2、如何评价消毒效果?有何标准? 3、怎样做到实际应用?(以井水消毒为例)
2NaI+Na2S4O6
☆仪器
研钵
100ml量筒2个
200ml锥形瓶2个 25ml移液管
滴定管
☆试剂
漂白粉
KI溶液
冰醋酸
Na2S2O4标准溶液
二、水中余氯的测定
余氯:指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余留在 水中的氯。其作用是保持持续杀菌,防止水受到 再污染。要求出厂水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 水不低于0.05mg/L。
有效氯(Cl2%)= —————————————————— = V
0.71
V1+V2 V= ——————
2
3、漂白粉加入量的测定:
0.1% × V1 漂白粉加入量(mg/L)= ———————— ×1000
V
= 10 V1 (mg/L)
0.1%悬浮液=0.1g漂白粉/100ml水=1mg/ml悬 浮液
实验目的
1、掌握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
(1)2C漂H氯、l2O气+白C掌H溶l 2粉握于O 加水测后入定发量漂生HH+O的的白+CO反原l+粉C应Hl理-+有+和C效l-方氯法含量、水中余氯
(2)漂白粉在水中能水解成次氯酸
Ca(OCl)2+2H2O
Ca(OH)2 +2HOC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了解水消毒的卫生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漂白粉中有效氯和总钙量的测定
摘要:
漂白粉的化学式为3Ca(OCl)2∙2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OCl)2,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造纸工业的漂白剂。
在实验室中主要采用碘量法测定漂白粉中有效氯,用络合滴定法测定固体总钙,要注意对酸选用以及药品的加入顺序和滴定速度的快慢,并且要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这均对测定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漂白粉、有效氯、总钙量、碘量法、减量法、酸
前言
漂白粉的化学式3Ca(OCl)2∙2Ca(OH)2,其有效氯的含量一般为30%左右。
漂白粉被广泛用于纺织、印染、造纸工业的漂白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漂白粉又常用于饮水、地面、泳池、公共车辆的消毒,特别是灾后环境消毒。
其中有效氯含量和总钙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准确测定其含量很重要。
实验部分
1.仪器及试剂:
仪器:电子分析天平、碱滴定管、碘量瓶、多用滴管、锥形瓶,烧杯,称量瓶,量筒等。
试剂:漂白粉、质量分数为10 %的KI 溶液、(1:1)盐酸、Na2S2O3(0.03526 mol/L)、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0.5%淀粉溶液、EDTA(0.09218 mol/L) 、镁溶液、钙指示剂、酸等。
2.实验原理
有效氯的测定:漂白粉的有效成分Ca(OCl)2,在酸性溶液中与碘化钾反应析出碘,然后与标准Na2S2O3溶液反应,当溶液颜色由棕色变为浅黄色时,加入2mL 淀粉溶液(指示剂) ,并滴定至无色为终点,反应式为:
Ca(OCl)2+4HCl==CaCl2+2Cl2↑+2H2O
Cl2+2I−==2Cl−+I2
I2+2Na2S2O3==2NaI+Na2S4O6
总钙量的测定:以钙指示剂作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可使溶
液由酒红色变为蓝色。
用EDTA标准溶液测定钙,调节溶液的PH≥12。
由于漂白粉中的次氯酸盐能使钙指示剂褪色,因此在加入钙指示剂之前,应先加入10%NaNO2溶液10mL,再加10%NaOH溶液5mL调节溶液的PH,反应式:
H3Ind==2H++HInd2−
HInd2−(纯蓝色)+Ca2+==CaInd−(红色)+H+
CaInd−(红色)+H2Y2−+OH−==CaY2−+HInd2−(纯蓝色)+H2O
3实验步骤
1、有效氯的测定
用电子天平称取基本相同的0.12-0.18g漂白粉于碘量瓶中,加入约少量蒸馏水湿润,然后加入5mL10 %KI 溶液,接着加入2-3滴管(1:1)盐酸,置于放于暗处5min 后,然后用40mL水稀释,立即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加入1mL 淀粉溶液,继续滴定溶液到无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3 次。
计算公式:
w(Cl2)=cv×10−3×M Cl
×100%
m
2、总钙量的测定
在上述滴定后的碘量瓶中,加入3mL镁溶液及5-8ml的10%NaOH溶液(PH ≥12),再加入少量钙指示剂,摇匀后,用EDTA 溶液滴定至由酒红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3 次。
计算公式:
×100%
w(Ca)=cv×10−3×M Ca
m
结果与讨论
①有效氯
×100%=18.15%
w(Cl2)1=0.03526×19.10×10−3×35.5
0.1317
×100%=15.40%
w(Cl2)2=0.03526×15.78×10−3×35.5
0.1282
×100%=15.28%
w(Cl2)3=0.03526×15.50×10−3×35.5
0.1269
w(Cl2)=(w(Cl2)1+w(Cl2)2+w(Cl2)3)/3=16.27%
偏差:
d1=|18.15%−16.27%|=1.88%
d2=|15.40%−16.27%|=0.87%
d3=|15.28%−16.27%|=0.99%
相对偏差:
×100%=12%
d r1=d1
w(Cl2)
×100%=6%
d r2=d2
w(Cl2)
d r3=d3
×100%=6%
w(Cl2)
②总钙量
×100%=54.87%
w(Ca)1=0.09218×19.60×10−3×40
0.1317
w(Ca)2=0.09218×15.70×10−3×40
×100%=45.15%
0.1282
×100%=44.46%
w(Ca)3=0.09218×15.30×10−3×40
0.1269
w(Ca)=(w(Ca)1+w(Ca)2+w(Ca)3)/3=48.16%
偏差:
d1=|54.87%−48.16%|=6.71%
d2=|45.15%−48.16%|=3.01%
d3=|44.46%−48.16%|=3.70%
相对偏差:
×100%=13.93%
d r1=d1
w(Ca)
×100%=6.25%
d r2=d2
w(Ca)
×100%=7.68%
d r3=d3
w(Ca)
2.注意事项
有效氯的相对偏差较小,结果可信度较高,总钙含量的相对偏差较大,所以会存在较大的误差。
误差分析:
固体未完全溶解;
在滴定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滴定;
配置好的药品放在暗处的时间可能不够,没有等反应完全就拿出来了;
主观上的读数有误差。
总结:
本实验的关键是滴定,要有耐心,注意滴定速度;
不要着急,静心地对待每一步骤。
参考文献
【1】康新平、林培喜.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林培喜、朱玲.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9
【3】漂白粉中有效氯和固体总钙含量的测定【OL】百度文库.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