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关系表
地质名词解释及矿山术语翻译汇总

地质名词解释及矿⼭术语翻译汇总⽕成岩 igneous rock由地壳、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或喷出的情况下冷凝⽽成的岩⽯。
变质岩 metamorphic rock岩浆岩或沉积岩在温度、压⼒的影响下改变了组织结构⽽形成的岩⽯。
沉积岩 sedimentary rock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遭受风化(机械或化学分解)、再经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压实、胶结、再结晶)⽽形成的岩⽯。
沉积岩在陆地表⾯占岩⽯总分布⾯积的75%。
沉积岩与⽯油的⽣成、储集有密切关系。
它是⽯油地质⼯作的主要对象。
碎屑沉积岩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在机械⼒(风⼒、⽔⼒)的破坏作⽤下,原来岩⽯破坏后的碎屑经过搬运和沉积⽽成的岩⽯。
例如砂岩、黄⼟等。
⽕⼭碎屑岩则是⽕⼭喷发的碎屑直接沉积形成的岩⽯。
化学沉积岩 chemical sedimentary rock各种物质由于化学作⽤(溶解、沉淀化学反应)沉积形成的岩⽯。
如岩盐、⽯膏等。
岩⽯结构 rock texture指岩⽯的颗粒、杂基及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岩⽯构造 rock structure指组成岩⽯的颗粒彼此相互排列的关系。
岩层 rock stratum由成分基本⼀致,较⼤区域内分布基本稳定的岩⽯组成的岩体。
层理 bedding受许多平⾏⾯限制的岩⽯组成的沉积岩层状构造。
⽔平层理 horizontal bedding层⾯相互平⾏且⽔平的层理。
⽔平层理表⽰沉积环境相当稳定。
如深湖沉积。
波状层理 wavy bedding层⾯象波浪⼀样起伏。
海岸或湖岸地带由于⽔的波浪击拍形成的层⾯。
交错层理 cross bedding⼀系列交替层的层⾯相交成各种⾓度的层理。
由于沉积环境的⽔流或⽔动⼒⽅向改变形成的层理。
沉积旋回 sedimentary cycle岩⽯的粒度在垂直向上重复出现的⼀种组合。
正旋回 normal cycle岩⽯⾃下⽽上由粗变细的岩⽯结构。
例如⾃下⽽上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的组合。
六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渗透率级差是一个远大于1的数。渗透率级差
越大,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越强;反之,非均
质性较弱 。
.
7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⑷ 渗透率均质 系数(Kp)
Kp
K K max
渗透率均质系数是渗透率突进系数的倒数。 其数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 好。
.
8
4.泥质夹层 的分布频率 和分布密度
⑴速敏性:因流体流动速度变化引起地层微粒运移,堵塞通道, 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⑵水敏性:当与储层不配的外来流体进入储集层后引起粘土膨胀、 分散、运移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⑶酸敏性:酸液进入储层与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释 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⑷盐敏性:地层耐受低盐度流体能力(水化膨胀)储层中的粘土 矿物在接触低盐度流体时可能产生水化膨胀、分散和运移而降低
渗透率突进系数是一个大于1的数,其值越大表示非均
质性越强。一般来说,当<2为均匀型,当为2-3时为
较均匀型,当>3时为不均.匀型。
6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渗透率级差定义为砂层内最大
⑶ 渗透率级差 ( J k ) 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Jk
K max K min
J k ——渗透率级差; Kmin ——最小渗透率值;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1:1 ②土豆状砂体 <3:1 指连1.连砂通通体情方重性其在况③④⑤式点。横垂。带鞋不:研一向向状带规多究般连上砂状则边砂砂续和体 砂砂式体体 性平体体:、的的也面3:::多侧规越1上><—层向模好的2220式连越00相:::111、续大互孤、接立触式
2.表征参数: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和 连通系数表示。
1.分层系数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层 的等效 电阻是 并 联 的 , 比普通 视 电阻 率 曲线 及 侧 向测井 更能识 别相 对 低阻 的油 层 。 以 , 所 一般 最好 用
感 应测 井 曲线识别 油 水层 [。 5 ] 本 区长 6油层 初产 均含 水 , 含水 3 %~8 % 。 0 O 油 层 电阻率 幅度 大 , 、 深 浅探 测 幅 度差 小 , 油层 的 深 含 感 应 电阻率 大致 为3 ~6Q ・ 水 层深感 应 电阻 率 O 0 m。 值低, 、 深 浅探 测 电阻 率幅度 差 大[。 6 ]
1 3 含 油性 与 电性 关 系 .
感 应 曲线 在地 层 中 的 电流 线 是 环 状 的 , 因而 地
阻率 相 对偏 低 和 高声 波 时 差 值 的特 征 , 纯 的泥 岩 较 层 往往 还 出现 井径扩 大 现象 [ 。 2 ] 粉 砂岩 、 质砂 岩 : 中高 自然伽 玛和 中低 负异 泥 以 常幅度 自然 电位及微 电极差 异幅 度小 或无 差异 为特 征 。声 波 时差 在 20 sm 左 右 , 电阻 率相 对 较 低 5 ̄/ 视 (  ̄ 4 g m) Rt 0l・ 。由于此 种岩性 颗 粒较 细 ( 均粒 径 平 小 于 0 1 m)绝 对 孔 隙度 虽高 , 连通 的有效 孔 隙 .r , a 但
s
刘东等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 储层“ 四性” 研究 关系
( ) 1
!
LOG — LOG i
=
2 c h 1 G u × 。一
一
油 细砂 岩 一 般 电阻 率较 高 , 层 电阻 率 大 于 3 1 油 0 2・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一)、储层的“四性”关系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
沉积相是控制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电性是对其三者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并决定了不同的电性特征。
只有正确地认识岩性,准确地掌握沉积环境、沉积规律和所处的沉积相带,认清各种岩性在电测曲线上的反应,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物性和含油性,才能与电性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正确地进行油水层判断,提高解释符合率和钻井成功率。
测井曲线能反映不同的岩性,尤其对储集层及其围岩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南泥湾油田松700井区长4+5、长6储集层测井显示:自然电位曲线为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微电极两条曲线分开,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稳定,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
泥岩表现为: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玛高值,微电极两条曲线重合,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高,且有波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高阻。
过渡岩性的特征界于纯砂岩与泥岩之间。
储层的钙质夹层显示为,声波时差低值,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高值;而泥质、粉砂质夹层显示为,自然伽玛增高,电阻率增大。
普通视电阻率曲线的极大值对应高阻层底界面。
感应曲线及八侧向曲线在储集层由于侵入而分开,而在泥岩及致密层3条曲线较接近。
但是,由于该区大部分井采用清水泥浆,所以,井径曲线在渗透层曲线特征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特征不明显。
长4+5储层岩性致密,渗透率值比较集中,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
长4+5油层组含油层的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的特征总体上便于识别。
电阻率曲线是识别油水层最重要的曲线。
理论上来说,感应曲线因其在地层中的电流线是环状的,那么,地层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的,它比普通视电阻率曲线及侧向测井更能识别相对低阻的地层。
所以,一般最好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
油层电阻率幅度大,含油段的储层电阻率是水层电阻率的1.5—4倍,深、浅探测幅度差小,含油层的深感应电阻率大致为50—150Ωm。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相对渗透率:当两相或多相流体在地层中流动时,岩石允许某一相流体通过的能力,定义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其相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为相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相对渗透率。
、岩性、厚度等变化造成2、平面非均质:储层在平面上由于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平面差异称为平面非均质。
3、自然递减率:下阶段采油量在扣除新井及各种增产措施增加的产量之后与上阶段采油量之差值,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自然递减率。
4、注采对应率: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连通的厚度占射开总厚度的比例5、剩余油饱和度:在一定的开采方式和开采阶段,尚未被采出而剩余在油层中的油的饱和度。
、岩性、厚度等变化造成6、纵向非均质:储层在纵向上由于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层间差异称为纵向非均质。
7、采油指数:单位采油压差下油井的日产油量。
8、综合递减率:下阶段采油量扣除新井产量后与上阶段采油量的差值,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为综合递减率。
9、生产压差:静压(目前地层压力)与油井生产时测得的流压的差值叫生产压差,又称采油压差。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压差越大,产量越高。
10、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出现经营亏损前的累积产油量。
经济可采储量可以定义为油田的累计现金流达到最大、年现金流为零时的油田全部累积产油量;在数值上,应等于目前的累积产油量和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之和。
1、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特定的岩石组合。
例如河流相、湖相等。
沉积单元级别划分是相对的。
应从油田开发实际出发进行沉积相级别划分。
比如,河流相为大相,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为亚相,曲流河的点坝、天然堤、决口扇等为微相。
2、沉积微相:指在亚相带范围内具有独特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等剖面上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配置规律的最小单元。
3、开发层系:为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组合,在沉积盆地内可以对比的层系。
4、有效孔隙度:岩样中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流体在其中能够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评价

一般来说,储层综合评价都要选择以下一些参数: ① 油层厚度:如沉积厚度、砂泥岩厚度、砂泥岩比例、 有效厚度等; ② 油层物性:如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渗透率、 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 ③ 孔隙结构:如孔隙类型及分布状况、平均孔隙直径、孔 喉 比、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最小非饱和体 积孔喉分选系数等; ④ 沉积相带:所属亚相、微相及特征 ⑤ 油层分布状况:如含油面积、油砂体个数、油层连通情况、 砂层钻遇率等; ⑥ 地质储量分布:各砂层储量大小及其占总储量的百分数。 所选用的参数,在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任务和不同 的勘探开发阶段是有差别的。因而评价参数的选择范围和参数 的重要程度也有不同。
(4)层间非均质性
三、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在垂向上的储渗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渗透率的剖面差异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 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 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夹层分布频率越高,层内非均质性就越严重。 ⑵夹层分布密度( Dk )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合计厚度。
H sh Dk H
H sh —层内泥质隔夹层总厚度,
m;H —层厚,m。
夹层分布密度越大,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就越强。
渗透率差异对水洗油层的影响 油层剖面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变化情况复杂,一般可归结为 三种基本类型:渗透率下高上低的正韵律油层,渗透率下低 上高的反韵律油层,渗透率呈正、反韵律交叉变化的复合韵 律油层。这三种油层的剖面水洗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见水 水淹 剖面水 见水后含水 采收率
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

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摘要】本文利用岩心分析资料结合试油资料,应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和交绘图技术,对研究工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的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1],建立了储层孔、渗、饱测井解释模型。
利用测井和录井结合建立了梨树凹地区测井评价电性标准,为油田对梨树凹地区后期开发、油水层的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四性关系交绘图测井录井1 引言河南油田在泌阳凹陷的近物源(南部陡坡带东段带-梨树凹区块)发现有良好的油气显示,部分钻探井获得了工业流油,在梨树凹鼻状构造部署的泌331井在2410.4~2414.4m 井段(h3ⅱ6),日产油52.05t。
随后部署的6口勘探开发井均钻遇油层,为该区上交储量探明储量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该区域勘探上面临着许多难题:油藏复杂-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砂体连通性差,油水关系混乱;油干界限不清楚;有高阻干层(水层),低阻油层(因试油是各种类型的储层合试);没有建立油、水、干层的电性判断标准。
这些难题时常困扰着测井解释人员,造成测井解释符合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开展梨树凹地区“四性”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2 油藏概况2.1 地质特征梨树凹鼻状构造带位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东段,受东部边界断裂拉张断陷后期的反转挤压及后期凹陷的不均一抬升形成较为明显的鼻状构造。
西部为深凹区,北部为下二门背斜。
有两个物源体系,一个来自北部的侯庄辫状河三角洲,另一个为东部的梨树凹冲积锥。
发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近系平原组、凤凰镇组、古近系廖庄组、核桃园组、基岩。
主要含油层系在核桃园组的核二段、核三段。
2.2 储层特征薄片资料分析表明,该区碎屑成份主要有石英、长石、岩屑等,其中石英含量所占比例平均为33.3%,长石所占比例平均为37.5%,岩屑所占比例平均为27.7%。
岩石中泥质含量0-5%,碳酸盐岩含量1-15%。
胶结类型为孔隙型胶结,分选度中等-好,磨圆度次棱角状。
储层孔隙度分布在1.0-22.0%之间,平均14.5%;渗透率分布在0.001-1530×10-3μm2之间,平均170×10-3μm2;属中孔、中渗透性储层。
利用“四性”关系识别耿231井区长2储层

~
E襄 劫 蓝 《 ^_
I ‘
; E l 彀 R | ’
盎
24 含 油性 与物 性 的关 系 .
一
| 鼍
|
' - .
耿 2 1 区长 2 层孔 隙类 型 主要 以原 生 粒 间 3井 储 孑 为 主 、 石 溶 孔 次 之 、 育 少量 岩 屑 溶孔 和 晶 间 L 长 发 孔 。 岩 心 分 析 孔 隙 度 为 782 . , 中 分 布 在 .~01 集 %
系。
特 征进 行深 入研 究 , 析低 产低 效井 的形 成原 因 , 分 有 针 对 性 的提 出提 高水 驱储 量 动 用程 度 、 降低 单井 产 能 递 减 以及 减 缓含 水 上 升速 度 的具 体 措施 和 方 案 。
从 而 全 面改 善 油 田注 水 开发 效 果 , 保 油藏 持续 高 确
00 4 1 . . 9 2 4×1 i1 , 势 范 围在 1 .~ 8 0 0 aT 优 ,I 2 1 . X 1 0 0
繁: ≯ 鹭
如 ≥- { 慕 囊≥
l叠 l
∞ 叠 0
一t
,
n之间 , l 平均 93X1 。aI 。表现 为低 孔 隙度 、 . 0 l n , 低
2 含油 性 与 电性 的关 系 . 2 姬塬 油 田耿 2 1 区长 2 层 电性 特 征 大体 显 3井 储
3 油 水层 识别 标 准
通过对该研究 区 1 口井试油资料分析 , 5 并结合 测井 二 次 解 释成 果 , 定 了该 研究 区 的油水 层 电性 确 识 别标 准 。
31 油 层 的电性 特征 .
为 主 , 细 一 砂 粒次 之 , 选 以 中等 、 为 主 , 圆 极 粉 分 好 磨 度 以棱 角 状 为 主 。粒 度 中值 一 般 为 0 7 03 m, . ~ .m 平 0 均粒 径 为 01 r .8 m。砂 岩 的碎 屑成 分 以长石 为 主 , a 其
3-四性关系PPT课件

细砂岩、粉沙岩声波骨架图版
26
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骨架图版
POR(%)
POR(%)
25
POR=0.198AC-36.286 R=0.776 N=624
20
25
POR=0.188AC-35.009 R=0.781 N=356
20
15
15
10 10
5 5
0
100
160
220
280
340
400
5
10
15
20
25
POR(%)
2021/7/23
细砂岩、粉砂岩物性-岩性关系图
20
2.储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岩性-含油性关系
2.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100% 1
0.3
90%
3.45
80% 7
70%
52.72
60%
厚度(m)
50% 5
40%
29.37
30% 20% 10%
0%
2021/7/23
5.97
1000
PERM= 0.0002e0.6068POR R=0.803 N=485
10
100 PERM =8E-05e 0.6182PO R R=0.829 N=271
1
0.1
0.01
0.001 0
5
10
15
20
POR(%)
细砂岩渗透率解释模型
2021/7/23
0.0001
25
0
5
10
15
20
25
POR(%)
岩石厚度百分比(%)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四性关系

岩性与含油气性关系研究
就取心样品的岩性与含油气特征关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岩性会有什么样的含 油气含油气特征;
岩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就取心样品的岩性与电性特征关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岩性会有什么样的电性特 征;
物性与含油气性关系研究
就取心样品的物性与含油气特征关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物性会有什么样的含油 气特征;
电性
电性是指电测曲线特征,电测曲线是测井曲线的总称,并非单一电阻率 测井,主要内容一般是曲线的形状、响应值相对大小等。
四性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岩性特征研究
储层岩性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取心资料、录井资料等,主要描述储层 的岩石组分、岩石颗粒的结构、构造、胶结物及类型等;
物性特征研究
物性特征的研究主要基于取心分析资料,主要描述储层的骨架颗粒粒度、 磨圆、分选以及骨架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程度、孔隙和孔喉类型等;
四性关系研究
四性关系研究目的
岩 性 电 性
电性表征
物 性
含 油 气 性
研究目的
四性研究是通过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和电性特征进行认识, 研究四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四性之间的关联特征,最终目的是以电 性特征来表征其他储层性质,以便通过测井解释计算相应地质参数。
四性关系研究
四性概念
储层岩性
物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就取心样品的物性与电性特征关联分析,总结什么样的物性会有什么样的电性特 征;
含油气性与电性关系研究
就试油测试资料与相应层位的电性特征关联分析,总结出什么样的含油气性会有什 么样的电性特征;
四性关系研究
四性研究的目的11四性概念22四性研究方法33四四四性关系研究目的电性表征研究目的四性研究是通过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和电性特征进行认识研究四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四性之间的关联特征最终目的是以电性特征来表征其他储层性质以便通过测井解释计算相应地质参数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文章来源网络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份, 分歧的颜色分别对分歧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 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 木为肝, 火为心, 土为脾, 水为肾, 就保健治疗而言, 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分歧的滋补作用.青色对应五行为木, 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红色对应五行为火, 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 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 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 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黄色对应五行为土, 入脾, 能增强脾脏之气, 增进和调节新陈代谢, 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白色对应五行为金, 入肺, 可增强肺腑之气, 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 止咳化痰, 治虚劳咳血.黑色对应五行为水, 入肾, 能增强肾脏之气, 治阳痿遗精, 腰腺酸病, 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 对生殖排尿系统年夜有好处.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 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成少的最基本物质, 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动生成的, 这五种物质之间, 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不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静态的平衡, 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暗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第是: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第为: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相生相克是密不成份的, 没有生, 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 事物无所约束, 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坚持相生相克的静态平衡, 才华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二、五行与五脏传统中医学认为, 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 它以五脏为主, 配合六腑, 以经络作为网络, 联系躯体组织器官, 形成五年夜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份.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能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如木生火, 即肝木济心火, 肝藏血, 心主血脉, 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 即心火温脾土, 心主血脉、主神志, 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血能营脾;脾才华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 即脾土助肺金, 脾能益气, 化生气血, 转输精微以充肺, 增进肺主气的功能, 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 即肺金养肾水, 肺主清肃, 肾主藏精, 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 即肾水滋肝木, 肾藏精, 肝藏血, 肾精可化肝血, 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 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说明的.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 水克火, 即肾水能制约心火, 如肾水上济于心, 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 心属火, 火克金, 即心火能制约肺金, 如心火之阳热, 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 肺属金, 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 如肺气清肃太过, 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 肝属木, 木克土, 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 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 脾属土, 土克水, 即脾土能制约肾水, 如脾土的运化, 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三、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呵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单可以帮手消化, 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 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 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 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 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 防治各种疮症.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弥补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 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 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 这些食物既能呵护血管, 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经常食用, 可预防风寒感冒, 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成食用.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 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坚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四、五色、五谷与五脏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2、心色赤:宜食小豆、李、韭;红色应心, 故而想要面若桃花, 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3、肺色白:宜食麦、杏、韭;白色应肺, 想肌肤美白, 可常食富含卵白质的食物, 如豆乳、牛奶一类.4、脾色黄:宜食年夜豆、栗;黄色应脾, 所以面色暗沉的人, 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 如胡萝卜、蛋黄等.5、肾色黑:宜食桃、葱;黑色应肾, 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 鼻孔为肺气所主, 所以肺开窍于鼻, 鼻是肺之官, 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暗示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 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 就会呈现喘气鼻张的症状.2、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 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暗示, 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 鼻梁处常会呈现青筋或者青痕, 这也与肝有关联.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 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其实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 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 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夏季没有养好身体, 到了春季气机就生发不起来, 就会生病.所以, 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 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动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3、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 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呈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 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4、舌为心之官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呈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 经常说错话, 也是心气缺乏的象.《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 舌卷缩, 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 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颧骨,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 因为心病还会暗示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 而且图案如灯花状, 是心神将散的象, 我们尤其要把稳, 这叫“祸福在朝夕间”, 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 从中医的角度讲, 这相当于水气凌心, 就是肾水太多, 心火太弱, 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动加以小心.5、耳为肾之官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城市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 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 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动, 才华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 很简单:常闭眼, 养神;少说话, 养心;平稳呼吸, 养肺;多食美味, 养口;少惹烦杂, 非礼勿听, 养耳.六、五情与五脏1、“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 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 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 获得释放的能源, 将形成原动力, 展开新的精神活动, 并支配着身体活力, 缔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年夜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 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 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 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布满乐趣和信心, 从而举措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分;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 血液循环加快, 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 使呼吸运动加强, 肺活量增年夜, 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 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从而增进食欲, 帮手消化, 增进新陈代谢.2、“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安慰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安慰.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 年夜怒可以伤肝, 招致疏泄失常, 肝气亢奋, 血随气涌, 可见面红目赤, 心烦易怒, 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昏迷不醒.另一方面, 如肝失疏泄, 也可致情志失常, 暗示为情绪不稳, 心烦易怒.3、“脾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思, 即思虑、思考, 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沦于思考或焦虑时, 往往会呈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 思想高度集中招致月经量少, 经期紊乱等, 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4、“肺在志为忧(悲)”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 肺是表达人的忧愁、哀思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 会痛哭流涕, 涕, 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 肺气盛, 黏液分泌增多, 而肺开窍于鼻, 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 为声音之总司, 忧愁哀思哭泣, 还会招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 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5、“肾在志为恐”恐为肾志, 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 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安慰.《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安慰, 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发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 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 上焦的气机闭塞不顺畅, 可使气迫于下焦, 则下焦发生胀满, 甚则遗尿.“惊则气乱”, 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可因惊慌而发生一时性的扰乱, 呈现心神不定, 手足无措等现象.七、五季与五脏1、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 年夜地复苏, 万物生发向上, 内应肝脏, 应根据春季的特性, 因势利导, 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听体的阳气, 使气血调和.2、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 万物繁茂, 内应心脏, 应根据夏令之时, 人体脏腑气血旺盛, 采纳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3、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 天热下降, 低湿上蒸, 湿热相缠, 内应脾脏, 应采纳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 利湿健脾以到达气血生化有源.4、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 阴气滋长, 气候干燥, 内应肺脏, 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 应采纳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 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5、冬宜温补: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中药四性的研究概况

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四性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四性的研究等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理论研究自《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之始,便正式提出了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并且在其所收药物条下加以标注。
此后历代医家的本草著作均以此为基础沿用至今,并不断地进行厘定和补充,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四气的概念及界定无统一标准。
孙启明[1]将药性概念进行三级划分,寒、热、平定为一级划分,其下又有微凉、凉、温、微温等。
又有基于传统本草著作进行的研究,如邓先瑜等[2]对《本草纲目》的药物气味进行研究。
王家葵等[3]通过对《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四气进行统计学的分析来探求四气标定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为功效是影响四气标定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药物的五味及三品归属对四气的标定也有所影响。
另外,中药的炮制对于药物的四性也有一定的影响[4-6]。
王儒飞等[7]则据“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阴主寒、阳主热”等基本理论,观察、分析药物本体的阴阳属性之强弱以决定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提出了“四气”阴阳属性四项归类定性分析法。
2四性的现代研究2.1从化学角度盛良[8]认为电子得失是中药现代化的桥梁,可以用广义酸碱原则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中的电子得失来解释中药四气五味,探寻中药四气五味的规律。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反映药物能量的,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和能量有关,化学元素具有寒热温凉四性,给出电子而吸收能量的元素为寒,接受电子而放出能量的元素为热,从广义酸碱论的角度,碱是电子对的给出者,具有寒性;酸是电子对的接受者,具有热性。
因此认为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8-10]。
李武等[11]对具体一类药例如寒凉药的药性特征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认为寒凉药主要化学成分大致可归纳为生物碱和甙类两大类。
第四性取向的人是不是性冷淡

第四性取向的人是不是性冷淡无性向又叫第四性取向,是一种新的性取向类别,与异性向、同性向和双性向分庭抗礼,被称为“第四性取向”,它指的是对性毫无兴趣的个体,或称无性恋人。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第四性取向就是无性向吗,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性取向就是无性向吗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使用“无性向”一词,不是不知道,而是更愿意用“柏拉图”一词代替解释,两个词的意思相同吗?他们又是什么关系呢?“柏拉图”一词从国外传入我国后,得到一部分人的共识,既有性能力,却不喜欢性生活的人被称为“柏拉图”,也就是精神恋爱。
由此可见,在我国,“无性向”包括“柏拉图”,“柏拉图”代表“无性向”的一部分,“柏拉图”在国外的解释和意义肯定不会如此简单。
这里的解释只适用于我们日常交流,仅此而已。
柏拉图恋爱是一种同性间的恋爱。
古希腊人流行同性恋爱,哲学家们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
柏拉图恋爱就是是指柏拉图本人与美少年们的同性恋关系,只不过这种恋爱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精神交流,但不是完全排斥肉体关系。
当然,柏拉图恋爱更不排斥异性性关系,因为异性之间需要的是生育,虽然异性之间不需要爱情。
所以用柏拉图来形容无性向不准确。
就像很多LGBT(指性少数派,包括L同女G同男B双性向者T跨性别恋者),格雷格在青少年时代就发现自己与同龄人不同。
“大概十四岁时,我的伙伴们开始把自己的满身喷满除臭剂,把头发抿的服服帖帖,只要女孩子一来,就开始大声的自夸起来。
倒不是说我很邋遢或者不注意自我仪表,但我梳头就只是为了我自己,而并非为了吸引女孩子。
”直至十八岁,格雷格尚且还是处男之身。
虽然并非自愿,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还是他觉得非要行此大礼方才能被当成“人”看。
“最终我还是找了一个女朋友,她在我工作的工厂做行政助理。
真正的性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我很享受第二天我去上班时,那种终于融入社会的感觉。
”曾经有几年,格雷格不断地结交女朋友,但总有些不顺心。
虽然他的性生活完全正常健康,促使他出去找个女孩的动机却开始衰退。
测井步骤

碎屑岩储层评价的要点是对测井资料经过预处理与标准化之后,开展储层“四性关系”(即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研究,建立不同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然后进行测井资料处理,对碎屑岩储层进行测井综合评价,从而建立一套适合于碎屑岩储层的测井解释与评价方法。
2.测井资料评价碎屑岩储层的一般步骤:2.1预处理与标准化为了保证测井解释的精度与准确性,首先要对原始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及标准化,即将全区的测井数据校正到统一标准之下。
2.1.1测井资料预处理受测井环境、测井仪器及施工环节的影响,在测井解释前需要对测井曲线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包括深度校正、环境校正等。
(1)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在测井资料数据处理过程中,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与编辑是测井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深度校正包括深度对齐和井斜校正两项内容。
目前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将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与地面岩心自然伽马曲线进行深度对比,借助特征明显层段的典型电性特征,找出两者存在的深度误差。
此种方法对比性强,效果较好;其二是通过对比岩心分析孔隙度与威利公式计算的孔隙度(密度或声波)测井曲线,上下移动岩心分析孔隙度,进行深度归位。
此种方法需要在较短的层段密集采样,效果略差。
(2) 环境校正目前,对测井曲线进行环境影响校正的方法主要有解释图版法和计算机自动校正法。
2.1.2测井曲线标准化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就是要消除或减小不同操作人员的操作误差以及校正误差等各种误差,从而使测井资料在全油田范围具有统一的刻度。
2(1) 标准层的选取标准层是指在全区广泛分布,厚度稳定,岩性相对单一,电性特征明显,易于区域对比的地层。
同一标准层,不同井点的某一条和某几条测井响应,如声波时差、电阻率,应该具有相同、近似或呈规律性变化的频率分布。
根据标准层的选取原则,选择出合理的标准层。
(2) 标准化方法的选取目前标准化方法主要有关键井校正法、均值校正法、趋势面分析法等。
由于趋势面分析方法是地质条件约束较小,适用范围较广,故一般选取趋势面方法进行测井数据标准化。
下寺湾油区储层四性关系特征分析

下寺湾油区储层四性关系特征分析【摘要】利用下寺湾油区的区域构造、区域地层、区域油藏分布情况等相关地质资料,分析下寺湾油区各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及储层的“四性关系”,得出下寺湾油区储集层勘探井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四性关系1 下寺湾油区的地层情况1.1 区域构造下寺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南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西倾的单斜,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了一系列鼻状构造,从东到西依次为汪屯鼻状构造、王家坪向斜、梁庄鼻状构造、下寺湾鼻褶群、柳洛峪鼻状构造。
由南到北发育一系列轴向近北东东向展布的次一级鼻隆带。
这些鼻隆带的发育与砂体的有机结合,为油气层的圈闭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1.3 区域油藏分布情况下寺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主要为岩性油藏。
在区域上又划分了5个区:(1)雨岔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2)柳洛峪地区:含油层主要为长23油层;(3)柴窑-清泉-麻子街地区:含油层主要为长3、长6油层;(4)川道-龙咀沟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5)北沟-张岔结合部区域:含油层主要为长22油层。
2 储集层的“四性特征”2.1 储集层的岩性特征下寺湾油区延长组为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细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细砂岩。
薄片资料统计结果表示,碎屑组分约占56.6~95.4%,平均约83.9%,以长石为主,各油层组平均为43.36~53.36%,填隙物含量较高,含量变化也较大,为4.6~43.4%,其中以胶结物为主。
胶结物主要是方解石和绿泥石膜,其次是水云母、自生石英、长石、网状粘土、高岭石及浊沸石等胶结物,此外,还有少量白云石、铁白云石和菱铁矿等胶结物。
2.2 储集层的电性特征下寺湾油区三叠系长2储层含油区块主要分布在北沟、下寺湾、雨岔、柳洛峪等地,通过近些年来对下寺湾油区不同区块近千口井测井资料的分析,自然电位曲线的值均为负异常,负偏幅度较大,反映了砂岩沉积时水动力能量的强弱变化,同时也间接的反映了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及泥质成分的多少。
测井课程设计

《测井方法原理》课程设计指导老师:专业:班级:姓名:年月日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测井教学环节的延续(独立设课),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最终完成报告一份。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 运用所学测井知识对某油田实际测井资料进行(手工)定性和(计算机)定量分析。
2. 使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井径及微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岩性识别。
3. 使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井径及微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储层划分,用声波速度、密度及中子曲线进行储层物性评价。
4. 根据划分出的渗透层,读出储层电阻率值。
并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裸眼井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
5. 上述岩性识别、物性评价及含油气性评价定量分析程序要求学生用所学C语言独立编写。
三、基本原理“四性”关系及其研究方法:1.岩性评价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包括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等,同时还包括碎屑成分、填隙物、粒间孔发育、颗粒分选、颗粒磨圆度、接触关系、胶结类型等方面。
通过划分岩性和分析岩心资料总结岩性规律,其研究主要依据岩心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等。
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地质资料以及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来识别岩性,并建立在取心井上的泥质含量预测解释模型。
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 曲线来识别岩性。
a.定性分析定性划分岩性是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测井曲线值相对大小,从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划分岩性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要掌握岩性区域地质的特点,如井剖面岩性特征、基本岩性特征、特殊岩性特征、层系和岩性组合特征及标准层特征等。
其次,要通过钻井取心和岩屑录井资料与测井资料作对比分析,总结出用测井资料划分岩性的地区规律。
表1为砂泥岩剖面上主要岩石测井特征,在应用表中总结的特征时不能等量齐观,而应针对某一具体岩性找到有别于其他岩性的一两种特征。
真武油田水淹层四性关系认识及挖潜应用

真武油田水淹层四性关系认识及挖潜应用发布时间:2021-12-24T05:27:27.09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6期作者:胡桂华[导读]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确定水淹储层的水淹级别和识别水淹储层的潜力是拓展老区剩余油挖潜的重要基础,也是盘活、拓展老区存量资源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及地层水进入油层,使储层地球物理性质、储层参数、测井参数发生复杂变化[1-3]。
因此开展水淹储层定性定量评价,对于指导水淹层的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江苏扬州 225265摘要: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确定水淹储层的水淹级别和识别水淹储层的潜力是拓展老区剩余油挖潜的重要基础,也是盘活、拓展老区存量资源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及地层水进入油层,使储层地球物理性质、储层参数、测井参数发生复杂变化[1-3]。
因此开展水淹储层定性定量评价,对于指导水淹层的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含水、水淹层、四性关系、剩余油、调整挖潜1 概述真武油田构造位置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凹带真②号断层下降盘,为一滚动背斜构造背景上被断层和岩性复杂化了的断块油田。
累积动用地质储量2136.64×104t,主要含油层系为E2s1、E2d2和E2d1,地质储量分别为962×104t、875.59×104t和299.05×104t,上报可采储量798.42×104t,综合含水93.97%,平均采收率37.4%。
主要地质特点:①构造复杂、断块多;②断块间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大;③储量品质较好;④储层物性差异大;⑤油藏类型存在差异。
2水淹层潜力评价研究2.1 水淹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油藏原始状态下孔隙流体由束缚水、可动油和残余油3部分组成。
当注入水进入储层以后,一方面驱替孔隙中的可动油导致含水饱和度增加,改变储层的含油性和导电性;另一方面注入水对泥质和孔喉的不断冲刷,导致储层岩性和物性发生变化,储层水淹以后地球物理特性的变化可以用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号层号顶深厚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冷43-71-158141350.3 6.718.4243.3冷43-71-1581513581117.4214.2冷43-71-158161370.411.419.2315.9冷43-71-158171382.6 5.522.8639.5冷43-71-158181388.1 1.315.8144.1冷43-71-158191390.10.913.966.2冷43-71-158201391.4216.7150.9冷43-71-158211393.8118.6240.1冷43-71-158221395.1115.6168.6冷43-71-1582313978.518.3269冷43-71-158241405.8 4.619.1277.4冷43-71-158251411.1212.146冷43-71-158261415.133.815.3151.7冷43-71-158271449.5 2.67.2 3.7冷43-71-158281452.6 4.914.499.6冷43-79-15631346.5109.947冷43-79-15641357.9618.4246.3冷43-79-15651365.37.819.7311.9冷43-79-15661373.97.520364.9冷43-79-15671382.1114.299.9冷43-79-15681383.60.80.50.1冷43-79-15691385.613.715.5153.8冷43-79-156101400.80.50.20.1冷43-79-156111401.931133.9冷43-79-156121406.6 2.711.942.1冷43-79-156131409.61 6.7 2.8冷43-79-156********.412.254.4冷43-79-156151423.67.510.325.8冷43-79-156161431.4210.723.6冷43-79-156171433.6 4.41025.2冷83511291.812.21820.3冷83511304 6.11820.3冷83521310.6 2.420.646.3冷83531314.60.917.213冷83541316 1.621.437.4冷83551318.3515.48.2冷83561326.1 6.41714.9冷83571333.1 3.31715.1冷83581336.9 2.121.432.7冷83591340.1219.627.7冷83601343.30.618.517.1冷83611344.6 1.415.57.9冷83611346 1.315.57.9冷83621347.9 1.516.310.4冷8363135011921.8冷83641351.6 4.820.341.9冷83651357.310.821.9183.4冷83661370.1 2.319.422.2冷83671372.6 5.313.2 5.7冷83681378.6 1.38.70.6冷83691382 5.513.2 5.2冷83701387.98.513 5.3冷83711400.1 1.914.49.9冷83711402 4.414.49.9冷83721407.3 3.712.54冷83731411.8 6.212.7 4.2冷83731418212.7 4.2冷83741421.38.216.511.1冷83751431.319.79.9 1.5冷83761451.610.411 2.2冷83771464.1 3.48.20.5冷83781470.311.39.30.9冷83791486.1 2.910.7 1.7冷83801496.6 4.712.5 3.7冷83811502.111.314.18.5冷83821513.80.810.8 1.6冷83831517.116.99.5 1.5冷83841534.511.511.3 2.5冷83851546.6 1.210.9 1.7冷83861549.5 5.511.6 2.4冷838715569.812.1 3.3冷83881566.99.710.4 1.7冷83891578.9 2.29.41冷8390158329.6 1.1冷83911585.5 1.610.82冷83921589.9 1.112.1 2.7冷83931591.5 3.614.3 6.8冷83941598.1 1.411.1 1.9冷83951600.1 2.912.4 3.6冷83961605.10.911.4 2.1冷83971607 2.417.952冷83981610.5311.3 2.8冷83991614.1 5.310.5 2.6冷831001620.4 1.710.6 1.6冷831011625.9 6.212.4 4.9冷831021633.59.61775.3冷831031645.812.318.533.2含水饱和度解释结论颜色岩性含油性电阻率33.5油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39.730.9油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60.631油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4620.5油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80.646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22.641.9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2042.9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28.434.4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30.838.3干层浅灰色泥质砂砾岩20.634.6油水同层浅灰色砂砾岩油斑37.540.3水层浅灰色泥质砂砾岩萤光25.247.6水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15.946.6水层浅灰色砂砾岩油迹/萤光33.171.4水层浅灰色砂砾岩萤光17.750.3水层浅灰色砂砾岩萤光29.694.6差油层浅灰色砾状砂岩油迹31.726.8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77.725.5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75.930.2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58.235.7差油层浅灰色含砾泥质粗砂岩30.856差油层浅灰色含砾泥质粗砂岩22.240.1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5262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油迹24.452.7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油迹31.953.5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7.568.5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22.956.7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8.160.8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3.456.2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1.968水层浅灰色砾状砂岩萤光37.180.2差油层45.780.2油层灰黄色砂砾岩油斑45.760.7油层褐色/灰绿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泥饱含油/油迹65.794.9差油层黄褐色砂砾岩油浸30.774.3油层褐黑色细砂岩饱含油33.1100差油层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7.477.3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54.582.8油层褐黑色粉砂岩油浸44.784.3差油层褐黑色粉砂岩油浸28.467油层褐黑色砂砾岩富含油53.783.7油层黄褐色砂砾岩饱含油38.494.6油层黄褐色砂砾岩饱含油33.294.6干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33.287.4油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41.866.5油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57.657.3油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68.943.8油层黄褐色含砾不等粒砂岩富含油112.688.6差油层褐色砾状砂岩油斑34.699.6差油层褐色砾状砂岩油斑36.4100干层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油浸2797.7差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31.293.3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44.488.5干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42.588.5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42.5 99.9差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29.6 98.2差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37.8 98.2干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37.8 75.1油层灰褐色细砾岩油斑54.6 100干层灰绿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浸22.8 98.1差油层黄褐色细砾岩油斑38.7 100干层灰绿色泥岩/砂岩油浸22.9 100干层灰绿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迹26 100干层灰绿色砾状砂岩油迹36.2 78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27.9 75.2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27.6 99.8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斑21.6 97.4差油层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油迹17.8 84.3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6.3 100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19.4 71.6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34 75.3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32.2 94.6差油层灰黄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斑22 100差油层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油迹18.8 95.8油层灰黄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斑23.4 87.4油层灰黄色含砾不等粒砂岩油斑26.7 93.4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2.4 68.7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8.3 99.7差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19.6 83.7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26 99.9差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18.9 57.9油层褐色砾状砂岩油斑28.2 95.6差油层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油迹16.8 77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32.5 94.9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3.5 85.1油层黄褐色砾状砂岩油浸25 82油层灰黄色砾状砂岩油斑16 63.2油层褐黑色细砂岩富含油25.3时差309.2302.8312.5334.9315.3339.6302.3335.1348.1307.5326.5340.6289279.8282.9286.2310.6315.9319.8347.4308.9290.8289.3288.9277.6280.6275.1275.1280.6260.6311311330.6319.4349.3306.8301.9306.1361.4321.9317.7307.3307.3309.2322.6317.9319337.5283.9259.4291.7273.4273.4295.9 276.6 272.6 272.6 296.4 268.6 268.9 263.6 265.7 270.8 278.4 287.9 261.1 264.2 265.8 263.2 258 260 259.9 258.6 257.8 262 257.4 264.9 254 257.2 256.9 276.6 258.8 249.7 252.7 250.6 264.5 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