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摘要:在现代语文课程中,苏轼作品的学习占了很大比重。而在苏轼作品的学习中,苏轼的词作是最值得学习和品味的元素之一。

关键词:苏轼词乐观旷达现代语文教学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和美学方面都有着很高造诣。苏轼的思想深受儒佛两家思想的影响,既尊崇儒家的“入世”思想,又采取“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的洒脱、旷达态度。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的并存、统一和矛盾,使他的创作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关心国事、抨击弊端、提出改良建议的充满现实政治性的作品和评古论今、议论纵横、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作品,又有充满幻想和豪迈情怀的浪漫主义篇章。

苏轼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词从晚唐五代所奠定的香软柔媚基调,至柳永时已发展到极致,由上层社会的娱乐专属品走向市井、平民生活,但至此词的内容仍旧是局限于男女情爱和羁旅感伤等缠绵悱恻基调之上。而在当时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政治情况之下,香艳婉转的词风显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出现在此时的词体转型实际上是宋词为了适应社会现状避免被历史淘汰的一个必然过程,而此时北宋文坛最为活跃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便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此项重任。这是历史的必然,由客观社会决定,又由苏轼文学思想和个人性格决定。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对于苏轼在宋词领域的贡献,不仅仅要说个人之能,也要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当时社会背景条件和民族现状。

苏轼词作典型地反映了苏轼的作品风格和处世之道。其词作一扫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五代以来词作专写男女情爱、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尴尬处境,空前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最重要的是,苏词风格大气磅礴,“有意为状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苏轼一生大起大落,而似乎是苦难造就英雄,苏轼最为出色的作品正是在他被贬谪期间写成的。如他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最能反映其乐观矿大思想的词作。开篇即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雄浑奔放,将眼界放到滚滚历史长河之中,用词之大气,胸怀之宽广,很难看出这是在一个被贬士人的即兴之作。再如他千古传唱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虽是感慨人有悲欢离合,却在结尾处仍旧献上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名篇被千古传唱以致耳熟能详的原因除却苏轼用词之巧妙大胆的原因之外,其乐观旷达情绪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将对苏轼其人乐观旷达思想的思想从单纯的对古人思想和风格的探讨上升为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中国学生的压力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二零零六年五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一千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进行这场调查的原因

正是因为二零零六年被誉为“大学生自杀年”,在这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六日,河北女大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深夜,黑龙江省一所省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纵身一跳,把自己十七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黑暗里。从幼儿园到大大学,很多学生都接受着分数就是一切的教育,老师往往也只是看重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或许很多的心理疾病在小的时候开始形成,但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学生自杀愈演愈烈,无数专家学者呼吁着教育体制改革。然而在现如今中国社会,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显然是困难重重、前途渺茫。那么,如何用可行的方式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呢?在中国学生的生活中,与教师的接触几乎是最为频繁和直接的,因此,作为现代语文教学者,决不能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精神意志,用古人的高尚情操去陶冶和影响现代学生。苏轼的乐观旷达,正是现如今中国学生最为缺乏也是最为需要的精神之一。作为语文教育者,如何将此种乐观旷达思想融入日常教育之中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苏轼词,并非只有大气磅礴之句,其中也不乏忧愁伤感、深沉委婉之作。“拣尽寒枝不肯息,寂寞沙洲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类似的伤感之句让人倍感凄凉,由此可见,苏轼毕竟是一生坎坷,有曾经茫然无措,也曾经痛思故人,也曾经感叹仕途不顺。然而在寂寞彷徨之后,他却能重新振作,重新在现

实中找寻人生之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不以“鬓微霜”消极,也不以自贬地方自暴自弃,相反地,他表现出积极分发的精神,希望能为国家立功杀敌。他也写暮春,也写“佳人”,但不是单纯的伤春,更绝非偎红倚翠的风情,而是借将阑的春色,借全然不知宦游者坎坷忧愁的“佳人”来抒发胸中的郁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而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更是以平和宁静的口吻讲出历尽艰险之后的成熟和祥和:“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就是苏轼,只要这颗心安宁祥和,只要老夫一息尚存,那么不管在哪里,都好像是我熟悉温暖的故乡一样。对比苏轼,在对比当今学生现状,将苏轼的乐观旷达加以现代元素并同生活经历结合,用古人的经典和情操去陶冶学生,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谛。

作者简介:包诗雨(1992--)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