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空城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和积累文中文言字词。
2.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重点)
3.感受“空城计”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他在斩马谡时,洒出那一滴难言的浊泪;他在《隆中对》中,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他在《出师表》中,慷慨陈词,痛表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就是诸葛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空城计》感受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隋唐两朝志传》等,代表作《三国演义》。
2.字音字形
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
鹤氅.(chǎng) 纶.巾(guān) 可掬.(jū)
焚.香(fén) 麈.尾(zhǔ) 骇.然(hài)
抚.掌(fǔ) 远遁.(dùn) 言讫.(qì)
3.词语解释
蜂拥而来:像蜂群一样拥挤着来到。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遁:逃。
4.查阅资料,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明确: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却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空城计”故事在此背景下发生。
三、合作探究
(一)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开端(第1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诸葛亮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空城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释计。
(二)深层探究,感受“空城计”魅力
1.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
明确: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而来,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帮文官和两千五百士兵。
2.诸葛亮怎样施用空城计?
明确:将旌旗尽藏,大开四门,每一门派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身披鹤氅,身边站二小童,坐于城楼之上,焚香弹琴。
3.空城计是否取得成功?
明确:取得成功,司马懿大疑,望北山路而退。
4.空城计最终为什么取得成功?
明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四、板书设计
五、课外拓展
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本文改编成一则小剧本。
示例:《空城计》课本剧
出场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文官五名、军哨三名、书童两名、军士若干。
地点:西城县城门内外、山坡。
布景:城墙,铺了一层沙土的斜坡(山坡)。
画外音:马谡失守了街亭以后,为了安全撤离,诸葛亮立即带兵去西城运粮。突然外面传来了马蹄声。
军哨:(十分慌张,上场)丞相,大事不好了!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县蜂拥而来。
诸葛亮:什么?十五万人,让我去看看!(登上城楼)果然尘土冲天啊!(略作思考)传我的命令下去:把旗帜全藏起来,所有的人需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能擅自行动,也不能大声说话,谁敢违抗,斩——立——决!大开四门,每一门派二十军士扮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就算魏兵到了,也不可以擅自行动!
诸葛亮披上鹤氅,头戴纶巾,坐在城楼上,弹着瑶琴。(音乐响起)
众文官:(小声嘀咕,上场)丞相是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弃城而逃?难道要投降?(悄悄下场)
(魏军军哨看到了诸葛亮的举动)
魏军军哨:(奇怪的上场)好奇怪,大军压境,怎么一点都不害怕,还在弹琴啊?(还是一脸奇怪的表情来到司马懿旁)将军,诸葛亮完全不做防范,我们大军直接杀进去吧!
司马懿:(狐疑地)真的?他没做防范?
魏军军哨:是的!
司马懿:立即退兵!
司马昭:(上)父亲大人,诸葛亮很明显的表示他没兵,为什么我们要退兵?
司马懿:(愠怒)你懂什么?诸葛亮做事从不冒险,他敢开城门就说明有大部队埋伏着,
我们去就等于找死!撤!(魏军全下)
(诸葛亮看魏兵远去,终于松了一口气……缓缓走下城楼) ——谢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难点)
3.欣赏品析本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空城计》,感受诸葛亮的智慧与风采。
二、自主预习
文中几次写到孔明的笑呢?请你找出文中有关笑的词语。
明确: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懿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而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探究
1.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明确: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分析司马懿的形象。
明确: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本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你加以揣摩,体会其作用。
明确:例如“尽皆失色”,表现众官面对险境吓得脸色大变,尽显慌张惊恐之态,渲染危急气氛,更为后文诸葛亮的镇定施计、从容指挥做铺垫。又如“吾自有计”,是诸葛亮为安抚军心而说的话,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二)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1)对比映衬的手法。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