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合集下载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讲座之后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讲座之后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讲座之后第一次接触到于漪老师的名字,是初中黑板报上一篇于漪老师的文章,内容已记不清,但是中间提到的“给别人递剪刀”的细节至今记忆犹新,甚至现在都会提醒自己的学生递剪刀的方法,我想这是于漪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课,关注细节,关注他人。

第二次接触到于漪老师,是上学期期末,学校开展师德论坛,播放了于漪老师18年在上海做的一个教师培训讲座,听完有种心灵被过滤了一样,当下就决定进行再学习。

于是就有了第三次。

花了很久才复听了于漪老师的讲座内容,记下逐字稿,她的话有种魔力,让我如数家珍,不舍得落下一个字。

错生在不同年代,不能成为于漪老师的学生,是一种遗憾,但是短暂的3次相遇也算是于漪老师给我上的三堂课,我会记忆一辈子~于漪老师的风采,不仅是她扎实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所积累的风韵,而且在她“学”了一辈子的对学习的执着和谦卑。

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她满腔热情满腔爱,全心全意爱学生,不论是什么层面、什么性格的学生她都报以一心一意,丹心一片,因为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用对了方法,他们就能健康成长。

在解释什么是“爱”的时候,她说:“爱学生就是思想没有一点点的杂质,只要有,你就做不到全心全意爱她了,你就看不到她身上的优点”。

而爱的最终目标,就是用老师满腔的爱来塑造学生,影响学生,教学生如何做人。

二、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师基本功是课堂,上不好课的老师忝为人师。

在课堂中,除了基本的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以人育人的工作,以教师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

"“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教育教师是永恒的,它必须是以人育人的,因为它有情感世界,有价值观,有价值取向,我们教育顶顶根本的是价值取向,我培养什么人?我为谁培养?这是个顶顶核心的,这是以人育人。

所以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影响到人生命成长的质量。

”这里,于老师提到了两点“胸中有数”和“目中有人”胸中有数,即钻研教材。

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聚焦Βιβλιοθήκη 09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 合格”的 教师,这个“ 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 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 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 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 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于漪
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文|王梦茜
从教67年,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写下400多万字 的论文专著,她的名字和语文、和基础教育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千千万万 的师生。“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全国 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 特级教师于漪用一生实践写就了这句话。
于漪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让青年教 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间的师徒“ 带教” 方法。为了系统地培养青年教师,她成立了“ 于漪语 文名师培养基地”“ 于漪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来 自全市各区县的几百名年轻教师,在于漪的帮助下成 为教学骨干。“ 我很骄傲,我带出了年龄跨度达三代 人的特级教师”,于漪说,“ 我老了,做不了太多事情 了,而教育事业是常青的,中青年教师的手里掌握着 国家的未来”。
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标志性 人物。从1951年站上讲台,她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 的最佳方法。“ 在我的课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 体”,于漪率先倡导将“ 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 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产生 广泛影响。1978年,于漪提出“ 教文育人”思想,即 以“ 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以“ 思维训练” 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课堂。1996年,她倡导“ 弘扬人文” 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 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步入新世

改革先锋·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改革先锋·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改革先锋·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作文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隆重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和10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

由于版面有限,本期作文君先介绍两位改革先锋和两位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的精彩事迹,在往后的杂志里,你将看到更多改革先锋和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的精彩素材哦!【适用话题】热爱专注优秀模范這次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杰出人物当中,九十岁高龄的于漪是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

20世纪7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

一时间,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因为课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总数超过2000节。

原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陆一听过于漪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

于漪对于教育,有着热忱的追求。

她总是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也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着百废待兴的校园,饱经风霜的于漪毅然选择重返讲台。

“回归”的于漪以强烈的使命感潜心钻研语文课堂,有学生做过这样一项统计:笔耕不辍的于漪至今已经发表531篇文章、37部专著,还有100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于漪是这么看的:“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是可变的X,老师的任务是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

”于漪带教过77届的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

也正因如此,于漪被评为了特级教师。

一名学生回忆说,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

学生们不知道铜钱方孔有多小,自然也无法体会到往铜钱孔沥油有多难,也就无法明白欧阳修笔中老翁的技艺有多神妙。

学生边听边看,才领会了“沥”字之妙,充分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做一辈子教师

做一辈子教师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前辈、著名的特级教师,是全国语文界的一面旗帜。

当了教师,进入教海遨游,方深味到此海比彼海更广阔无垠,深不可测,更风光无垠,奥秘无穷,虽竭尽毕生精力,难得真谛于一二。

”如果将教学比作大海,于漪老师无疑是教海中的优秀领航员。

她在这片比现实的大海更加深广的海域中遨游了50年,留下了一条条清晰而亮丽的轨迹。

有人评论于漪说“于老师的课很难学,因为她的教学没有模式和程式,天马行空,左右逢源”。

于漪老师在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

一位年轻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于老师说她的工作都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在这些课中,她都发现有毛病,没有一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她教的两个班教法也不一样,她认为她是教了一辈子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

”她说,“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教学中要有时代的活水,靠的是两把利刀:一要学而不厌,二要努力实践。

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一桶水,但这种观点在今天已经过时了,因为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如何去发现活水的源头,在课堂上要有新鲜的气息。

”她认为,学习是我们教学生涯中的一根支柱,重要的理论我们要反复学,才能让我们自己心明眼亮,但事实上我们的许多人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了实际行动的麻木,做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做了许多无用功。

她说,“关于教学的经典,我们要用心好好学,才不会随风飘”。

改革,改革,其实有些东西,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吧,无论怎样改,语文最本质的东西不能变,无论怎样改,教师最关键也是“育人”。

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读后感

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读后感

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读后感于漪老师就像教育界的一盏明灯,她的“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真的是让我感慨颇多。

于漪老师首先让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啊,可不是一上岗就功德圆满了。

就像学武功,不是学会了一招半式就能闯荡江湖了。

这是个得一辈子修炼的活儿。

我以前总以为,老师嘛,只要把知识讲出去就行了。

可于漪老师告诉我们,大错特错!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艺术表演。

你得琢磨怎么把那些枯燥的知识变得像巧克力一样诱人,让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咬一口”。

她在书里提到自己备课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下了苦功夫。

不是随随便便看看课本、写写教案就完事儿的。

她得翻各种各样的资料,从各个角度去理解要教的内容。

这就好比是厨师做菜,不仅要知道食材本身的味道,还得知道不同的调料加进去会有什么神奇的反应。

她把教学内容研究得那么透彻,就是为了能在课堂上像个魔法师一样,把那些知识点变着法儿地呈现给学生。

还有啊,于漪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那就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独一无二的宝贝。

在她眼里,没有什么好学生、差学生之分,只有各具特色的学生。

就像花园里的花,有的是娇艳的玫瑰,有的是淡雅的雏菊,你不能说雏菊就不如玫瑰。

她会用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小心翼翼地呵护、培育。

这一点我特别佩服,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可能不自觉地就会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

而于漪老师这种一视同仁、充满爱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能让每个学生都茁壮成长的秘诀。

她这一辈子学做教师,其实也是在不断地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学方法也得变。

她就像个与时俱进的潮流达人,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然后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这就提醒我们这些想要当老师或者已经是老师的人,不能躺在过去的经验上睡大觉,得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就像手机得不断更新系统一样,不然就会被淘汰。

读了于漪老师的这些事迹和理念,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要是我以后也有幸成为一名教师,我得像于漪老师那样,把每一天都当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于漪---用情教文育人

于漪---用情教文育人

一、【于漪语录】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3.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4.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5.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要做“高人”——思想的深刻,要做“情人”——痴情于教育。

二、【教学风格】1.思想性→“教文育人” →“文道统一”2.重学性→“目中有人”→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3.情趣性→情感教育4.智能性→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三、【怎样上好一堂课】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四、【主要教育思想】(一)对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

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非常特殊,是跟人紧密联系的,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

(工具性)第二,语言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西方学者不仅视语言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称它是文化和社会的产品,是文化建设的一种力量。

比如说高铁,它是社会的产品,我们马上就有“高铁”这个名词了。

语言在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创造语言,二者相互塑造,相互渗透,相互从属,语言是文化创造的力量。

(人文性)第三,语言和思想、情感同时发生。

语言不仅仅是对思想的翻译,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意识、思维、情感、人格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人文性)→防止两个偏向:种种弊端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是“体”,人文内涵是“魂”,二者要融为一体,“魂”要附“体”,“体”中要有“魂”。

硬要剥离开来,语言文字就变成僵死的符号,“魂”就无处安身。

(完整版)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完整版)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为了迎接第23个教师节的到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特推出《岁月如歌》于漪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一笔财富。

为此,记者采访了于漪老师。

周报:人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于老师已进古稀之年,本应安心调养,可是您还是不辍笔耕、一字一句地完成了这本13万余字的《岁月如歌》,请问您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开始您的人生回顾并在教师节到来之际献给读者呢?于漪:其实我写这本书主要是由于外因。

一直以来,就有同志找到我,让我把自己的经历写一写。

其实,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我说过“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没什么可写的。

今年年初,上海教育出版社再次找到我,他们希望能够把我整个教学生涯记录下来,对年轻教师起个催化作用。

还有,杨浦区有个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人家说于漪是发表过几篇文章,可是对于这个人并不了解。

我想想也是,文章毕竟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来讲的。

于是,我才拿起笔来,希望于漪的故事能够给年轻人以借鉴。

至于恰好在教师到来前一个星期举行新书发布会,这应该是出版社的精心安排,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巧合。

周报:作为一个孩子信赖、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请您对我们今天如何读书给青年读者一些指导。

于漪:古语讲,“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一辈子工作当中始终觉得自己孤陋寡闻。

我年轻时,读书条件艰苦,那时读书是要借的,读通夜,第二天还给人家。

现在的孩子读书的客观物质环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关键是看他们的主观因素。

年轻人读书印在心里,刻在脑子里,滋润心灵,受用一辈子。

当然,我指的是读经典的、优秀的作品。

年轻人就应该趁着精力旺盛、记忆力好,多读书、读好书。

但是,文化是有层次的,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

人要从善、从贤,就要从小接受好的东西,打下好的底子,否则就会影响辨别能力,让垃圾文化侵入孩子们的肌体,浸染一个灵魂。

不忘初心,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于漪老师事迹有感

不忘初心,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于漪老师事迹有感

不忘初心,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于漪老师事迹有感她已是90多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

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

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

最近,学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了解到她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深受震撼。

面对这样一位“人民教育家”,我感觉需要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习她对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对学生浓厚的爱,对专业的严谨和出色的教育教研能力以及到老还在源源不断地奉献自己所有的光和热的崇高精神。

学习的同时,我深感自身的欠缺和不足,也有了进一步反思、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一、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坏学生”于漪老师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

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坏习气不是胎里带来的,我做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洗刷污垢,要像对其他同学一样满腔热情、满腔爱。

”于漪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孩子,良莠不齐,一定有品学兼优的,也难免有调皮捣蛋,成绩一塌糊涂的。

我们真的不应该凭着自己的主观感受,一味“亲近”学优生,“疏离”学困生。

人,生而平等,就算是学困生,他(她)的身上必然有着一些闪光点,他们可能天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能力稍弱,可能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可能受到家庭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可能从小就缺少来自他人的鼓励和肯定。

他们更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注和爱,去正确地引导和鼓励他们。

我现在执教的正好有两个成绩较差的小班级,针对学生特有的学情,我认真备课,备学生,尽量降低教学难度,以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完成教学,精选难度适宜的习题作为回家作业。

课堂上,尽量把问题“抛给”学生回答,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大家的参与度,防止学生过多走神。

在复习阶段,由于多数是试卷讲评课,学生明显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了。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习全国教书楷模于漪事迹有感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习全国教书楷模于漪事迹有感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全国教书楷模于漪事迹有感
今年,年逾90的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漪老师把“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

一辈子学做教师有两根支柱,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两者的聚焦点就是不断反思。

在讲述自己当年在教师岗位上的专业成长故事时,于老师讲到,自己刚走上讲台,曾面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困境。

自己把上课的每句话写在纸上、背诵下来,再加以口语化。

“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就在脑子里过电影,这堂课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样形成高潮,怎样结尾”——这是于漪对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怎样与学生共建一幢立意高远的精神大厦,启蒙学生独立思考、得体表达,成长为丰富有智慧的人”——这是于漪对语文教育的精神追求。

于漪老师讲到自己被“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给“灌”出来的,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这就要在教学中不断学
习,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有生机。

于漪老师把教师作为人生的事业来做。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漪老师一种生命追求,用生命诠释教育的心灵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热忱,才能对学生有感染力。

向老一辈教育家于漪学习,拥有为学生未来着想的眼光,立足为学生长远发展的思考,为学生一生成长负责的胸怀,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于漪先生精彩句段摘抄及感悟

于漪先生精彩句段摘抄及感悟

于漪先生精彩句段摘抄及感悟《于漪先生精彩句段摘抄及感悟(一)》
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于漪先生那些超精彩的句段。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句话真的太妙啦!你想啊,做教师可不能觉得自己啥都懂了,就得一直学习,不断进步。

就像我们的人生,永远都有新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还有那句“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可不是嘛!老师要是不行,咋能教出好学生呢?这就好比做菜,厨师手艺好,菜才美味。

所以呀,当老师就得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

”哇塞,感觉瞬间责任重大起来。

高尚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得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感。

想想那些为了学生付出一切的老师,真的太伟大啦!
于漪先生的这些话,让我明白了做老师是一件多么神圣又有挑战的事儿。

咱们都得好好努力,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哟!
《于漪先生精彩句段摘抄及感悟(二)》
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接着唠唠于漪先生的精彩句段。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每次读到这句话,心里都有好多感触。

这就好像在说,不管我们在一个领域待了多久,都不能骄傲自满,永远都有成长的空间。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 太对啦!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那多无趣呀。

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索,这把火一旦点燃,那能量可大了去了。

“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 可不是嘛,当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变得优秀、有成就,那种满足感和自豪感简直没法形容。

这也让我觉得当老师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于漪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范文整理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于漪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范文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于漪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范文整理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听于漪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范文“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就是榜样,就是模范。

老师是特别特别的职业,做老师,你的才智就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听了于漪老师走进福山的讲座,使我们再次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于漪做了一辈子的老师,她自1951年从复旦高校毕业后,始终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她是个对教育事业无比喜爱,且有剧烈责任感的老师。

做老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做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糊涂地熟悉自己,发觉真正的.自己。

须知,学历水平并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的接受教育程度,岗位上要有的是综合素养,综合的力量。

所以老师活到老,也要学到老。

于漪认为教育要有自己的共性,要不断地创新。

首先,要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念,敬重同学,教学相长,对同学启发和帮忙,但又不完全包办,要适时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

其次,教学共性的形成更有赖于对教学教材的深化理解。

这点我也深有体会,正是要狠下决心,深花功夫,加上持之以恒的急躁,才能对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有帮忙有提高。

仅仅停留在表面作文章,心浮气躁是上不出好课的,因此苦练基本功,深化分析和讨论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握教学的主旨,细心预备上好课。

选择了老师,成为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用厚实的文化武装自己,心中装着同学,将爱心与关怀时时地带给同学,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断努力。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是于漪老师说过的,也正是我努力要做好的。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于漪:给教师的五条建议

于漪:给教师的五条建议

于漪:给教师的5条建议“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1.做教师,身教永远重于言传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清醒地认识自己。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

《论语·子路》篇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

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有一次批改作文,对面坐的是个语文老教师,他看我写睡着了的“着”字,羊字头下面一个目,我把羊字头断下来了。

他看到了,就对我说:于漪,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

这样的教导,我真是刻骨铭心啊。

从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2.做教师应常备的两把尺子做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教师应该要有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开教研组会,我都拿本子记。

每个人思考问题都会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听,认真记。

教师要学会“借脑袋”,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

要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

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下来我都有“教后”,每堂课都要反思。

“教后”记两点: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

当孩子学习全神贯注的时候会超水平发挥,往往超过我备课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孩子创造的火花,我就会把它记下来。

二是记自己的不足。

不管备课的时候多么认真,但是当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准备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因此我就记下自己的不足,这样长期下来就掌握了教与学的规律。

3.学而不厌、勇于实践是一生的自我教育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2020年第11期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于漪首创师徒带教法。

自己身先士卒进教室听课,听45分钟,评90分钟,手把手演示带教。

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于漪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

她说这些课都有毛病,没有一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她认为她是教了一辈子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

”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

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從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至今,于漪共带教了百余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于漪的教育理念,通过他们,让更多学生受益。

身教胜于言传,师德为先——于老师的徒弟们对此感受最深。

1978年,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中学语文课堂,犹如一块干裂的土地。

于漪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多部著作。

完成了《现代教师发展丛书》《现代教师学概论》,教育部将它们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的培训教材,《现代教师学概论》成为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教师学的理论著作。

今年,于漪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汇编成书,整理成了700万字的《于漪全集》。

“活到老,学到老”,60年的教育生涯,她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

解读坚守岗位,90岁高龄仍未停止对教育的关注;严于律己,从教多年,从未懒怠,仍然乐于创新、勇于创新,是对学生的负责,是对教育的热爱;积极思考,从实践到理论,她为众多语文教师领路。

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近2000节的公开课,于漪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学习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习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习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名言,是我在学习于漪老师的事迹时,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朴实的名言。

于漪老师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从那以后,她在教师岗位上耕耘了近60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全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她在走出校门教了8年的历史课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虽然她一直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和出色的历史教师,但面对学生们不敢有丝毫马虎。

从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甚至哲学、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都一一学习,天天明灯伴夜到三更。

奠定了自己作为师者的基础。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中学生作文指引》、《教师学概论》等著述,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这种基于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硕果。

1978年,于漪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成绩而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于漪老师的行为非常好地诠释了她自己的“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坚持。

于漪老师有许多耀眼的荣誉:全国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人民教育家。

但最为珍贵的是――永远的师者。

于漪老师一辈子只在乎一个称呼——教师,一辈子只有一个愿望——教好书育好人,一辈子只有一个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

可以说,于漪老师把一生的心血完全地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献给了她热爱的孩子们。

“一辈子做教师”,是于漪老师坚定的职业信念的表现,是于漪老师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的体现。

“一辈子做教师”,并不是简单选择了一个终生的职业而已,于漪说:“你既然选择了当教师,你就选择了高尚,你就必须用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一个人民教师的良知来告诫自己,自己是教师,和市侩不一样,不能把教书当生意做,从学生身上揩油;把知识当商品贩卖,捞取高额回报。

如果那样的话,一名教师的道德行为底线就崩溃了。

”也就是说,“奉献是教师的天”。

感动中国人物于漪教师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于漪教师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于漪教师事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感动中国人物于漪教师事迹感动中国人物于漪教师事迹(5篇)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感动中国人物于漪教师事迹”?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作者:王梦茜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09期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于漪从教67年,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她的名字和语文、和基础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师生。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用一生实践写就了这句话。

于漪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语文教师。

1951年,她大学毕业走上讲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

在教学上,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花上十几个小时。

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漪的3000多节语文课。

她最深切的感受是,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于漪也绝对不讲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标志性人物。

从1951年站上讲台,她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

“在我的课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于漪率先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产生广泛影响。

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课堂。

1996年,她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步入新世纪,于漪又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得到全国教育界高度认可。

“教书除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

老师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点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系在一起。

于漪感动中国颁奖词

于漪感动中国颁奖词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从教六十载,于漪老师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可以说是为教育而生。

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我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让我们一起感悟和领略这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的教育情怀和风采。

1978年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中学语文课堂犹如一块干裂的土地于漪的一批教学实录教学磁带横空出世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于漪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多部著作这些浸润着于漪二十多年不停思索和探究的语文教学实录对于语文教师们来说恰如久旱甘霖截至上世纪80年代教育界还没有一个人系统完整地研究过教师学而于漪把这个课题揽在了心里她完成了两本教师学著作《现代教师发展丛书》《现代教师学概论》教育部它们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的培训教材《现代教师学概论》成为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教师学的理论著作1986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教师学研究会于漪担任会长问及为什么叫教师学研究会?于漪的眼中满是坚定与骄傲:“我们是想让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我们要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杨浦中学67届毕业生毛时安是现今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回忆当时说:“在离开学校之前我们做了一件事情我们走过学校走廊于老师在讲课我们就用耳朵贴在教室后门的门板上听了于老师一堂课然后听好这堂课我们就离开了正式地离开了杨浦中学”杨浦中学的学生们带着于老师的最后一课的回忆离开了学校但由此开始感受到了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也因此而生1985年于漪担任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她提出“我们的学校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担任二师校长多年学校里所有的卫生工作都是由学校的师生一力承担于漪想让师生身体力行珍惜劳动成果有一次她把学生扔掉的馒头捞到脸盆里跑到一个班一个班里去给学生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学生被深深地触动了看到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耄耋之年的于漪找到他的专辑认真试听琢磨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听了很多遍以后于漪找出学生喜欢周杰伦的两个原因《青花瓷》等歌词是从古典名章中寻找灵感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所以学生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是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师生老少笑作一团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2002年于漪退休了虽然离开了一线讲台但她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又无偿地奉献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如今89岁的于漪仍在为培养青年教师奔忙着……从事60多年教育工作的于漪把语文教学看作是她一生的事业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已经融于她血肉的教育早就是生命里再也割舍不下的部分回溯人生,于漪有诸多感慨从受业于师到授业于人她心存感激:“老师使我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逐步逐步多起来所以我就想做一个老师是了不起的事它可以使很多学生从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到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无知到有知所以我这一辈子最崇高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因为我觉得如果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她会恩泽莘莘学子一个孩子如果他碰到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对他一辈子来说真是一种幸事”三尺讲台,二支粉笔一位人师,通天达地六十年韶华流逝忘不下的,抹不掉的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满心喜悦是修身、成己、达人的圆满具足无欠无余:“我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于漪教育名言

于漪教育名言

于漪教育名言一、关于教师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3、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

4、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5、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

6、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

教师这个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

7、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二、关于学生1、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2、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3、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4、把学生当做被动的人,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

5、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三、关于教学1、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

我教了一辈子的课,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

2、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

3、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4、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5、教育界有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不太同意。

知识会老化,知识结构须更新啊!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啊!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能与学生心灵碰撞、能使学生感奋吗?6、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萌芽、开花,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家”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中学课堂里成长起来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她是基础教育界唯一获此殊荣者。

这一褒奖,距离去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她“改革先锋”的荣誉称号,相隔9个月。

1951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迄今68载,从未离开过基础教育的讲台。

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怀江河世界,渡人无数,桃李万千;她坚持教文育人,主讲了2000节省市级以上公开课,写下数百万字教育著述,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她从语文教学改革起步,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

于漪,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虽然她有许多个称呼,但她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老师”。

今年9月,上海等六个省市的高一年级,启用教育部统编的语文等三科新教材,90岁的于漪拖着病痛的身体,针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提出建议,依然以奋斗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2013 年9 月9 日,特级教师制度实施35 周年座谈会,于漪在会上发言。

教师首先是个大写的人于漪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于漪生长于风雨如磐的年代。

1937年,日本侵略者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于漪就读的江苏镇江薛家巷小学即将解散。

在最后一堂课上,音乐老师教同学们唱《苏武牧羊》,唤起了于漪幼小心灵的爱国觉醒。

在连天炮火中,于漪辗转考到了镇江中学,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她深刻认识到求学的目的正是解救苦难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愚昧走向文明。

1947年,18岁的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

大学里,曹孚、周予等教授严谨治学的品格和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她。

1951年,22岁的于漪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担任语文老师,第一次登上讲台,她非常紧张。

一课终了,组长徐老师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一辈子都在寻找,从复旦第四宿舍到几条马路之遥的四平路,于漪走了整整34年,穿过忙碌的人潮,喧嚣的市声,她脑海里却上演着课堂上的一幕一幕。

“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就在脑子里过电影,这堂课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样形成高潮,怎样结尾。

”于漪为自己准备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白天,她站在教室窗外,看别的教师怎么上课;晚上,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

就这样,精彩的思考成為了她教学中的养分,缺点也慢慢克服,教学育人渐入佳境。

1977年,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当时全国人民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的风采。

1977年,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当时全国人民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的风采。

在语文教师们的眼里,于漪老师就是教育界的“明星”。

也正是在那一年,于漪带教过的77届的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

1978年,工作突出的于漪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于漪说,教育秘密在于从来不以分数评判学生,而是提倡“教文育人”。

那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兴奋的于漪找到学校数学老师,说“我们唱个‘双簧’,你给学生讲陈景润的科学贡献,我讲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在于漪看来,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孩子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建设其精神家园,塑造其灵魂。

就这样,凭着超前的教育理念,1985年于漪走上了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

在教师队伍涣散、校舍衰败的艰苦条件下,于漪做了大刀阔斧的颠覆性改革,比如,教师实行坐班制,学生一剪头发,二穿校服;抓两代师德教育,规定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请盲人乐队讲述生活强者,离休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等。

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左右时,于漪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写入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进入新世纪,她还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主张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获得全国认可。

正是于漪对教育的初心不改,对民族的坚定信仰,让她柔弱的身体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于漪在学校创设师徒带教机制。

学生就是我的天下于漪常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这位老师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

于漪在2018 年上海市庆祝第34 个教师节主题活动上带领新教师们宣誓。

于漪为青年教师、小学教育文科专业师范生作题为《学做人师》的专题报告。

一位青年老师坦言,从1976年开始,听了3000节于老师的课,没有发现她上课有过任何重复的内容。

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不一样。

于漪认为,“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应改为网格式的互动教学。

她认为学生是可变的X,老师的任务正是用敏锐的眼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是于漪在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代表,他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于漪教他的三年里,有许多个印象深刻的“第一”。

记得一堂公开课上,于漪给同学们布置了题目为“一件有趣的事”的练口作业,王伟第一个举手走上讲台演讲马戏团猴子爬杆,得了80分的高分。

“这个80分给了我自信与勇气。

”每堂课前,于漪只布置一个任务——预习课文,认真朗读,仔细阅读,课堂上提出问题,最好能提出难住老师的问题,这对王伟来说,也是对语文学习全新的颠覆。

“那时没有网络和参考书,同学们私下你追我赶,在一堂《变色龙》的公开课上,同学上台板书没有波澜,于老师改完后掌声雷动。

”王伟回忆,那不是作秀,而是不动声色地把你的问题解决了,这才是真功夫。

之后,王伟又经历了第一次独立编小报,第一次自立主题,采访写作,再进行排版、编辑、美化……现任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老干部局局长的卜健,从16岁到19岁,在第二师范学校度过了整整四年,据卜健回忆,上世纪80年代穿校服还是一件新鲜事,当时,二师女生占80%以上,得知学校要求统一穿校服,大家都很抵触。

于漪知道后,鼓励学生参与设计、比选、做方案决策。

当大家拿到校服后,伤感一扫而光。

“校服是藏青色系,上装西装领夹克式样,下配直筒裤或A字裙,内搭白衬衫,大红色的领带,还有一双白色中筒线袜、丁字黑皮鞋。

稳重得体、落落大方,又富有时代性。

当时二师学生穿校服、戴校徽结伴出行,成为马路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赢得不少回头率。

”卜健说,于老师成功以校服建构师范生正气、自律的社会形象,并让二师一跃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小学师资的龙头学校。

于漪老师这辈子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始终以包容的态度,走到学生心里,与他们平起平坐。

一次家访,于漪看到学生一家五口,住在只有12平方米的破房子里,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在那个经济条件普遍不宽裕的年代,于漪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孩子们身上,对自己的孩子却一再省俭,她的儿子黄肃曾回忆说,直到28岁结婚他都没穿过一双皮鞋。

到了耄耋之年,于漪开始研究起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

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都被“圈粉”了,而自己喜欢的一些比较资深的歌手却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有学生直言:“周杰伦的歌好就好在学不像。

”于漪找出学生喜欢周杰伦的两个原因,《青花瓷》等歌词是从古典名章中寻找灵感,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所以学生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是很好的宣泄。

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师生老少笑作一团。

“对待孩子应当丹心一片。

是全心全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心中一清二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真爱播洒到学生心中,老师才在学生心中有位置。

”于漪,正是凭借对语文教育的精神追求,与学生共建一幢立意高远的精神大厦,启蒙一代代学生独立思考、得体表达,成长为丰富有智慧的人。

青年教师的“垫脚石”有一年大年初二,媒体记者到于漪家采访。

一开门,满屋子的学生好不热闹。

于漪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是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所有年輕教师来我家请我给他们的新书作序,我从不拒绝。

现在的年轻人想要成长、要出头不容易,我们要拉他们一把。

”于漪笑着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于漪刚刚退休,就有民办学校开出60万元年薪聘她作“特别顾问”,她婉言谢绝。

那时,于漪退休工资是每月一千多元。

在谈及为何将高薪拒之门外时,于漪这样说:“我还有点本事,能够培养师资,我带了几代特级教师出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成为大家的垫脚石,我终生有幸。

”之后,于漪首创“师徒带教”模式——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亲自带教全国各地青年教师;到去年为止,这位老人已经连续八年担任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主持人,培养远郊区的年轻教师,每月一次8个小时的活动,她一场不落。

上海市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10年前,有幸“回炉”成为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学员,至今她也忘不了与80岁的于漪老师的“金山之行”。

那次基地活动在远郊金山的华师大三附中举行,大家费了不少口舌劝于老师不必亲自到场,于老师却不肯:“只要是我基地学员所在的学校,即使再远,也不能落下。

”到了耄耋之年,于漪开始研究起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

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都被“圈粉”了,而自己喜欢的一些比较资深的歌手却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一大早,于漪准时来了,坐了近两个小时的面包车,于老师的腿脚肿了,可一到华师大三附中,她就一头扎进教室听课;中午时分,她快速扒了两口饭,撂下筷子赶去教室,和同学们见面,孩子们的问题像连珠炮似的,谭轶斌想从中“挡驾”,但被于漪拒绝,她说对孩子们的请求她不会说“不”。

正是这样的精神感召,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教学能手。

于漪很感慨又十分欣慰:“真的很累很累,但我觉得能把自己有限的经验,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这就是一种幸福。

”在新教师培训中,于漪多次引用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来阐明观点:首先心中要有月亮,也就是理想信念,去真正敬畏专业、尊重孩子,还要有学识,如此才能看透“六个便士”,看透物质的诱惑。

“满地都是便士,作为教师,必须抬头看见月亮。

”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还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告诉青年教师,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攀登,这种攀登不只是教育技巧,更是人生态度、情感世界。

于漪的孙女黄音,如今也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她幼时的记忆里,奶奶在做完家务之后,总是坐在台灯旁,边翻阅资料,边做笔记,沉醉其中。

而不足三平方米的阳台上,是爷爷的藤椅,一本书,一把茶壶,就是一个充满了书香的下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