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流动及相关政策变化

合集下载

人口管理制度有哪些

人口管理制度有哪些

人口管理制度有哪些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人口管理制度的重视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本文中,将从人口政策、人口普查、计划生育、人口流动和移民等方面探讨我国的人口管理制度。

一、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人口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国家针对人口数量和结构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我国的人口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几十年,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主要包括晚婚晚育、一孩化、全面二孩政策等措施。

2.优生优育政策我国实施优生优育政策,提倡重视孩子的健康和素质,引导家庭科学育儿和教育,鼓励人们提高生育素质,避免出现封建尊子崇息的倾向。

3.人口流动政策我国实行户籍制度,对人口的流动和迁徙有一定的管理和控制。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市住房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人口均衡发展。

4.人口老龄化政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逐步推出一系列人口老龄化政策,包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

5.劳动力政策我国人口管理制度也包括劳动力政策,通过培养和发展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人口管理制度的基础,它是统计和分析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特征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人口普查是每十年进行一次,通过对全国人口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统计,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关于人口基本情况的参考资料。

人口普查的结果对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教育水平、职业分布等情况,为城乡规划、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一、本文概述1、流动人口的定义与重要性流动人口,通常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其常住户口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进行暂住、旅游、务工、经商、学习等活动的人口。

他们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活力,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流动人口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他们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流动人口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通过务工、经商等活动,促进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加速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流动人口还为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增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然而,流动人口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往往较为艰苦,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覆盖不足,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流动人口在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障碍。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意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人口统计信息,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我国流动人口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动态变化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

这些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了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一、流动人口及其快速增长流动人口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在其他国家,只有“人口迁移”、“迁移人口”的概念,而没有“人口流动”、“流动人口”的概念。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位置变动,“迁移人口”就是发生了迁移活动的人口。

这一界定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时间”因素,人口迁移活动应该有“足够长”的时间,例如,短期旅游或者从事短期商务活动,一般就不能说是人口迁移;二是“空间”因素,人口要在两个有相当远距离的地理空间位置之间发生移动。

就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如果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流动人口应当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活动范围跨越一定地域界限,并且户口没有发生转移的人口。

这个定义不仅强调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国户籍制度的影响。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流动人口的界定与“户口”因素关联度很高。

这样,流动人口的构成要素就包括三个方面,即:时间、空间和户口。

但是,应当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把流动人口视为具有临时性的、离开了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是合理的,但是通常使用的“流动人口”这一概念包括了所有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口,无论这种移动是临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

也就是说,尽管对流动人口的定义强调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户籍变动因素,但是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通常强调的是两个因素,即空间因素和户籍变动因素。

由于中国户籍制度至今仍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居住地发生了变化但是户籍没有随之变动的人口无法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机会和权力。

这样,在中国不少地区存在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尽管长期生活工作于某一城市,并且实际上已经定居下来,他们与在某一城市临时性居住和生活、最终要返回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有很大差异,可以说,明显地表现出了经济学或人口学所描述的迁移特征。

他们是事实上的移民,有些人把他们称为“新移民”。

从严格的学理意义上讲,他们并不是流动人口。

但是,由于没有获得迁入地的户籍,在社会管理和人口统计工作中,他们仍然被看做流动人口。

我国的人口情况汇报

我国的人口情况汇报

我国的人口情况汇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的情况一直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人口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

下面,我将就我国的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政策等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的人口总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总量仍然在不断增长。

人口总量的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其次,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对我国的养老、医疗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劳动力人口比重逐渐提高,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我国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东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度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给我国的资源配置、城乡发展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国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分布。

最后,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和延迟退休政策等,旨在调整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压力,促进人口的健康发展。

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人口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人口的合理分布提供了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口情况正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人口结构不断优化,人口分布不断调整,人口政策不断完善。

我国将继续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口基础。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流动人口主要指的是那些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范围,并在新的居住地居住一定时间的人口。

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流动人口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问题、居住条件恶劣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也对流入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本文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流动人口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而为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概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普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总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农民工、学生、退休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群。

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了经济发达、就业机会丰富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在流动人口的结构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大量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中。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揭示了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许多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当代中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基本格局及变化趋势

当代中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基本格局及变化趋势
标的属性特征、 局限性展开研讨 [1] 。
我国从 1980 年起在全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 受此影响, 1982 年人口普查的重点在于摸清人口家底, 尤其是与生育相关的各
种信息。
在 1982 年、 1990 年人口普查和 1987 年小普查中, 常住人口被定义为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 在本地居住的非户籍人口。
11. 4%) , 那么相 较 于 2000 年, 2010 年、 2020 年 终 身 迁 移 人 口 的 实 际 年 均 增 长 率 省 内 为
0. 7%、 3. 6%, 省外为 2. 82%、 2. 83%。 可以看出, 终身迁移总体水平不高, 其中省内有加速
趋势, 而省外迁移低速稳进。
2. 终身迁移人口的集中度与多极分散
某一时点的、 有迁移经历的全部迁移人口。 终身迁移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流
动性大小、 开放程度高低。
第二类是在调查时点现住地 ( 乡镇街道) 与五年前常住地不一致的所有人员。 因为它泛
指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迁移, 不妨称之为 “ 期间迁移人口” , 即国际上常用的 recent 或 period
第三类为调查时点 “ 居住本地, 户口在外乡镇街道、 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的所有
人员, 即通常所说的 “ 人户分离人口” 或 “ 暂住人口” 、 “ 流动人口” , 英文文献中多称之为
temporary migration 或 floating population。 这是一个基于户籍制度的统计指标, 为中国特有。 在
移” 、 “ 期间迁移” 和 “ 人户分离迁移” , 在释明各自属性特征的基础上, 定量分析了中
国近 40 年来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基本格局和变化趋势。 主要结论是: 2000 年以来, 终身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政策,发展经济学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政策,发展经济学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政策,发展经济学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具有以下特点:1. 大规模流动: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就业机会不平衡,我国农村人口流动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农民工数量超过2亿人。

2. 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流动到城市。

他们常常到城市从事工人、服务业和建筑等行业的工作,以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

3. 季节性流动:由于农村劳动力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和收获季节,农村人口流动往往具有季节性。

他们在农忙之际到城市工作,而在农闲之时则返回农村。

4. 家庭式流动:农村人口流动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整个家庭一起迁往城市或者由部分家庭成员流动到城市。

这种家庭式流动可以减少分离和孤独感,同时也降低了生活成本。

为了促进农村人口流动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1. 城镇化政策:政府通过城镇化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城镇化率。

这包括推动转移农村人口到城市的户籍改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等措施。

2. 农业产业化政策: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转变为农业经营者或参与农业产业链。

这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3. 留守儿童政策:为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和教育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等,以减少农村人口流动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

4. 就业创业政策: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村人口在农村创业就业,提供相应的贷款、培训和技术支持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之,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具有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和家庭式等特点。

政府通过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留守儿童和就业创业等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人口流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农村人口结构及人口流动的变化

农村人口结构及人口流动的变化

农村人口结构及人口流动的变化2023年,中国的农村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人口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和多元化。

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正在发生改变,老年人口比例下降,年轻人口比例上升,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降至30%以下,而15-59岁劳动力人口占比将达到70%以上。

此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的职业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正在向非农业就业转移,包括工业、服务业、金融等多个领域。

农村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改变,也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农村人口流动的变化2023年的农村人口流动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随着国家的城市化计划持续推进,大量的农民将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城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型。

在农村居民务工方面,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就需要城市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来吸引他们。

同时,在城市化的带动下,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也将更快速、更加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推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回到家乡发展,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

这些人才的回流将会给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

三、如何应对农村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的变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应该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要鼓励城乡融合发展,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

应该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提升农村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另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引导和管理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为人口流动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2024年人口流动的新变化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2024年人口流动的新变化

社会参与:倡导社会 各界共同参与人口流 动管理,形成多元化 、协同化的人口流动 治理格局。
感谢您的观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推动人口向城市聚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人口向乡村流动,推动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共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对人口流动产生积极影响。 政府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人口流动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人口流入城市群和都市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流动人口权益保护,提高流动 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加强人口流动监测和数据分析,为 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大投入,提高城市基础 设施承载能力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满足流动人口需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 治理水平
应对策略:政府和企 业需要制定相应政策 ,加强人口流动管理 和服务,以应对未来 人口流动的趋势和挑 战。
提出应对未来人口流动新变化的思路和建议
政策引导:制定相 关政策,鼓励人口 流动,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
公共服务:加强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和 公共服务供给,提 高城市承载能力。
科技创新:利用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手段,提高人口流动 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 性。
2024年人口流动新变化
目录
城市化进程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流动趋势和特点 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应对人口流动新变化的政策建议 总结与展城市人口分布更加广泛 城市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水平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水平提高
业技能较高
流动人口在流 入地主要从事 非农产业,对 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人口流动的背景与现状中国的人口流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加。

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分为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人口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

2. 农民工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民工人口流动是中国最显著的人口流动现象之一,他们为了生计选择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就业。

这种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农民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并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

然而,农民工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就业歧视和社会安全等问题,这对城市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 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除了农民工人口流动外,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趋势的显著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人选择从小城镇迁往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种人口迁徙导致了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小城镇的人口减少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资源问题。

4. 城市化趋势的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中小城市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大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和资源压力的问题,国家政策开始倾向于推动资源的分散和区域均衡发展。

5.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挑战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民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度人口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度人口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度人口工作情况报告一、人口总量和结构1. 2023年全国人口总量为14.5亿,较2022年略有增长。

其中,男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女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2,成为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

2. 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7,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二、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1. 2023年,我国继续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开展全面两孩政策。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晚育、少育政策宣传,推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全年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2. 加强生育政策宣传和服务指导工作,提高晚育、少育家庭的生育意愿和能力。

着力解决老龄化、家庭结构单一化问题,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人口流动和就业状况1. 2023年,我国人口流动继续保持平稳有序的态势。

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大量农民工就业。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利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服务。

2. 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人口流动的规划和管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对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合理就业和稳定脱贫致富。

四、人口健康和社会保障1. 2023年,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全国各地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2. 全面推进医改,加快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扩大基本医保覆盖范围。

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五、人口政策和法律法规1. 2023年,全国各级政府严格落实人口政策法规,维护人口基本权益和合法权益,加强对人口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提高人口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和执行力度。

2. 针对人口问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加强对人口变动趋势的研究和预测,提出针对性的人口政策建议,促进人口问题的科学化、合理化解决。

人口政策的调整情况和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的调整情况和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的调整情况和人口政策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

在实现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中,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上,全面小康是第一个“百年渡口”。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3、实行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有计划的节制生育是人口控制的一种,常见方法有生育控制、增加家庭生育的间隔时间,从而减轻人口压力与家庭负担。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4、法律分析: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具体做法是少生、优生、晚婚、晚育。

制定这一基本国策的原因和目的是为了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相适应。

5、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国策及其新特点是人口普查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权威性的基本国情调查,不仅是了解我国人口发展变动情况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重大宏观经济社会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6、”200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二条第一款:“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男女平等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2023年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就集纳了这20多位人口学者的政策建议。

他们提出,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

法律分析:回顾我国成立以来人口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阶段: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年,恢复劳动力,鼓励生育。

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法律分析:1956年提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养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首次正式表示了中国政府在人口方面的政策性观点。

我国的人口政策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政策强化、调整、放松和发展期。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政策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政策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政策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影响1. 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使得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人口流动导致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

农村人口的流入使得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扩大,劳动力供给增加。

同时,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也更倾向于流入城市,这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就业机会增加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这些流入人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二、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经济活动的扩大人口流动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经济活动的扩大。

流入城市的人口为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流动人口的消费需求也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

2. 技术与人才的流动人口流动还带来了技术和人才的流动。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技术和知识也随之传播。

高学历人才的流入使得城市的技术水平提升,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人口流动使得城市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流动人口带来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使得城市能更好地发挥资源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三、针对人口流动影响的政策建议1.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需求也提高。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2.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投入为了更好地适应流动人口的需求,政府应加大对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投入。

我国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人口政策,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政策、老龄问题等。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核心人口政策。

此政策于1979年制定,旨在控制人口数量,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等的平衡。

至今,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人口政策之一。

该政策明确规定,夫妻应当晚婚晚育,一对夫妻应当只生育一个孩子(城市居民),而农村居民只能生育两个孩子。

家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将面临罚款、处罚甚至丧失公共福利等惩罚。

优生优育政策是指倡导优秀基因的传递和培养。

该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孕前保健、优生优育辅导、普及生育知识、鼓励高质量出生以及提高妇女地位等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增强我国人口质量的整体水平。

老龄政策是针对我国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老龄政策包括提高养老金和退休金、加强医疗服务、推广养老服务业等措施。

同时,该政策鼓励家庭互助、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等形式的老龄照顾,以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除此之外,我国还出台了关于少子化和人口流动的政策。

针对人口少子化问题,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妇女地位、加强普法教育、提高生育待遇、建立早期儿童教育机构等措施,以鼓励年轻夫妻尽早生育。

人口流动政策则关注的是最近几十年内不断加剧的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流动。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贫困和人口流动的压力,如实施城市综合扶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总的来说,我国的人口政策旨在维护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的平衡、提高人口质量、适应老龄化以及缓解少子化与人口流动问题。

政府将继续密切关注人口发展趋势与需求,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 趋势与政策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 趋势与政策

三、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原 因
1、经济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产业在东北地区 得到快速发展,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自然环境原因: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贫 瘠,这些因素使得一些人选择离开该地区。
3、社会文化原因:东北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 口的迁移流动。一些人可能因为文化不适应、社会环境不佳等原因选择离开该 地区。
总之,人口迁移和流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成因、趋势和政策相互交织、 相互影响。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口迁移和流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趋势。然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以保 障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 引导和规划人口迁移和流动,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也产生了影响。人口的 流入增加了对当地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而人口的流出则可能导致当地资源的浪 费和环境的恶化。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人口的流入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和经济活 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人口的流出则可能导致传统产业的衰落和社会 文化的变化。
二、城镇化中后期人口迁移流动 形式的转变
1、流动范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人口的迁移流动已经从农村到城市,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出现了人口在城市 群和都市圈内部的流动增加的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
2、动力机制:过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动力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和发展机会。然而,在城镇化中后期,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们更多 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生活品质或是更好的教育资源。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

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

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

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

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

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相关研究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相关研究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相关研究【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相关研究】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

在当今社会,人口流动趋势在不断扩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人口流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人口流动的机遇1. 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可以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更加活跃,同时也能够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源和资本。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往往是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人口流动可以使得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和地区进行更优化的配置,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浪费的目的。

同时,流动的劳动力也在实践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促进文化交流。

人口流动可以带来不同地域、族群、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化融合和进步。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人口流动的挑战1. 人口流动加剧社会不平等。

在一个国家内,人口流动会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大,人口流动的高峰期更容易导致人口红利失去平衡,最终导致社会不稳定。

2. 人口流动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例如,人口流动的大规模涌入往往会给接收地区的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环保等带来很大的负担。

此外,流动人口在接受城市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快速生活的同事,往往也面临很多应对挑战,例如适应不了大城市的环境、面临职业歧视、社群融入不到等等。

三、相关政策措施1. 多元化发展政策。

人口流动是一种资源的转移,确保多种产业和地区的平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营造适宜的居住环境,鼓励人口流动。

2. 打造公共服务协同网络。

政府可以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实现资源优化和者协同管理自治。

3. 优化市场经济结构。

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打造多元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优化。

从税收、金融、土地利用等方面支持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营商环境优良的发展地区。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人口流动政策回顾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人口流动政策回顾

第36卷第5期2019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流动政策回顾陆继霞 汪东升 吴丽娟[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历经多次演变,与其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性质㊁速度㊁方向㊁规模也呈现出阶段性动态的变化㊂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向农村的迁移,但此后转变为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㊂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则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逐渐放开流动;从对进城人口进行管制到进行引导,最终转变为兼顾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㊂这些政策变迁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流动体系不断开放和完善的进程㊂[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政策变迁[收稿日期] 20190619[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土地流转后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研究”(15BSH030)㊂[作者简介] 陆继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邮编:100193;汪东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吴丽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㊂ 自由流动和迁移是任何国家与民族的人口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㊂然而,何时从何地迁移或流动到另一个地方,除了迁移或流动的家庭/个人的选择因素以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㊁制度㊁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因素的影响㊂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㊂回顾和梳理人口迁移和流动政策,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人口变迁㊁社会结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㊂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中国出现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这两对概念的划分,而国际上一般只有 人口迁移” 迁移人口”概念[1]㊂其中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实现了居住地合法转移的人口被称作迁移人口,人口是一种户口迁移,属于一个法定的概念[2],这种户口迁移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产业发展和劳动力配置的需求㊂与这种计划控制内的迁移相对应的便是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不涉及户口的移动[3]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这两种概念出现了交叉㊂农民工出于经济原因进城务工则逐渐成为人口流动的主流,而这部分流动人口的行为特征与迁移无本质区别[4]㊂但是,相对于人口迁移有着明确的户口变动作为标志,人口流动则是一个模糊的动态概念,除了流动人口的常住户口不变之外,还需要一个迁移的时间和空间标准㊂历次的人口普查将流动人口的范围从 跨县” 一年以上”变为 跨乡(镇㊁街道)” 半年以上”,同时进一步从中排除 市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从而确定了流动人口的三种类型:县(市)内流动人口,省内跨县(市)流动人口,跨省流动人口[4]75㊂新中国成立后,原有国民政府的户口登记办法被废除,继而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建立起新中国的户籍制度㊂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与随后的城市福利保障制度㊁统购统销制度㊁人民公社制度一同形塑和强化了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5]㊂这种二元结构下城乡差距的扩大同时也催生了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的意愿㊂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迁移冲击了政府所确立的优先发展城市和重工业的策略,同时,由于城市自身承载能力的有限性,最终使得这一时期形成了对于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同时出现了两次政策主导下的人口逆向迁移的运动㊂改革开放后,对于人口流动的控制逐渐放开,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大量增加,由此产生的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压力使得政府在199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限制人口的盲目流动[6]㊂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结构性障碍也逐步消除,农民工流动走向了共享发展的 公平流动”[7]㊂一㊁人口自由迁徙与政府有计划迁移并存:1949 195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立户籍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口进行管理而重新建立社会秩序㊂1950年,‘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和‘城市户口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起点,其目的便是 搞好社会治安,保障安全”,并建立城市公共秩序,恢复城市经济建设[8]㊂随后,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确定由公安部门执行人口出生㊁死亡㊁迁出㊁迁入㊁社会变动等户口管理工作[9]㊂这一系列政策实际上是在城市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㊂农村户口登记制度的建立则晚于城市地区㊂1953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这是中国在农村建立户口登记制度的开始㊂其目的是为了摸清全国准确的人口数字以及做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10]㊂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其目的是掌握全国的人口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服务于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㊂这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的建立,户籍管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㊂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对城市和乡村人口进行管理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具体而言,1949 1957年间,人们仍然可以自发进行迁移㊂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展了一些有计划的人口迁移,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国家计划性地进行人口迁移与人们自发迁移相并存的一个时期㊂一方面,尽管户籍制度管理已经被纳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1957年),但在 一五”计划期间并未严格执行这一制度,1954年的宪法中仍然规定公民享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㊂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952年的1603万增加到1957年底的3101万人[1]23㊂另一方面,国家在实施 一五”计划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了不同地区间人口的迁移,东三省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以及地理上靠近苏联的原因,成为了当时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在 一五”计划期间,吉林㊁辽宁和黑龙江三省累计净流入人口为243.1万人[12]㊂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户口迁移最频繁的时期㊂然而,出于发展经济的需求,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并基于这一战略选择制定了一系列派生的制度㊂由于国内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没有外来资本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只能选择从农业中获取剩余,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 剪刀差”来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㊂因而需要维持一个较低的农产品价格和一个较高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同时,还需要一个较低的工资水平,从而实现工业部门资金的积累㊂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通过统购统销政策实现,而工人的低工资则通过政府财政提供的福利政策维持㊂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了国家按照粮食统购价格向农户统购其余粮,而当农户需要购买粮食时则需要按粮食统销价格进行㊂同时期,城镇人口的粮食供应则凭城镇户口按人定量供应㊂由此,户口和粮食的供应相挂钩,农民需要依靠自身获得口粮,而城镇职工的粮食则由政府供应㊂城镇较好福利水平的现实无疑让大量农民产生了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但由于重工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和政府财政能够支撑的城市工人数量的有限性,因此国家需要将农民留在土地上㊂1953 1957年,国务院多次发布关于防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其中195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由此按照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对中国人口进行了划分管理,而初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的户口管理制度㊂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颁布㊂其中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㊂这一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镇,限制农民进城的二元户籍制度至此以立法形式正式确定下来[13]㊂户口登记条例出台后,政府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辅助性的行政措施,包括城市人口 定量商品粮供给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医疗保健制度”[14],等等㊂1958年9月,中央出台了‘关于精简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中几个㊃121㊃第5期 陆继霞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流动政策回顾㊃22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问题的通知“,指出要严格控制农村县镇迁往大中城市的人口㊂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标志着人口迁移进入了严格控制的阶段㊂但是,这种控制农村人口迁移的制度却受到了 大跃进”运动的冲击㊂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各城镇单位开始争抢农村劳动力,同时,由于劳动力管理权的下放,地方招工无需再经由中央审批,于是城镇职工人数从1958年开始快速增加㊂仅1958年,全国职工人数就增长了85%,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猛增至4532万人[15],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49万猛增到1960年的1.3亿多人,3年增加的3124万人口中,2000万来自农村[16]㊂迅速增加的城镇人口一方面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产生了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的危机㊂二㊁严格控制自由迁移与政府主导的城市人口下放:1959 1983年为了克服上述危机,中央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开展精简下放运动㊂1959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立即停止招收新职工和固定临时工的通知“,规定各省市自治区的招工计划需报批中央并待其批准后才能实施㊂这一通知的实质是又收回了下放给地方的劳动力管理权限[17]㊂在限制了地方城镇人口的继续膨胀后,1961年,中共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销量的九条办法“,进一步对已有的城镇人口进行精简㊂该‘办法“规定,三年内城镇人口必须要减少2000万以上,其中1961年至少要减少1000万㊂从此,中国开始了由行政命令支配的第一次反城市化运动[8]125㊂此后,精简下放工作全面展开,1961年实际减少职工870万㊁城镇人口1000万,到1962年上半年,全国共下放城镇人口2600多万,其中约有1000多万为新近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18]㊂其中职工2000多万,干部100多万㊂1963年6月,全国继续减少职工160万㊁城镇人口800万的任务基本完成,同年7月,中央批转的‘关于精减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减工作意见的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全国性精减工作基本结束[17]25㊂大跃进和精简下放运动时期的人口迁移数量庞大,1960年,人口迁移的数量达到6515万人[19],但大部分属于无效的往返流动㊂1957 1961年,有2604万人迁入城镇,城镇人口比重由1957年的15.4%快速上升至1960年的19.8%[20],而在1961 1963年,则有2117万人迁出城镇,这部分迁移基本属于省内迁移[19]77㊂即原本在大跃进被招工进入城镇的农民在精简下放的运动中重新被下放回农村㊂此外,这一时期还存在出于经济和国防建设目的的移民,如在1958 1959年,大型水库移民达到349.1万人,新疆建设兵团人数也从1956年的29.8万人增加到1962年的86.2万人,1959年新疆年净迁入人口达到51.12万人[21]㊂除了迁移人口外,在困难时期,还有大规模的人口外出逃荒的现象,1957 1963年间,中国有1000万人次以上的农民成为流动人口,在人口流动高峰期的1960年,全国约有600万的流动人口[22]㊂综上,从1958 1983年,中央对于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始终施行严格限制的政策,个体层面的自由迁移基本被限制,政府政策成为主导人口迁移的主要力量㊂1962年12月,公安部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严格控制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但对城市迁往农村和同一级别的城市之间的迁移(除由中小城市迁往大城市的),则一律准许落户㊂该‘意见“中还专门强调了,要对迁往北京㊁上海㊁天津㊁武汉㊁广州等大城市的人口实行特别控制㊂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户口迁移政策规定“,进一步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行严格的控制㊂该‘规定“由此封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这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户口迁移制度的最后确立,1975年,宪法中也正式取消了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款[15]25㊂1977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并指出要严格控制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以及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㊁天津㊁上海三市的人口迁移活动㊂这一规定首次提出了 农转非”的概念,从此,隔断城市间㊁城乡间自由迁移的中国特色的户籍管理制度完全形成[23]㊂此后,公安部进一步规定了每年批准从农村迁入市镇和转为非农业人口职工家属人数,不得超过非农业人口数的1.5‰[5]25㊂上述政策基本勾勒出这一时期国家所鼓励的人口迁移方向,即鼓励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㊁乡镇㊁农村的由高到低的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而控制与之相反的由低到高的人口流动方向㊂其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种缺乏双向流动机制的户籍管理制度[24]㊂在这种严格控制人口迁移等政策的规定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本构成了20世纪60 70年代城市向农村人口迁移的主体㊂将城市青年下放到农村始于1955年,当年毛泽东提出,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㊂这一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驱动, 升学难”是直接原因,而城市 就业难”则是根本原因[25]㊂1955 1961年,下放的人数累计不到20万人[26]㊂此后,受到政府精简城市人口需求的影响,1962 1966年,共有约129.3万人被下放[25]155㊂文革开始后,这一运动被暂时中断,直到1968年,毛泽东发出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此后,该运动再次恢复实行,但其规模更大,其性质也由经济动因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动员转换为以意识形态为目标的政治动员[27]㊂此后直到1980年,约有1700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25]155㊂此外,同一时期,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主要通过招工㊁招生㊁征兵等途径进行,1962年以来下乡的1700余万人中约有1000万通过这些途径又调离农村回到城市,这一时期返回或新进入城市的人口总计达2000余万人[18]174㊂三㊁控制人口迁移政策松动与人口流动管制:1984 1991年国家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严格限制在1984年开始松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在集镇务工㊁经商㊁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可以办理常住户口并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①㊂随后,1985年7月,公安部又出台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规定“,该‘规定“要求,拟在城市和集镇暂住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十六周岁以上的人需要申领暂住证,这使得农村居民在城镇中长期居住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㊂随着人口迁移相关政策限制的放开,以及同时期城市经济体系改革带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从1984年开始,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流入中小城镇打工获取收入,由于这一过程中户籍制度依然存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㊂换句话说,这些农村人口虽然人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但其身份按照户籍管理制度而言仍然是农民㊂这些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形成了其年轻时候外出打工挣钱,年龄大了以后回家乡务农㊁务工或经商的特殊生命周期[28]㊂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镇地区并没有带来其户口的迁移㊂这一时期,全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从1980年代初的不足200万人[29]骤增到1987年的2479万人[30]㊂但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包括黑龙江㊁河南㊁山东㊁江苏和安徽等地㊂当地农村人口主要是进入当地的乡镇企业就业,而城市由于其自身沉重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向农民开放㊂简言之,这一时期的农民工主要是通过经营家庭副业和进入当地乡镇企业就业的方式实现就地就近转移[31],呈现的是 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特点㊂此后,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且其主要流向是北京㊁上海㊁广东及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32]㊂1989年,南下珠三角寻求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形成了第一次民工潮㊂次年,流动人口的数量达到3750万人[29]31㊂为了应对快速增加的农民工给当地城市带来的极大压力,政府在1989年开始,重新对流动人口进行管制㊂198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同年4月,公安部㊁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要求各地人民政府要坚决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民工盲目外出的紧㊃321㊃第5期 陆继霞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流动政策回顾①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20161020/20190715. /zhengce /content /2016⁃10/20/content⁃5122291.htm㊂㊃42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急通知精神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当地民工盲目外出㊂1990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对农村进城务工实行严格管理并清退计划外用工㊂199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劝阻民工盲目去广东的通知“;199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规定企业必须在国家下达的劳动工资计划之内招用农民工㊂这一系列的政策重新回归到了计划经济时期对 盲流”的控制,重新收紧了1980年代初开始松动的对人口流动的限制㊂从1988 1991年,约有1000多万农民工被压缩回农村[33]㊂四㊁从人口流动管制向引导人口流动转变:1992 1999年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由此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㊂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力开始真正大规模地显示出来[34]㊂政府对人口自由流动的认识也逐渐由管制转变为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内自由流动[35]㊂这段时期,国家对人口流动的政策开始出现新的转折点㊂1994年11月,劳动部发布了‘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旨在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管理,规范用人单位用人㊁农村劳动者就业和各类服务组织从事有关服务活动的行为,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地进行流动㊂1995年9月,中央发布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确立了 因势利导,宏观控制,加强管理,兴利除弊”作为管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指导思想,同时,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调控和管理㊁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㊁整顿劳动力市场㊁改进和加强收容遣送工作等方面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㊂在强大的经济驱动力下,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快速增长,1989 1995年,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年均保持在10%以上[32]454,到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29]31㊂此后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21亿[36],其中,离土离乡进入城镇在第二㊁第三产业单位就业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37]㊂这一时期,流动人口进一步向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集中,如2000年广东省作为流入地集中了全国流动人口的20.87%,而浙江㊁上海和江苏三省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占比为16.87%㊂随着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这部分人群在流入地的福利待遇问题引发学界和政府的关注㊂2000年后,中央对于流动人口的政策进一步转向,由赋予农民工平等权利到提供和完善农民工所需的各项社会服务和保障,再到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㊂该阶段呈现出的是不断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相融合,实现和谐发展的态势㊂直至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农民工返乡的趋势有所增强,在这一背景下,中央又先后出台了多项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一方面鼓励这部分流动人口返乡,另一方面则是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最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相衔接㊂五㊁21世纪推动城乡融合的流动人口政策2000年6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了从2000年起允许我国中小城镇对有合法固定住所㊁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给予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㊁参军㊁就业等方面给予城镇居民同等待遇㊂随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从多方面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㊂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㊁‘工伤保险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取消对农民工进城的不合理限制,解决农民工的工资拖欠克扣和子女入学问题,并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㊂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从工资发放㊁劳动管理㊁就业培训㊁社会保障㊁公共服务㊁民主权益和就近就业等方面解决农民工当前面临的问题㊂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设置从管控取向发展为服务取向,将农民工纳入到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项目中,且服务形式更加人性化[38]㊂随后,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并要求各地政府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㊂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㊁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同年11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2016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等文件,力图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㊂除此之外,国家对于农民工返乡问题的关注首次出现在2007年的一号文件中,其中提出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㊁带资金回乡创业㊂此后连续数年的一号文件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问题都有涉及,并进一步提出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㊂2015年,中央提出要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负担㊂同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要提升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整合完善相应的创业资源和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从而激发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热情,推动其与大众创业㊁万众创新热潮相结合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从简化市场准入㊁改善金融服务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㊁落实用地用电支持措施㊁开展创业培训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㊁强化信息技术支撑㊁创建创业园区(基地)八个方面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并具体指明了负责相应各方面的部委㊂2018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其中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升乡村发展整体水平㊂2000年后,在上述相关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动下,流动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如图1所示),至2010年,流动人口的总数已经突破2亿人㊂这一时期,流动原因及流动人口的构成逐渐趋向多元化,社会型㊁发展型和宜居型流动增加;老年人口和儿童的规模快速增加,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参与率也有所提升①㊂这一时期,随着内地省份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向珠三角㊁长三角集聚的趋势却有所放缓,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广东省外来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例下降到了14.1%,而中部省份作为流动人口流入地所占比例则较2000年普遍上升②,流动人口流向的地域分布变得更加均匀㊂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受到了很大影响,返乡农民工数量也快速增加,因而呈现出进城和返乡并存的局面㊂农业部2009年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2000万人以上,大约占农民工就业总量的15%[39]㊂此后,农民工数量的增长也开始趋缓,2013 2018年,全国农民工数量的增长率均保持在2%以下,在2015年,流动人口数量则首次出现下降,在2018年,农民工数量为2.88亿人,较上一年仅增加了0.6%,其中,在乡内就地就近就业农民工增长为0.9%,而外出进城的农民工则减少204万人,下降1.5%③㊂㊃521㊃第5期 陆继霞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流动政策回顾①②③段成荣,谢东虹,吕利丹.中国人口流动的若干趋势.20190715/20190719. /shx /201907/t20190715_4933962.shtml㊂数据来源于全国第五㊁六次人口普查㊂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90429/20190715. /ztjc /qjd /tjdt /201904/t20190429.1662313.html㊂。

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总体稳定增长:尽管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口管理政策,包括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里仍然保持着总体稳定的增长趋势。

2. 人口老龄化:随着生育率下降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2012年的8.9%上升到2020年的1
3.5%。

3. 城市化: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0.6%。

4. 人口流动: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

农民工、留学生、城市居民等群体的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挑战。

5. 人口性别比失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男孩优先观念等原因,我国普遍存在性别比失衡问题,男性人口远远超过女性人口。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包括总体稳定增长、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和性别比失衡等。

这些趋势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政策带来了重大
影响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欧洲:中世纪以后为长子继承制。
q
鼓励冒险和创业精神,鼓励迁移。 不鼓励迁移,保守求稳。
n
中国:自秦以后为诸子均分制。
q
n
中国的迁移文化:追求静,符合农业文明
n n
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日难 父母在,不远游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n
美国的情况
q
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纽约、佛罗里达和伊利诺伊 GDP总量接近全国50%。
同等对待国际和国内移民 发展完善国内移民政策
n
(3)更多考虑和顺应流动人口的需求 n 绝大部分流动人口青睐大城市 n 了解需求、承认需求、满足需求 n 政策和需求匹配
结语
n 坚持把流动人口问题的“长期
性”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出发 点
谢谢!
吕利丹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lvlidanruc@ 北京,100872
我国人口流动及相关 政策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 段成荣 吕利丹
目录
n
一 、我国人口流动变动趋势
n n
过去40年变动历史 未来变动趋势
n
二、 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变动
n
5个阶段
n
三、未来关注重点
“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 流动”
一、流动人口变动趋势
一、1982年以来流动人口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1)段成荣、杨舸、吕利丹等根据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计算; (2)国家统计局公报。
三、未来关注点
1. 流动人口的四个“新”群体
q
新生代 n 新生代已经占主体。 n 很多儿童城里生、城里养 n 回迁意愿不同于老生代。 城—城流动人口: n 将大量增加(业已出现的势头,1个亿转移) n 服务管理对象的及时调整 n 户籍转移人口问题应该继续关注 n 以后不能将流动人口等同于农民工
q
农村:
建设美丽乡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 见》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动趋势
来源: 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
7
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
n
经济转型 人口再生产转型 人口空间运动形态转型:从乡土中国到移民中 国
n
n
乡土中国
“乡村里的人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 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 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
• • • •

十八大 三中全会 《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户籍制度改革意见》(2014)
十三五规划
(3)全面付诸实施 在人财物诸方面有更具体明确 的安排
更系统 更具体 更有针对性
流动人口的核心问题
2006年《意见》20条 2014年《规划》7条 最核心: n 社会保障 n 子女教育
以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为例
未来中国国际移民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流入中国的国际移民会急速增加。
q
n
经济实力将越来越强:全球来看,中国经济增速( 6-7%)仍然超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超过很多发 达国家;将持续若干年。 预测未来会有更多国际移民
q
q
假如达到世界现在的平均水平,占总人口3%,那么就是 4000万人。假如2%,3000万人。
3. 1984—2002:逐步放开
n
(1)1978-1984年:流动形势变化
q q q q
50、60年代出生高峰,农村隐性失业严重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有劳动力需求。 巨大城乡地区差异,形成流动的拉力。 但国家各部门仍然发文劝阻农民盲流
n
(2)1984年:制度上明确发生变化
q q
q
《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乡镇工商业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 工、经商 第一次在流动人口管理理念上开小口子
5. 2011--: 制度化和全面付诸实施阶段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人口问题 课上主席讲话,有利于流动人口问题制 度化和系统化: (1)创造有利于人口迁移流动的制度 和政策环境。
——1958年以来第一次触及
(2)把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纳入流入地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如何纳入:均等化 & 市民化 贯彻:
n
(2)废除收容遣送制度 q 孙志刚事件 q 1982-2003实行了21年 q “三无”农民工不再被 收容 q 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n
(3)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 的若干意见》,共40条
q q q q
提出了“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所占的高度前所未有
40年来,流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的 决定 n 流动的人 n 留守家庭
q q q
留守儿童 留守老人 留守妇女 生活、工作已经被渗透
n
没有流动的人和家庭
q
怎么看待高达2.5亿流动人口?
城市:
出现城市病:雾霾、交通等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疏解流动人口 向中小城镇引导流动人口
这次所站的高度前所未有
n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战略任务。” “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 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 具有重要意义。”
n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27日
n
重点关注问题:
q q q q
处理欠薪问题 处理工资过低问题 处理就业歧视问题 子女入学、生活居住问题
n
家庭化趋势 n 刚起步,将逐步深入 n 流动儿童会更多(3600?) n 流动老人(100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n 参与程度少于汉族 n 进入加速阶段 n 大中城市将更加民族多元
n
(2)顺应“移民中国”趋势
如何对待将要快速增长的国际移民 如何处理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的关系
n
国际移民及其对国内迁移政策 的“倒逼”
n
“定民之居”:设“户口本”,共38个项目。
n
商鞅:徕民政策
q
吸引劳动力,改变秦国“人不称 土”的局面,增强军力和税收 鼓励“迁入”,但不让“迁回” 。 “废逆旅,以绝淫奔之人” 实际上,仍然是“排斥”。
q
q
q
排斥“迁移”的社会根源
n
社会根源:
(1)生产方式:农耕社会,土地是不动的 (2)继承制度
小结: n 给予了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满足其作为 人的需要。
n
很多理念提出来了,问题也有触及,2006 年《意见》列举了近20个方面。 但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系统制度设
n
计。
我国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5个阶段
1. 2. 3. 4. 5.
1949-1956:自由迁徙 1958-1983:严格限制 1984-2002:逐步放开 2003-2010:“公平”理念提出 2011-: 制度化和全面付诸实施阶段
1984年“开小口子”
《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n
对农民进入县级以下的集镇务工、经商、办服 务业——“热情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限制条件:有稳定住所
n
n
(3)逐步推出便于流动的条件
n n n
1984年身份证制度 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 行规定》 粮票等退出流通(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
•强调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扩大了教育“均等化”的范围
•重视程度提高==》问题更聚焦 •相关措施更系统、完整
•十八大: 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 平等接受教育
•2006年《意见》把子女教育放在最后。2014年《新 型规划》第7章,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放在第1位
•包括教育规划、财政保障、学校布局、教师编制等
n
(4)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如 子女教育
§ §
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两为主”方针 但如果户籍地有监护条件,应该在户籍地就 学。
n
(5)整体上对人口流动还“疑惧”多多 q 上层推动 q 被动接受 q 各种歧视
我国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5个阶段
1. 2. 3. 4. 5.
1949-1956:自由迁徙 1958-1983:严格限制 1984-2002:逐步放开 2003-2010:“公平”理念提出 2011-: 制度化和全面付诸实施阶段
1. 1949-1956:自由迁徙
n
共和国刚成立
q
1949年《共同纲领》:公民有迁徙自由权 1951年,公安部出台城市户口管理暂行办法,保障 迁徙自由,只需要“告知”和“登记” 1954年《宪法》: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qq Nhomakorabeaq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人口和资源供给产生矛盾
开始限制“盲流”
n n
q
1953年4月 《关于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1957年12月《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小结:迎接更大规模移民的 到来
要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 特别是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准备
回顾相关政策的变动
二、我国人口流动相关政策变动
历史上政策主张:排斥“迁移”
n
管仲(公元前723-645):
n n
社会分层:士、农、工、商 社会流动:四个“恒” 士之子恒为士, 农之子恒为农, 工之子恒为工, 商之子恒为商
n
除了国内移民的挑战以外,我们可能即将面临 国际移民的挑战!
跨国移民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网站
中国的国际移民现状
n
流入:从占人口比例来看,目前国际移民极少 。2010年六普:104.5万人(含港澳台,一小 半)。
q q q
q
北京望京:10万韩国人聚集地 上海:常住人口有17万;公安局实有人口:32万 广州统计上约有11万非洲裔国际移民,实际调查出 30-50万。 约1万朝鲜难民在中国边境
4 . 2003-2010:“公平”理念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