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教案

合集下载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3. 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四、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深入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

2. 讲解: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解释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举例说明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如物质的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等。

3.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

如观察物质的形态、性质变化,进行科学实验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证明方法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总结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和表现,强调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世界物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自然界的物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并通过讲解和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六、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3. 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八、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九、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深入理解。

人教版高中政治2.1世界的物质性满分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2.1世界的物质性满分教学案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根据课标要求制定目标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目标:学习完本堂课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堂清内容)1.描述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解释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物质的含义和特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明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物质性原理和方法论。

二、教学重难点(日清内容)1.重点:物质的概念,世界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2.难点: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意识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A层:班级内考试成绩70分及以上,该层学生课堂要求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并完成每天堂清、日清内容。

B层:班级内考试成绩50—70分阶段学生,课堂要求:达到学习目标,完成世界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等教学重点,并完成B层学生需完成的所有内容。

C层:班级内考试成绩50分阶段学生,该层学生课堂要求:完成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物质的含义和特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识记内容,并完成C层学生应完成的内容。

五、巩固诊断(日清习题)1.(ABC)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①人脑②“十四五”规划③思想观念④生产关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ABC)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这是因为()①地理环境是客观的②人口因素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是自发的④生产方式的客观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ABC)研究发现,人类感染的疾病超过60%都是动物源性病毒,是由野生或者家养的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引起的,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非法狩猎和滥食陋习不无关系。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2024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2024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把握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通过教学,学生应能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点:
1.理解物质世界的概念,认识到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掌握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表现,了解自然界和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是固有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围绕世界的物质性展开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我会提出一些讨论话题,如“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如何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人类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世界?”等。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世界的物质性的核心观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短文,或设计一个关于物质世界的实践调查项目。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2.1世界的物质性”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显著亮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世界的物质性展开,通过分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们感受到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
在课程的深入阶段,我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的物质性,让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同时,我还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们从生活中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四)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四)
3.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鼓励学生针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3.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世界的物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哲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改变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讲解教材内容,使学生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实例分析:以生活实例为依据,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
3.哲学故事:讲述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如“庄周梦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体现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了解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四)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和探索。

让学生理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发现和理论。

自然科学中物质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发现和理论。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人类社会与物质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物质性的关系。

物质性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物质性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关系。

实例分析法:分析物质性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物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性对社会发展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章:物质性的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小组讨论法:探讨物质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物质性问题上的正确性和指导意义。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 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4. 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案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鼓励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种反思性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
5. 整体性与系统化的知识构建
本案例不仅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结归纳环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通过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起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核心概念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2. 问题驱动的探究式学习
案例中大量使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的提出、探讨和解决,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与交流互动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交流思想,不仅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பைடு நூலகம்通能力和集体智慧。小组之间的互动和竞争,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这些亮点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在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全面提升。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
3.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共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问答题:提出一些与物质与运动关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案例分析题: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要求学生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
1.回顾重点:对本节课所学的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回顾,巩固学生的记忆。
2.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的哲学著作或文章,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并在课堂上分享阅读心得。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科技馆、环保设施等,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撰写考察报告。
4.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要求各小组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4.课后思考: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上学期高二政治(部编版必修4)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上学期高二政治(部编版必修4)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以一个虚拟的城市为例,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思考这个城市在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应该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情景创设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例如,在讲解物质决定意识这一概念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需要从物质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问题导向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问题导向: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和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培养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性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同时,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问题,运用所学的物质性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合作,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性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评价,对学生们在知识掌握、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通过总结归纳,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4.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4.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首先,我以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山川河流、季节变化等,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充满物质现象,引出世界的物质性这一主题。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过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了几个讨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个人发展中的体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世界的物质性”等。通过讨论,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世界的物质性,自觉抵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我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2.采用分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世界的物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物质现象,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5.教学策略的运用:我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这些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2.学生在思维方面: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仍有待提高,需要引导学生在讨论、分析中锻炼思维;
3.学生在兴趣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较为关注,可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在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可能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5.学生在合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但仍需提高,可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培养。
4.设计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中,感受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5.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增强对客观世界的尊重和敬畏;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品质;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大事,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要求:讨论深入,观点鲜明,充分体现小组成员的辩证思维能力。
4.完成课后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5.推荐阅读: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哲学文章、科技发展报道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以下现象,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2024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2024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2.教学策略: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结合时事热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阐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提醒学生关注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世界的物质性”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世界物质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在500字左右。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简答题,对答案进行完善和优化,要求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表现,阐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多样性、运动性。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2024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世界的物质性”的学习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定义,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了解世界是物质的,掌握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掌握我国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发展,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四)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四)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4.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互评、交流,共同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手机、电脑等日常用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背后的物质组成和原理。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物质的认识,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章节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4.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4.逐步引导,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使学生在逐步引导下,掌握教学重难点。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创新评价,关注成长: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解释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基本观念的区别。
2.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介绍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如微观粒子、宏观物体和宇宙。
3.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层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物质世界观。
4.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章节的学习。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思想政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认识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概述1.1 物质的定义和特性1.2 世界的物质性含义1.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 第二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应用2.1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2 物质决定意识2.3 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问答法:回答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世界的物质性含义。

3. 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讲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应用。

6. 总结讲解: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2. 案例素材:选取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

高二政治教案世界的物质性1

高二政治教案世界的物质性1

世界的物质性1
政治:2.4.1《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学习重难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虚框及正文,分析: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
(二)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本29页虚框及正文,全面理解把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科学内涵
1.物质是,的。

这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具有。

当然,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请试着理解课本29页“名言”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0页虚框及正文,分析: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
(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教案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教案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性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3.理解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析当代世界的物质性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辨析;2.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当代世界的物质性特点。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物质性?物质性是指物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质性包括经济物质性和自然物质性两个方面。

经济物质性是指物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它包括物质资源、物质财富和物质生产三个要素。

自然物质性是指物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三个方面。

2. 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物质性和精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性是人类活动的客观基础,精神性是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物质性决定了精神性,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精神性反作用于物质性,人们的思想观念、目标要求等对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3. 物质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物质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物质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物质资源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其次,物质性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物质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形成。

再次,物质性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 当代世界的物质性特点当代世界的物质性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物质性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物质流动和物质交换的范围和速度都大大增加。

其次,资源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使得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再次,科技进步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进步使得物质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社会分配问题与社会公平正义。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和特征。

实验法: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本质。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物质的定义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物质与能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原理。

3.2 教学内容: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原理和过程。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应用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实验法:进行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转化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应用和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物质与能量关系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物质与能量转化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基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4.2 教学内容: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和特征。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过程和机制。

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概念和特征。

实验法:进行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特性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解释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定义和特性,解释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含义。

3. 引导学生讨论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物质性的价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原理。

3.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和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转化。

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法: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和转化。

3.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概念。

2. 讲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和转化的原理。

3.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和转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

让学生理解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4.2 教学内容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第四章: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续)4.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高效课堂优质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精练(统编版必修4)(2024年)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高效课堂优质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精练(统编版必修4)(2024年)

2.1 世界物质性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1. 物质的概念。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四、讲授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了解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究竟是什么呢?2、【学习过程】总议题:从地球的演进探究世界的本质议题一:自然界是按照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吗?探究与分享:观看视频《地球的演化史》,探究下面两个问题:1、自然界是怎么产生的?2、自然界是按照人类的意志产生和发展的吗?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点拨: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

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

注意: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1世界的物质性(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4)

2.1世界的物质性(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4)
3.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培养唯物主义思想。
2.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3.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思维逐渐成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但辩证思维能力尚需培养和提高。
2.学习兴趣较为广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可能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产生抵触情绪。
3.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但在讨论、辩论等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举例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c.世界的物质性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物质现象,分析其背后的物质性原理,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具有逻辑性。
2.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设计一套选择题和简答题,涵盖物质的内涵与特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等方面。要求:题目设计合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物质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物质的哲学概念;
【理解】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物质的;
【运用】懂得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思考现实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物质形态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世界的起源的探究,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对神创论的否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的哲学概念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设计理念
1、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贴近生活,体现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方法
教法:观察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体验式学习法,质疑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具体实物(苹果、榴莲、香蕉(生和熟)以及其他非水果实物)
(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很高兴来到xx,和我们xx四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个神秘的话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三)讲授新课
1.物质的概念(约15分钟)
教师分发之前准备的物体,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描述自己手上的物体。

学生描述自己手上的物体,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表示感知的词语,并及时写在副板书上。

教师针对描述榴莲的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挖掘,提问“榴莲的味道你喜欢吗?不喜欢但是你能改变吗?”
教师提问:大家手中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有什么共性?
教师总结:哲学上说的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进一步提问:wifi是物质吗?
2.自然界的物质性(约4分钟)
让刚刚拿到香蕉的'同学吃一下香蕉,分别采访吃了熟香蕉和生香蕉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的香蕉很难吃下去,从而引出我们应该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然界的发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说说自然界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至少能知道,自然界不是由神创造的。

教师小结: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自然界是物质的。

(板书)
【过渡】学生提出: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界。

(突发事件)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大家来思考一下,“改造”是一个什么样的规程。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5分钟)
学生结合课本,分组讨论“改造”是一个什么过程,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

学生分组回答,教师层层挖掘: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
改造需要用双手→这是一个劳动的过程→劳动的主体、工具、对象都是物质的→劳动产生人→劳动产生人的思维、语言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人类社会的存在来看
人类社会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又需要哪些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而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3)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物质性。

教师小结: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板书)
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4分钟)
刚刚同学们提出,劳动产生人的思维。

再看同学们提出的“改造”,人们改造世界能不能随心所欲地改?
引导学生提出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时候应该遵循客观的规律。

教师小结: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板书)
5.总结(2分钟)
刚刚我们逐一验证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分别对应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