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二(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针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的恩典甘典江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

象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

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

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

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

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

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

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

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

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

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

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

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2)(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2)(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训练(二) 归纳概括李仕才[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谁说春色不忧伤迟子建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

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

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

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

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

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

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

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

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

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

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

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

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

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红瓦的现出热烈的红色,青瓦的现出深沉的钢青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

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

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婚日的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

这时窗缝的封条撕下来了,门上用于抵御寒风的棉毡也取下来了,人们换下棉衣棉裤,家禽们又可以寻觅园田肥美的虫子,作为它们的小点心了!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

高考散文阅读分类训练:概括内容要点和形象特征题型专练(附答案示例)

高考散文阅读分类训练:概括内容要点和形象特征题型专练(附答案示例)

高考散文阅读分类训练:概括内容要点和形象特征题型专练(附答案示例)一、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柴门小院王本道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

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

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

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

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

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保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1.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答:示例:特点: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淳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

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

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枰、视自己为棋子了。

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嗵”激起的那种。

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散文归纳概括类题答案.doc

散文归纳概括类题答案.doc

“散文归纳概括类题”配套练答案1解析:选B B项,“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不当。

★2.参考答案:充满智慧,永远流动;从不耽溺,不断追求;无法征服,昭示生命的奥秘。

3参考答案:这些士人有着山一般的情怀,愿意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像山一样褓抱黎民百姓,宁愿承受灾难,实现仁者志向;他们也有水一般的智慧,能领悟世间的幻灭无情,所以可以冷眼旁观。

被贬谪的士人在仁者志向难以实现时,心中有一种寂寞之冷;面对寒江,可以领悟超然物外的孤独之冷。

但“冷” 是表象,折射的是一种炽热的山的情怀和对命途多舛的水一般的通脱。

4解析:选A A项说“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土家摔碗酒民俗的不伦不类”不正确,应是作者在交代恩施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奇特的民俗一一土家摔碗酒。

★5.参考答案:①学习巴蔓子的豪气与舍生取义;②为喝酒壮胆营造气氛;③图个碎碎(岁岁)平安的吉利彩头;④冲着“biang当”的响亮声音。

(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6.参考答案:作者以一连串的排比句来作议论,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2分)也用现代人的眼光,揭示和诠释了“土家摔碗酒”民俗背后的社会意义,直接表达了对“土家摔碗酒”民俗的爱。

(2分)同时,也为后文对“土家摔碗酒”所造成的惊人浪费而感到无所适从埋下伏笔。

(2分)“散文探究类题”配套练答案1解析:选B B项,“通过对比突出故乡桃园的荒凉破败的景象”错误,原文第二段主要是回忆故乡桃园当年的景色,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2参考答案:①作者先写春天的桃园,遍野红花,绿柳相衬,如锦绣图画;②接着写夏天的桃园,桃花褪尽,桃渐渐成熟,桃香扑鼻;③写到夏天的桃香,就联想到下雨,便马上描写布谷鸟和雨后景象;④写完了布谷鸟和雨后景象,就迅速回到现实,描写守园人找人闲谈,孩子们与“光光多锄”对答。

(每点 1 分,答全得满分)★3.参考答案:①对家乡风物的自豪之情。

家乡盛产齐东桃,春天遍野红花,夏天桃香满园,雨后布谷鸣唱,小孩子在泥路上奔跑与布谷互相应答。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解题指导】一、段(层)意概括题(1)摘取法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

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归纳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

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特定内容概括题(1)原因概括①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

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②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

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③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

“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2) 特点概括①直接摘录词句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综合句(3)(层)意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①分析句子关系,梳理出答案要点。

散文阅读二答案

散文阅读二答案

散文阅读二答案[参考答案]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参考答案]①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2分)②渲染了一种感伤氛围。

(2分)[参考答案]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2分)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2分)[参考答案]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2分)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2分)解析:解答此题,既要考虑文章内容,又要考虑文章结构。

第一段交代苏轼五走茶路后喜欢上这个地方,说明了姚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及饮茶的传统;那么苏轼为什么会喜欢这里?下文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同时,写大诗人苏轼的经历,也为姚庄增添了文化色彩。

参考答案:内容上:点明姚庄有着悠久的历史,突出姚庄人饮茶的传统,增添姚庄的文化色彩。

(2分)结构上:设置悬念,为下文具体写姚庄的魅力做铺垫。

(2分)解析:(1)句写的是乡村茶屋里的场景,水壶像“碉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水壶中水溅出来的声音像笑声用了拟人手法。

(2)句写的是茶与酒的不同,很明显使用了对比手法。

表达效果则可以从作者写作目的的角度去考虑。

参考答案:(1)比喻、拟人。

将“水壶”比作“小碉堡”,将溅出的水的噗嗤声说成笑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茶屋的热闹,蕴含着作者对姚庄茶文化的喜爱之情。

(2分)(2)对比。

将喝茶与饮酒做比较,突出了“茶”使人心静的特点,表达了对姚庄人悠闲安静、安居乐业的生活态度的喜爱。

(2分)参考答案:①姚庄在茶路上,有着悠久的饮茶传统;②姚庄有适合泡茶的地下甘泉;③长期喝茶让姚庄的人长寿;④茶的静适合姚庄人乐观、恬静、心胸博大的性格。

(每点1分)4.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①对充满水气的姚庄的喜爱。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时演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时演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精准答题:专题二散文阅读学案二第3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6分)文本一:新校舍(节选)汪曾祺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

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

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

菜多盐而少油。

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作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

土墙,铁皮顶。

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

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

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

椅子是特制的。

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

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

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

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

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

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

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

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

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

他教我们宋诗。

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

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

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

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

我上过他的“楚辞”。

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散文内容概括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散文内容概括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散文内容概括题(附答案解析)一、韩开春《荷叶》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

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

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

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高考“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专练(附答案解析)壹、高考“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

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

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

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

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

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

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

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

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

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

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

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二:把握文章脉络 附参考答案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二:把握文章脉络  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二:把握文章脉络常见问法: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

技巧点拨:1、找出行文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

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3、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4、完成时,或者找表示时间的短语划分层次后概括;找表示地点的短语划分层次后概括;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或者根据已提供的情节理清。

【3】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福建省莆田市,20分)【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②因此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

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

父亲决定向办公室请一天假,好在庆祝节日时帮帮忙,姐姐安娜和我从大学请假回家,妹妹玛丽和弟弟维尔也从中学请假回来了。

③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

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

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

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④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

母亲是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坐车游逛几十英里,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⑤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答案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答案解析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 卷· 高三语文卷(十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答 案 解 析
锦屏县三江中学 语文组 2012年9月6日
《夜 雨》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当的两项是(B. D) • 解析: • A.“只好不欢而散”不妥当,作者与朋友 的观点有不同之处,但他们分别时还没有 到“不欢而散”的程度。 • C.“不太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于文无据。 • E.作用解释不对,应是与后面所描绘的贫 民图形成对比,揭露与讽刺社会现实。
12.有人认为,文章内容是“寻找燕园的石 头”,所以题目应为“燕园寻石”,你认 为合适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以“燕园石寻”为题合适。理由: ①“石寻”文雅,与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石 头相一致;“寻石”则显得较为平淡,无 法揭示文章优雅的内容。②“石寻”是倒 装语序,突出文章的内容为“石头”,引 起读者阅读兴趣。
但作者通过自己的笔揭露了这种社会现 实,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表达力自己真 切的关怀,展示了一个善良的灵魂,令人 尊敬与钦佩。
《冬的丢失》
5.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A.E) 解析: B.“这是因为南国冬天给自己的印象远远超过 北国的冬天”不妥当,南国冬天给作者震撼 ,但从文末可以看出作者同样热爱北国之冬 。C.“怕自己于众不同”错 。 D.“开始是非常厌恶烦躁的”“由烦躁变为喜 爱”错,作者的感情一直是愉悦的 。
18.文章开篇“有幸赶上了洱海雨”一句 单独成段,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开篇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调 动作者的阅读欲望。引出下文关于“雨” 中精致的描写。
19.“那是惊喜中的惊喜”一句中有两个“惊喜”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惊喜的原因。 答案:趁雨打鱼者,“守雨待鱼”者,已令 作者感到吃惊,而有了苍山大背景的映衬, 更显得巧妙动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 和谐的生存方式,无疑使作者心灵受到震撼 。惊喜不仅来自外部景致,更源于心灵。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一)读懂散文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

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①.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②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3.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

方法如下:(二)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二.实战演习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二(含答案及解析)

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二(含答案及解析)

散文阅读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练习二文体知识: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一般可分为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等类型。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等四、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点拨:试题特点: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

散文考查都有这道题。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

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不同角度(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练习二文体知识: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一般可分为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等类型。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等四、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点拨:试题特点: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

散文考查都有这道题。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

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不同角度(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答案组织要有筛选重点句的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抓各段的重点句,重点句包括各段的段首、段尾句,总起句、总结句等。

要有提炼关键词、短语的意识:关键词是指句子中能够准确揭示所写的人、事、物、景及感情特点的词和短语等。

这些是我们组织答案的最基本的内容。

【考点突破】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八百米故乡苏童(1)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

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2)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

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

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

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

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

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

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引以为憾....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3)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4)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

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只好放弃腌菜了。

搬家也给我造成了麻烦,且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

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八百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127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

这种新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

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家庭。

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

那户人家粉刷了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

(5)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

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

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6)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

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和125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

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

(7)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

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

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

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8)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

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

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9)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

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

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

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

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

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

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10)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11)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

我回到苏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

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12)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

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

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思考。

B.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D.作者在文中不断追问“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这也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困惑。

(2)作者说“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根据第(9)段回答,“萎缩”的表现是什么。

(3)结合全文分析第(3)在文中的作用。

(4)按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

【答案】(2)C(3)童年时,母辈的几家人聚居一起形成亲密的家族圈;②后来拆迁使得家族圈缩小到仅由作者的直系亲人组成;③直系亲人也不在一起生活且相距很远;④随着住所距离的增大,亲戚关系也日渐疏远。

(4)答案示例一:“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

“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的意思是八百米就能让作者产生“故乡”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作者对“故乡”的认识越来越迷惘。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答案示例二:①本段的内容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搬家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

引出下文,作者后来在漫长岁月里,以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迷惘。

②本段与题目相呼应,与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5)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或因口音歧视想隔绝或遗忘故乡);②1982年刚搬家时产生了“故乡”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③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④父亲故乡和作者故乡的生活痕迹消失,使作者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

【解析】【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同义词辨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原文所出现的词语语境进行理解,同时还要注意所给词和原文词语意义的区别。

“首当其冲”,首:最先;当:面对、对着、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意为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首屈一指”,首:首先。

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

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

“不耻”的意思是“不以……为耻”。

“不耻”能构成一个褒义的组合。

如,“不耻相师”就是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不齿”最常见的意思即“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例如“不齿于人”,就是不能与人同列,指被人看不起。

不齿为贬义。

“凭吊”,指对着遗迹、遗物、遗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

“悼念”,就是对死者哀痛地怀念。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