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师德师风

合集下载

孔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6篇)

孔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6篇)

孔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孔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6篇)撰写教师心得体会是一种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审视和总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师德师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师德师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师德师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

这一思想强调了一个人在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以及天下安宁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师风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本文中,将探讨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首先,修身指的是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修养、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提升。

其次,齐家指的是家庭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

再次,治国指的是国家治理,政府机关的公正廉洁、高效运行,社会秩序良好,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平天下指的是世界的和平安宁,国家关系友好,国际交往和贸易互利共赢。

二、师德师风及其重要性师德师风是指教育工作者在专业领域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忠诚、正直、宽容、慈爱等;师风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礼貌、严谨、耐心、责任感等方面的品质。

师德和师风的确立和践行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师德师风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工作者身为学生的榜样,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只有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智慧和创新能力。

其次,师德师风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

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师德师风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条件。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不能偏袒任何一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再次,师德师风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师德师风知多少(中国古代篇)

师德师风知多少(中国古代篇)

师德师风知多少(中国古代篇)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就是教师的的行为作风。

中国历代教师恪守与弘扬,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师德传统,在传统师道中,师德为百业道德之首,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强调人格独立、立德善教、学不厌新和公心求是。

其中,师风是师德行为表现出的特有精神状态,主张教师要自立自得、知行合一、知体达用和长善救失。

《礼记·学记》上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尊师重教这一传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社会文明进步之基。

这里《学记》告诉我们平常所谓的“师道尊严”,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享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的,社会之所以重视和尊敬教师,主要是因为教师其个人(群体)德高身正,严于自律。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最终赢得社会和人民的真正尊重。

唐朝的韩愈在《师说》中说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确实如此,远在上古时代,教师这一职业就已经出现了。

从“聪明而仁”的契的“敬敷五教”,到“仁且智”的孔子的有教无类,到与时俱进的董仲舒的美道慎行,到大教育家的朱熹手订的《白鹿洞教条》,到与权贵不合的程端蒙和其友人董株的《程董二先生学则》,到明清书院普遍重视的学子修身进德......先贤们为我们后世制定了许多师德规范。

下面,让我们一同来听听古代圣贤是怎么谈论师德师风的:1、“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蓄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不凌乱,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2、“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

倍畔之大,明君不内(纳),朝士兵大夫遇诸涂(途)不与言。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4、“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5、“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悼;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教师师德师风追溯

教师师德师风追溯

教师师德师风追溯引言:在教育事业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才能,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师德师风正是这一角色的体现。

本文将追溯教师师德师风的由来,并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正文:一、师德师风的由来教师师德师风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起源于古代中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孔夫子就强调了教师的品德与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他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将教师视为榜样,教育的根本在于道德的修养。

从此,师德师风开始演变并在教育中树立了起来。

二、师德师风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古代,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无法估量。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正确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现代教育中师德师风的沦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师德师风逐渐失去了应有的重视。

一些教师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他们不顾师德,甚至出现了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敷衍塞责等不良行为,给教育事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师德师风的现代意义然而,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在现代教育中依然不可忽视。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

当教师以身作则,展示高尚的道德操守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时,学生会从中汲取正能量,并在未来的生活中传承下去。

五、培养教师师德师风的途径要培养教师师德师风,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引导教师履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

其次,教师自身要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此外,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教师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要求。

六、教师师德师风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学生接触到高尚的师德师风时,他们会被激励去追求道德的高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反,如果教师缺乏师德师风,可能导致学生的道德沦丧和行为偏差。

师道高尚师德师风

师道高尚师德师风

师道高尚师德师风师道高尚师德师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师道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范畴,师者,承担着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使命。

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必备的品质,继承和践行着师道的精髓,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师道的含义、师德的内涵以及师风的体现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师道高尚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一、师道的含义师道,作为一种哲学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之中。

师道强调了教师的高尚品质和相应的行为准则。

师者,首先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以示范和引领学生。

其次,师道还强调了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道德、知识和行为上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

二、师德的内涵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具体而言,师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爱岗敬业: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

他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此来影响和激励学生。

2. 忠诚教育:教师应该坚守教育的宗旨,以真诚和正直的态度对待学生。

他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别差异的发展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关怀。

3. 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权益。

他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身自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严明纪律:教师应该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纪律要求,为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规范和榜样。

5. 持续学习: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学生的需求。

三、师风的体现师风是学校教育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教师的工作风貌和精神风貌。

正直、端庄、敬业、睿智等是师风的一些重要特征。

师风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谨治学:教师要求自己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业和纪律,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 样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

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从《吕氏春秋》看师德师风建设

从《吕氏春秋》看师德师风建设

从《吕氏春秋》看师德师风建设摘要:《吕氏春秋》是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著作,包含十分丰富内容,其中《劝学》等篇目对师德师道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对《吕氏春秋》中的几个篇目进行分析,从中探究出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也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教师地位及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吕氏春秋;师德师风;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关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

”纵观中华传统师德的流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对于师德的论述,经过几千年的流变,中华传统师德集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关于教师修养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当下的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吕氏春秋》形书于秦,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所保留下来的大量科学文化方面的史料,是我们民族珍贵的遗产。

《吕氏春秋》分为纪、览、论三大部分,全书共160篇。

在《孟夏纪》中大量篇幅都是在讲述关于教育的内容,其中大量篇目对传统的教学之道进行阐述,对如今的师德师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吕氏春秋》中对教师素养的论述儒家学派将“仁”作为核心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都被后世所传承,《吕氏春秋》中关于教育的思想大多继承了儒家学派,在《劝学》篇中写道:“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教师在施行教诲、传道解惑时,不应该去计较学生的家庭条件地位的轻重、尊卑和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教师要追求的是“师之道”,从春秋战国以来,无论儒家、道家、墨家,虽然彼此思想上取舍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在传授自己所认同的“道”,早在那个时期就认为具备为人师资格的人必须是要有“道术”、坚持“师道”的。

中国古代师道师德和师风

中国古代师道师德和师风

中国古代师道\师德和师风作者:毕诚来源:《中国德育》2010年第04期[摘要] 中国古代自教育发凡,即开始形成以教师为本的为师之道。

历代教师恪守与弘扬,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师德传统,它旨在追求至善、崇德、贵表、务本和弘道。

在传统师道中,师德为百业道德之首,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强调人格独立、立德善教、学不厌新和公心求是。

师风是师德行为表现出的特有精神状态,主张教师要自立自得、知行合一、知体达用和长善救失。

[关键词] 师道;师德;师风[作者简介] 毕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在漫长的教育发展历史中,教师作为传道育人的特殊知性人群,始终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而受到历代政府和人民尊重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师道传统的永恒和创新。

师德师风,是师道的重要内涵,历代教育家在不同时期为弘扬师道,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有论述。

一、师道的基本精神我国历代教师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永恒信奉、不断追求、与时共进、薪火相传的中国“师道”。

恪守和弘扬师道,光大教育优良传统,是中国历代教师共同信奉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形成了我国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心理和性格特征。

首先,师道至善,化民易俗师道寓于教育之中,为师者操守。

儒家经典《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记》云:“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大学》等经典认为,教育就是通过传授知识使人们学习和弘扬这个“大道”。

知识有“修身之学”、“立本之学”、“经世之学”,也有“章句之学”、“辞赋之学”、“技艺之学”。

为师者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小学”;其为学之道是“君子之学”或是“小人之学”。

只有那种具有“大学之道”修养、情怀、志趣的学者,才能立足于社会。

只有浸蕴深厚的道德修养、积极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感的学者才可以称作“大学者”,才可以传授“君子之学”。

其次,师道崇德,以善先人我国师道传统的基本精神,具有养成人格、发展身心的道德教育感染力、影响力,具有化民成俗、陶冶情操、塑造民族精神的特有作用。

《中国通史》中的教师形象

《中国通史》中的教师形象

《中国通史》中的教师形象《中国通史》作为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历史的巨著,涉及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文化特征,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对教师形象的描述。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教师一直担任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角色。

在古代中国,教师的形象通常与孔子联系在一起。

孔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教师的典范。

他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对所有学生平等施教,不分贵贱、贫富。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在《中国通史》中,教师形象也反映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中。

例如,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教师的地位更加重要,他们负责培养士子,准备科举考试。

宋代以后,书院成为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中的教师(山长)不仅教授知识,还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陶冶。

进入近现代,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教师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特点。

他们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肩负起培育新时代公民的责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也逐渐从单一的道德楷模转变为兼具知识传
授和思想启蒙的多重角色。

综上所述,《中国通史》中涉及的教师形象是多维度的,既有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典范,也有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的教育工作者形象。

这些形象共同构筑了中国历史中教师的丰富图谱。

中国古代师德师风

中国古代师德师风

中国古代师德师风什么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什么是师风?师风就是老师的风度。

《北齐书;元文遥传》:“ 行恭少颇骄恣,文遥令与范阳卢思道交游。

文遥尝谓思道曰:‘ 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然白掷剧饮,甚得师风。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代常识之古代师德师风。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

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 。

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

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最早的师德标准古之学者必有师。

上古时代,很早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

但那时的教师是什么样,其风范若何,由于无文献记载,后人已很难稽考。

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 。

“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教师。

尧舜为什么要任命一个“司徒”呢?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社会风气不正、天下大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找个人出来管一管,怎么管?当时的说法是; “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 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

首先,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

“五教” 是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

“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规律。

教育师德师风故事六篇

教育师德师风故事六篇

教育师德师风故事六篇1. 孔子的师德典范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师德一直被后世传颂。

据说,孔子在教书育人时,总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他与学生平等相待,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他注重塑造学生的品德,特别重视礼仪道德的教育。

孔子的师德典范影响深远,至今仍对教育工作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 谦虚好学的张老师张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但他从不因此而自大。

相反,他总是谦虚虚心地研究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经常参加教育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他还勤于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时刻追求进步。

张老师以其谦虚好学的态度成为校内校外学生和教师们研究的榜样。

3. 爱心传递的李老师李老师是一位非常关心学生的教师。

他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爱心和耐心。

他经常主动询问学生的研究和生活情况,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帮助。

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在李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学会了关心他人,传递爱心,形成了和谐的班级氛围。

4. 勇于创新的王老师王老师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教师。

他总是能够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他善于运用多媒体和互动式教学工具,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王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 持续进取的刘老师刘老师是一位追求卓越的教师。

他不断更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他经常参加教育研究和教学探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他还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并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其他教师。

刘老师的持续进取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动力,使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6. 身心健康的教师健康的身心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只有健康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

因此,教师要关注自己的饮食、运动和休息,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并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以上是六个关于教育师德师风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不同教师在师德方面的表现和影响,对于引导和激励现代教育工作者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政治理论学习资料

政治理论学习资料

(四)建好一套学习档案。学校要明确专 人做好学习档案的立卷归档,要将学习的工 作方案、学习记录、培训材料、活动的情况 报告、图片、影像资料等在学习后建档立卡, 做到学习文字有记录、活动有图片、声音有 影像等记载,并规范归档。
三、工作目标
(一)我校扎实抓好《巧家县教育局进一 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整改落实工作方案》的 贯彻落实,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宣传教育、 学习调研、建章立制等贯穿于各项工作,作 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 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形成人人 遵守制度、人人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
政治理论学习资料
2013年8月
新店镇中心学校支部编
主要内容
一、《新店镇中心学校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 习整改落实工作方案》 二、师德师风建设 (一)中国古代的师德规范 朱熹手订《白鹿洞教条》 (二)师德师风的要求 (三)师德师风首要是爱岗敬业
一、新店镇中心学校 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整改落实工作方案
爱岗敬业关键在于行动
爱岗敬业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应该是行动。 我们不要只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爱岗敬业关键在于行动
从自我做起,不要只要求别人 从做好每项工作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从每天做起,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从点滴做起,不要漂浮与浮燥 从遵守纪律做起,不要迟到早退、擅离职守 从尽职尽责做起,不要推托责任、争功诿过 从创造性工作做起,不要墨守成规、生搬硬套
(二)、现代的师德师风
(1)师德要求及内涵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 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 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 一。
师德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是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的影响与传承

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的影响与传承

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的影响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师德师风的影响与传承中国是个尊师重道、崇尚传统文化的国家,而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文化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师德师风的影响与传承,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出发,探讨传统文化对于师德师风影响以及如何传承。

一、以仁爱之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理念与师德师风的影响“仁者爱人、恶者不爱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作为教育者,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关系需要基于“仁”的理念来建立。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良好培养,更要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发扬所为教育者的“仁爱”气质,耐心听取学生的观点,因材施教,体贴、帮助学生。

这种以仁爱之心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矫正学生的思想行为,塑造学生成才道德形象,倡导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礼、义、廉、耻等传统观念对于师德师风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等观念也对师德师风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育者的身份本应起到示范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礼”的标准;有些教师学术不端、利欲熏心;有些教师甚至与学生发生不正当的关系,这是完全违背“廉”与“耻”的原则。

因此,学校应该在教师管理方面,不断加强对于这些传统观念的教育,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礼”、“义”、“廉”、“耻”的重要性,进而真正做到“以身示范”。

三、对师德师风的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源性文化,对于现代教育具备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礼乐教育等等,都在不断地为当今教育事业提供精神支持和智慧。

同时,教育者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注重对于作为血脉的文化传承,让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运用到自身的行为当中。

这不仅仅能够让教育事业更加和谐,而且能够让传统文化持续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师德师风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者只有在传承中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够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1. 引言1.1 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责任感、修养和榜样力量,对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起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儒家文化提倡仁爱之心,即心怀仁爱之心,待人宽厚仁义。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的重要角色,需要表现出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儒家文化还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该抱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尽职尽责地教育学生,不辜负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儒家文化提倡修养和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儒家文化强调树立榜样形象,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儒家传统文化为当代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对于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重要意义。

1.2 师德师风对教师的重要性师德师风是教师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操守。

师德师风的建立和培养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灵魂和本质所在,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一个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不仅能够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

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师德师风还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更加珍视教育事业,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注重培养和弘扬师德师风,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影响力。

2. 正文2.1 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儒家注重教育和修养。

古代儒家强调“教无常师”,即教育不分贵贱,不分长幼,这启示当代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儒家强调仁爱之心。

传统师德师风

传统师德师风

传统师德师风
中国古代讲师德的传统与风范,坚持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三原则作为师道的最高追求。

师者,必先修身;身正不易教人。

师最基本的修养在于诚实、仁爱。

诚实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品质。

教学中或对学生私下的一言一语,都必须诚恳可靠。

教师不宜以虚伪言论误导学生。

修身以诚,诚以成学。

仁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属性。

治学以仁为本,师生关系需要以慈祥仁爱的心态建立。

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要以亲人之恩相待,不分优劣。

朋友般的关怀和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

在内容方面,传统师风强调以礼业为主,渊博通达。

教书必须以道德修养为先,知识的传授要以德为地。

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

只有精深的学问和广博的见闻,才能使教学得心应手。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日常表现自己圣洁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教导学生。

言传身教,君子之风自然而能感染人。

这就是中国传统师德育人的精髓与核心所在。

师德师风的古文(一)

师德师风的古文(一)

师德师风的古文在古代的中国,师德师风一直被视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古人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也;风者,示范规范之行为也。

师风正,则学生成方;师风不正,则学生难上进。

下面将从古代文献中引述一些关于师德师风的篇章,以作为今人教育之鉴。

孔子曰:“为人师者,以其言为志,以其行为表。

”言必信,行必果,言与行俱则教可乐也。

教育者宜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学生之尊重与爱戴。

又曰:“为人师者,亦为治人者,不敢不慎矣。

”师者,教育仁者也。

治人者,整顿善染者也。

教育之道,须仁爱为本,以慎重为友。

慎独慎也,能够确保师风之正。

古书云:“师者,高帝之先也。

”高帝之先,有高尚之风,有崇高之德。

师者,高尚仁者也。

故孔子说:“其言善,不过也;其行善,不逾也。

”言行并重,不过不逾,如此方能成为高帝之先,成为学生之楷模。

《礼记》曰:“教学相长,德行取人。

”师道尊严,诲人不倦,德行高尚,范于师表。

师以德为先,教学相长,德行取人。

师者,人之导师,行为之楷模。

若师风不正,则教不得人心,教学相长便无从谈起。

三字经曰:“父母钟情,师友门庭。

”父母之恩,重于山海,师友之谊亦同。

师风之正,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

师风以亲以友,洎乎人心。

若师风倒塌,教不能倡人,教育何以成?在古人的观念中,师道尊严,师风端正,如同一面镜子,照出学生之品格和素养。

故曰:“言传身教,塑性立德。

”师者以言传道,以身作则,得学生之信服与顺从,方能潜移默化,奠定学风之基石。

古人兴学强阳同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者也,风者所以立身行表者也。

”言为道,行为表。

师以言为道,以行为表,教育学生,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师风师表之正,方能影响学生成才,立德立言立身。

综上所述,师德师风应当比肩而行,言行一致。

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所言必诚,所行必果。

师之高尚德行,学生学以致用。

师道尊严,师风端正,方能成风成化,学为人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师德师风古风演讲稿

师德师风古风演讲稿

师德师风古风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演讲人,我要和大家谈一谈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

在古代,师德师风就被视为教育的根本,为后人所推崇。

今天,我将以古风之词,表达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

愿大家能够和我一起,重拾古人的智慧,共同探讨教育之大道。

古人云:“凡教者,师也,师者,风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者就是师道正、风净雅的人。

在古代,教书育人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师德师风更是教育者的灵魂。

儒家提倡“以德立教”,孔子更是一位以身作则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孔子弟子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是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处世之道。

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教育者应有的高尚品质。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育者应当具备的道德底线,更是塑造学生成才的利器。

《孝经》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教育者应当像父母一样关爱学生,引导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

只有教育者本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育者的自律要求,更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规范。

在古代,教育者严格遵守师德师风的规范,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唐代李觏在《师表经》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规范:“务布德音,以例服人;顺质能剂,度假礼器;挥教远近,推顺师友”。

这段规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教育者应当注重品德修养,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他们,拉近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师德师风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召唤。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应当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推动教育的进步。

在古代,教书育人被看作是天职,儒家节俭讲究礼仪,尊重师长,尊敬知识,希望通过教育使社会更加文明和富强。

今天,我们也应当继承古人的智慧,重视师德师风的培养,推动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德师风相关内容或积极向上的古今诗词有哪些(一)

师德师风相关内容或积极向上的古今诗词有哪些(一)

师德师风相关内容或积极向上的古今诗词有哪些古代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师道,师风,师德的传承,通过古今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师德师风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今诗词中涉及师德师风或积极向上主题的经典之作。

关于师德师风的诗词1.《师恩深似海》明代大诗人于谦的这首诗表达了对师者恩德的感激之情,诗中借用了“师恩深似海”、“师德重如山”等重复对师德进行褒扬,道出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2.《论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中饱含了孔子对于师德统一的重视,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提倡做一个有德的人,以身作则,引导人们向善。

3.《教子经》其中有“示以辞,教以义,诲以诚,从以执,问以义”,强调了教育者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以诚信言教并重,这也是一种师德的体现。

积极向上的古今诗词1.《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的这首诗通过登高远眺的视角,表达了对于追求卓越、向上进取的精神追求。

其中“白云生处有人家,落日遥看两小峰”这句诗,寓意着远大的理想可以实现,只要有梦想、勇气和努力。

2.《庐山谣》汉代刘禹锡的《庐山谣》中“樵人不语自芳菲,水边粉黛冰人回”一句,表达了大自然和谐美好的景象,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雨霖铃》宋代柳宗元的《雨霖铃》一诗表达了对于命运无常,希望人们趋吉避凶,珍惜当下,不畏艰险,积极向上迎接未来的态度。

其“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句更是教人明辨是非,奋发向上。

古今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哲理,师德师风以及积极向上精神贯穿其中,为我们传递着正能量,激励着我们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我们应当在阅读这些诗词的同时,汲取其中的智慧,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积极向上的人。

跨越时空的智慧 古往今来的师德师风传承

跨越时空的智慧  古往今来的师德师风传承

跨越时空的智慧古往今来的师德师风传承跨越时空的智慧:古往今来的师德师风传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师道尊严和师生情谊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价值观。

古往今来,师德师风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将探讨古今师道的联系和共通之处,展示师德的智慧跨越时空,为未来的教育提供借鉴。

一、师德的相通师道尊严是从古代开始就有的观念。

在古代中国,师者教授学生,传承知识,同时也承担着教育引导和道德培养的责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强调师者应该以德育人,以高尚的品质和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同孔子所说:“君子亲其师,小人远其师。

”意思是高尚的人愿意接受教诲,而低贱的人不屑学习。

不仅在中国古代,其他文明中也存在类似的观念。

例如,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导师的作用。

柏拉图尤其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在《理想国》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教育体制,重点在于培养出有道德胸怀和思辨能力的统治者。

从古代到现代,师德的原则和理念基本没变。

对于一个合格的老师,除了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之外,他们还应具备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师风的力量超越了课程表和教学大纲,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

二、师德的传承与发展同样是道德底蕴的传承,古代的师道在现代不仅得到了传承,还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学术界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都使得师德师风成为辅导学生的重要环节。

当代教育中存在很多违背师德的现象,如教学不负责任、不尊重学生、滥用权力等。

面对这些问题,各国教育界纷纷提出了改进师德的方案,包括加强师德教育和引导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在中国,教育部门提倡“德技双馨”即师德与教育技能同等重要。

培养教师的教育技能的同时,重点加强师德教育,力求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具备高尚的师德。

另外,一些优秀教育家也提出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情感情绪能力,加强师生情谊的建立,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全球范围内,也有很多教育实践和研究旨在改进师德。

中国古代的师德师风

中国古代的师德师风

中国古代的师德师风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的师德师风非常重视,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从师德、师风的内涵、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现代教育中的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的师德凝聚着丰富的内涵。

师德强调教师应以德为先,以身作则。

古代教师被视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要以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师德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师德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师风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师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展示出的一种风范和风度。

古代的师风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注重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古代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他们善于以直观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熏陶。

古代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师德师风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师德师风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生处在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有限,往往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素养。

师德师风对于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师德师风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师德师风也能够提高教师的社会声誉和职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尽管古代的师德师风在现代教育中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开创德性伦理,是中华文化创造力、价值力、向心力的核心部分,如果以车轮比喻勇毅前行的中华文化,德性伦理则象征着车轮构造中的轴心部分,在车轮的诸多部件中纹丝不动,不会随着车轮一起转动。

关键字传统文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前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发展,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的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部分学校、个别教师的师德失范问题时有发生。

由于长期存在着道德泛化的传统,而教师作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表率和标杆,这些局部、个别、偶尔的师德失范问题就容易在社会上演变为舆论的热点和焦点,从而对教师群体形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事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我们更加应该用传统文化来涵养师德。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是相对城市来讲,农村师资和生源处于劣势。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个过程,用传统文化来涵养师德更是一个难题。

为此我们在农村中小学教室中开展了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和师德建设现状,发现问题。

调研5所农村中小学教师,调研情况如下: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保证,而当前有一些教师对提高师德修养认识不够,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书与育人分成两条线“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然而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舆论与错误导向下,18%的教师开始背离了这一基本职责,一些教师只重智育不重德育,主观认为,学生成绩好便是好学生,成绩差便是坏学生,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不求上进,缺乏进取心25%的教师只是把教书作为一种单纯的谋生职业。

因而教学中马虎应付,不去认真钻研教学业务,不去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不关注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趋势,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获取新教改相关信息,致使知识贫乏、观念陈旧、教学呆板,站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凭“教参”念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师德师风什么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什么是师风?师风就是老师的风度。

《北齐书;元文遥传》:“行恭少颇骄恣,文遥令与范阳卢思道交游。

文遥尝谓思道曰:‘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然白掷剧饮,甚得师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代常识之古代师德师风。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

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

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

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最早的师德标准古之学者必有师。

上古时代,很早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

但那时的教师是什么样,其风范若何,由于无文献记载,后人已很难稽考。

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

“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教师。

尧舜为什么要任命一个“司徒”呢?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社会风气不正、天下大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找个人出来管一管,怎么管?当时的说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

首先,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

“五教”是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

“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规律。

顺应着人的天性可以建构起社会伦理基础,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可以建立起社会道德标准,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谐社会的基础。

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五教”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识传授。

古代圣贤相信,只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处理好这五种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满、事业成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其次,“敬”、“敷”两字也值得回味。

“敬”是对教育者职业态度的要求,“圣贤进德修业,不离一敬”。

“敬”的反义词是“肆”,就是随意、放任、不负责任的意思,就是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敷”是传播、流布的意思,教师要传经布道,不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兼爱他人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这样的标准,尧舜最终选用契作了司徒,承担起育人的重任。

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

但作为教师,仅有高人一筹的才能是不够的。

关于契,《列女传》称“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

可见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为他治理过水灾,而在于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因而为当时和后世的人们所纪念。

契的秉性是“聪明而仁”,“聪明”是天赋,是见识;“仁”是爱心,是品格。

二者兼具,故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备”。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做教师。

契这个人,恐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后世树立起来的第一个师表风范,他身上体现出的“聪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视为我国最早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天下扰攘、充满纷争的年代,于是有百家诸子并起,为乱世开太平药方。

诸子其实都是职业教师,私人讲学,坐而论道,各有一班学生相追随。

诸子虽然不是别人任命出来的教师,但也应是循循善诱、谙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生徒前来追随呢?是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保存下来许多有关教育和教师的论述,虽吉光片羽,却弥足珍贵,其中很多经典的词语,被直接引用到后世制定的师德规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

“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业。

”(《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没想过到处去张贴招生广告,结果还是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学子向他问学。

对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话作一解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张来源于他的教育实践,“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教师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又怎么能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呢?孔子教导学生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自己也是这么去做的。

对此,孔子的学生子贡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在他的学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也是孔子被后人看作圣人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谈到的契的“聪明而仁”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可不可以说;;“仁且智”,是古代中国对于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最高追求?朱熹手订《白鹿洞教条》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刚刚出任南康军(今江西九江星子县)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决定在庐山东麓的白鹿洞创办书院。

在这里,他亲手制订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条》: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谨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特别纪念的一件大事。

由于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书院不但在其后数百年间弦歌不辍,发展成为“天下书院之首”,“代表了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胡适),并开启了近千年来古代书院的教育传统。

朱熹手订的这则《白鹿洞教条》,更是被历代教育家作为师德信条而奉持不渝。

例如明代大学者、教育家王阳明就曾说过:“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

“白鹿洞教条”系统梳理了古代先贤,尤其是先秦儒家关于教育问题的经典论述:首先,明确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张即是教育的宗旨,“学者学此而已”。

其次,将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书育人的门径。

并且强调说,前面四者,是为了穷理致知,属于认识的范畴,后面的“笃行”则是实践。

朱熹一向认为,《中庸》是孔子“传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题,值得终身品味。

此后,王阳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张,这些见解和主张,对于我们纠正当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后列出的“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笃行之事”,皆属实践范畴。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脱离实践,实践能提升人的认识,“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对于教育者自身而言,更应以此作为“规矩禁防”,在此过程中不断修身进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视天下无一物非吾心之当爱,无一事非吾职之所当为。

虽势在匹夫之贱,而所以尧舜其君、尧舜其民者,亦未尝不在吾之分内也。

”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师德规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论述。

明清书院的师德规范朱熹以后,他的门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据《白鹿洞教条》制订了一个既能为书院学生所应用又能对师长有所借鉴的《程董二先生学则》。

这个学则和《白鹿洞教条》一样,为明清两代的书院和官学普遍采用。

顺带说一下,古代书院和学校的“学则”,其称不一,又叫“教条”、“学则”、“轨范”、“揭示”、“规训”、“戒勉”等,实际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内容对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学校全体成员都有约束作用。

之所以对教师和学生不作分别的要求,依据的是《易经》上的一句话:“君子以朋友讲习”。

也就是说,在古代的学府里,师生之间应是朋友的关系,其主要教学(讲习)形式,即所谓“朋友聚会一番,精神收敛一番,讲论一番,道理开发一番”,这对于以做人教育为主的书院来说,更是如此。

相对于《白鹿洞教条》的微言大义,《程董二先生学则》则具体到了书院师生的日常起居和行为规范。

如“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等,其好处是便于操作执行和监督,但未免琐细,流于形式,容易使人舍本逐末。

所以朱熹在审定时似乎对此不以为然,以为这是“古人小学之遗意”,用来约束一下孩童还差不多,如果用来规范成年人,就不免过于浅陋了。

明清两代,沿袭宋代书院讲学风气,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励志清修,“濂洛诸儒此集成,虚堂遥应四山鸣”,书院教育遂有了较大的发展,渐渐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

对于化育人才、砥砺气节、涵泳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书院普遍重视学子修身进德,因此,选聘师长,最看重的一条就是道德操守。

清代学者戴震说:“讲学砥节,相语以道德,相勖以恭行。

自宋以来,书院之立,咸若是。

”可见,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硕儒,是很难成为书院士子们的人生导师的。

清代豫南书院对于教师师德订有四条规范: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讨以践实学也;其三,重师友以求夹持也;其四,谨交游以遵礼法也。

其中第三条,还特别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同堂共学,朝夕追随,赏奇析疑,互征心得”,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在一起互动交流,自由探究学问,教学相长,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亦名教中活泼泼地也”。

群玉书院中专门设有“亲师斋”,其铭曰:“主善为师德业所资,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亦趋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无涯。

”教师要抱一颗慈爱之心,使不听话的孩子能够敬重你,胆怯的孩子能够喜欢你,一天到晚都愿意追随你、亲近你。

用你高尚的人格长时间地熏陶滋养着孩子们,将会使他们终生受到教益。

这样的师德标准,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令人向往不已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白鹿洞教条”既是学生求知问学的条规,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的规范,两者是统一的。

对此,朱熹解释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这就是说,在教育实践中,教与学是统一的,古往今来教育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要实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将教育视为追求个人功利的手段。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