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跑第一向时,为什么要设定一个电流的最大值电压(50 μ A/ 胶)?
电流的平方和功率成正比。
电流增大,功率增大,放出的热量也随之增大,就会导致胶条的温度增加。
当温度超过 30 摄氏度时,缓冲液里的尿素就容易解离,产生一些极性分子,从而对等电聚焦产生影响。
4. 跑第一向时,为什么刚开始的电压比较低,而后逐渐增高?
刚开始时,体系内的带电小分子比较多(比如无机盐和双极性分子)。
所以在这个阶段,电流主要是由这些小分子的移动所产生的。
由于这些分子质量小,移动他们不需要很高的电压。
当这些小分子移动到他们的目的地时(无机盐移动到极性相反的电极;两性分子移动到对应的 pH 条带),体系内的蛋白质才开始肩负起运载电流的任务,逐渐向所对应的 pH 区域移动。
5. 跑第一向时,为什么会产生一条蓝色的条带,并逐渐向酸性端移动?
蓝色条带是缓冲液中痕量的溴酚蓝被聚焦所产生的。
溴酚蓝也是 pH 指示剂,当它移动到酸性区时( pH4 ),颜色会变成黄色。
溴酚蓝的这个移动过程大体上发生在极性小分子的聚焦之后,蛋白质大分子聚焦之前。
6. 跑第一向时,为什么电压总达不到预定值?
当上样量比较大时或体系内盐分比较多时,聚焦的电压有可能达不到所设定的数值。
7. 跑第一向时,在电压达到预定值后,电流为什么会降低?
当上样量比较少时,所有蛋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移动到所对应的 pH 值区域值,从而变成中性分子。
这样,体系的电阻越来越大,在恒定的电压下,电流就会越来越小。
8. 跑第一向时,为什么在两个电极丝附近有气泡产生?
等电聚焦完成后,所有的蛋白质都移动到了相应的 pI 值区域,而成为中心分子。
这是加在体系上的电压就开始电解水分子,在阳极产生氧气,在阴极产生氢气。
9. 重泡胀缓冲液(rehydration buffer)中的硫脲的作用是什么,双极性分子的作用是什么?硫脲的作用是增加蛋白质的溶解性,特别是碱性蛋白的溶解性。
双极性分子的作用也是增加蛋白质的溶解性。
当蛋白移动到相应的 pH 值后,就变成了中性分子。
而不带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容易聚集,从而降低其在随后的二向胶时的迁移效率,可能会造成竖的脱尾。
而硫脲和双极性小分子则会鉴定中性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防止它们的聚集。
10. 怎样估计 2D 胶上蛋白质点的分子量和 pI 值?
可以用 BioRad 生产的 2D 胶标准蛋白来校准。
也可以用体系内已知蛋白来做比对。
11. 为什么 2D 胶上的蛋白点有横的和竖的脱尾?
横的脱尾可能是: 1 )一向等电聚焦不完全; 2 )某些蛋白质本身的原因(糖蛋白); 3 )蛋白的丰度太高。
竖的脱尾是因为跑二向时,蛋白的溶解度不好。
12. 什么成分会影响 2D 胶的效果?
核酸,盐,去垢剂等等。
13. 2D 胶的上样量应该在什么范围?
上样量和样品有关。
样品内蛋白种类多的上样量要大些,这样每个点才有足够的量被检测到。
一般的全细胞裂解体系,上样量大概在 100 微克(银染)到 500 微克(考染)之间。
14. 我的蛋白质浓度很低,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浓缩?
蛋白质的浓缩有很多方法。
大致有超滤法,沉淀法和透析法。
超滤比较温和,对蛋白质不会有修饰和改变,蛋白的种类一般不会有丢失。
它的缺点是总样品的量可能会减少(被膜所吸附)。
另外超滤对样品的要求比较高。
甘油,去垢剂都会堵塞滤膜,影响超滤的效果。
沉淀法比较快速,容易操作,对盐,甘油,去垢剂的耐受性好。
缺点是可能会有部分种类的蛋白没有被沉淀下来(丢失)。
沉淀法中,又以 TCA 法最为普遍使用。
使用 TCA 法时,一定要用冷的纯丙酮清洗蛋白沉淀两次,去处残留的 TCA 和其他沉淀下来的杂质。
透析法只使用于量比较大的样品,量小时,操作困难。
透析法可以和超滤法联用。
先把样品透析到一个比较干净的环境(不含盐,甘油,去垢剂或其它杂质,比如碳酸氢氨溶液),然后再进行超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一、目的要求
(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
(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二、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单体和少量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通过化学催化剂(过硫酸铵),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为加速剂或光催化聚合作用形成的三维空间的高聚物。
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
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血清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般可分成12~25个组分。
因此适用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离,且分离效果好。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材料的特性
人工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化学体系的组成及功能:
Acr:丙烯酰胺
Bis:甲叉双丙烯酰胺
AP:过硫酸铵——化学催化剂
TEMED:四甲基乙二胺——加速剂
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SO32-带负电荷。
在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可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结合大量带负电荷的SDS,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了。
从而起到消除各蛋白质分子之间自身的电荷差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
(一)试剂
1、30%丙烯酰胺混合液(Acr:Bis 为29:1)称取丙烯酰胺(Acr)29g及甲叉丙烯酰胺(Bis)1.0g,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贮棕色瓶中于4℃保存,可用一个月。
2、1.5mol/L pH8.8 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三羟甲基甲烷(Tris)36.6g,加双蒸馏水至80ml使其溶解,调pH至8.8,然后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3、1.0mol/LpH6.8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Tris5.98g,加双蒸馏水至80ml,调pH6.8,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4、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称取Tris 6g、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850ml,调pH 至8.3,加蒸馏水到1000ml,4℃贮存。
用时可做10倍稀释。
5、10% 过硫酸铵(AP)(6)四甲基乙二胺(TEMED)或β-二甲基氨基丙腈(DMAPN)。
6、10%SDS(十二烷基磺酸钠)称取SDS 10g,加蒸馏水100ml使其溶解。
7、四甲基乙二胺(TEMED)
8、上样缓冲液取1.0mol/LpH6.8Tris-HCl缓冲液6.25ml,蔗糖10g,SDS 2.3g,1g/L溴酚蓝10ml,加蒸馏水溶解,混合至100ml。
9、考马斯亮蓝染色试剂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浓度为2.5g/L,用甲醇∶醋酸∶蒸馏水=5∶1∶5的溶液配制(V/V)。
10、脱色液:取冰醋酸7.5ml、甲醇5ml,加蒸馏水至100ml。
11、样品:人血清。
12、蛋白质分子量标志物市售中分子量蛋白质分子量标志物。
也可选择5种以上的已知分子量蛋白质自行配制,注意其分子量分布要能满足需要,各种蛋白质的浓度基本相等。
(二)仪器圆盘电泳槽(或垂直板电泳槽)、稳压稳流电泳仪、脱色摇床。
四、实验方法
(一)准备圆盘电泳槽、电泳仪。
(二)凝胶制备按下表分别配制分离胶和浓缩胶(此量可供2人用)
分离胶(12% 5ml) 浓缩胶(5% 2ml)
ddH2O 1.6ml 1.4ml
30%混合液 2.0ml 0.33ml
1.5mol/L pH8.8 Tris-HCl 1.3ml —
1.0mol/L pH6.8 Tris-HCl — 0.25ml
10%SDS 50µl 20µl
10%Ap 50µl 20µl
TEMED 4µl 4µl
注意:边配边平摇烧杯混匀,配好胶后迅速用滴管灌胶
(三)灌胶
1、先将胶管(5х90mm)封好底,将配制好的分离胶液灌注入胶管内,约70mm 高度(掌握分离胶的高度),在凝胶表面轻轻加一层正丁醇液(约3~4mm)。
用于隔绝空气,使胶面平整。
室温下静置约30~60min。
观察胶和正丁醇之间的界面,判断胶是否凝固。
要在确认分离胶彻底凝固后才开始配制浓缩胶。
2、分离胶凝固好后,倒掉覆盖在分离胶表面的正丁醇,并用去离子水冲洗一次,倒置吸净残留的水。
将配制好的浓缩胶液灌注入胶管内(约15mm),在凝胶表面轻轻加一层正丁醇液(约3~4mm),用于隔绝空气,使胶面平整。
室温下静置约30~60min。
观察胶和正丁醇之间的界面,判断胶是否凝固。
胶凝固好后,倒掉覆盖在胶表面的正丁醇,并用去离子水冲洗一次,倒置吸净残留的水,准备加样。
(四)样品预处理和加样
1、取血清0.1ml、上样缓冲液0.9ml,混匀,在沸水中煮沸5min。
2、将胶管封底去掉,放入圆盘电泳槽中,套紧,不能有空的孔,将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加入圆盘电泳
上、下槽中,电泳缓冲液要盖过胶管口,然后用微量加样器(或注射器)将样品10μl加到胶管胶面内。
(五)电泳上槽接负极,下槽接正极,先调电压为120v/浓缩胶,开始电泳,当指示染料进入分离胶后,将电压增加到80v/分离胶胶,继续电泳直至染料抵达距分离胶下端约1cm处,停止电泳,断开电源。
电泳时间约1.0~1.5h。
(六)考马斯亮蓝染色
电泳结束后,取出电泳胶管,用长注射器针剥胶,一边注水一边推胶,直至胶出。
将胶移至大培养皿中,精确量取并记录凝胶长度和指示染料的迁移距离(分离胶上缘到染料条带中心距离),然后将凝胶板浸入考马斯亮蓝染色液中0.5-
1h,再用脱色液脱色1~2天,至背景无色为止。
区带可作定性或定量分析。
(七)校正曲线的数据处理和分子量测定精确量取并记录染色后凝胶长度、各标志蛋白质和各待测蛋白质区带的迁移距离(分离胶上缘到各蛋白质区带中心)。
按下式计算各蛋白质的相对迁移率(Rm值)。
Rm =
在半对数纸上,以各标志蛋白质的Rm值为横坐标(普通尺度),相应的分子量为纵坐标(对数尺刻度)作图,即得分子量校正曲线。
根据各待测蛋白质的Rm 值,查此校正曲线,可求各待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五、注意事项
1.制胶过程中用正丁醇封住胶面是为了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对凝胶聚合的抑制作用。
2.本法也适合于其他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分析。
上样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出现过载现象。
尤其是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在蛋白质浓度过高时,染料与蛋白质的氨基(-NH)形成的静电键不稳定,其结合不符合Beer定律,使蛋白质量不准确。
3.Acr和Bis有神经毒性,可经皮肤、呼吸道等吸收,故操作时要注意保护。
附表1 分子量范围与凝胶浓度的关系
蛋白质核酸(RNA)
分子量范围适用的凝胶浓度/(%) 分子量范围适用的凝胶浓度/(%)
<104 20-30 <104 15–20
1-4×104 15-20 104–105 5-10
1-5×104-1×105 10-15 105-2×106 2-2.6
1×105 5-10 >5×10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