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5. 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黑板、投影仪、音响等教学工具,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正常运行和效果呈现。
6. 学习任务单: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列出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阅读诗歌、分析意境、思考问题等,帮助学生有序地进行学习。
7. 教学反馈表:准备一份教学反馈表,用于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意见,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改进教学方法。
5. 题目:请结合诗句,分析《十五夜望月》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十五夜望月》一诗的结构特点是清晰、有序。诗中按照时间顺序,从夜晚的月亮开始,逐步展开对月夜景象的描绘,最后引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整个结构清晰、有序,让人容易理解诗中的内容和情感。
5. 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激发创新思维:在诗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发挥创新思维,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首先,我会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消化和理解。其次,我会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成长的过程,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十五夜望月》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我会采用讲授法来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背景知识和诗歌的基本结构。通过讲解,学生可以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视频:播放关于月亮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月亮的运动规律,为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3)在线工具:使用在线字典和翻译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难句。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1)李白《静夜思》:通过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月亮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2)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高楼远眺的景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阅读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其次,在讲授新课时,我详细介绍了古诗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和结构。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设计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我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第3课《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3课《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背诵传统节日诗:《春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乞巧》《寒食》2.教师谈话引入:在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3.教师引出课题: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

学习任务二:诵读古诗提炼方法1.理解诗题(1)从字面意思理解。

(“十五夜”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这里点明时间。

“望月”点明事件。

)(2)由诗题引发思考。

通过诗题,我们知道了是谁在望月亮,那他又是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从诗中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观,重点指导。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3.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①从课题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②简介诗人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

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4.完成学习卡学习任务三:诵读古诗,感知诗意1.朗读古诗,读通读顺。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学生按要求朗读。

(1)教师指导: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栖、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

4.通过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先抽查学生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再齐背。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在我国古代围绕着传统节日创作的古诗举不胜举,这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之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板书诗题: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理解诗题。

(1)从字面含义理解诗题。

明确:“十五夜”即中秋节的夜晚,点明了时间。

“望月”点明了事件。

(2)引导学生由诗题引起思考。

预设:“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题想到以下问题:诗人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中秋节望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交流想法,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2.简介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介绍作者。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曾官至陕州司马。

其乐府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

有《王司马集》。

(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全唐诗》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诗人独吟。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预设:“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滨逊勇敢、坚韧、自强的精神,培养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笛福,作品简介,时代背景。

2. 故事梗概:鲁滨逊漂流荒岛,建房定居,种植粮食,驯养动物,与土著人交往,最后获救回国。

3. 人物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韧、智慧、自强等。

4. 作品主题:人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坚韧、智慧地生存下去,实现自我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情节,分析鲁滨逊的人物性格特点,探讨作品主题。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从鲁滨逊的经历中汲取勇敢、坚韧、自强的精神力量,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鲁滨逊漂流记》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笛福,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精读: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重点章节,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交流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鲁滨逊的经历,探讨作品主题。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写作、绘画等拓展活动,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鲁滨逊勇敢、坚韧、自强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作品主题、教学重点与难点等。

七、作业设计1. 必做题:撰写一篇关于鲁滨逊人物性格分析的短文,不少于500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跌宕有致的小结,构成了情味隽永的诗的艺术,是寄情田园中难得见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 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和蕴含的感情。

3.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月”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积累,通过背诵不同的诗句,体会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明月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古诗,理解诗意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正音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注意指导“地”、“庭”、“种”、“郎”的读音。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画面和情境。

)2. 简介诗人及背景。

(1)教师简介诗人王建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诗人的济世抱负无法实现。

在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时刻,诗人借助望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出示图片并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一幅幽静的夜晚里,月光洒在庭院地上的美丽画面。

)(2)教师提问: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明月之美?请用笔在相应的诗句下做出批注。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分为上下两阕,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3. 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 诗歌情感:诗歌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古诗鉴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中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十五夜望月》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古典文化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五夜望月》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十五夜望月》2. 诗歌作者: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八句,上下两阕5. 诗歌意境:月色、景色、情感6. 诗歌情感:思乡之情、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4.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5.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6.激励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本节课将使用《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教科书,学生需提前预习课文《十五夜望月》,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唐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对比阅读《静夜思》等其他古诗,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月亮的描绘,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5.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十五夜望月》的知识点,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意境等。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解读古诗的能力。
6.情感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对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和责任感。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古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5.诗歌创作:请以《十五夜望月》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要求表达出你对月亮的情感和思考。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亮的情感和思考。
-诗歌对比分析:请选择一首与《十五夜望月》意境相似的古诗,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首诗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歌背景:张九龄、唐代、思念家乡3. 诗句解析:意义、韵律美、意境美4. 诗歌鉴赏:朗读、品味、想象5. 情感体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中秋节夜晚望着明亮的圆月,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能欣赏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能够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诗中的意境。

4.能够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欣赏古诗的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难点: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的意境。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记忆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讨论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诗的意思。

4.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欣赏古诗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

2.参考资料: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音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中秋节的传统和意义,引出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这首诗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的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讨论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意思。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实验: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月饼,体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古诗中月色的理解和感受。
(4)游戏:设计一个古诗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记忆《十五夜望月》和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和作者背景。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古诗的赏析和情感理解。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十五夜望月》的背景和作者。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古诗的赏析和情感理解。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古诗《十五夜望月》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中秋夜月色明亮的景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对古诗的解读、诗句赏析和情感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积累传统节日诗词。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时数: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法:讲授法教学资源利用:希沃白板5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大约从唐朝开始,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

人们在欣赏美丽的月亮的同时,也把节日和食物、和神话故事、和诗词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说到食物,中秋节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说到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是人人皆知的;说到诗词,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冠绝古今、李白的《古朗月行》脍炙人口、苏轼的《水调歌头》万口传诵。

今天咱们读的这首《十五夜望月》,也和中秋节有关。

二、初读感悟1.了解诗人王建2.范读规范字音三、再读深入1.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就是庭中,庭院中。

地白是说皎洁的月光照在庭院里的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霜。

2.冷露无声湿桂花。

秋天的露水点点无声,打湿了院子里的桂花。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今天夜里,明月当空,世上的人们全都抬头仰望,不知道这秋日的情思会落到谁的家里呢?4.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出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巩固提高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描绘了一个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惆怅的心情。

2.写作特点: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寂寥冷清的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五、课外拓展1.积累诗词2.歌曲水调歌头六、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1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a.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古诗的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
b. 视频:播放一些与古诗相关的视频,如古诗朗诵、古诗解读等,以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
c.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古诗鉴赏网站、古诗翻译工具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
2. 观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观察可以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对课堂活动的反应等方面。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测试: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进行一次小测试,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测试可以包括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对古诗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古诗意象的分析等方面。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同时,测试也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听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古诗朗诵和背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 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如古诗鉴赏网站、古诗翻译工具等,进一步学习和鉴赏古诗。
3)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朗诵比赛或作文比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如《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国文学史》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
5) 鼓励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十五夜望月》中,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思念之情?
答案:诗人通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了思念之情。
2. 例题2:《马诗》中,诗人通过对马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和背诵,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展示古诗的背景知识、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知古诗。
2. 教学软件:教师使用教学软件,如古诗鉴赏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在行为习惯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喜欢参与课堂活动,但可能在自我管理能力和专注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可能会受到他们自己的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同时也需要通过互动和参与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这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非常适合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古诗。
2. 《中国古代诗歌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古诗文网、古诗文学习网等,查找更多关于古诗的资料和解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3.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古诗朗诵比赛,通过朗诵和表演,提高自己对古诗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古诗,通过亲身体验古诗的创作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5. 学生可以加入学校或社区的古诗学习小组,与同学一起学习、交流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3. 请结合诗句,分析《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杜牧;2.理解诗中描写的月亮的形象和意境;3.掌握诗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优美诗文的喜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和解读《十五夜望月》中的意境;2.学习和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搭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认知框架;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学习1.进行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十五夜望月》的诗文材料;2.图文结合,呈现《十五夜望月》的诗句及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和思考;3.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背景故事,介绍作者杜牧;4.分段解读诗文,让学生理解每个诗句的含义;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与表演1.按照学生不同的理解角度,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十五夜望月》的看法;2.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表演,展示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3.教师点评每组表演,引导学生学习他人优点,提高自身表达能力;4.课堂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

第三课时:创作与分享1.要求学生以《十五夜望月》为灵感,进行自由联想和创作,写下自己的感想或小诗;2.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赏析和评价;3.老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4.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善作品并递交给老师。

四、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不仅学会了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创作分享,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感受古诗之余,也要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中的诗句,分析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月夜下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月夜美景的兴趣,导入新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做好笔记。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句,品味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月夜下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2. 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案设计本文是一篇有关秋思的诗歌,诗人王建通过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十五之夜的“望”引出对景物的描写,既用语言描摹了环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思绪。

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时数:1教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
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
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

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