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难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可见,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什么重大的变革?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简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2.观察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稿【知识体系简析】春秋战国,是“革新的时代”(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卜宪群《中国通史》)。
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
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百家争鸣时代,中国由此将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使学生认识改革是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
(2)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通过长平之战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的特点,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通过都江堰工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感受兴修水利工程由古至今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2、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上新教材第二单元的第四个学习点。
从新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本单元共有五个学习点,合起来讲述夏、商和周(西周、东周)的历史发展。
其中后三个学习点((《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的内容合起来讲述东周政局演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故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只讲述东周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述战国七雄的形成,突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通过介绍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内容,呈现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的变化。
由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本课的教学难点,可定为知商鞅变法,晓列国变法;知长平之战,晓战国战争,用“以微知著”的思路,展开“知秦国崛起,晓战国变化”的教学。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多数兴趣爱好广泛,自主意识比较强烈。
不过,知识累积相对薄弱,同时缺少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的引导。
针对教材里介绍的历史人物如:商鞅、李冰,他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影响;对都江堰的结构、功用等问题的认识就明显不足了!所以有必要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补充和讲解,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时空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和进一步推广,社会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任用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③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3)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外江用于。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
预习填空答案:一、晋国;韩、赵、魏;齐、楚、秦、燕、赵、魏、韩;纸上谈兵二、铁制农具;牛耕;生产力;富国强兵;秦孝公;商鞅;县制;世袭特权;户籍;严明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三、李冰;岷江;灌溉;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最新人教版
百家争鸣
治国方略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荀子
战国
墨子
庄子
韩非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地位
思想收录
《论语》
孔子和儒家学说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
材料一 仁者爱人。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
名片
姓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国籍
楚国
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
地位
作品
《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和《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材料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失马
祸
老子和《道德经》
材料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大体方位,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造、功能和作用,从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XXX、XXX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重点)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难点)【法律渗透】土地法、旅游条例【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阐发会商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图片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XXX、魏、韩2、著名战争:桂陵之战(魏--齐--赵)、马陵之战(魏--齐--韩)、长平之战(秦--XXX)。
(二)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目的: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层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层和农夫阶层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出示XXX及都江堰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都江堰建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如何的?讲解为什么XXX要在这个中央建筑呢?它是如何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XXX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不能。德治思想并不 适用于动荡、转型的春秋 战国时期,很难帮助国君 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 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
(3)教育主张:①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促进教育发展…) ②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完成 孔子的资料卡。 个人简介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优良品德与行为准则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用自己的感受推及他人
材料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均节选自《论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兴于春秋
老子 孔子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文化大繁荣
流派
儒家—孟子、荀子
百
墨家—墨子
家
盛于战国 道家—庄子
争 鸣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影响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考真题
1.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 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 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形势图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3年。后来 赵王改派赵括为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骄傲轻敌,导致赵军大败。 结果赵括被射死,赵军投降。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240个年幼士 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40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问题3:结合课本,谈谈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 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7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⑤秦国各地的长度、重量、容器不一样,不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也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针对秦国种种落后的现象,商鞅是如何废旧立新,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内容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 挺了过来,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 奇迹。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7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七雄并立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战争之变)
大变革
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制度之变) 铁兴器修牛水耕利的(推都广江堰)(生产之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36张PPT 2份视频素材) (共3份打包)
景 过
程 七 雄
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时期的战争
目的
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特点 战役 过程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
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
赵
桂陵
桂陵之战时,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 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
救 赵
魏 庞涓
大梁
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 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 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公元前260年 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40 多万人被坑杀,只有200多个不满13岁的未成 年人被放回去报信。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 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 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 攻了。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晋
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不同?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燕 赵
齐
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
秦
魏
韩 楚
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有何不同?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 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就是说强大的诸侯 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 拓展疆域,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 争。战争的规模比较大,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要大于春秋时期。但通 过这些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国家统一的趋势得到加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选择题:
第7课主要讲述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A. 秦朝
B. 汉朝(正确答案)
C. 唐朝
D. 明朝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A. 刘邦(正确答案)
B. 项羽
C. 刘备
D. 孙权
汉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制度?
A. 分封制
B. 郡县制(正确答案)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汉朝的哪位皇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A. 汉高祖
B. 汉武帝(正确答案)
C. 汉光武帝
D. 汉明帝
汉朝与哪个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A. 匈奴(正确答案)
B. 日本
C. 朝鲜
D. 越南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 长安(正确答案)
B. 洛阳
C. 南京
D. 北京
汉朝时期,哪位历史人物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
A. 张骞(正确答案)
B. 班超
C. 卫青
D. 霍去病
汉朝的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作品。
以下哪部作品是汉朝时期的?
A. 《史记》(正确答案)
B. 《资治通鉴》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汉朝时期,科技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以下哪项科技成就是汉朝时期的?
A. 造纸术的改进(正确答案)
B. 火药的发明
C. 指南针的发明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百家争鸣课时任务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必背重点1.老子与孔子2.百家争鸣(1)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2)主要学派(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争辩。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材问题解答【P40材料研读】“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含义是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了;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43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政 治 大 变 革
各国变 法运动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典型 商鞅 变法 内 容 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第 7 课 大变革的时代
生产 工具 和 生产 技术 大 变革
铁农具: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牛耕:至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在岷江中游修都江堰
土地利用率 和 农作物产量 显著提高
土地原属国家所有→奴隶主把新开垦的土地作为私有 财产并出租→成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成为农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2、学习探究新课
1、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后学生思考: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范围扩大。
(器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其次是冶铁业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顺应而来的封建制度确立。通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四、达标检测
测验题目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请回答: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教案序号
7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课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李冰父子像》
(1)、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新人教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时期出现牛耕,到时牛耕进一步推广。
2、时期,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工程,都江堰消除了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4、思考:“动脑筋”一(第37页)、二(第39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课本有关铁农具图,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为什么是牛耕?第二子目:著名的都江堰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3、畅谈:李冰和都江堰第三子目:商鞅变法1、选生表演本课导言“立木为信”的故事,师即兴提问: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这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2、分组讨论,把握角色心理和语言,然后分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三组,各组派4—5名代表上台,演绎一下“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最新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讲解精品课件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fēnliè)的趋 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第二十三页,共26页。
5.商鞅变法措施(cuòshī)中, 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 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赵廉 括颇
第五页,共26页。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zhànzhēng)体现出的时 代
特征有何不同?
时期
目的
规模
会盟(hu兵ì力m少én在ɡ短) 时 春秋 称霸 间内决定(juédìng)
胜负
兼并 兵力多,时
战国
统一 间长,死伤多
第六页,共26页。
影响
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
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问题(wèntí)思 考?
度量衡。
确立封建(fēngjiàn)土
地私有制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国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富
3.军事(jū奖n励shì军功):
军队战斗力增
兵
强
强
第十三页,共26页。
(lì mù)
为立 信木
你知道“立木为信”的故事吗?商鞅 这样(zhèyàng)做的目的是什么?
第十五页,共26页。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 贵族诬告(wūgào)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第九页,共26页。
奴隶主
奴隶
新兴 (xīnxīng) 地农主 民
第十页,共26页。
我虽然成了大地主,但是,我所 有(suǒyǒu)的土地都是非法的。我是 吃不好,睡不好,时刻担心土地变没 了。要是国君可以让我们的私田合法 化就好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结合资料1、2,你认为战国青铜器铜冰鉴的主人应该是平民还是贵族?如果是贵族,会是哪一个阶层的贵族?
预设答案:贵族(天子)。最后答案是曾侯乙。
问题8
看地图(战国前期与战国后期地图),结合书本31页史实内容,寻变化预设答案: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结论分封制到战国已崩溃。
问题9
结合资料3,你可以看出诸侯国变化的什么趋势?预设答案:数量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战国七雄。
投影《战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表格,播放《长战之战》视频,让学生结合原来的认识及从视频中提取的历史信息,并以战国战争与春秋战争对比,师生讨论与归纳战国战争的特点。板书展示:战况:激烈(兼并战争,你死我亡)
探究战国战争特点的问题设计
问题编号
具体内容
问题3
你知道哪些战国时期的战争?预设答案:依据学生的认识,来决定教师讲多少。《战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表格。重点讲述“长平之战”
问题4
观看《长平之战》视频(约2分钟),从中得出战国战国的哪些特点?
预设答案:惨烈,坑杀了四十多万人;智谋,军事谋略的运用对战争影响非常大;规模大,双方应以几十万或上百万人参战等等。
问题5
秦国为什么一要坑杀了赵国投降的这四十多万人?预设答案:怕降兵造反,所以一定让他们死等。结论:战国的战争是你死我亡
问题11
请你讨论:哪些资源(资本)是(战争)胜利的保障?预设答案:财力物力(国富);人力人才(兵强);制度谋略(制明);管理奖惩(治严)。结论社会剧变促进变法改革成为诸侯国求存发展的应变举措
问题12
你认识秦各位阶层中(平民、国君、贵族、将士、地主),谁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点赞,并说明理由预设答案:平民、国君、将士、地主。学生在能结合内容说出理由过程中,实际已将变法内容的影响作了具体的理解,言之成理就可以。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三篇
《大变革的时代》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课题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主备人 备注栏(教师填写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标注学习重点及修改错题) 课型新授课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目标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法指导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学习过程 【对照学案,自主学习】: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被 、 、 三家瓜分。
2.田氏代齐 齐国大夫由田氏取代3.战国七雄 、 、 、 、 、 、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4.兼并战争(1)概况: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2)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著名战役: 、 、(4)影响: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 、 、 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尤其是地处西部的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1)背景:①战国时期,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的势力增强。
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 年,秦孝公时期(4)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思想)(5)内容政治 ① ② ③④①经济②③军事(6)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7)意义:使秦国的实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8)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改革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③敢于同旧势力斗争;④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⑤商鞅有革新的魄力。
(9)商鞅变法的启示:①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和进步;②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③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④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 战国 春秋 春秋 春秋
动 脑 筋: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 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 明了什么?
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守旧贵族的反对,商 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 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 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 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 国家。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 地主阶级改革
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
商鞅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 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 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各国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 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 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想法:带来了灾难,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国家统一,过上和平、安 定的生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商鞅变法
1、铁农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 战国时期,范围扩大。
2、牛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作用?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图 说 历 史
商鞅舌战
变治 国世 不不 法一 古道
商鞅曰:“……苟可以强国,不法其 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图 说 历 史
立 木 为 信
你知道‚立木为信‛的故事吗?商鞅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领导人支持
2.有群众基础,老百姓支持 3.商鞅个人的决心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 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 行改革的?(P33)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 构成
3 功能
4 影响
防洪、灌溉、水运等。
天府之国;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小结:社会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铁器和牛 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 的修筑 各国变法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诸侯国的主要变化:晋 韩 魏 赵 分 晋 楚 宋 吴 越 齐 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赵 赵 赵括取 我坚守不出! 括 王 赵 代廉颇! 你能奈何? 廉 我天下 颇 我离间!
白 起 秦
赵 括
无敌!
纸上谈兵!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 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 抵御秦军的进攻。
秦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战国七雄:
燕 赵 秦
魏 韩 楚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战车
战国武士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赵
庞涓,快 回来! 桂陵
救命啊!
齐
桂陵之战
大梁 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古堰岷江古法截流之——杩槎(cha)和竹笼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 沙 控制内江的喉 咙
美丽的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 地点: 四川 岷江中游 • 修建者: 李冰(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 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的原因:
1 背景
1.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目的
根 本 原 因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 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5)内容:
1.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1、东周分为 春秋 和 战国 两个时期。 齐桓公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_________、
秦穆公 晋文公 楚庄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1.观察战国形势图, 其中①、②、③、④ 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 大夫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作用: 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
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研读: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 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动 脑 筋: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 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 桑,将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并进 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发展。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
秦国变法舌战图
秦孝公
旧 贵 族 改 革 派
商鞅
百 姓 立木为信
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 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图 说 历 史 孝 公 求 贤 商 鞅 入 秦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
图 说 历 史
秦孝公与商鞅谈话图
生 产 技 术 的 改 进
新 兴 地 主 阶 级 出 现
商 鞅 变 法
中 国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动 脑 筋: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故事,哪些是出自 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春秋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
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5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以及性质
1)、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 得以建立。 2)、奖励耕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 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 力。 4)、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一、公平无私,赏罚分明; 二、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三、取信于民。
动 脑 筋: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修建的呢?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功能: 大型水利工程
影响:都江堰是一座……。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商鞅变法发生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 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6.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 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 社会状况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时期
主要 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 国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魏、齐 秦、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纸上谈兵 东方六国无力抵 御秦军的进攻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动 脑 筋:
问题思考?(P32)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 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齐
魏 马陵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减灶计: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
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出兵 围魏救韩。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 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 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 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 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 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 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 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 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及魏军主力被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