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之中医诊断学要点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1望神①得神:健康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

→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

→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傻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3望面色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

无阴虚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黄胖:脾虚湿盛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寒痛淤惊+气滞)青紫:血瘀青黄、苍黄:肝郁脾虚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

(寒痛淤虚+水饮)面黑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黧黑:淤4望形态形体胖瘦: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形气有余;形体胖瘦,食少:形胜气虚;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大肉尽脱: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姿态异常:喜仰,但坐不得卧:心衰,肺气肿。

(了解)异常动作:颤动者:外感:动风预兆;内伤:虚风内动;抽搐、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症,是指医生通过四诊,八纲,辩证结合病人自身感受的病情,所得到的综合结果,他由一组相关的症状构成,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和变化过程的病理本质,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发病原因 ,发病位置 ,疾病性质以及严重程度.
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 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
(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着《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着《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文档介绍:二、诊断学原则1。

审察内外,整体察病2。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3。

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一、整体望诊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望神1.得神2.失神3.假神4.神气不足5.神志异常(二)望色1.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3.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咳嗽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它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医特有的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诊察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和辨证用药。

四诊合参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四个环节来获取病情信息,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脉诊、舌诊、嗅诊)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辨证用药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结果,因此在诊断时要从整体层面进行分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强调病因与病机的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诊断学还注重临床经验和观察技巧的积累,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来获取病情信息,从而指导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和诊断学。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体内的因素,如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是指体外的因素,如气候、环境、疫情等。

病机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病位、病机和病势三个方面。

病位是指疾病的发生部位,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势是指疾病的变化趋势和预后情况。

诊断学是根据病因学和病机学的理论,通过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治的方法,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

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疾病的起病时间、病情变化、症状表现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舌、面部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局部组织等来了解病情。

这些诊察手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学基础重点

中医学基础重点

中医学基础重点
以下是关于中医学基础重点的内容。


中医学基础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用于阐述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生理、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则是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各脏腑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对人体内脏器官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阐述。

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

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对人体经络系统功能的阐述,包括经脉、络脉、孙脉和穴位。

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到运行气血、防御外邪、调节阴阳、沟通上下、传导感应等作用。

4.病因病机学说:病因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规律。

病因包括六欲、七情、邪气、痰饮、瘀血等,病机则涉及邪正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等。

5.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了解病人的病情、病性和病位。

6.防治法则:中医防治法则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方面。

预防为主,包括调养精神、增强体质、生活起居、药物预防等;治疗则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康复则是对慢性病、术后康复及残疾者进行调养、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


以上是中医学基础的重点内容。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问诊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和原则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是中医临床实践和诊断的基石。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特点和所属的证候,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兼顾病因和病理变化中医诊断学强调对病因和病理变化的综合分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环境因素、情绪因素、饮食因素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病史等,分析病因的复杂性。

中医诊断学也强调对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分析。

中医通过病史询问、望诊、闻诊、切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各种体征和症状,以及特定的脏腑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三、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学强调通过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确定疾病的特点和所属的证候,为治疗提供指导。

综合分析是指根据病史询问、望诊、闻诊、切诊等方法,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问诊资料等,分析病情的整体性和疾病的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所属的证候,进而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等。

四、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诊断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四诊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它们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从而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腹音等,了解病情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舒适感等,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了解疾病的脉搏变化。

以上就是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的主要内容。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一、名词解释1、失神失神即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失神的表现是: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2、撮空理线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如同理线。

3、循衣摸床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抚摸衣被、床沿等。

4、假神指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

假神的表现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

5、除中指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

6、主色其肤色、面色一生不变者,称为“主色”。

7、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会相应变化,称为“客色”。

8、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称为“郑声”。

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症。

9、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10、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称为“金破不鸣”。

11、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交相袭肺;或痰浊壅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称为“金实不鸣”。

12、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兼见潮红、颧红等,属阴虚或气阴两虚。

13、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者,称为“自汗”。

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或气虚。

14、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15、举按寻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求脉象的一种手法。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为“举”;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称为“按”;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称为“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神
失神
假神
望诊: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望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皮肤、口唇、甲 床等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 面部颜色与光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面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望色:首先应区分常色与病色
• 常色:指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我 国人的常色为: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西医与中医的诊断过程和方法
西医: 问 Histroy inquiry 望、触、叩、听
Physical examination 实验室检查
Lab tests 特殊检查
Special tests • ECG X-ray CT NMR
PET
中医 望、闻、问、切
步骤: • 望 Inspection • 问 Inquiry • 闻 Auscultation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诊断的目标——是辨 “证”,而不是辨“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与“证”的区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疾病是一个过程
潜伏期
恶化 慢性期
高峰期 前驱期
恢复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患者的 综合病理状态
证的实质是注重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 病理变化:同病异治
证I 方I
证II
证III
方II
方III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证的实质是注重疾病的个体差异:同 病异治
患者1—证1
患者2—证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典型临床表现的 概括,其实质是注重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理变 化以及疾病的个体差异
外感表寒证 解表发汗
死亡 慢性
热证
痊愈 虚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解读补气法的作用原理
纳少 腹胀 便溏
消化吸收 促进消化吸 收
心慌 动则气喘 循环低下 循环加强 面色晄白苔白
倦怠无力 气短 功能减退 整体功能加
懒言 语声低微

畏寒肢冷小便 代谢状态 代谢加强 清长
加强 修复 功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Hale Waihona Puke 联系改正。解读发汗法的原理:
扩张皮肤血管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肾上腺皮质系 统兴奋 保护消化系统
人体免疫器官 无严重后果 血液循环加快
机体代谢加强
消化吸收增强
利用人体自身免 疫杀灭病源微生 物 调动资源
保障机体功能
提供营养支持
目标是患者——患了病的人——不是病源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热证:高热 口渴 舌干苔黄 脉数 斑疹 局部 红肿 热痛 化脓 治法:清热 泻火 凉血 解毒
证I 方I
证II
证III
方II
方III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中药的应用是以“证”为目标的诊断 治疗模式!
• 以“病”的治疗思路指导中药的应用, 常常适得其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Antibiotics abuse-resistance-toleranc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如何进行诊断——如何辨 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诊断——辨证
• 辨证: 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获得患者 患病的资料,然后进行分析辨别患者所患疾病的 病因、病性、病位(邪气)等,同时需要对患者 的抗病能力(正气)进行分析判定。据此确定针 对患者就诊时的(实时的,real time)、针对患者 个体差异(量体裁衣式,tailor medicine,个体化, individualized medicine)的动态治疗方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诊断的方法——四诊
• 望 Inspection • 问 Inquiry • 闻 Auscultation & Olfaction • 切 Palpitation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望诊
全身望诊: • 神 Shen: vitality • 色 Complexion • 形 Physical build • 态 Posture
Olfaction • 切 Palpitation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诊断学原理
•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中医学脏腑学说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理论 依据之一。即认为在机体内部发生的生理 和病理变化会反映于机体的外部。
• 司外揣内 中医学的方法学特征之一。即通过研究外 部可获得的症状及体征等以探测、了解机 体内部脏器的功能状况。
• 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 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所
作的相应变化称之为客色。 如:春→稍青;夏→稍红;长夏→稍黄;秋→稍 白;冬→稍黑;四季皆黄。 • 主色和客色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白色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主病:虚证,寒证,气脱。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指整个人 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常从 神志,思维,精神状态等考察
望神:即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神志是否 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呼吸是否调匀等。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将病人分为“有神”, “失神”和“假神”
望诊: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生津,凉 外感表血寒证 解解表毒发,汗清

热证
死亡 慢性
痊愈 虚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解读清热 生津 凉血 解毒
清热 生津 凉血 解毒
退热 抗炎
维持体液
保护人体重 要的组织器 官
保护血管 抑制病源微 保护神经 生物
抑制病源微 生物
虚证:倦怠无力 气短懒言 语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低微 动则气喘 面色晄白 纳少 便溏 自汗 脉弱 苔白 治法:补气健脾
死亡
证1 慢性
证3 证2
痊愈
上呼吸道感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外感表证
肺实热证
死亡 慢性
恢复期 虚症
为什么寒 的时候发
汗?
外感表寒证 解表发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外感表寒证:恶寒 发热 头痛 身痛苔白 脉浮 无汗:表虚 有汗:表实
死亡
慢性
热证
痊愈 虚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