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温和降水教学案

合集下载

《气温与降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气温与降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气温与降水》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2.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3. 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4. 能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二、进修内容1. 气温的观点及测量方法;2. 降水的观点及测量方法;3. 气温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气象资料和气象预报,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我们平时生活的重要性。

2. 进修气温和降水的观点及测量方法: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学生可以通过温度计来测量气温,了解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规律。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液滴或固体颗粒后落到地面的现象,包括雨、雪、雾、露等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雨量计来测量降水量,了解不同季节和地区的降水量差别。

3. 探讨气温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气温和降水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对植被发展、动物生存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温和降水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探讨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

5. 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观点及测量方法,认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四、课后作业1. 观察当地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记录并分析其规律;2. 查阅资料,了解气候变化对举世生态系统的影响;3. 小组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或农业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影响;2. 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气温和降水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环保认识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气温和降水导学案》

《气温和降水导学案》

《气温和降水》导学案一、导入天气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气温和降水对天气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天气的影响;2.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3. 探究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干系。

三、进修内容1. 气温的影响: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高温会导致炎热的天气,低温则会让人感到寒冷。

2. 降水的影响: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而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3. 气温和降水的干系:气温和降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干系,气温的升降会直接影响降水的形式和量。

四、进修过程1. 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 降水的测量方法:降水量通常用毫米或英寸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雨量计来测量降水量。

3. 实验探究:利用实验装置模拟不同气温下的降水情况,观察气温对降水形式和量的影响。

4.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干系,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和降水对天气的影响,掌握了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并深入探究了它们之间的干系。

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将更加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六、作业安置1. 观察当天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2. 写一篇关于气温和降水干系的小议论文,包括你的观察和想法。

七、拓展延伸1. 钻研气温和降水对植物发展的影响;2. 调查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气温和降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气象常识。

愿大家成为未来的气象专家!。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冬季的哈尔滨雪景和夏季的三亚海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地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讲授新课(1)气温①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②测量: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③变化规律:通过展示某地的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2)降水①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气温的概念,能结合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结合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法,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3.能够运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难点】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18年10月1日的天气预报,让学生注意仔细观看聆听天气预报员的话。

其中涉及到了这样一句“明天天气转凉,最高气温是16℃”,提问学生“气温是什么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气温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观看教材,找到气温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时间变化教师过渡:回顾课前所观看的天气预报,里面提到了“最高气温”,有最高气温必然会涉及到对应的最低气温,说明一天当中的气温是在变化的。

教师出示地图: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问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自主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

教师补充:生活中还会听到“平均气温”这样描述气温的词语,补充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的相关知识。

【过渡】气温除了一天当中有变化外,在一年当中有变化吗?【师生共同总结总结】气温在一年当中的变化就是气温的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过渡语】秋天,天气会渐渐转凉,为什么候鸟这个时候会向南飞。

继而引出空间变化。

3.气温的空间变化教师活动:首先让学生阅读课中阅读“等温线的基本知识”,之后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结合图例进行分析)。

【问题】(1)0℃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方?(2)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气温和降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导学案一、导入气温和降水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象因素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将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观点、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及其在大气层中的作用;2. 掌握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 掌握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等的影响;4. 能够通过实例探讨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三、进修内容1. 气温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2. 降水的定义及其形式;3. 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4. 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四、进修过程1. 气温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气温的测量方法有干湿球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2. 降水的定义及其形式-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后从云层落至地面的现象;- 降水形式有雨、雪、雹、霰等。

3. 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气温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季节等因素影响;- 降水受气温、水汽含量、地形等因素影响。

4. 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气温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穿着、作息时间等;- 降水的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发展、水资源的供应等。

五、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讨论气温和降水对城市生活的影响;2. 请同砚们思考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六、实践活动1. 利用天气预报数据,分析近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2. 到户外实地考察不同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基本观点、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气温和降水的理解,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做好准备。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内容主要包括降水的类型、形成及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降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

2.降水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资料。

2.图片、图表、实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以及降水变化规律的应用。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 -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气温和降水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3.掌握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实验法:通过温度计、雨量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3.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气温、降水对本地区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测量。

2. 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2.探究气温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测量。

4. 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探究降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5. 全球气候问题与应对措施(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2.学生小组分角色讨论气候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对气温、降水测量和相关单位有基本了解;2.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知道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统计数据来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气温和降水的地图、统计数据、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气温和降水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讲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如气温的定义、单位等。

2.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

4.教师点评并补充气温分布规律。

三、降水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讲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如降水的定义、单位等。

2.展示世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

4.教师点评并补充降水分布规律。

四、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1.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学生举例说明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如:我国南方气温高,北方气温低;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等。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观察家乡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记录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2.查找世界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绘制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3.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一、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教师通过PPT展示:“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全球平均气温分布图。

大家能告诉我,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规律吗?”2.学生回答:“我发现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气温越高。

”3.教师引导:“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温分布的第一个规律——赤道附近气温高。

中国的气温教案初中

中国的气温教案初中

教案:中国的气温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2. 影响中国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我国目前的气温状况吗?2. 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气温信息,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中国的气温。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从教材中了解到的一些关于中国气温的信息。

三、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讲解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从南向北递减等。

3. 结合地图,让学生观察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影响中国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2. 结合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实际应用价值?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为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中国气温分布不均,南北差异大,受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掌握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中国气温和降水学案及答案

中国气温和降水学案及答案

一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哪里?黑龙江省的。

3.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哪里?---- 。

4.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5.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哪里?新疆的。

6..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为什么偏低?。

7.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1)(2)8.读图:温度带名称 A. 带B. 带C. 带D. 带E. 带F. 区9.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水果。

苹果、梨主要产自带,柑橘主要产自带,、产自热带。

10.二、降水1.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2.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分别是哪里?台湾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

3.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4. 南北方雨季有什么不同?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

5. 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6.读图:四类干湿地区A. 区B. 区C. 区D. 区7.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数值大约是多少?湿润区一般在毫米以上。

半湿润区为—毫米,半干旱区为—4 毫米,干9.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为什么是湿润地区?10.天山地区为什么形成是半干旱地区?11.降水多少对传统的住房有什么影响?12.降水多少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13.降水多少对农作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一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哪里?黑龙江省的漠河。

3.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哪里?秦岭----淮河。

4.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5.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哪里?新疆的吐鲁番。

6..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为什么偏低?海拔高。

7.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1)气温的南北差异。

(2)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

8.读图:温度带名称 A.寒温带B. 中温带C. 暖温带D. 亚热带E. 热带F. 青藏高原区9.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水果。

苹果、梨主要产自暖温带,柑橘主要产自亚热带,椰子、香蕉产自热带。

10.二、降水1.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2、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二、讲授新课:(一)、气温1、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2、测定气温(1)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2)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3)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4)(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哪里?黑龙江省的。

3.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哪里?---- 。

4.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5.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哪里?新疆的。

6..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为什么偏低?。

7.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2)
8.读图:温度带名称 A. 带B. 带
C. 带
D. 带
E. 带
F. 区
9.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水果。

苹果、梨主要产自带,柑橘主要产自带,、
产自热带。

10.
二、降水1.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2.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分别是哪里?台湾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

3.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4. 南北方雨季有什么不同?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

5. 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6.读图:四类干湿地区A. 区
B. 区
C. 区
D. 区
7.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数值大约是多少?
湿润区一般在毫米以上。

半湿润区为
—毫米,半干旱区为—4 毫米,干
9.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为什么是湿润地区?
10.天山地区为什么形成是半干旱地区?
11.降水多少对传统的住房有什么影响?
12.降水多少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13.降水多少对农作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湿润区种植需水量大的,半湿润区主要种植较耐旱的、玉米。

第二节气候
一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哪里?黑龙江省的漠河。

3.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哪里?秦岭----淮河。

4.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5.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哪里?新疆的吐鲁番。

6..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为什么偏低?海拔高。

7.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气温的南北差异。

(2)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

8.读图:温度带名称 A.寒温带B. 中温带
C. 暖温带
D. 亚热带
E. 热带
F. 青藏高原区
9.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水果。

苹果、梨主要产自暖温带,柑橘主要产自亚热带,椰子、
香蕉产自热带。

10.
二、降水1.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分别是哪里?台湾的火烧寮、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托克逊。

3.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夏季
4. 南北方雨季有什么不同?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5. 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6.读图:四类干湿地区A. 湿润区
B. 半湿润区
C. 半干旱区
D. 干旱区
7.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数值大约是多少?湿
润区一般在800毫米以上。

半湿润区为400—800
毫米,半干旱区为200—400毫米,干旱区在200
9.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为什么是湿润地区?
(1)纬度高、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低,蒸发少。

(2)森林茂密,水源涵养好。

10.天山地区为什么形成是半干旱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