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教师李玉贞授课班级授课章节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授课题目第二节体温
教学地点
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
实训课□其他□
课时
安排
1
授课
时间
(写明日期)
教学分析生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以解剖学为基础,为病理学打下基础,也是临床中运用的学科。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识)
1、掌握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2、了解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能力目标:(专业能
力、方法能力、社
会能力)
通过PPT展示是学生掌握体温
素质目标:
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当
中。
教学重点: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教学难点
体温调节
教学设计
利用讲授、讨论、多媒体课件、提问、测试、演示与回示等教学手段给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本节课内容。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体温的意义,掌握的内容。
学法设计
本意主要是概念和记忆性内容,因此,为了减少理解的难度和记忆的枯燥。学习上采用讨论式学习,在讨论中使学习逐步逼进概念。结合素材、直观的展示体温的主要内容,帮助记忆。
教学准备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理学》第二版教材教案、PPT、讨论话题
相关的图片、视频及动画
教学内容(任务)及过程设计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二节体温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生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
T <22℃→心跳停止;
T >43℃→酶变性而死亡; 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或采取的措施与手段和时间分配
T = 27℃→低温麻醉。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通常体温的测量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温。
1.肛温:正常为36.9~37.9℃。•
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2℃。
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7~37.2℃。
肛温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但由于测试不便,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另外,科研中还常用食管温度(=体核温度)、鼓膜温度(=下丘脑温度)。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正常人的体温可因昼夜、性别、年龄和机体的活动等而有所变动。
1.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律。
一般是清晨2~6h时最低,下午2~8h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昼夜节律是生物节律的表现之一。与人昼动夜息的生活规律,以及代谢、血液循环、呼吸等机能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关。
长期夜间工作的人,上述周期性变化可以发生颠倒。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最低(约1℃)。
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调和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也都可影响机体的产热量。
(二)散热
1.散热部位:皮肤、肺、尿、粪
2.散热方式:
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员),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不仅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故易发生中暑。
⑵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
传导散热量取决于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⑷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每1.0g水蒸发可带走热量2.44KJ。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①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
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皮肤约占2/3,肺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