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显示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临床分期(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6年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肝肾阴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细弱。
(四)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与口僻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2、中风与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中风诊疗方案
1.严格遵循诊疗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2.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重视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
五、总结
本诊疗方案旨在规范中风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脑内异常信号,符合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因。
三、治疗方案
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2)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300mg,每日1次。
-心理支持:对有心理困扰的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必要的治疗。
3.后期管理与预防
-持续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压控制、血糖管理以及血脂调节。
-定期随访:制定长期的随访计划,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中风预防、识别和康复知识的教育。
四、方案实施要点
1.快速反应:建立中风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治疗。
-抗凝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考虑使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
-血糖控制: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
-降纤治疗:在专业评估后,对于特定患者可考虑使用降纤药物。
2.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疗法,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言语和认知治疗:针对言语和认知障碍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及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及方案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功能损害的疾病。
中风病症状多样化,常常表现为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中风病的恢复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阶段,中医诊疗及方案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中医诊疗中风病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
治疗中风病需要注意病情的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常见的中医辨证是气滞血瘀证、肾虚证、痰湿阻络证等。
气滞血瘀证,主要症状有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舌苔黄腻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桃仁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肢体麻木的症状。
肾虚证,主要症状有舌质绛红、腰膝酸软、五脏不安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以补肾为主的中药,如何首乌、枸杞子等,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痰湿阻络证,主要症状有口吐白沫、痰多、舌苔黄腻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化痰健脾的中药,如半夏、茯苓、厚朴等,可减少痰湿的积聚,促进痰湿排出。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注重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的应用。
针灸可以刺激局部经络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具有较好的疗效。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心脉等经脉,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在中风病的恢复期中,中医方案还强调患者的日常养生调理。
中医强调患者的起居有度,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熬夜等不良习惯。
同时,中医也推崇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恢复。
总体来说,中医在治疗中风病的恢复期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既可以调理身体,又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此外,中医强调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通过养生调理,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的治疗方案是综合性的,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患者也需要结合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和养生,以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原则: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旳《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估原则》(试行, 1995年)。
重要症状: 偏瘫、神识昏蒙,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 眩晕, 瞳神变化, 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 发病前多有诱因, 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有2个主症以上, 或1个主症、2个次症, 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 即可确诊;不具有上述条件, 结合影像学检查成果亦可确诊。
2. 西医诊断原则: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
2.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来。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 面红耳赤, 口苦咽干, 心烦易怒, 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 舌苔黄腻而干, 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 头晕目眩, 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 腹胀便干便秘, 头痛目眩, 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 苔黄腻, 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感觉减退或消失, 眩晕耳鸣, 手足心热, 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 少苔或无苔, 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面色晄白, 气短乏力, 口角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 舌苔白腻, 有齿痕, 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VIP专享】康复科优势病种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版)一、概述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不经昏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西医多见于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
①①①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病发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二、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1.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中风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痹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乌药、牛膝、当归等。
药物治疗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曲池、印堂、四神聪、太溪、涌泉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提高神经功能。
3.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是中风病恢复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推拿技法有捏揉、轻揉、拍打、摩擦、拇骨掐,以及按摩穴位等。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痛觉敏感和肌肉功能障碍。
4.中医康复理疗:
中医康复理疗是中风病恢复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中医体操、气功、中医草药熏蒸和中医保健按摩等。
中医康复理疗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除了上述的主要治疗方案外,中医还注重养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建议:
1.饮食调理:
2.注意情绪调节:
3.合理安排休息:
4.定期复诊:
总之,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康复理疗等。
此外,饮食调理、注意情绪调节、合理安排休息和定期复诊也是中风病恢复期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合理康复,提高康复效果。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1.祛瘀通络: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以促进
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的状况。
2.补益脑神经:选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黄芪、酸枣仁等,以
调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
3.祛风化痰,利水通络:选用祛风化痰的中药,如天麻、土鳖虫、钩
藤等,以促进痰湿排泄,并改善脑血管功能。
4.改善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治
疗肢体活动受限的,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二、针灸治疗
1.头针疗法: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施针,如百会穴、前囟穴、风池穴等,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
2.四肢针疗法:通过在四肢经络上施针,如阳关穴、曲池穴、合谷穴等,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3.耳针疗法:通过在耳朵上施针,如胸膺部、大脑皮质等穴位,以调
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三、康复训练
1.运动训练:包括肢体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等,旨在恢复患者
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2.语言训练:包括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训练,通过口语和书面交流,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
总之,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和康复训练等方法,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中医临床也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袒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就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卒中诊断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三症候诊断1.肝阳暴亢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袒侧弦滑而大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1 肝阳暴亢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栀子9g黄芩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中成药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疏血通注射液等2 痰瘀阻络治法化痰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中成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3 痰热腑实治法化痰通腑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瓜蒌30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4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1次4 阴虚风动治法滋阴息风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生牡蛎 15g生龟板15g 生杭芍 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 6g茵陈6g 甘草45g中成药生脉注射液每次20ml~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次5 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25g当归尾3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二针灸治疗1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症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项针眼针电针等2 针灸方法处方头部头穴丛刺长留针上肢肩髃天井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风下肢髀关血海足三里悬钟解溪侠溪太冲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通以电针疏波三并发症的治疗1吞咽困难吞咽困难为延髓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目前国内外药物治疗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只能依靠鼻饲和输液维持生命是神经科常见的致死原因我们采用项针疗法进行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035×50㎜毫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约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项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15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秒后出针不留针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2便秘便秘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的病症之一便秘与中风病脑梗死相互影响易形成恶性循环我们依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遵循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治疗理念应用麻仁滋脾丸芪蓉润肠口服液番泻叶代茶饮等治疗3尿失禁取穴四神聪双肾俞双会阳4尿潴留取穴气海关元中极常规毫针法精品资料。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⑶.凝血功能。
⑷.心电图。
⑸.胸部透视或X线片。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制定。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制定。
(1)急性起病,经内科治疗发病2周到6个月。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痰瘀阻证治法: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解语丹加减。
主要成分: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胆星、木香等。
加减: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栀。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等。
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主要成分: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等。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
中成药:芪参还五胶囊(院内制剂)。
3.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中风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doc
中风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1)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应急研究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言语不畅或沉默,部分体感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窒息、瞬目、共济失调。
急性发作通常由诱发因素引起,通常伴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有2个以上主要症状,或1个主要症状和2个次要症状,并伴有发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
可以被诊断出来。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也可以通过结合成像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
2.西方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XXXX)》由XXXX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起草小组制定。
(1)急性发作(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很少是综合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不包括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负责梗塞病变。
(2)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后两周内。
2.恢复期:发病时间为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六个月后。
(3)证候诊断1。
风火扰证;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大便燥,舌质绯红,苔黄腻燥,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粘滞,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腹胀、便秘、头痛、头晕、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面部扭曲,言语不畅或沉默,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脚温热,咽喉口干,舌红薄身,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面部扭曲、言语不畅或沉默、面色苍白、气短、乏力、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脚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牙印、脉沉细。
2.治疗方案(1)辨证选用内服中药汤剂。
恢复期治疗中风(脑梗塞)应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而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活血、养阴通络。
中风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doc
中风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1)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应急研究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言语不畅或沉默,部分体感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窒息、瞬目、共济失调。
急性发作通常由诱发因素引起,通常伴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有2个以上主要症状,或1个主要症状和2个次要症状,并伴有发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
可以被诊断出来。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也可以通过结合成像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
2.西方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XXXX)》由XXXX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起草小组制定。
(1)急性发作(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很少是综合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不包括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负责梗塞病变。
(2)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后两周内。
2.恢复期:发病时间为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六个月后。
(3)证候诊断1。
风火扰证;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大便燥,舌质绯红,苔黄腻燥,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粘滞,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腹胀、便秘、头痛、头晕、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面部扭曲,言语不畅或沉默,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脚温热,咽喉口干,舌红薄身,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面部扭曲、言语不畅或沉默、面色苍白、气短、乏力、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脚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牙印、脉沉细。
2.治疗方案(1)辨证选用内服中药汤剂。
恢复期治疗中风(脑梗塞)应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而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活血、养阴通络。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简介中风,也称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恢复期需要综合治疗和护理。
中医优化护理方案可以帮助患者加速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优化护理方案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配制个体化的中药方剂。
- 中药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痰湿、活血化瘀等作用,促进脑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 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
2. 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舒缓肌肉、刺激神经系统等作用,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 针灸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和疗程。
3. 中医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等作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推拿按摩需由专业中医推拿师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法和力度。
4. 调理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患者在恢复期需要注意调理饮食。
-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海鱼等。
- 同时,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分的食物,以减少对血管的负担。
5. 合理锻炼:- 恢复期的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中低强度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 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并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
6. 心理疏导:- 中风患者在恢复期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 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
7. 定期复查:- 患者在中医优化护理方案下,需定期复查病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干预。
注意事项- 患者在接受中医优化护理方案前,应先咨询专业中医师,并遵循其指导。
- 患者需遵循医嘱,按时服药或接受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
-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以上是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希望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请患者及其家属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风诊疗方案
(2)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
(3)中医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四、预防与康复
1.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2.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3.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4)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
3.后遗症期治疗
(1)继续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
(3)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四、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2.神经系统查体
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神经系统查体,观察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3.影像学检查
采用头颅CT或MRI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或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4.实验室检查
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5.特殊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了解血管状况。
2.神经系统查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神经系统查体,观察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3.影像学检查:采用头颅CT或MRI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或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4.实验室检查: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5.特殊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了解血管状况。
中风后遗症康复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中风病;(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
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西医病名: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二、中风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缺血性中风)1.中风病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及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范教材《中医内科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八年制教材《神经病学》。
1.1中医诊断标准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疾病分期标准①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②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③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及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范教材《中医内科学》。
①痰热内闭主症:起病急骤,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
次症:项背身热,燥扰不宁,甚至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或数。
②风火上扰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识迷蒙。
次症: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1.风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②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生地、钩藤、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丹参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牛黄清心丸等。
2.痰瘀阻络证治法: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①化痰通络方加减。
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欣麦通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①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②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
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
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息风。
推荐方药:①育阴通络汤加减。
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②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二)针灸治疗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2.针灸方法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
主穴: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等。
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尿失禁、尿潴留、血管性痴呆、肩-手综合征等加减穴位,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或采用咽后壁点刺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肩-手综合征可加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语言—言语障碍可加针风池、翳风、廉泉、哑门、金津、玉液、通里等。
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抗痉挛针法等。
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
(1)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病痉挛瘫痪适应症:脑卒中痉挛瘫痪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
操作方法:①取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②手法:弱化手法;强化手法。
注意事项: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
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2)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适应症:假性延髓麻痹。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0.40×50mm毫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约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
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1.5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秒后出针,不留针。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
(3)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适应症:中风失语症。
操作方法:CT片示病灶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用28—30号1—1.5寸不锈钢毫针,围针平刺,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针尖皆刺向投射区中心。
得气后以18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1—2分钟,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
配穴哑门、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紧张时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出针按压针孔。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
(四)熏洗疗法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
可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2次或隔日1次。
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配合治疗。
(五)推拿治疗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
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
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六)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香疗法、蜡疗法、水疗法等。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八)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语言康复训练等多项内容。
(九)护理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或日常生活的依赖性。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等进行评价。
2.入院15~20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NIHSS 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