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弃妇诗小议
秦汉弃妇诗妇女被弃原因小议摘要纵观历史,历代都不乏优秀的弃妇诗,但主要还是集中在《诗经》、汉乐府民歌中,弃妇诗文源远流长,《诗经》开其源,乐府民歌继其流。
通过对一系列弃妇诗的分析,弃妇被弃原因,可分以下几点。
一:喜新厌旧,色衰爱弛被弃。
第二,无子被弃。
三,男权文化的阴影。
第四女性经济地位的丧失。
关键词诗经;汉乐府;弃妇;原因REASONS FOR THE WOMEN ABANDONED BY THEIR HUSBAND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ABSTRACTMake a general observation of history; there are lots of excellent poems about the women abandoned by their husbands. But most are in the Shi Jing and Yuefu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with those poems. The Shi Jing is the origin, followed by Yuefu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 There were many reasons why the women were abandoned. First, the men always like the younger and more beautiful girls. Second, the women could not give children for their family. Third, the women liv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male superiority. Forth, the women lost the economic status.KEY WORDS Shi Jing; Yuefu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 the women abandoned; reason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前言 (1)弃妇被弃原因 (1)1.1喜新厌旧,色衰爱弛被弃 (1)1.2无子被弃 (1)1.3男权文化的阴影 (2)1.4女性经济地位的丧失 (3)2结语 (4)前言何为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是抒写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妇女们对其丈夫怨尤激愤之情的诗歌,其内容或叙写被遗弃妇女的生活经历,或描述她们被遗弃后的心理活动,或抒发被遗弃的思想感情。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诗经》中的弃妇诗初解
《诗经》中的弃妇诗初解作者:刘晓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摘要:《诗经》中产生了许多弃妇诗,那么这些弃妇诗产生的原因以及弃妇们的态度对现代人产生的影响值得一探。
关键词:弃妇诗;判别;原因;反思作者简介:刘晓丹(1991.5-),本科,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040-01一、弃妇诗的判别《诗经》中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分别是:《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郑风·遵大路》、《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召南·江有汜》。
要判别以上这些诗歌是否为弃妇诗,首先对弃妇诗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首先,弃妇诗是抒写被抛弃的妇女的诗歌;有人认为弃妇诗应该有离开夫家这一标准,但我认为只要是被丈夫冷落,即使不离开夫家也是被抛弃,应该算作弃妇诗。
其次,弃妇诗的对象应为已婚妇女。
对《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这几首诗歌,诸家倾向比较一致,认为是弃妇诗。
但以本篇的标准,《邶风·终风》中的女子并没有与男子有婚嫁关系,不属于弃妇诗。
对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召南·江有汜》,诸家出现异议,就本文的观点来看这几首诗都是弃妇诗。
《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这两首诗都直斥丈夫另结新欢、不念旧情,讲述了被冷落、被抛弃的事实。
故我认为这两首诗是弃妇诗。
《召南·江有汜》有女子被弃和男子被弃两种说法。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弃原因初探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弃原因初探作者:白晓珍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02期摘要:《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美丽坚强的女子,却被丈夫休弃,我们对她给予同情之余,应冷静思考造成她婚姻悲剧的原因。
本文主要从男子变心、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子痴情奉献的个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多角度挖掘女主人公遭弃的原因。
关键词:《氓》弃妇被弃原因【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D-0020-01《氓》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中的重点篇目,这首弃妇诗讲述了一个女子被丈夫休弃的故事,女子经历了恋爱、结婚、被弃、决绝的过程,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美丽热情又坚强的集聚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女子为什么被休弃了呢?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疑惑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学生一起探讨:一、男子始乱终弃说有人认为《氓》从一开始就是在欺骗女子,“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骗色又骗财,在他的甜言蜜语下女子带着嫁妆嫁给了他。
但是经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并非如此,因为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可以看出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直到成年后两人互生爱慕,男子才去求婚并且“信誓旦旦”,“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蚩蚩”在《毛诗正义》中解释为“敦厚之貌”,在余冠英《诗经选注》中解释为“笑嘻嘻”,无论哪种解释,男子在当时一定是忠厚真诚的,这应该毋庸置疑。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子霸道专横、自私自利、朝三暮四的本性暴露出来,而女子日渐衰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歌用比兴的手法以桑叶从鲜嫩润泽到发黄陨落比喻女子容颜的变化,同时也比喻他们的情感由幸福到枯竭的过程,男子因为女子的色衰爱弛越发嫌弃她。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当初忠厚的男子却有了二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其成因探究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其成因探究作者:李晓亚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诗经》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弃妇诗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充分展现,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弃妇形象。
本文在分析弃妇形象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弃妇现象大量存在于诗经时代的原因。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形象分析;产生原因“弃妇”是自古以来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弃妇”作为《诗经》中极其重要的题材之一,从不同层面展现出婚姻中的女子的生活状态。
《诗经》中有《卫风·氓》、《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郑风·遵大路》等十多首诗篇以女子遭弃为题材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是对西周末至春秋中叶时期妇女的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弃妇现象的广泛存在,则应该从历史和社会及其对当时人的影响等方面寻找原因。
一、弃妇形象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虽然均是描写女子见弃的悲戚命运,但弃妇形象却不尽相同。
这些弃妇并不是以单一的弱者形象存在着,而是充满着饱满的思想、多重的性格、复杂的心理等等。
1、又爱又恨,遭弃后仍心存幻想的弃妇形象在《卫风·氓》、《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等诗篇中被弃的女子身上,都存在对无情无义的丈夫充满怨恨却又爱意浓浓地眷恋丈夫,不忍离开,幻想丈夫能够念及往日情分,对自己产生眷顾抑或悔恨之心。
《氓》中用大量篇幅追忆往日甜蜜的爱情,她难抑悲愤,下定决心要与男子一刀两断,但是“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1而《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中遭弃女子善良软弱,尽管遭受冷落厌弃,仍在追忆往事。
《郑风·遵大路》中女子既满怀辛酸又饱含希望的苦苦哀求,《召南·江有汜》中弃妇对男子的背弃行为会招致日后的痛苦悔恨的报复性心理,《邶风·日月》中对丈夫心不能定仍希望其“畜我”以“卒”,《邶风·终风》中女子遭丈夫调戏而懊恼、痛恨不已,却又怀念丈夫也希望丈夫想念自己,都突出了弃妇们“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2,折射出一个个对丈夫既爱之深又恨之切,盼望丈夫回心转意的悲剧性形象。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劳矣 。夙 兴夜 寐 ,靡 有 朝矣 ”的描 写 ,都是对 弃 妇吃苦 耐 劳 、任劳任 怨形 象的刻 画 。 她们 温 顺 多 情 ,《 卫风 ・ 氓 》 就 刻 画 了一 位 温柔 善 良 的 多情少 女形 象 。在 面对 有情 郎 因无 良媒而 婚期 愆期情 绪 低落 的时 候 ,少 女安 慰情 郎 “ 将 子 无怒 ,秋 以为期 ” ,足
《 诗 经 》 中有 许 多女 性被 抛 弃 后抒 发 愤懑 的诗篇 , 也 约 成于 西周初 期 ,最 晚的作 品大 约成 于春 秋时 期 中叶 。在 就 是 所 谓 的 弃 妇诗 。 综合 诸 家 观 点 ,可 以被 确 证 为 弃 妇 这 个时 期 ,生产力 已经 有 一定程 度 的发展 ,铁 器在 农业和 诗的是 《 邶风 ・ 谷风》 、《 卫风 ・ 氓》 、《 王风 ・ 中谷 有 蓬 》 、 手 工业 等主 要领域 被采 用 或逐渐 被推 广 。这使 得男 性社 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约定。只是誓言还在 ,誓言中的男女双方却已分道扬 镳 ,昔 日的有情 郎早 已把 以前 的美好 抛之脑 后 ,独 留伊人 憔 悴 ,空守 誓言 ,不 能 自己 。不 能说 这些 男子无 情 ,只是 活条件 的改善 ,给 予男性 抛妻 另娶 的资 本 ,女性 却 只能作 他们 无法 像 他们 的结发 那样 将爱 情进 行到底 ,对 爱情 坚 贞 为他们 享乐 的牺牲 品,接受 现实 ,承受 痛苦 。 不移 。 以上两个 原 因,是 《 诗经 》时代 妇女遭 弃的基 本原 因, 她 们 软弱 ,认命 。《 王风 ・ 中谷 有 箍 》三 章 中 每一 章 也是最 主要的原 因, 囿于 能力有 限,未能加 以深入分析 。 除 首句 以外 ,剩 下的都 是弃 妇 的无力 泣诉 。女子 的哭 诉是 三 、结 语 让人 心痛 的 ,虽然 她知 道 自 己遇 人之 不淑 ,但是 她 并没有 《 诗 经 》 中的 弃妇 诗 ,为 我们 塑 造 了性 格 鲜 明、 形象 去 反 抗 ,只 是 无力 地 啜 泣 、慨 叹 。《 郑风 - 遵 大 路 》 中 的 生动 的 女性形 象 ,让我 们真切 感 受到 了这 些女性 悲惨 的生 女子 也 是如 此 ,苦 苦哀 求对 方不 要抛 弃 自己 ,不 要和 自己 活面 貌 。当时 女性 的这 种悲惨 生 活境遇 ,既是 时代造 就 的 分 离 。这 样 的女子 无疑 是软 弱 的,对 一心 想抛弃 自己的 负 悲剧 , 也是人 性弱 点 的展示 ,对整 个 中 国文学 史中 的女性
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持“ 淫奔 ” 之说 , 如 朱熹评 《 氓》 为:
“ 此诗 淫妇为人所弃 , 而叙其事 以
道 其 悔 之 意也 。” [ 1 1 真 的是 这 样 吗 ?
母权制被父权制代替。恩格斯说 :
“ 母 权 制 度 的 被 推 翻 乃 是 女 性 的
权 。而 女人主要从 事琐碎 的家务
劳动 , 经济地位 被排挤 到次要 的 、 处 于 依 附 男 子 的 从 属 地 位 。至此 ,
们是无可挑剔 的。那么 , 她们 为什 么 还 会 被 弃 呢 ? 封 建 卫 道 士 对 此
样 做人 ,只 应 学 怎 样 做 媳 妇 。 ” [ 3 1
学教 育
第 三 、男 子 喜 新 厌 旧 是 女 子 被弃 的一个 实实 在在 的原 因 , 类 。 女 主 人 公 出 嫁 后 丈 夫 就 远 走 他乡, 她 日夜 盼 夫 归 来 , 结 果 等 到 的却是 丈夫另有新 宠 ,而 自己已 是 年 老色 衰 。《 杜 十 娘 怒 沉 百 宝 箱 》 十 娘 则 是 因情 人 轻 信 谗 言 负 反 抗 , 明 知 是 汉 武 帝 另 有 新 宠 而 抛 弃 了 她 ,她 却 “ 揄 长 袂 以 自翳
深 远 的影 响 。
关键词 : 《 诗 经》 弃 妇诗
文学
弃 妇 诗 首 次 在 我 国 第 一 部 诗 歌 总集 《 诗经 》 出现, 可 以说 是开
启 了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关 于 弃 妇 题 材
妇 女 在 经 济 方 面 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识、 无意志 、 无 人 格 。 作 为 一 人 专
学 教育
论《 诗经》 中的弃妇诗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业 浅谈《诗经》中的思妇诗与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思妇诗与弃妇诗一、引言《诗经》是产生在2500余年以前,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0余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而这三种乐调下又有不同的题材和内容。
风又称国风,是不同地方的地方音乐,主要的内容有讽刺奴役,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反对社会不公平,描写人民生活困苦、颂赞劳动、对爱情的憧憬向往、描写妇女的悲惨遭遇等。
雅和颂则是贵族以上的人士才聆听的,内容大多与祭祀活动、宴会活动有关。
风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各方面,其中描写妇女悲惨遭遇的诗一般分为思妇诗和弃妇诗。
顾名思义,思妇诗是指描写思念长期外出的丈夫的妇女的诗歌,而弃妇诗是指妇女被其丈夫抛弃的诗,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氓》。
思妇诗和弃妇诗在《诗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思妇诗产生的原因(一)家庭夫妇关系是该时期的社会纽带的反映该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耕占生产力的绝对地位,而家庭是农耕生产的基本单位,因此显得家庭的维持十分重要。
《大雅·思齐》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国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用自己的一片仁爱之心推行至别人身上罢了。
这里突出了齐王修身、齐家、治国的美好品德,此后儒家极力推崇这一美德。
这也符合该时期以家庭为重要关系,进而推广到全社会的生活图景。
因此不仅男子注重家庭关系,女子更注重家庭关系的维系。
妇女除了依靠家庭关系体现自身价值之外,别无他选,所以妇女对自己丈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十分上心。
当丈夫需要长期外出或有一段时间不在身旁时,妇女就会产生极度的不安感,愁绪油然心生,这就直接导致了思妇诗的产生。
(二)行役制度的盛行催化了思妇诗的产生周代拥有繁重的兵役、徭役,青壮年男子不得不远离家庭到达苦闷辛苦生活条件恶劣的地方服役,中断了家庭夫妻关系,其中对妇女的影响尤为巨大。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 -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5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审美意义
一
子无 良媒 ” 说明礼教 的规范 已开始渗入 民间 , 父母之命 、 媒妁之
言的婚 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而后婚姻走 向解体 时 , 我们看
到的已不是男女平等的家庭形 态 , 而是男人 的态度决定 了事态
果, 实际它反映的是更深层次 的社会矛盾。恩格斯说过 : “ 在历 史上 出现 的最初 的阶级对立 , 是 同个体婚制下 的夫妻 问的对抗
・
【 1 】 莫纯玉. 弃妇诗 怨情探 析U 1 . 广西师范 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2 0 0 4 , ( ( ) 1 ) .
[ 2 】 恩格斯. 马克 思哲 学著作选读【 MJ . 北京 : 人 民出版社 , 1 9 9 6 .
新 校 园
X i n X i a o Y u a n
文化教育
浅议《 诗经》 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 因及审美意义
郭
( 贵 阳学院 , 贵州
瑜
贵阳 5 5 0 0 0 5 )
摘
要: 本文揭示 了《 诗 经》 中的弃妇诗产生的原 因。弃妇
的发展 同时发生 的, 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 同男性对女性 的奴役 同时发生的。” 《 诗经》 时代 , 以男性为 中心的社会早 已形成 , 女 性 因没 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婚后成 为男人 的附属 已是普遍 现
路》 、 《 / J 、 雅・ 我行其野》 《 / J 、 雅・ 小 弁》 《 小雅 ・ 谷风》 。弃妇诗 大多 采用第一人称 口吻叙述或直接抒情 的方式表达弃 妇们被弃 的 无助 和痛 苦之情 , 或哀诉 被遗弃 的不公 , 或幽怨男 子的喜新厌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其产生原因
结 新欢 , 毫不顾念患难 中风雨 同舟之情 , 相反却喜新厌 旧, 把 她当作仇人 , 对她恣意虐待。女主人公的贤德忍让并没有换来 丈夫 的回心转意, 终 于在丈夫迎娶另一个女子为妻的那 一天 ,
她被赶 出家 门。诗 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在这种令人无奈 的情形
( 一) 决 绝 型
决绝型的弃妇最大的特点是在被丈夫抛弃之后不会一味 沉浸在悲伤之 中无法 自拔 , 而是对 自己的不幸遭 遇进行总结 , 渴望能用 自己的经历帮助大家 了解 负心” 女主人公设想丈夫以后会后 悔 自己当初背弃她的想法 , 隐含了女主人公 渴望二人重归于 好; 她还预言丈夫今 E l的轻率行为必将 在今后给 自己招来痛 苦, 这又表现出女主人公 恨超 过于爱的报复心态。这是她 的 软弱, 也 是她 的坚强 , 她对 自我价值 的肯定 时至今 E l也值得
的男子 , 不声不响离 开家 。女主人公以“ 不我以” 、 “ 不我与” 和
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诗歌 总集 《 诗经》 塑造 了一 系列 个性 鲜 明的弃 妇形象 , 她们各 有各的特点 , 在 中国诗歌历 史上 留 下 了浓墨重 彩的一笔 。下面我们来看看她们的性格形象有哪
些 不 同的 特 色 。
又不失坚韧 的女性形象 , “ 反是不思 , 亦 已焉哉 ” 最能看 出性 格中的刚强。她能看穿男子 的本质 , 对爱情不再抱有幻想 , 她 勇敢斥 责丈夫的不 义行 为 ,并在关键 时刻做出决绝 的选择 , 敢于反抗 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
同死” 。 然而她能与丈夫共患难 , 但是丈夫无法与她 同富贵。 生
风》 和《 小雅 ・ 谷风》 。这两首诗虽然收录在不 同篇 目里 , 但都是 以抒发女子遭遇丈夫抛弃后 的无限哀怨为内容 。从《 邶风 ・ 谷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引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之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其中弃妇题材是其中一类广泛出现的主题之一。
弃妇诗
表现了古代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差异,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
风俗中的弊端。
本文将分析《诗经》中弃妇诗的悲剧性质以及其所反
映的古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
弃妇诗的悲剧性质
定义
弃妇诗是指描述一个女子被抛弃、不能得到男性宠爱的诗歌,这种
情况可能是男子变心导致的,也可能是男子去世或被贬谪后导致的。
弃妇诗中通常展现了主人公的悲哀、痛苦和无助。
悲剧性质
弃妇诗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悲剧性质,这种悲剧性质从多个角度体现:
•悲剧的结局:弃妇的境遇通常是悲惨的。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较低,被抛弃的女子往往失去了依靠,无
法在社会上谋求生计,因此面临困境。
•悲剧的主题:弃妇诗的主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男女地位差异的问题。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男性的地位通常高于女性,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也体现在弃妇诗中。
弃妇所经历的不幸与其性别地位密切相关。
《诗经》中的弃妇诗
弃妇诗例
以下为《诗经》中的弃妇诗例:
•竹竿。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简洁而深具艺术感染力。
其中,弃妇诗篇作为一类特殊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在遭遇感情困境时的心境和遭遇。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弃妇诗篇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弃妇悲。
一、弃妇诗篇的背景《诗经》的弃妇诗篇源于古代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环境。
由于当时的父权制度和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很多妇女在被嫁于异地前,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配偶,而是被迫嫁到陌生的家庭中。
如果在婚姻中遭遇了困境,则一般只能无助地承受,因为她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缺少法律保护。
二、弃妇诗篇的悲剧《诗经》中的弃妇诗篇围绕着汉族古代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遭遇展开,情感极为真挚、深刻。
它们所表达的悲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自主权。
古代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小雅·小宛》中,女子被迫嫁到异地,她说道:“我被迫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被将就得不能再将就了。
”2. 面临无情的伤害。
古代妇女在遇到配偶背叛或者出轨时,往往面对着毫无怜悯之心的指责和对待。
在《南华》中,女子在守寡之后面对诸多指责,她说:“人说我出轨了,其实是我保持了清新的心态。
”3. 孤苦伶仃。
在遭遇婚姻危机之后,古代妇女往往需要单独面对众人指责和射击。
在《卫风·少麦》中,女子离开了家庭,孤身一人到了竹林,她说:“我已经离开了那个没有爱情的房间,单独驻扎在竹林里,看到了美丽的自然。
”三、弃妇诗篇的悲痛表达在《诗经》的弃妇诗篇中,词藻感性而鲜活,表达出浓郁的悲痛情感。
其表达形式可以是哀叹、吟诵、抒发、流泪或者是低吟娇声。
下面是一些例子:1. 《小雅·小宛》:“我被迫嫁到陌生的地方,每天都要跟那个陌生人小心翼翼地相处。
而现在,我走得尽可能地悄哼,无声无息。
”2. 《东篱》:“我在婚姻中受尽苦难,但是我仍旧保持爱的心态。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仅供参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
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
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福克纳,美国现代著名的 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 中包括19部长篇小说以及3部短篇小 说集。由于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 人情的影响,他的小说多植根于“南
方”,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 短篇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 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而今,福克 纳己成为一位现代经典作家,他的作 品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又 充分体现了现代意识。借用某种具体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 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 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 界独特的魅力。然而,时代的不幸为 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女 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 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 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女性的感情丰 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 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 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 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 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 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翻着《诗 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 是女子的痴情、怨情。其中那绵绵的 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 活之中。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 《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 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 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那么, 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 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 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 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 重的附属品。”从《氓》中“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与 《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 其浅矣,游之泳之。”可以看出女性从 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 为从属的地位。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 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 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人不专行。必有从也。”从而可以看出 妇女的一生都不可能独立。这便是发 展到后来的专治妇女的所谓“三从四 德”和“三纲五常”之类。正因为妇 女丧失了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所以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便盛行起 来。此外,妇女也不得参与政事,《大 雅・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就是说妇女不能参与政事,不能因此 影响其家务.然而,最严重的却还是 七出之条,《大戴礼记・本命》:明确 规定:“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 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 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 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 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 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 窃,为其反义也。”人非圣贤,孰能无 过?父母也有不对,难道一定要盲目 的顺从吗?无子,就一定是女人的原 因吗?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寻花问柳, 女人就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生 守住一个男人吗?然而,他们却统统不 管,只是一个字:“去”。如此看来,在 婚姻关系上女性是处在多么被动的地 位呀!如果说强暴的夫权制剥夺了妇 女们的经济地位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 原因。那么,礼法制度的束缚便是弃 妇诗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国古代文学。
三、弃妇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弃妇诗为后代文人创作提 供了题材。汉代以阿娇故事为题材的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一篇较著名 的作品,它继承了弃妇诗中反映女性 悲剧的内容,衄折地抒写了阿娇失宠 后的孤寂寡欢,日夜盼望武帝临幸的 热切愿望以及愿望不得实现的惆怅哀
万方数据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伤。唐代的诗人们对社会与人生的关 怀更为自觉和大胆,此时的弃妇诗和 宫怨诗之多可谓是空前绝后。戴叔伦 的(-Z-妇怨》、顾况的《弃妇诗》、张 籍的《离妇》、刘驾的《弃妇》,自居 易的新乐府《太行路》、《陵园妾》、《井 底引银瓶》等都是其中的杰作。 其次,弃妇诗中三类弃妇形象为 后代文学提供了人物形象创作的范本。 如汉乐府《白头吟》中的女子,她比 《氓》中的女主人公还要坚强,有思想, 她追求的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 离”的夫妻生活,“闻君有两意,故来 相决绝”,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决然态度。 同时,柔弱怯懦的弃妇在汉乐府中也 是存在的,像《上山采靡芜》那个弃 妇织布的技能好,颜色也不错,但却 被驱逐出家门,沦落到上山采野菜渡 日,而诗中女子仍对其前夫毕恭毕敬。 最后,因为弃妇诗多半出于女性 之口,它与其它情诗构成我国女性文 学的开端。所谓女性文学,是由女子 创作的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女性文 学的开拓,对此后受压迫、受歧视的 女子有了一个表现自己、抒发哀乐情 怀的天地。许穆夫人是我国文学史上 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女诗人,她不局 限于自己创作的狭小圈子,而是积极 地深入生活,使其创作有更广阔的社
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 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 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 高。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 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 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 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 全破坏了。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 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 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 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男性的 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 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 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
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男性爱慕年轻女子的美貌,本是符合 常理的。历史上那么多一见钟情的故 事,没有几个是因为一下子被崇高而 伟大的心灵所感动的,而往往是被对 方的美貌所吸引的。这都是由人爱美 的天性所决定的,本无可厚非。然而, 好花美丽不长开,女性的花容月貌也 会随着时间的钟摆慢慢荡尽。男人们 贪恋美色而喜新厌旧的弱点便暴露出 来了。然而,既然是婚姻,双方都应 负有一定的义务,怎能因为女性的年 老色衰而弃之不顾呢?但这个事实,却 也是弃妇诗产生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原
特式小说的杰作。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创作主题,而其将所有写作技巧熔于一炉的创作手法则进一步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他擅长借助诗歌的象征寓意来传情达意。将联想,想象和深入的思想惯于自然和内 心世界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这一作品中,威廉・福克纳恰当的运用了原型意象和主题的方法,与暗喻 的象征方法融合一体,将福克纳的创造性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很有效地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小说;象征意义
2、媵妾制婚姻是弃妇诗产生的直 接原因
媵妾制婚姻是经商代的持续演化, 在西周与春秋时期更趋成熟,它已成 为中上层人士,尤其是世袭贵族最重 要的婚姻形式。所谓“媵妾制”即侄 女随姑出嫁,姑侄同嫁一夫,说明当 时的婚姻,不论辈分高低。《召南・鹊 巢》:“维鹊有巢,维鸠盈之”,意即众 媵侄娣之多,就是对媵婚的间接描绘。 这种婚制从客观上肯定了男子娶几个 女子的合法性。《豳风・七月》:“女心 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即反映了“在 百花盛开的春天里,贵族公子们到处 游逛,寻欢作乐。庶人少女们随时都 担心被这伙贵族公子拉去糟蹋,心中 充满了无限的悲伤。”也反映了奴隶社 会奴隶人身不自由的现象:“他们本人 和他们的子女,都是奴隶主的财产。他 们毫无独立人格,受尽各种损害、侮 辱和精神上的折磨。”可见,在媵妾制 盛行的时代,有人受专宠,有人被遗 弃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 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福 克纳是一个地域性的作家,善于运用 象征写法表达思想。福克纳经常运用 传统象征手法,寓言象征手法和非传
定”,《小雅・白华》中的“念子傈懊, 视我迈迈”都可以看出在混乱的社会 风纪的影响下,喜新厌旧,忘恩负义 己成为当时社
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整个社会崇 尚武力,社会风纪则是上蒸下淫,无 所不至,可见当时伦理观之弱。从《邶 风・日月》中的“德音无良,胡能有
19
万方数据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象征意义
回李佳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3)
【摘
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美国伟大作家之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被视为美国南方哥
4、社会风气的日渐衰退是弃妇诗
产生的重要原因 自西周未年,奴隶制逐渐没落,厉 王与幽王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社 会动乱不宁,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的总爆发中,贵族阶级不能自守其阶 级统治,本身大乱;庶人崛起而为大 地主、大商人,他们在经济、政治上
3、礼法制度的束缚是弃妇诗产生
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夫权制的确立使妇女丧失 了经济独立,那么各种礼法制度的束 缚又迫使妇女丧失了人格的独立。《春 秋谷梁传・隐公二年》:“妇人在家制 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
麴豳豳夔—簟鱼盘壑宣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固马进宝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摘要l<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弃妇诗则
是<诗经>内容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弃妇诗有若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权利和幸福得不
到任何保障。女子一生的幸福都掌握在男子手里,一旦遭到遗弃,她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本文从内容着手, 旨在探讨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1弃妇诗;产生原因:影响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马进宝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文学教育(中) LITERATURE EDUCATION 2013(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xjy-z201301009.aspx
因。
效仿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l】方玉润,《诗经原始》(全二册),中
华书局出版,1986年2月第一版
【2】沈泽宜,《诗经新解》,学林出版社
出版,2000年6月第一版 【3】程俊英,《诗经注析》(共二册),中 华书局出版,1991年10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马进宝(1985一),甘肃广
河人,兰州商学院院桥学院,研究方向:中
会内容。蔡琰、李清照、秋瑾等都为 我国女性文学作出了贡献。爱情婚姻 多半是她们吟咏的主题,着力塑造的 仍然常常是自我形象,并在内容与形 式上做了新的开拓。 总之,《诗经》中的弃妇诗为后代 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题材,成为 中国文学反映女性生活的传统题材,同 时也为后人塑造女性形象提供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