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二)
张观计
一、隶书
我国书法历史的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书体艺术演变,在篆书艺术昌盛的战国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

这种书体相传是由狱吏程邈为方便快捷书写,将大篆、小篆笔画简化所创,因徒隶首创使用,故称“隶书”。

隶书的最大特点是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这是汉字向左右拓展空间迈出的革命性一步,同时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出现波、磔(读音zhe),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为汉字向楷书迈进奠定了基础。

“隶书”的代表作是蔡邕、蔡琰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

传为蔡邕所书。

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

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

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从中或可一窥“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东汉熹平石经拓片
我们通常将隶书与汉代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汉隶”,就象我们将小篆与秦代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秦篆”一样。

但从钱币实物上的书体看,汉代的钱币早期的铜币,无论是荚钱、八铢钱、五分钱、四铢钱,还是后期的五铢钱,并没有出现隶书,而是继续使用“篆书”,这让我们看出,汉代在钱币文化传承上仍然遵循着“汉承秦制”的规则。

这个“规则”一直延续至两晋时代才打破。

因为两晋时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不仅诞生了后人景仰的“书圣”王羲之和一大批书法家,而且开创了书法“尚韵”的时代。

纯欣赏的态度、强调审美的表现、对主体的尊重、对艺术技巧的理性把握,成为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

正是这种历史的进步,影响到钱文的应用。

根据钱币实物呈现,钱币上最早出现“隶书”的是《汉兴》小钱。

十六国时期-汉竖读、横读“汉兴”钱币图片
东晋末期的十六时期,盘踞成都的李寿(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公元338—343年)并铸“汉兴”小钱,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之年号钱(以年号注钱文),开创年号钱之先河,是中国古代钱币从重量记名到年号记名的转折点。

过去很多学者认为“汉兴”是汉代初期的荚钱,这是读史有误所致,以为“汉兴”就是汉代兴起的意思。

“汉兴”二字隶书,文字风格淳朴,结构开张。

钱文有竖读、横读二种,俗称“直汉兴”和“横汉兴”。

径约1.2厘米,重1克上下。

汉兴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横读者为罕见。

但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隶书的特征是扁平,由于竖读的钱文左右不受限制,较之横读的钱文更适合展示隶书的特征,给人条达舒展的感觉。

另一枚早期隶书钱币是《天兴七年》,是传世的北魏铸币。

天兴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年号(公元398年),天兴七年即公元404年。

“天兴七年”材质采用黄金,是名副其实的金币,于1925年出土于洛阳北邙北魏陵寝之中。

钱型仿照五铢钱,钱质厚重达16.8759克,形大如折二。

铭文“天兴七年”,对读隶书的近楷,文字细劲、挺拔、秀气,结构开张,特别是“天”字的撇捺近乎夸张。

天兴七年金币是目前传世最早的纪年年号钱金币,金币公然铭有年号,一般人家似乎难有这个财力鼓铸金币,有这个财力的贵戚们,似乎也犯不着冒这个政治风险。

根据《中国货币史》的作者彭信威先生的推测,倾向于接近这是国家或皇室铸造来赏赐用的金币。

如果真如此,则此钱又开创了宫廷铸造金银币用来赏赐的先例。

天兴七年金币这类赏赐用金币,在北朝很可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很可能受到外国(古罗马)金银铸币的影响。

另有研究者认为是银匠所为,属个别行为。

因为北魏在建国初期包括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和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期间,一直没有铸币,直到迁都洛阳的太和年间(公元495年)才实行铸币,而钱文使用的仍是篆书。

北魏“天兴七年”金币拓片及“太和五铢”和大夏国“大夏真兴”钱币图片
此外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大夏国的《大夏真兴》钱币,在钱币书法演进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攻占长安后建元“真兴”。

“大夏真兴”钱即铸于此时,形制有王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重约2.8克。

钱文真书而见隶韵,旋读。

“大”字从“太”,撇捺飘逸。

“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上述两个少数民族政权钱币均使用隶书向楷书过度的文字,与书法演进的历史进程是吻合的,同时也说明汉字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辉煌历史。

钱币上隶书钱文比较讲究的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时称其工。

其字在篆隶之间,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宝”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

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

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

中唐以后铸造的“开元通宝”后背有一弧形,称之为“月痕开元”,形似指甲痕。

此型出土极多,月痕开元钱文上,一改欧阳询书写的开元钱文端庄沉稳,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呈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

唐代早期开元通宝、中期开元通宝(月痕开元)及五代的周元通宝和宋代的宋元通宝钱图片
开元通宝的“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

“通宝”名称的使用,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

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重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

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

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

开元通宝与唐玄宗的“开元”年号(公元713-741年)无关,由于不是年号钱,也有人旋读为“开通元宝”,但政治思想意义远不及“开元通宝”深远。

直到太平天国时期仍有摹仿铸造的“开元通宝”。

隶书因其字体秀美,结构开张和特有的文人气息,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因此对钱文的影响是深远的,历朝历代都有它的身影,直到现在我国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仍然使用隶书。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书体之隶书举要
二、草书
在汉隶全盛的西汉时期,人们为了方便快捷地书写文字,将隶书结体变为简约,笔画出现牵带钩连的现象,但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并保留了隶书的书写意味,这就是中国草书的最初形态,被称为“章草”。

“章草”相传为汉代史游所创,可能因多用于章奏而得名;又因从隶书简化变易而来,亦称隶草或草隶。

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使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

草书始终只是一种辅助书体,在书法史上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

“草书”的代表人物有“颠张狂素”即张旭和怀素,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唐代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图片
由于草书是一种纯艺术的书体,多数人识别困难,钱币做为大众使用的工具,钱文中很少使用草书,北宋太宗的淳化、至道年间(公元990-997年)的《淳化元宝》、《至道元宝》使用草书,并行的还有一种行书和楷书两款。

据学者研究,草、行、楷书的“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均由宋太宗赵炅(原名赵匡义、避讳改名赵光义)本人书写,后人称之为“御书钱”。

学者们认为:宋太宗的楷书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连,草书奔放流畅。

“淳化元宝”创下中国钱币史上两个第一:除创下第一个“御书钱”外,还创下第一个“对文钱”。

“对文钱”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这种制式产生了一种东方特有的对称美。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对称美,从最早的太极图中阴阳开始,人们就关注、研究、应用对称与均衡,逐渐渗透到
建筑、医学、文字、文学、绘画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元素。

草书、行书、楷书“淳化元宝”和草书“至道元宝”图片
宋代是我国文化极其繁荣的朝代,反映在钱币文化上,一是年号改变频繁,同时实行对钱制度,为钱文书写开拓了空间;二是皇帝亲自书写,带动了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三是经济高度发达,保证了钱币铸造品质;四是铸造工艺精良;五是材质多样,金、银、铜、铁样样都有。

三.行书
“行书”相传为后汉末年刘德升所创,是相对于正体(篆、隶、楷)的草率化写法,是草书向“楷书”演化过程中的一种中介字体。

书时无规定标准,当楷法多于草法时,谓之“行楷”,草法多于楷法时谓“行草”。

“行书”的代表作有东晋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禅师等。

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爱不释手,最后定为陪葬品。

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都进行过摹定,目前我们见到最好的范本是唐代宫廷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

最早将行书应用到钱文中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间(376-396)的《太元货泉》,钱文“太元”近于行书,“货泉”近于草篆。

许多学者认为是赝品,但从书法演进的历史看,倒是符合这一进程。

东晋太元货泉和五代乾元重宝图片
其后直到五代时期燕王应天年间(公元911-913年)的《乾元重宝》中的一款才又有了行书钱文(并行的有隶书钱文),严格说来属于楷书范围,细端详“乾”字右边“乞”简笔为“乚”及“元”字,“重”字第一撇,“寳”字“宀”的略有行书笔意。

行书钱文最讲究的宋代钱币,在宋太宗的《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御书钱之后,逐渐形成一种传统,他的子孙都喜欢书写钱文,比如北宋徽宗赵佶《大观通宝》小平钱行书,书体异常精美。

行书“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大观通宝”和元祐通宝、元丰通宝
值得一提的是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公元1094年)铸行“元祐通宝”,材质有铜铁两种,篆书和行书成对,据说由司马光和苏轼书写。

有专家鉴定,元祐通宝行书钱文与苏轼存世的墨迹笔法书意十分吻合,俨然东坡面目。

一是钱文阔大气象和磅礴气势;二是钱文“元”字点笔有如“卷起千堆雪”,其左撇的飘逸之悠和右折钩的缚肋之笔,“祐”字用笔雄健,纵放豪逸,格调高旷,风韵清越。

“宝”字,显得肥硕,犹如“堆金积玉”于其中,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洞明世事、悟透物理的处世态度。

另有一说,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的《元丰通宝》行书钱文也是出自苏轼之手。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书体之行书、草书举要
四、楷书
“楷书”是由省改汉隶波磔,增加钩剔而成,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尊尚法式,可作楷模而得名。

一般认为开创于三国至魏晋时期,魏太傅钟繇被尊为开派宗师。

到隋唐时期,经“初唐四杰”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得到进一步完善,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晚唐柳公权,使“楷书”发展到极致。

颜真卿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

”形成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巨大。

柳公权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使“楷书”逐步走向鼎盛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科举制度的推动,“以书取士,以书诠吏”。

没有一个参加科考的士子可以用草书来应试或行卷,因为用草书考出来的是艺术家而不是官吏。

这是政治对书法影响的明显例证。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和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图片
楷书是最方便、最易辨认、最好看、最整齐、最实用的文字,因此,对钱币影响最大的,除了篆书之外,就是楷书(也称真书)。

最早使用楷书的钱币是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行的《乾封泉宝》,这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

公元666年李治和武则天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在泰山立“双束碑”,意旨武则天与高宗共创天地,同年改元乾封,并铸乾封泉宝钱行用于市。

但是据《新唐书·旧货志》载,此钱“径寸,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之十”。

“乾封泉宝”钱铸后,由于是不足值大钱,商贾百姓为避免在兑换新钱时蒙受损失,纷纷停止货卖,并匿旧钱拒新钱,引起物价上涨等社会经济问题,因此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唐高祖时期的开元通宝。

唐代“乾封泉宝”和北宋瘦金体“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图片
“乾封泉宝”钱,虽铸期不长,但在唐代钱币史上留下了珍迹,又因其制作精美,字口深峻,传世较少,深得泉家珍爱,应当是中央政府官铸货币。

“乾封泉宝”四字旋读,字体书写清秀,笔画硬朗劲道,笔者认为钱文作者一定是位大家,深得唐初书法四大家褚遂良的书韵,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意。

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萧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钱币文化发展的最灿烂的阶段是我国的北宋时期,不仅皇帝亲自书写钱文,而且一些书法大家也加入其中。

特别是宋徽宗赵佶还自创一种书体――瘦金体,字体端庄秀丽,运笔挺拔俊秀。

书法家称之为“清秀骨瘦、铁画银钩”。

面文“大观通宝”四个字中的“大”字,最后一捺虽有长有短,都体现他的书风。

但是,细心的学者仍然看出蹊跷,自崇宁到宣和前后23年,钱文上的瘦金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崇宁初赵佶才20多岁,精力充沛,因此“崇宁通宝”四字一味追求瘦硬,所谓铁画银钩应当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到大观时他已接近30岁了,书风逐渐老成,因此“大观通宝”四字就相对飘逸、成熟、溼润。

到了宣和时赵佶已是40多岁,在宫廷腐化生活的影响下,暮气沉沉,因此“宣和通宝”四字圆融得一点劲道也没有了。

另有传言说有蔡京代笔,但是很难分辨。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大唐镇库》,大唐镇库币是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所铸造(元宗保大元年至十五年间,即公元943-957年),元宗初年国势较强,在大量铸造“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宝大通宝”的同时,还铸造了青铜材质的大唐镇库钱币,钱体厚重规整,铸造精良,极具南唐国力强盛时的风貌,大唐镇库钱币是中国钱币流通史上十分珍稀的古钱币,中国古代有铸造镇库钱的习惯,而大唐镇库币则是这一系列的龙头,所谓镇库钱就是古人为了镇灾防灾和祈求吉祥富贵、永镇财富而精心铸造的钱币。

可能是钱文写法缺少钩剔,以往学者认定“大唐镇库”四字为隶书,但笔者觉得与隶书“扁平结构和蚕头雁尾”特征相去甚远,而近于楷书的方正。

书法意韵最大的特色是书体自由度更大,楷体中蕴含隶意,既古朴沉稳又行云流水,既丰满润泽又俊秀端庄,更体现书法的魅力。

南唐“大唐镇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大唐镇库金银币”正反面图片
199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大唐镇库》方孔金币和银币各一枚,金币直径:18毫米,成色99.9%,含纯金1/10盎司,面值10元,发行量60000枚。

银币直径40毫米,成色99.9%,含纯银1盎司,面值10元,发行量100000枚。

楷书钱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文种――宋体钱文,与我们当代的印刷体非常接近。

可能是太平军铸造钱币的工匠没有文化较高的人才,有文化的又都忙于战事,工匠们便采用活字印刷的方法制作钱范进行铸造。

“太平天国”及背面“圣宝”和“皇帝通宝”钱币图片
由于太平天国时期各地起义军都在铸币,因此这一时期钱币品种很多,宋体“太平天国”属于太平天国时期特有的一种钱币,可能是定都南京后发行的正式货币,其背面有“圣宝”二字,分直读和旋读。

背面有“浙”字的“皇帝通宝”当系浙江天地会组织所铸会钱,制作相当粗糙。

钱文由于采用印刷体,文字缺乏活力。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书体之楷书举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