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合集下载

浅谈对农村新课改的认识

浅谈对农村新课改的认识

浅谈对农村新课改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学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

新的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又一次革命,它要改变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沿用多年的教学方式,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但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比城市学生差得很远。

所有的这些都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行动起来举步维艰。

一、存在的问题1、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大多数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偏长。

应该说,这些老教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确实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但是也不容回避,面对当前的新课改,他们往往表现的是有心乏力,久而久之,便得过且过,导致穿的是新鞋,走的是老路。

2、信息化程度滞后。

学校的电脑大都是前几年迎接省及国家“两基”验收和复验时购置的。

那时由于缺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使用和维护不当,导致破损严重。

现在信息技术课专业教师相对满足,但由于当时配置都较低,现在都无法使用;又无力配置新式电脑,旧电脑便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至于网络,不少上年纪的老师不知道e—mail。

3、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奇缺,有课本、有课表,却开不起课。

开起课来,却不按规律办事,英语起始年级不以听说为主,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书写单词,写的极不像样。

音美教师相对不足,一个教师代十几个班。

实验教师大都是兼职的。

4、实验和活动设施不配套。

这是最为普遍的问题。

不少的乡镇盖起学校配不起套。

小学实验仪器极其缺乏,现有极少的几件仪器也没有完整的,酒精灯有的没有灯芯,烧杯这里开缝,那里缺口。

以至于实验开不起来,学生操作过程和原理都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操作不规范。

音体美器械破烂不堪。

特别是操场上的体育器械,大都缺胳膊少腿,锈迹斑斑。

音乐教室小的可怜,几乎不用,形同虚设。

5、学生素质不高。

新课程改革,讲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合作伙伴,学生素质对新课改有直接影响。

浅谈新课改

浅谈新课改

浅谈新课改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将成为教育的核心。

如今我们面临着资源严重短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以及人们道德力量的缺失等等问题,那么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是优为重要的大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作为心事教育工作的一员。

深感这种工作的责任之重大。

那么,新课程改什么?怎样改?下面谈谈个人看法:首先:教师们应该明白课改的价值取向,也是课改的灵魂,那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为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学生由于家庭受教育的程度有区别,且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富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对知识理解,接受就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思想状态等有全面深入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那么课堂上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关注就是最好的教育。

学生在被尊重的环境中,精神愉悦、积极上进、获取信息,知识再生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教育教学质量就会稳步提升。

其次,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果,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关键的一步。

以生的学习中出现的死记硬背,接受性学习、机械性训练的状况,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不断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小组活动”就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它既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

又培养团体意识,同时,使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有力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以往的课堂那是老师的地盘。

学生被动地被接受知识,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机械性形成你讲我听,你写我记,课堂死气沉沉,丝毫没有生机,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开发的知识的再生,学生综合能力低下这样教学模式长期下去,后果极其严重,如今的新课改,它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教师只是旁敲侧击,力求精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倡导乐学,做到练中有练、练中有讲,灵活适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

1.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人文素养:主要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这是新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也是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重视不够的。

;3.科学素养:主要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听、读、思、辨等过程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

其中“基础素养”是各学科所特有的,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是各学科所共有的,且在内涵上有一致性。

学生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综合素养也必然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1.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在这组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班级风气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主导”。

(2)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自终成为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2.转变学习方式。

(1)鼓励学生质疑。

(2)让学生去尝试;3.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4.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是持久的,影响学生终身的;5.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浅谈初中新课程改革

浅谈初中新课程改革

浅谈初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走进中学课堂已经好多年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推进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代之以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学方式。

下面将对中学教学课堂改革发表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求证与大家。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

因此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能以最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到课堂的练习中去。

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从而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二、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这里所提的“合作学习”是适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是当代人生存的一种重要素质。

因此,从小要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教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群体活动的优势,促进个人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

在合作过程中,有利于学生间相互模仿,有利于信息反馈,有利于发现,有利于探索,有利于质疑。

因此,在中学课堂学习中,就应该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初步学习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锤炼语言,发展思维,拓宽思路,在自主交流、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另外,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三、精心设问,以问激趣“发明千千万万,趣点是一问。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继续推动学校教学进程改革,实现全面质量提升的重
要举措,其实新型课程改革所核心的关键理念,即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搭建以学生本位为核心的完善之课程及其体系。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厚实丰富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
以及学习的习惯,以赋予学生更强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突出发展学生多面的能力,从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智
力的发展等的个性的特点进行关注,从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与技能。

最后,要以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来支撑课程,例如重视传统
文化知识积淀,引入信息化、多媒体等课堂教学资源,大力发展各种
新形式的课程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应以以学生本位的重点发展,全面发
展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塑造良好的尊重传统、善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为出发点,加强教学
环节集约有效的评价,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作为重要
指标。

对新课程改革认识实践

对新课程改革认识实践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2009年9月,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式启动,高中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本人就新旧课程的特点并结合近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浅析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我们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尝试,不妥之处望予批评指正。

一、课改的历程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004年起,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陆续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等15个省进行。

2008年,教育部同意山西、江西、湖南,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省,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9年教育部批准我省与云南、湖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至此我国共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到2010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全面展开。

此次课程改革在我国历次课程改革中,范围最广,普及面最大,单从时间上看,10余年时间虽然有些仓促,但这也正确表明了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亟待改革。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在青少年身上,而青少年的素质要依靠国家的教育,当今时代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二、课改的内容。

新的理念: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同时又必须关注人的自然性和个性,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是为学生自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的目的: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可自主选择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平台。

新的内容: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此外,新课程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程,新增加通用技术课程,将进一步要求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思考,拥有一技之长。

新的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注重发展性的评价,要求评价有利于对学生的发展诊断试的反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以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自己的认识。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见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基础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避免过度重视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现象。

2.提升教育质量:课程改革能够引入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各地在推行课程改革时可能面临适应性的问题。

不同地区的学校、学生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实施。

2.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需要依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实施。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关于浅谈新课程论文(精选6篇)关于浅谈新课程论文(精选6篇)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从“做”中“学”,从探索中发现知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顺应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体会到:只有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只有,才能改变我校目前的被动局面。

因此学校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进行课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通过两年的课改,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力和成绩都提高得很快。

下面来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以及个人体会:我们学校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自己编写导学案,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成绩好的与差的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讨论和交流,组内兵教兵,组与组之间有竞争。

贯彻新课改中提出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老师的引导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下面就教学中谈谈我体会最深的几个问题:一、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引人入胜的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浅谈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更注重孩子们的兴趣培养。

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玩耍,而游戏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资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自主学习。

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智力发展也会更加全面。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强调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比如,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我们就应该多给他们提供绘画的机会和资源;有的孩子喜欢音乐,我们就应该鼓励他们学习乐器。

这样,孩子们才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

再者,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要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会分享、合作、沟通。

教师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社交能力。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还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勇于尝试、勇于创新,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环保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挑战,孩子们是未来的主人,让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教育孩子们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等。

在教育这条路上,新课改的春风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孩子们的笑声更加响亮了,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好奇和求知的火花。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理念,就像是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一副眼镜,让他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的颜色。

在关注孩子们兴趣的同时,新课改也强调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对新课程改革感悟(1)

对新课程改革感悟(1)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摘要:在课改新形势下,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亲历教学第一线,感触颇深。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建个性化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等,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和谐氛围课堂教学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研讨会,亲历教学第一线,被这些优质课所触动,开放式的教学,浓厚的课堂气氛,独特的创意,新颖的点拨方式,新的教学理念,使我颇受启发。

主要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

可以说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师登上讲台,慈祥的面孔笑容可掬,亲切的话语拉近了师生间(陌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所以,我们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课堂上学生感到亲切,师生关系协调,打破主次地位界限,平等交流,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意听,乐意学。

要想学生对课堂感兴趣,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课堂上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绪,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走得更近,这样学生才能更喜欢自己的课堂。

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创建个性化课堂教学1、合理使用教材,做到不因循守旧,坚持开放性,不拘于课本,而是挖掘教材,对学生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同时注重各科知识的整合。

眼下,新课程的推行也遇到这种旧的思想观念的抵触,课堂标准几乎是固定的,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认识不够,或者说是不接受,甚至是大加责罚。

2、新课程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此次培训,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教育的定位从我国的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与能力,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培训中,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和拓展材料,参与老师们的讨论、互相学习、经验交流和相互借鉴,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并且有了新的思考和见解,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启示。

新课程培训中,那种相互学习,互相讨论,直言不讳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是值得学习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探索,积极进行反思和再创造,为课程改革做出努力和贡献力量。

通过课程培训,收获最大的就是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从他们那里真实的得到了一些教育的真谛。

另外就是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进一步了解了已经实施课改地区的一些老师的教学案例和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起到借鉴作用。

经过培训,对课程改革也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持久性特征,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还需要不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课改的进程。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为教育事业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要转变教师角色,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内容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秋季开始实施,到现在已十几年。

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现在的课堂非常注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日趋多样,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课堂开始变得有趣、活泼,变得更加精彩。

但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也不难发现,由于在观念、认识上有偏差,在教学中出现许多外在多于内在,形式多于实质的现象,导致在有些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所退步,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看法随着教育形势和教育制度的发展,现在学校里最流行的词是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挂在嘴上,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流行,难道我们只是在赶时髦?还有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本人从五年前就开始对新课程改革尝试,在学校里每次都按新课程的标准来上课,现就这五年的感悟,浅谈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本文将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策略。

一、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1.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科知识运用,数学教学不再只注重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公式的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发展综合素质。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在学科知识上有所进展,更要培养综合素质。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1.传统教学观念转变。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教材教辅配套不完善。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配套的教材和教辅材料。

但目前教材和教辅材料的更新和研发相对滞后,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安排不一致,给教学带来困扰。

3.数学教师素质提高。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目前,部分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实践和合作学习。

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的权威”。

但随着人文思想的日益渗透,传统的教育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意味着什么?对此作为教师不得不面对学生进行反思,重新给自己定位。

下面谈谈通过学习与实践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一、重新认识传统的教学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具体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学关系则是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先教再学,教了再学,教多学多,不教不学;怎么教就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终遏制了学的力量。

二、透视新课程的教学观1、新课程的教学观是: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教材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观念、情感、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的宗旨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更多地关注人的作用。

1、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输出型教学方式,以探讨式、启发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使每个学习项目、每一堂课都各具特色,不能千篇一律。

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而且要致力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既要注意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注意一定的挑战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篇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篇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篇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毕竟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茁壮。

下面是为大家校对的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新课程外语教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一波动新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次突破性变化,新课程改革是以教师为展览馆中心这个核心思想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各项改革改革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最终让教师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下会一名数学教师,在这里我简单明了的对新课程教学的改革谈几点各项改革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全面领会课改精神、转换观念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强调了教师带动过程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教师在过去的原地踏步教学过程当中往往是“一只粉笔三尺讲台’,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示知识,有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丢失了学习计划性,教师教学效果降低了很多。

通过努力学习考试制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之后,我体会小学教师到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师应当及时转换观念,在教学设计环节达致装配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我们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们接受知识的快慢学生难易差异性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我记得我曾一度带过一个学生,他的基础比较单薄,前面所教的知识没能及时弄懂弄清楚,导致了在后面的严重不足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教学的节奏,结果数学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那么我课下在和他之后了解了他的情况,每节课后我把有题型知识针对性的少量典型题目作为他的作业,减少作业量而让他留出足够的时间一方面对本节课所教内容加强学习理解,另一方面让他讲课学习弥补前面薄弱的知识,把基础打牢固。

以前的教学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示知识,看得出来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的样子心中貌似难免有些焦急,那么后来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课堂上更多的融入了上为师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我发现都愿意积极的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讨论中去,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不断提高。

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已有一年了,仔细阅读新课程,它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如何以“学生”为本,我个人认为,就是如何解放他们的眼,让他会看;如何解放他们的脑,让他会思考;如何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会做;如何解放他们的口,让他会说。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发展的主要渠道,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感到我自己的教学活动在不断地变化。

首先,活动中关注他们的生成,及时调整预设内容。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

我改变了过去只会预设、只会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备课、上课的习惯,学会了放眼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关注发展的“机会之窗”,及时地将生成活动引入课程。

其次,关注学生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学生的一日活动全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中,那么生成活动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在他们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刻刻都会有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如:在自由活动中学生们会自然地对某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复地看着、玩着、讨论着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散步时偶尔飘过一片树叶,飞过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积累、转化成了他们的自发生成的活动。

新课程开展以来,使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交往的能力更强了,与人交流的语言也更美了。

但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空间、感情的自由、创造的灵感。

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

这样就能让他们其实也包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与教的快乐。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

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

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

浅谈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即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因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新课改教师观念学生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即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如: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设综合实践科及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等等。

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要转变旧的学生观,才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作用发挥得当,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我在进行四年级科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问题的欲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简单电路知识制成电路检测器,并把小灯泡串联起来,把周围的物体拿来检验,在检验中惊喜地发现:刀片、磨光的铁文具盒、钢笔帽、钥匙链、剪刀等能使小灯泡发光。

橡皮、塑料格尺、铅笔外皮、镀漆的文具盒……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学生很快就能分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不是导体。

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导体和绝缘体是一成不变的吗?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变?学生又进入新的一轮实验:给金属物体套上塑料、木柄,这时导体转换为绝缘体;木块在水中浸泡,塑料尺经过摩擦也能产生静电并吸住一些纸屑。

这时绝缘体变成了导体。

学生们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都欣喜若狂,并发出感叹:原来导体和绝缘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的。

由此向学生渗透了辩证的发展观。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渴望发现自然界的秘密的动力。

浅谈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于2005年在全国全面实施。

这次改革将是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

但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我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更新,教育方式是否改变。

这是因为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教师是教育政策的最终执行者,课程的诠释者,教学的实施者。

面对教育改革和挑战,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性和适应性。

我们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多年的教育教学使我认识:一、课程不是教本——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在传统课程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按学科知识体系编制而成,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给定的教育因素,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教材成为唯一的依据。

教学大纲是对各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它不仅对教学内容作了明确清晰的规定,同时对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知识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安排都作了严格的控制和硬性规定。

而新课程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方面,超越单一的“学科中心”,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在新课程内容层面上,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

新课程用课程标准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而课程标准是国家按照学生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特定阶段教育的质量提出的具体指标。

它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只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因而,新课程不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封闭的活动体系,而是创生而成的、整合而成的、开放的、实践的新课程。

它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能提供了较大空间,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

二、引导才是职责——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职责是帮助学生营造积极氛围、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发现个人意义、反思自我和进行自我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模板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模板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模板标题: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推动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挑战。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逐渐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这对我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呼唤。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主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倾听学生的观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激发,并且在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引入了游戏元素,设置了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结果,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且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学生的实践经验引入教学过程。

通过实验、活动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我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五、推动课程整合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我的教学中,我积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学习观念。

我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怎样才能帮助同学更清楚地认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数学是进入科学之门的钥匙?怎样才能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快乐地学好数学?怎样开发潜能,自主的学好数学?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面前,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我就小学数学课程教改实施中浅谈几点感受:一、课堂教学气氛很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即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不可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同样的数学,同样的课堂,同样封闭天空,天天围着书本与教师,上演着乏味的“肥皂剧”,几年如一日。

学生是老师的牵线木偶,由教师牢牢地控制着,绝对不能出轨。

现在,改革课堂教学,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显得尤为迫切,把世界作为学生的课堂,提倡研究性学习。

因为研究性学习相比传统的学习方式它实现了五个转变:即由重教师传授向重学生自主探究转变;由重课内向重课外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书本知识向重社会实践转变;由重信息单向交流向重多向交流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爱听的、爱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比赛、调查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三、教师多重角色转化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课堂逐步转化为倡导自主参与的驱动型学习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它要求我们不断拋弃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驾驭课堂,掌握学生。

下面我就谈谈对新课程改革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

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二、互动环境,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程下的教学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

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

教学方式: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

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

倡导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经验、多合作、多参与;倡导教师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无为”、多反思、多研究。

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组合,创造一个动态开放、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恰当准确、激励性的多元化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发展,激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

三、情景教学,细化教学过程
1、以问题为线索,设置创新教学情景。

创新教育要进入课堂,从要素上讲,教学必须做到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情景,主要有以下方式,悬念式: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使
学生进入求通而不得的愤悱状态,使思维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索,培养思维能力。

探究式: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让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辐射式: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层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渗透式: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设置渗透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渗透和综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技术为背景,实现课堂多元整合。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综合化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

目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最重大的。

它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教学内容,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开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主要模式有,情景启发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突破课本局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场景、更多、更深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长为短、化静为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网络学习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安排进度开展学习。

同时,网上搜寻、信息筛选、比较应用是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是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

协商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合作”是21世纪每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利用网络可以打破课堂有限的时空观,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形式。

如可以形成形式多样的各种学习活动小组,开展学习交流,分工合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科学的利用先进的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为了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