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感(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感暑假观看了名师的教学视频,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义,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
课堂上华老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等,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课始由小明寻宝导入,华老师适时地抛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既而用课件展示了学生可能找到的各种情况,而后总结得出是一个圆,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加以表述,顺其自然地引出了半径与圆心,最后得出宝物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
在认识了半径,圆心与直径后,华老师又相应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
宝物为什么是在一个圆上?课件出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随即课件出示了“圆,一中同长也。
”在得出了圆的特点又抛出了“怎么画?”,课件随即出示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教师演示画圆,请学生画半径和直径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继又课件演示了正多边形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圆是由正多边形渐变而来的。
随即又提出了“为何这么做?”,课件再次演示了篮球比赛的场景,再一次回顾前面的四个问题。
从中又引出了没有圆规也可借助其他东西来画圆。
最后以“一定要这样吗?”这个问题结束,让学生认识到不仅是圆,一中同长也;球,一中同长也。
而后课件出示,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加强学生对圆的认识的巩固!华应龙老师在设计本课时,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探索和发现上。
这节课改变了“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教学方式,而是老师设计悬念,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探究新知。
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我发展。
让学生自我发展,就会有创新的“硕果”。
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这样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
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
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
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
”(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
)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
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
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
《分数的再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再认识》观后感3月15号下午的数学教研活动上,教研组长马世雄老师组织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一起观看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再认识》一课,看完视频,是我对《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及分数意义本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课前活动环节一结束,华老师就对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提出了3个问题:1、“分数的再认识”到底要认识什么?2、什么是分数?除了教材上的表述,能否换个简单、通俗的说法?3、为什么要有分数?能否给个更明确得解释?这三个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五年级的《认识分数》,我们到底要和孩子一起认识什么,是认识“单位1”或是“单位”还是“1”。
这节课改变了“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教学方式,而是老师设计悬念,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探究新知,老师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并小结:认识某个事物,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样做?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哲学方法的渗透,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这样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的掌握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
在课的结尾,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了精辟的见解:1、什么是分数?(先分后数的数)2、为什么要有分数?(不好数了)3、怎么做?(先看平均分了多少份,分完了就知道单位了,然后数,就能知道有多少份)。
最后以耐人寻味名言结尾:“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华老师的课堂设计紧紧抓住“什么是分数”、“为什么要有分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理解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才产生的分数,也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分数单位。
这一点正是完美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而且华老师在课堂上特别重视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这样的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从而能走得更远。
对于华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自己的教学更有深度,更有魅力。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周末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到郑州小哈佛双语小学参加睿师育人----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我不只是数学》,感悟颇深。
第一节华老师讲了《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华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思维,而是作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单位“1”的概念可以不给,“单位”重要,“1”也重要,在教学中突出了对“单位”的教学。
上面这一段,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单位都是创造出来的。
一把尺子可以看作一个标准,一根领带的长也可以是一个标准,把“单位”的内涵扩大了,为后面引出分数单位做作铺垫。
听课中我才体会到华老师的设计意图,不禁拍案叫绝。
学生对于“分数单位”的理解是较难的。
华老师从“单位”的知识原点出发,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出现时生活的需要,这里体现了华老师的“打数学”观,那就是深究数学概念产生的认知原点,把它放入一个大背景下去教数学,是多么大气可贵啊!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那才是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与熟悉的生活的联系。
华老师的这节“分数的意义”,设计意义深远,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显现出华老师的智慧。
深思过后才能凸显思想的可贵。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站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原点分析教材,设计教学,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磁性”,把学生紧紧吸住!华老师还以《我不只是数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笑容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华老师在正式开始讲座之前就用一句句寓意深刻的话给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教书的人不读书是一件可悲的事”“错若化开,成长自来”“理想的课堂应当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在讲座中,华老师结合具体生动的课例向在场老师把《我不只是数学》的主题层层展开,不仅让老师们领略了精彩的数学之美,更让老师们体悟到了“以人化人”的教学魅力。
下午,华老师给我们全体新聘教师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数学新课标培训》,更是给初入教坛的新教师指明了方向。
他的胆子真大——听华应龙老师的《分数再认识》
讲 台 前 , 胆 地 说 出 一 番 话 : 我 四十 年 了 才 总 结 出 ≥ 大 “
鞋
孝 §
氇 强
.
§
兴趣 , 展实践 能力。 发 当 然 , 为 校 外 活 动 要 带 领 同学 因
事 , 日记 记 下 做 好 事 的 经 过 及 内心 写
可 以有 感 而 发 写 成 文 章 。
Pr ar Sc ol e hi i m y ho ac ng Hes T e ̄r cR
、
学 教学砑宄
教 研 引 领
写 话 兴 趣 一 作 文 教 学 的 基 石
浙 江诸 暨 市 枫 桥 镇 小 周 燕 萍
新 课 程 标 准 在 第 一学 段 对 写 作 教 学 的 目标 要 求 是 : 对 写 话 有兴 “ 趣 , 自 己 想 说 的 话 , 想 象 中 的 写 写
孩 子 说 9 。华 校 长 只是 站 在 一 旁 微 笑 地 看 着 孩 子 们 不 个
停 地 争 论 , 后 有 的 学 生 看 了对 方 的 题 目说 出 分 的 总 数 最 就 不 一 样 , 以 圈 出 的个 数 也 不 一 样 。这 时 , 师 才 走 到 所 老
新 课 伊 始 , 师 提 出 生 活 中遇 到 的 问题 , 老 当手 中没 有
自己 的心 声 , 的 是 四 十 年 才 总 结 出 的吗 ? 我 想 不 是 , 真 他
只 不过 是 在 实 践 中 默 默 地 体 现 了 出来 。 老 师 有 问 题 , 他
哲 理 的一句 话 。学生 听完后 , 懂地 看着 老师沉 默着 。 懵
一
就 会 站 在 教 师 的 角度 去考 虑 ; 当学 生 出现 问题 , 又 会 站 他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2篇)
2024年华应龙讲学学习心得作为数学老师,你喜欢数学吗。
华老师这个看似毋庸置疑的问题却不禁让我扪心自问起来,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吗。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热爱,华老师不会从研究数学学科到对数学哲学的深思。
如果不是对数学的狂热,他不会为了一个数学课例把它的内涵要义延伸至看似与之毫不相干的领域。
若不是对数学的痴狂,他不会从思考中寻觅到数学的____花园。
我喜欢他《找次品》中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我喜欢他在《数学黑洞》给孩子们心中播种探索思考的种子。
他的课堂朴实无华,却透露出大智慧。
他说美妙的教学就是一场难忘的初恋,我时刻找寻着这种感觉,可是的确像大多数年轻老师的感受一样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虐我千百遍。
这样的感觉的确困扰着我们,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也想通过一些捷径更快地成长,更早地接近初恋的感觉。
华老师仍然用他朴实的笑声解答着我们的疑惑,仍然是两个字读书。
读各种各样的书,与数学专业有关的无关的,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某些启迪心智的杂志。
在这个速度飞快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用最快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精选对自己有用的,剔除没用的。
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急功近利的傀儡,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忘了怎样停下来思考。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并不幸福,常常喊累,常常在该休息的时候还在想着我该怎样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呢。
别说看各种各样的书,我们甚至都不想花时间在本专业的书籍上。
每天忙碌着看教参,备课,改作业,辅差……正如华老师所说,我们每天做了很多事,很忙,很累,可是累的根源是什么呢。
还是两个字思考。
没有思考的数学教学,尽管给自己的规划看似很清晰,仍然像只无头苍蝇。
看无用的书,在教学设计时,有时猛回头可能会在无用的书中找到灵感。
热爱数学,你便总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生活,思考生活。
而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所以数学中的素材总要在生活中掘取。
这也就是____老师爱看书,爱停下来思考的原因了。
这也不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吗。
看华应龙数学课感悟
看华应龙数学课感悟2011年4月20日,在大连舰艇学院的礼堂里,我有幸见到了全国特级数学教师----华应龙,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貌似《武林外传》里的邢捕头。
听华老师的《分数再认识》,有三点感悟一,迟钝的老师华老师“反应迟钝”,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时,他总是“呆呆”地站着,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并自我解释说道:“老师年纪大了,反应有点迟钝。
”或者是学生说完,沉寂3秒后,老师冒出一句“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
”生说完一遍后,又是沉静,连上课的学生和我这样场外看课的人都有了答案,老师才慢慢回过神来。
细细地回味,教师的这种“迟钝”就是为了学生的不迟钝,就是要让学生做裁判,让学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这不正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具体体现吗?数学课堂上的老师应当是“懒惰”的,“迟钝”的。
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说,并且自己判断。
偷懒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
研究人类行为学的学者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全是“懒虫”。
而那些看似勤快的人因为工作熟练了,就不想有所改进,他们的效率反而低些。
爱偷懒的人总幻想着能够有更先进的玩意儿能减轻负担。
那么,我们老师在工作之余或工作之中,不妨也试着“偷懒”一下,说不定正是你的“偷懒”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收益!本文摘自《我就是数学》,华应龙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来学习数学知识。
华老师的课堂是由一个个生活情境或故事串成的,而一个个数学知识就在这些生活故事中。
《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由三个小故事组成:1、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
2、集结号。
3、大臣们的难题。
把数学知识置身于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中,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于是学生试着去思考,去解决。
而华老师从来不轻易的将答案直接告诉他们,直到一个学生,两个学生,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发现了,他才给予肯定。
中国有句古语: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
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启发,实际是为了让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心得
一、华应龙分数的定义及特点华应龙分数是指我国数学家华应龙所提出的一类特殊的数学分数,其特点是分子是1,分母是一个正整数,而且这个正整数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具体来说,对于一个华应龙分数a/b,满足以下条件:1.a=1;2. b是一个正整数;3. 当且仅当b是另一个华应龙分数的平方时,这个分数才是一个华应龙分数。
二、华应龙分数的应用价值华应龙分数在数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华应龙分数可以用来研究数论中的一些问题。
可以通过研究华应龙分数来解决一些关于分数的特殊性质和规律性质的问题。
华应龙分数还可以应用在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通过研究华应龙分数的特性,可以得出一些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结论。
三、听课心得在听完关于华应龙分数的讲座后,我深感受益匪浅。
讲座内容详实、通俗易懂,让我对华应龙分数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
讲座中涉及了很多实例和案例分析,这让我对华应龙分数的特点和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再次,老师的讲解方式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让我对数学这门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华应龙分数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数学概念,它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应用,同时也为我们开拓了数学思维和观念,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四、对华应龙分数的展望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深入理解华应龙分数的特性和应用,希望能够在数学领域取得一些新的成果。
我也期待能够将华应龙分数这一数学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为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带来更多的有益成果。
我相信通过对华应龙分数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也能够为推动数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对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听课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共享。
我感谢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也期待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深化对华应龙分数的研究,为数学和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一、华应龙分数在数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华应龙分数的特殊性质和规律性质使其在数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不仅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堂生动、有趣、富有智慧和创意的教育课。
华应龙老师通过各种富有创意的方式,让学生对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用实际例子来解释分数的概念,如切蛋糕、分苹果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存在和应用。
此外,他还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分数。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华应龙的课堂中,分数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数学工具。
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分数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有意义。
华应龙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氛围也让人印象深刻。
他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敢于尝试。
这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此外,华应龙老师的课程设计也充满了智慧和创新。
他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生动、有趣、富有智慧和创意的教学方式,使得分数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有意义。
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像华应龙老师一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数学课堂教学再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华应龙老师有感
对数学课堂教学再认识----------------- 学习华应龙老师有感认识华应龙老师,缘于他的两本新作一一《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课余时的阅读,竟使我不忍释卷。
华应龙老师作为一名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竟有如此妙笔,上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中的琐碎烦恼,下课后的再三反思,在他的笔下竟是如此的真实自然,从容而有趣。
20Π年4月,我参加全国第十届新世纪课堂教学研讨会, 有幸欣赏了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他的课堂没有数学课司空见惯的机械与枯燥,而是随处闪耀着他的“匠心独运”的智慧:捕捉生活中的“意外”成就课堂上最鲜活的素材;奖励敢于讲出“出错”原因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他的课堂如同通往宝藏前的迷宫,让孩子们沉醉于不断探索的快乐中。
华应龙老师独特的教学智慧,先进的教学思想,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数学课不怕出现差错我常常看到一些上的十分顺利的课,老师讲的准确无误,学生个个对答如流。
真佩服上课教师和学生,把一节课演绎得那么完美无缺。
听了华老师的课我感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没有矛盾,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可见,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一节好课,真正有味道的却是像华老师那样不怕课堂上出现差错,他把课堂上出现的差错作为资源来看待,让差错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
我觉得如果课堂上没有差错,教师应当有意的创造“差错”, 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陷阱”。
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差错,还应设置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情境,了解学生差错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怎样的误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课堂决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生成来自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的处理和师生的互动。
二、数学课要使学生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喜欢学习数学和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兴趣开始的,反之,学不好数学,或不想再学数学,往往是对数学失去兴趣。
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观课反思最近在网上观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一节理念新颖、设计独到的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使人受益匪浅。
课堂上华老师充满智慧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水乳交融的交流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电影等,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华老师首先从帮助大头儿子解决难题引入,调动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热情,让学生感悟分数单位,整节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贯穿,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整个课堂彰显着“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人文化教学氛围。
课堂上,华老师精心地捕捉,智慧地引发,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情境导入,激发孩子思维。
课从大头儿子与爸爸的谈话导入,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沙发的长度而且领带测量,从而从对折中引入分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认识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先分后数,新知重新定位。
“什么是分数?就是先分后数(shǔ)”。
听起来是多么的格式化,分析起来又是那么有道理。
学生在理解了“单位”与“1”后,华老师不提单位“1”,但学生能自己创造单位。
正如华老师所讲:“怎么做”更重要。
“错误设计”,认清知识点。
课中,华老师让学生圈出苹果的3/4,学生结果不一致,女生说9个,男生则胆怯的说12个,孩子们都说自己是对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揭示答案,原来是华老师有意设计了不一样的题。
给女生习题篇上出了12个苹果,而男生出了16个苹果,当然得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华老师用自己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都是一样的,整体不同,结果就不同。
从而华老师让孩子们明白了:与自己不同的结果,不一定错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做为全国特级教师,华老师对待每一节课仍然是非常用心,反复钻研,做到精益求精。
华老师善于思考。
对本节课,他首先进行了思考:1、分数到底认识什么?单位“1”,单位?2、什么是分数?3、怎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他专程请教了北大附中张思明博士,得知:初中、高中都没有“单位1”这个概念,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分数单位的思想,这一点妨碍了学生对有关分数问题的圆满解答。
别样的课堂,别样的收获-------听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有感》
别样的课堂,别样的收获-------听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有感》首先我要感谢校领导给了我一个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魅力。
在优秀教师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义,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应龙老师的一堂“单位,让分数更好玩”的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为大家带来一节理念新颖、设计独到的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华老师充满智慧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水乳交融的交流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电影等,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华老师首先从帮助大头儿子解决难题引入,调动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热情,让学生感悟分数单位,整节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贯穿,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整个课堂彰显着“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人文化教学氛围。
课堂,华老师精心地捕捉,智慧地引发,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情境导入,激发孩子思维。
课从大头儿子与爸爸的谈话导入,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沙发的长度而且领带测量,从而从对折中引入分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认识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先分后数,新知重新定位。
“什么是分数?就是先分后数(shǔ)”。
听起来是多么的格式化,分析起来又是那么有道理。
学生在理解了“单位”与“1”后,华老师不提单位“1”,但学生能自己创造单位。
正如华老师所讲:“怎么做”更重要。
“错误设计”,认清知识点。
课中,华老师让学生圈出苹果的3/4,学生结果不一致,女生说9个,男生则胆怯的说12个,孩子们都说自己是对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揭示答案,原来是华老师有意设计了不一样的题。
给女生习题篇出了12个苹果,而男生出了16个苹果,当然得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华老师用自己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都是一样的,整体不同,结果就不同。
从而华老师让孩子们明白了:与自己不同的结果,不一定错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荣幸,在听完华老师的课后,又听了他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的讲座。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心得体会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心得体会华应龙,一位从海安走出去的名师,带着一份感恩的心,为海安的小学数学老师一份精神大餐,感染了身为小学数学老师的我。
一天半的学习时间,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学术报告及弟子的展示课,感觉受益匪浅。
华应龙老师的沉稳、刘伟男老师的教学机智、沈勇老师的幽默及一群名师的文化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
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
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好点子是从知识渊博的大脑中冒出来的。
教材上的知识是死的,以本为本的老一套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被动接受了知识,掌握的效果经常不经如人意,就算有一定的效果,那也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人才培养和发展是不利的。
而将教学内容的精心处理再生成,老师教得轻松,孩子学得轻松,知识掌握得牢靠,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些在教学中的金点子,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为什么没想到,还是我们的知识底蕴不够深厚,知识面狭窄制约了我们的大脑,华老师引经据典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用得那么恰到好处,令人佩服,也为我指引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加“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有感
参加“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有感阳春三月,带着对“融错”的不解与疑惑踏上了求索之旅。
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融错”,怎样“融错”是此行需要透彻理解的问题。
首先,十分佩服华应龙老师“教育即融错”的教育教学思想,只有有了这样的思想,直面孩子的错误,心中才能想着孩子,倾力关注孩子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真实的,正所谓“真水无香”。
“融错”,首先要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这一点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
平时很担心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差错,自己会反复的去重复知识重点,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了学生自己理解的过程,显得更加如“灌输式”教学,这一点很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刚刚结束的研究课中,我教学《认识平年、闰年》时候,当需归纳出平年、闰年排列规律时,我直接的告诉了学生平年、闰年的规律,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慢慢引导,慢慢梳理,带领学生们总结归纳出平年、闰年的规律。
我很担心学生会出错,担心课堂中部分孩子掌握不了当天所学知识,导致了课堂中自己反复的讲,重复的说,而通过聆听华老师的讲座,今后我会欣赏学生的差错,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正如师傅说过的,处理好学生的错会成为这一节课中的亮点,才算得上是节好课。
关于融错,在听了华应龙的徒弟《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时,我也能明显的感受到“融错”的魅力。
课堂中有个孩子报出了一长串没有规律的数据之后,我们都知道那个孩子弄错了,而前面的孩子也很诚实的说了“我不会”。
那个时候,坐在下面的孩子很坦然,丝毫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错误。
睿智的刘老师却充分的利用“融错”的教学思想,抓住了孩子的错误,她没有直接说“孩子,你错了!”这一点体现了“容错”,耐心的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和所除的数,当看到孩子左顾右盼时候,没有让孩子继续的说下去,而是巧妙的进行了“溶错”,启发孩子认真观察,总结出除数是一个“缺8”的数学,并适时教育孩子要“仔细审题”。
这一教学片断无疑让我思考,我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是怎么样处理的?我又是怎么样鼓励学生的?一直说给孩子宽广的思维空间,而我是否还有待改善与提高。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华应龙分数的初步认识:探索与实践当我听完华应龙教授关于分数初步认识的课程后,我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他通过丰富的例子、生活中的应用和趣味性十足的游戏,生动地向学生们展示了分数的魅力和意义。
这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还使复杂的数学概念变得简单易懂。
首先,华应龙教授强调分数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定义和公式,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他让学生们意识到分数的存在和用途。
例如,当我们在分蛋糕、分水果或分配任务时,都离不开分数。
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分数这一概念。
其次,华应龙教授善于运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平均分配糖果的游戏,他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分数的实际应用。
在游戏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将物品平均分配,还深入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此外,华应龙教授还通过生动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例如,他通过倒水实验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分数在现实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将水平均分配到两个杯子中,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华应龙教授的分数初步认识课程是一次深入浅出的教学示范。
他通过丰富的例子、趣味性的游戏和生动的实验,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了分数的魅力和意义。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华应龙教授的教学实践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要引导学生探索、实践、创新和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全面的能力。
课后反思教分数的再认识感悟
课后反思教《分数的再认识》感悟在学校举行的“一课多上”活动中,我组教师集体上了《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
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彩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A.平行四边形B.梯形C.长方形2.下面各式中,()是方程.A.5×6=30 B.4x−8 C.9x−15=43 D.5x+6<33.动物园里有龟、鹤共40只,共112条腿,龟和鹤分别有多少只?()A.15只、25只B.16只、24只C.4只、16只D.18只、22只4.商家对某款手机销售的趋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应该采用()A.条形统计图B.扇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5.把12.5%后的%去掉,这个数( )A.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B.缩小原来的1/100 C.大小不变6.某班有女生24人,比男生人数的多4人,男生有多少人?设男生有x人,下列方程正确的是()A.x﹣4=24 B.x+4=24 C.x=24+47.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这个正方形周长的( )A.B.C.D.8.河岸边种了200棵树苗,经过园林工人的精心管理,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几?()A.200% B.95% C.120% D.300%9.有3cm、7cm、15cm的小棒各2根,选中其中的3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周长最短的是( )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反思听华应龙老师“分数的再认识”有
感
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一个来郑州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魅力。
9月17日有幸参加了“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义,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应龙老师的一堂“单位,让分数更好玩”的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为大家带来一节理念新颖、设计独到的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上华老师充满智慧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水乳交融的交流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电影等,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华老师首先从帮助大头儿子解决难题引入,调动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热情,让学生感悟分数单位,整节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贯穿,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整个课堂彰显着“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人文化教学氛围。
课堂上,华老师精心地捕捉,智慧地引发,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情境导入,激发孩子思维。
课从大头儿子与爸爸的谈话导入,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沙发的长度而且领带测量,从而从对折中引入分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认识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先分后数,新知重新定位。
“什么是分数?就是先分后数
(shǔ)”。
听起来是多么的格式化,分析起来又是那么有道理。
学生在理解了“单位”与“1”后,华老师不提单位“1”,但学生能自己创造单位。
正如华老师所讲:“怎么做”更重要。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错误设计”,认清知识点。
课中,华老师让学生圈出苹果
的3/4,学生结果不一致,女生说9个,男生则胆怯的说12个,孩子们都说自己是对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揭示答案,原来是华老师有意设计了不一样的题。
给女生习题篇上出了12个苹果,而男生出了16个苹果,当然得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华老师用自己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都是一样的,整体不同,结果就不同。
从而华老师让孩子们明白了:与自己不同的结果,不一定错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做为全国特级教师,华老师对待每一节课仍然是非常用心,反复钻研,做到精益求精。
华老师善于思考。
对本节课,他首先进行了思考:1、分数到底认识什么?单位“1”,单位?
2、什么是分数?
3、怎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他专程请教了北大附中张思明博士,得知:初中、高中都没有“单位1”
这个概念,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分数单位的思想,这一点妨碍了学生对有关分数问题的圆满解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华老师不走寻常路,在对大家都认为非常重要的“单位‘1’”避而不谈,而着重讲书上一笔带过的“分数单位”。
华老师对待每一堂课的态度,决定了他对这些课的了解。
而我们年轻教师正需要学习他的这种品质和善于思考的精神。
华老师的成功我想就是因为他在每节课后的完善的反思。
想来惭愧,这样一个教育方面的能人每每都有深刻的反思,我们有什么资格放弃反思这个万分重要的环节呢?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