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第25课 经济和教育生活的变化 教案

第25课 经济和教育生活的变化 教案

第25课经济和教育生活的变化教案
目标:
了解经济和教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时间:
本课程将持续1小时。

教学内容:
1.经济和教育生活的联系
介绍经济和教育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及联系
解释经济状况对教育的影响
2.经济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分析经济繁荣和衰退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探讨经济不稳定时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
3.教育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探究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分析教育质量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分享观点和意见
2.视听教学: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经济和教育的理解
3.问答互动:通过互动问答环节来巩固学生对研究内容的理解
教学手段:
1.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表和图片
2.视频播放设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3.白板和笔: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观点
评估方式:
1.课堂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能力
2.问答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对研究内容的理解程度
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经济和教育生活影响的短文
参考资料:
1.经济与教育的关系研究报告
2.相关视频资料
备注: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和教育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其对经济和教育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2023秋人教八上历史高效实用备课】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2023秋人教八上历史高效实用备课】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整体说课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

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教育、出版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大批文学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

2.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民国时期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创制表格,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利用剧照、图片、绘画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学生不容易记忆和掌握。

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认识到教育改革的艰难以及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

其体现出的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根据张謇创办实业的过程和结局,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以前学过的古代史中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内容,归纳出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废除的基本线索。

3.采用讨论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例如:通过探讨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等问题,培养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4.列表归纳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课时。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的良机,出现了“”。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和。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和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五、检查反馈:
1.“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熔炉,四五个工人。19世纪70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但是,它制造的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班的耶松船厂吞并。”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规模,技术,而且主要集中在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的大城市。
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二、学习重难点: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A.洋务运动的兴起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9.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19世纪后期,中国人出行能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内容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交通通讯的发展、教育科技的进步等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图片,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2.视频资料:准备相关教学视频,用于展示和讲解。

3.PPT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什么情况?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八单元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八单元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再度受挫一战后内忧外患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概括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集中在轻工业部分,重工业基础薄弱;
③地区分布不均衡。

3.中国民族实业家
教师展示以张謇、侯德榜、荣氏兄弟为例的中国民族实业家,弘扬实业家艰苦创业、敢拼敢干、不畏艰险、爱国的精神。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展示近代郑州人民生活各方面变化材料,带领学生完成阿豫生活变化的“拼图”。

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近代中国交通、通信方式、衣食住行的变化发展,以及詹天佑、冯如的贡献。

教师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四、课堂小结
五、情感升华、评价反馈
孟晚舟有言:“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顾身。


实业家精神从近代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将实业家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请你以企业家的身份,写一写:作为一名企业家,应该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50字左右)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难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探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了解历史)1、浏览本课小标题及正文,写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主要问题是:(1)(2)2、阅读教材,请注重基本的知识点,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并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识记历史)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概况(1)产生:世纪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原因: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厂、采矿,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重要事迹: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走上“”道路。

(3)“短暂的春天”①时间:期间②原因:内因——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4)凋谢萎缩①时间: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②原因:民族工业除了受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的摧残。

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③代表:出现了、卢作孚、等著名企业家。

2、特点:①时间短暂,过程曲折;②虽然有利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③主要集中在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的大城市。

知识点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1)概况:世纪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轮船、电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作用:方便了,促进了,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1)背景—— 后,民国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

(2)表现①变习俗:、易服和劝禁缠足等;②变礼节:废除,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③改称谓: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④新式生活方式:、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⑤新式婚丧礼节:文明结婚、、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⑥新式服饰:旗袍、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八年级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4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民办企业创办情况表 时间 1863--1894 1895--1989 企业数 119 74 资金额(万元) 680 1432
材料二: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 19 世纪末致力 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 ” 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 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却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你能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中国近代史上 的哪一运动中? (2)结合材料二,你知道与秦二爷创业活动最相似的一位“状元实业家” 是谁?他倡导的著名主张是什么? (3) 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概括 1916 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主要原因? 1916 年前后世界上正发生着什么大事?
的。原因:中国近
;且地区发展不
问题一:讲述张謇创办实业的故事? 活动一: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120 页文字内容、图片;结合课下查找资料请讲一讲张 謇的故事。老师进行评价。 问题二:理解归纳近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原因和特征? 材料:19 世纪 60 年代和 20 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教学课件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八单元 第 25 课 经济和社会 课 题 生活的变化 1、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历史图片和查找资料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理解张謇“实业救国”的 精神。 成 果 2、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历史图片和相关史事,以张謇的大生纱厂为例,认识近代民族工业曲折 目 标 发展的原因和特征。 3、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历史图片和相关史事,了解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重点 难点 要素 以张謇办实业为例,认识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特征。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问题与活动 规则与评价 课型 新授 时间 月 日(星期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我国在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本课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使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史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史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❶教学分析➷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

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

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展示课件)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有哪些?(展示课件)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2.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在近代却被西方列强欺压蹂躏。

伴随着列强入侵的一步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

全聚德烤鸭、同仁堂药业等企业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的各项发明,如火车、电话、电报等,也纷纷涌入中国。

这些我们熟知的“老字号”品牌,在近代中国曾经历了怎样的风雨?火车、电话、电报等交通通信工具,又是如何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历史,亲自去找寻答案。

探究新知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活动】讲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学生活动】知道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教师活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

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

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学生活动】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120页《相关史事》,讲述张謇的生平事迹。

提问:张謇为什么要弃官设厂?张謇为什么能在此时建厂?张謇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

2018年人教部编版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8年人教部编版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8年人教部编版导学案: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预习指导】基础知识考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 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④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3. 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和压迫,这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4. 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著名的企业家有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5.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是总体落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基础知识考点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 简述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产生的影响。

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4. 简述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劝禁女子缠足;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5. 近代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6. 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7. 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教案年级学科课题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周次
课时课型
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

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双边活动
一、导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如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授: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名词解释: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1.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
原因:洋务运动的刺
2.发展
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
表现: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再度受挫(萧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预习指导】
基础知识考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④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3. 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和压迫,这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4. 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著名的企业家有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5.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是总体落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基础知识考点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 简述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产生的影响。

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4. 简述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劝禁女子缠足;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5. 近代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6. 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7. 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