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
第一章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是应用科学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新进展,其目的是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 理和工具。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Soule1986;Wilson1992)。它具有理论 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 中国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占国土 65%的山区开发不当,易于形成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加速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 扩大。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化危害严重。严重缺水,过量开采,浪费惊人,人为污染。资源分布 极不均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很大。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势态扩大,废物排放增加。农林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 为了挽救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需要实施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拯救物种、建立新的保护地区、保护现有的国家公园等。 要对受到威胁的物种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就需要一门新的学科知识来告诉人们物种和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如何处理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难以应付的问题;导致物种濒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哪些物种应该得到优先的保护;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物种和生态系 统。为回答上述问题,生物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Biology)应时而生。 一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一)保护生物学概念的提出 1、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ConservationBiology。在我国,大陆学者叫保护生物学。台湾学者一直把 ConservationBiology 翻译成保育生物学。我 们认为保育生物学的提法更接近于英文原意。 2、生物多样性保护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二)不同学者提出保护生物学的定义 1.Soule(1985)定义: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或其他因子干扰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供原理与方法。(保护生态学) 2.Rohlf(1991)定义: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科学。 3.蒋志刚等(1997)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强调种群生物学研究主要从动物学的角 度,东北虎的保护就是一例。 4.陈道海(1999)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保护物种、保存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的科学。 5.李俊清(2002)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 (三)各定义之间关系 1 各定义之间的差异:各学者因研究的内容和领域不同对保护生物学的定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 相同点:(1)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保护的核心内容:都突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强调保护,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以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应用学科 二、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保护生物学产生因素 1 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护生物学适应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的需要随之产生。人类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森林破坏和草场的恶化,环境的破坏如西部干旱区严重缺水地区人民的生活。我国东北和南方森林资源的覆盖率的变化。 2 资源的危机:我国大多数动物和大多数资源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3 历史和宗教的因素: 宗教崇尚自然,并要与万物生灵和平共处。我国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十分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 (1)如我国道教和日本神道教哲学认为,荒野地有价值而应受到保护。赤松的保护、仙人洞保护区庙宇周围赤松得到很好的保护。(2)印度 等宗教影响较大的国家宗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虔诚的印度教信徒认为,杀伤全部的动物是错误的。(3)在太平洋西北部 的土著部落中,狞猎者必须进行洁身仪式,以示对猎物的尊敬。(4)《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就说明了人们倍尽宗教职能解救物种免于灭绝。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物之间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与生境之间的生态复杂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总称。 分以下 3 个层次:物种多样性(speciesdiversity);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经济价值包括消耗性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商品价值)。 野生生物资源的生产性利用价值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野生生物遗传资源对现代农业的贡献:野生生物的抗性(抗病性、抗旱性等)比栽培种强得多,把遗传缘种抗性基因引入驯化或栽培种,能 大幅提农业生产力水平。 ②野生传粉动物对作物的贡献:我国 700 多万群家养蜜蜂和近万种野生蜜蜂是虫媒植物繁衍后代的“红娘”,尤其对多种农作物,果树、牧草、 蔬菜和很多其它经济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 ③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一般不易发生灾难性病虫现象。原因是: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各营养级上的生物都是相 互制约的,任何一物种都不可能无限增长,故处于平衡状态。人类活动,使食物网受破坏,病虫害不时大发生,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昆明生态研究所与地方合作,模拟热带环境,推广橡胶与茶叶间作,一方面减轻了橡胶树的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解决生物多样化危机的科学,其原则是:进化的眼光,动态和综合的观点,必须考虑人的观点,分析、解决(缓解)矛盾。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昂性,基因的多样性。

【是指一个地区的生物、他们遗传多样性、他们所属生态系统的类型。

】●种群:一个地区内相同个体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个空间内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

●景观: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物种: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的集合。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在能流、物流的生态过程中,对外部显示的重要作用,如改善环境,提供产品等。

●林奈的分类系统: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灵长目)、科(人科)、属(人属)、种(智人)->人●物种形式存在的意义:1.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应答;2.物种间的不连续抵消了有性生殖带来的遗传的不稳定性;3.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食物链●小进化: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

基本单位:无性繁殖系或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

●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基本单位:物种。

●生态系统各成员间通过营养关系【食物链】、【食物网】彼此连成一个整体。

●物种丰度:一个地区物种的数量。

●物种多度:即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

多度可用数量或生物量来测量。

●物种多样性:如果根据丰度、生产力或数量等某种重要性来衡量物种,就是在谈论物种的多样性。

●●关键种:是指它们的消失或削弱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物种。

●旗舰物种:代表某个物种对一般大众具有特别号召力和吸引力,可促进大众对动物保护的关注。

●伞护种:是指那些生存环境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生存环境需求的物种。

●指示种:是指其生物学或生态学特性可表征其他物种生长环境或环境状况的生物种。

●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H’)和Simpson index(D)。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遗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即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2、.孑遗物种:所谓孑遗物种是在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非常繁盛,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的一些生物物种。

例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和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等就属于孑(jié)遗物种。

3.基因流: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致使基因从一个居群到另一个居群或从一个亚居群到另一个亚居群成功运动的所有机制。

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某分类群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居群或亚居群;2)不同的居群或亚居群间有基因交流的机会。

4、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

5、基因型频率: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6、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广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

换句话说,只要是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保护⽣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保护⽣物学?保护⽣物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保护⽣物学是⼀门论述全世界⽣物多样性⾯临严重危机及如何保护⽣物多样性的综合学科,它即⾯对⽣物多样性的危机,⼜着眼于⽣物进化潜能的保持。

保护⽣物学是⼀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门处理统计现象的⼀门科学,⼀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2.简述保护⽣物学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态系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然和圈养繁殖和⽣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等六个⽅⾯← 3.什么是⽣物多样性?⽣物多样性有哪三个表现层次,各个层次的概念及其特征?⽣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个群体之间或⼀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指⽣物种内遗传的变异,指种内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理代谢上物种多样性:是⽣物多样性在物种⽔平上表现形式,是指⼀定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定区域内⽣物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维持机制⽣态系统多样性指⽣物圈内环境系统、⽣物系统和⽣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态系统内环境系统的差异、⽣态过程的多样性,环境系统主要指⽆机环境,其多样性是⽣物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物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多样化,⽣态过程主要是指⽣态系统的⽣物组分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4.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物种容易灭绝?⽣境丧失、⽣境破碎、⽣境退化、资源过度利⽤地理分布区狭隘的物种、仅有⼀个或⼏个种群的物种、⼩规模种群的物种、种群⼤⼩正在衰落的物种、种群密度低的物种、需要⼤⾯积家域的物种、体型⼤的物种、不具备有效散布途径的物种、季节性迁移的物种、遗传变异极低的物种、需要特殊⼩⽣境的物种、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遭受⼈类猎杀和采集的物种5.世界保护联盟(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有哪些?灭绝、野⽣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数据不⾜、未评估6.遗传多样性产⽣的原因有哪些?种内遗传的变异主要有重组、染⾊体畸变和突变;⼩种群效应、⽣殖⽅式、基因流动7.简述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法。

保护生物学复习纲要

保护生物学复习纲要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远交衰退、生态灭绝、野生灭绝、集群灭绝、阿雷效应、适应、可持续利用、最大持续产量、基因流、遗传漂变、遗传覆没、小种群、集合种群、生境走廊、自然保护区网、自然保护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荒野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保护地、栖息地保护区、物种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个体增援、物种再引入、迁地保护、生境走廊、进化重要单元、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二、简答1、被入侵生态系统有何特点?2、导致“xx效应”的原因是什么?3、简述“法则”。

4、简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的“物种-面积”关系。

5、简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及动植物区系特征。

6、如何判断外来种是入侵种?7、生境片段化后,在群落水平上会出现哪些生物学后果?8、生境破碎化后,残余的生境碎片会产生不同于原有生境的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9、生境走廊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10、生境走廊在保护物种方面有何作用?11、野生生物廊道存在哪些潜在的坏处?12、生物多样性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3、实施迁地保护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4、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在自然保护方面有哪些方面的应用?15、物种再引入的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6、相对于大种群而言,小种群的灭绝概率之所以增加,是由哪些因子造成的?17、遗传多样性产生的途径有哪些?18、遗传效应导致小种群灭绝概率增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9、在景观尺度上的自然保护方面,集合种群生物学理论有何观点?20、在景观尺度上的自然保护方面,景观生态学有哪些观点与岛屿生物地理学存在差异?21、种群变小后,个体的存活能力与产生后代的能力都会下降,其原因是什么?22、自然保护区具备哪些功能?23、自然保护区内部功能区域划定的原则是什么?三、问答1、试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物种动态平衡理论,并指出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指导物种保护的局限性。

保护生物学复习(整理)

保护生物学复习(整理)

迁地保护:在人类控制的人为条件下维持种群个体。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美国技术评估局,1987 )景观:由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有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的陆地区域灭绝:当一个物种不再有活着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时,即被认为灭绝了。

生境片断化: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更多小块的过程。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的微量气体。

它们对太阳是透明的,允许阳光通过大气并使地球温度升高。

这些气体和水汽(以云的形式存在)吸收地球以热方式释放的能量,并减慢地球上热量释放的速度并把它们反射到空间。

胎生苗:红树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在母树上萌发。

幼苗成熟后,由于重力作用使幼苗离开母树下落,插入泥土中。

遗传瓶颈:由于环境或统计事故使一个种群中大部分个体死亡而剩下几个个体,导致该种群数量偶然地明显下降的现象。

生物入侵: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

遗传漂变:在小种群里,等位基因的频率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仅仅由于机率也会发生变化。

在小种群中当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很低时,那么它在各世代中丧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遗传多样性: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通常谈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时也就包含了各自的遗传多样性。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间(两个隔离地理种群间)及单个群体(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总和,即基因多样性。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占有一定的生境,同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如有差别,其差异在遗传上是连续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并产生能育的后代,它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他物种之间由生殖隔离分隔开。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1、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措施和技术等。

3、《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截止2004年2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188个。

4、生物多样性公约有3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

5、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6、生物多样性主要的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及同一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8、遗传多样性的产生:(1)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2)重组----使基因型数量增加:基因重组或染色体易位9、遗传多样性的丧失:遗传漂变和基因流10、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在分子水平,可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在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

11、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历史和适应潜力;(2)有助于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3)有助于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12、物种多样性的概念: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指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的多样化。

保护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

A. 物种保护B. 生态系统保护C. 遗传多样性保护D. 全部以上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A. 物种多样性B. 基因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社会多样性答案:D3. 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于()。

A. 自然选择B. 人为因素C. 气候变化D. 疾病传播答案:B4.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物种的保护状况分为几个等级?()。

A. 5个B. 7个C. 9个D. 11个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服务?()。

A. 食物供给B. 气候调节C. 废物处理D. 货币流通答案:D6. 保护生物学中,最小可行种群(MVP)是指()。

A. 能够自我维持的最小种群大小B. 能够进行基因交流的最小种群大小C. 能够抵抗外来入侵物种的最小种群大小D. 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最小种群大小答案:A7. 濒危物种的保护策略不包括以下哪项?()。

A. 就地保护B. 迁地保护C. 人工繁殖D. 物种灭绝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A. 物种保护策略B. 生态系统管理C. 环境伦理学D. 物种分类学答案:D9. 保护生物学中的“伞护种”是指()。

A. 需要特别保护的物种B. 保护范围广泛的物种C. 保护成本较低的物种D. 保护效果显著的物种答案:B10.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A. 生物多样性下降B. 生态系统功能丧失C. 物种灭绝风险增加D. 生态系统服务增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保护生物学面临的挑战包括()。

A. 栖息地破坏B. 气候变化C. 外来物种入侵D. 环境污染答案:ABCD12. 保护生物学中,物种灭绝的原因可能包括()。

A. 过度捕猎B. 疾病传播C. 基因多样性丧失D. 生态系统退化答案:ABCD13. 保护生物学中的“就地保护”包括()。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提纲重要名词:1.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原则:进化的眼光;动态和综合的观点;必须考虑人的存在;分析、解决(缓解)矛盾。

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生物、他们的遗传多样性、他们所属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物多样性说的是生物及本身,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4.物种:一群或几群能互相交配的个体,他们和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能相互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5.种群:一个地区内相同个体的集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6.生态系统:一个空间中所有生物和其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在能流、物流的生态过程中,对外部显示的重要作用,如改善环境、提供产品等。

8.景观: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9.生物分类系统: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10.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人科,人属,智人种。

11.物种丰度:一个地区内生物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度是保护生物学中作为生物多样性的衡量指标。

12.物种多度:即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

多度可用数量或生物量来测量。

13.物种多样性:如果根据丰度、生产力或数量等某种重要性来衡量物种,就是在谈论物种多样性14.生物多样性指数(species diversity index)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种类和个数量的数值,用以评价环境质量。

15.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种群的个数16.种群动态: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有多少(数量和密度);哪里多那里少(分布);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17.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盖娅”假说:由英国学者根据生物圈中生物区系(包括动物区系、植物区系、微生物区系)和其环境组成一个自调控的反馈系统,提出的假说:地球表面的温度、大气的气体构成、地表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势和pH受地球上所有生长和发育的生物总体的控制,特别是细菌的作用,使之向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

地球的大气组成、地表温度、pH和海水含盐量等受到人为破坏或自然条件干扰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物和其环境所组成的系统能对抗不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详见《进化生物学》250页)2.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

3.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4.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物种。

【关键种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系统中其它物种的兴衰。

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往往是植物。

】5.旗舰种:对人类社会有强大的号召力的物种。

【一个物种毁灭,固然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不良影响,但不致导致它的崩溃。

旗舰种的作用是对人类社会有强大的号召力。

】6.种群生存力分析(PV A):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绝概率的过程,叫种群生存力分析(PV A)。

【PV A 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最小可存活种群简称MVP ,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7.物种松弛:由于小保护区的隔离作用,保护区的物种数可能超过保护区的承载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这种现象称为物种松弛species relaxation。

8.SLOSS之争:关于建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的争论。

【关于建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Single large or several small (SLOSS)的问题曾经是70 年代争论的焦点之一,大多数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的保护区好,这是因为大的保护区可以包含有更多的物种。

由于小保护区的隔离作用,保护区的物种数可能超过保护区的承载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

绪论和第一章1. 珍稀植物:即珍贵稀有植物:是在学术上或人类经济活动上具有特殊重要价值,而其分布有一定局限性,种群数量又很少的植物。

2. 特有植物:(中国的真特有属),是指分布范围有一定限制地区的属种。

它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组成、环境变迁和植物群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特有植物和珍稀植物两者概念不同,但它们往往又有一定联系的。

有的特有植物就是珍稀植物,如银杉、水杉和珙桐等。

3. 在―中国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following IUCN对植物受威胁程度的分类定义)(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流行分类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受威胁分类定义和保护分级的定性标准,采用―濒危‖(endangered)、―稀有‖(rare)、―渐危‖(vulnerable)三个等级。

4. 濒危/临危种:是指那些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部分处于有绝灭危险中的分类单位。

这些物种通常稀少,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存在于典型地方和常常出现在有限的、脆弱的生境中。

它们走向绝灭的危险,可能是由于生殖能力很弱,其数量减少到快要绝灭的临界水平;或是它们所要求的特殊生境被破坏、被剧烈地改变或已经退化到不能适宜它们的生长;或者由于过度开发、病虫害或其他还不清楚的原因所致。

如果致危因素继续存在,就会导致灭绝。

如荷叶铁线蕨、巴东木莲和小勾儿茶等。

5.稀有(罕见)种:指那些并不是立即有绝灭危险、中国特有的单型科、单型属或少种属的代表种类,但在它们分布区内只有很少的群体,或是由于存在于非常有限的地区内,可能很快地消失;或者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有零星存在着的种类。

如银杏、水杉、金钱松等。

6.渐危即脆弱或受威胁种: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所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部分很可能成为濒危的种类。

如桫椤、龙眼、荔枝等。

濒危、稀有和渐危通常用来描述珍稀植物的生存现状和濒危程度。

保护生物学复习材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本章重点: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学的起源与诞生。

本章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层次,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经历。

1. 概念: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缩写为biodiversity):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2. 保护生物学有哪些特点?⑴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

即面临的问题具有紧迫性、信息不充分、依靠现有的知识、依靠良好的直觉和创造力、提出目前解决问题的办法。

⑵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

自然界是极其复杂的,对于保护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几乎不可能得到准确的单一的答案.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给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答案。

这才是更加科学的态度.⑶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使命取向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

⑷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

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

⑸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整体性学科。

3. 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可包含三个不同层次: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4.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①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②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需要③保护生物学的历史和宗教渊源:在世界不同的宗教中都强调对物种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存。

(二)保护生物学的发展诞生的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1978年,美国召开第一届自然保护生物学讨论会“自然保护生物学--进化与生态学观点”1982年,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成立自然保护生物学中心。

1985年,第二界自然保护生物学讨论会:自然保护生物学学会(The Society of Conservation Biology)“自然保护生物学——关于稀有性和多样性的科学”从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试题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试题

保护生物学第1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1、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 ):保护生物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新途径,其目的是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

(保护生物学包含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拯救濒危物种,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提出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持续、合理地利用的科学方案。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容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主要关注到6个方面:物种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弟2章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1、生物进化有哪些原因?(1).遗传变异遗传——保守性;变异——先进性(2).自然选择在自然界里,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2、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光及其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

光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中化学键的键能。

它除了维持植物自身生活以外,还是一切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的首要环节。

光无论对于生物的影响十分明显,表现在:1)红外线——能使生物或非生物的温度上升,促进种子和幼叶的萌发,使茎加速伸长。

2)可见光——对于生物而言,可见光犹如生物钟的一种信号,绝大多数生物都是随一天中光线的规律性变化而呈现出有节律的应答。

如对植物而言进行光合作用、昼行性及夜行性动物。

3)紫外线——过量的紫外线可使细胞致畸、致癌或致死,在自然条件下紫外线可抑制或减缓茎的生长,提高植物向光的敏感性,促进花青素以及各种红色色素的形成。

(2).温度适当的温度是维系生命过程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通常从零上低温开始,随着温度的上升,微生物、植物和变温动物的代谢水平与生命活动逐渐增强,直到每种生物的最适温区为止。

保护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

A. 研究生物多样性B. 保护生物多样性C. 利用生物多样性D. 破坏生物多样性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环境多样性答案:D3. 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就地保护B. 迁地保护C. 贸易保护D. 法律保护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

A. 碳固定B. 水净化C. 食物供应D. 物种灭绝答案:D5. 保护生物学中,物种保护的最小可行种群大小通常是多少()。

A. 50B. 100C. 500D. 1000答案:C6. 以下哪项不是物种灭绝的原因()。

A. 栖息地破坏B. 外来物种入侵C. 气候变化D. 物种自然演化答案:D7. 保护生物学中,生物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生物多样性B. 促进物种迁移C. 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A. 物种保护策略B. 生态系统管理C. 经济发展模式D. 物种灭绝风险评估答案:C9. 保护生物学中,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指()。

A. 生物种类特别丰富的地区B. 物种灭绝风险特别高的地区C. 人类活动特别频繁的地区D. 经济发展特别快的地区答案:A10. 以下哪项不是保护生物学中常用的物种保护方法()。

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物种再引入C. 物种灭绝D. 生态恢复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保护生物学中的保护措施包括()。

A. 立法保护B. 建立保护区C. 生态补偿D. 物种灭绝答案:A, B, C12.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物种灭绝()。

A. 栖息地丧失B. 过度捕捞C. 环境污染D. 物种入侵答案:A, B, C, D13. 保护生物学中,物种保护的策略包括()。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doc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doc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异质种群指在斑块生境屮,空问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村互联系在-•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它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2、生物安全简单说就是生物体对人是否安全,一般特指生物体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对人是否还依然安全。

3、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5、基因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也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6、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7、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I'可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化程度的表征。

8、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绝概率的过程叫种群生存力分析(PVA)O9、就地保护是指在动物或植物原分布区进行的保护就称为就地保护,如各种保护区、国家公园等等。

★10、界地保护是指在原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动物在原来的分布区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情况下, 只能将动物或植物迁移到其它地区或人造环境中保护起来,这种保护形式就称为迁地保护,如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种子库等等。

★11>生境走廊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纽带, 不同景观有不同类型的廊道。

12、基因突变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13、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4、斑块生境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它的大小、数量、形态和起源等对景观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docx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docx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提纲重要名词: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景观, 物种多样性分析:物种丰度、物种多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群数量,种群动态,关键种,旗舰种,伞护种,指示种,重要经济物种,生物多样性公约,UNEP, IUCN, CITES,生态灭绝,栖息地破坏,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入侵,生态灭绝,连锁效应,协同效应,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库兹涅茨曲线,地球峰会,碳交易,自然Z友,怒江水电Z争,生态补偿,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全球碳循环,化石燃料,IPCC, UNFCCC,京都议定书需要掌握的内容:1、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学科特点。

保护生物学的口标与基本原则。

2、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人类的分类学地位及学名。

3、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通过营养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起来,物种Z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种类关系,种间关系),结合实例理解这一点。

4、现在已经被描述的物种情况5、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地球生命进化简史),当今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请对照下面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图)6、历史上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7、当今生物多样性遭受的主要威胁。

8、三江源地区为什么重要且值得保护?9、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什么需要当地社区的参与?10、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捉岀及其发展丿力程?11、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Z间的关系。

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

人类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努力。

结合课堂讲述的案例,理解如下内容:1、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Z后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如何利用生态补偿的思想,通过有效的政策应对环境问题。

3、科学研究如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

4、社会、经济、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

5、由大熊猫引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大熊猫的生存能力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就地保护与人工繁育的方式何种更好6、环保为什么需要民间机构的参与?民间机构在环保小的空间与优势何在?7、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及填空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2、遗传多样性:①广义: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狭义:指种内不同群体间及单个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3、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4、物种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多样化。

5、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

7、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8、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内卢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1992年加入该公约。

9、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150万种,但是相当于这个数字至少两倍的物种还没被描述,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500-1000万种之间。

10、物种:指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互相交配且产生能育后代的一群个体,但这群个体不能与其他类群的个体交配产生能育后代。

11、灭绝:当一个物种不再有活着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时。

12、野外灭绝:如果一个物种仅有的个体在圈养或其它人类控制的条件下存活。

具备上诉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的物种即被认为是全球灭绝。

13、局部灭绝:若一个物种在其曾经生活过的某个地方再也没有被发现,但在世界其它地方仍有发现。

14、生态灭绝:如果一个物种虽然存在,但其数量已经减少到其对同一群落中其它物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15、生境片段化: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更多小块的过程。

16、本地种:指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需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保护生物学 复习

保护生物学  复习

保护生物学填空题1、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境破坏、生境干扰、对资源的过度开发2、遗传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形成1、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空间结构2、遗传多样性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1、物种分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物种分布的地理区域,物种的分布格局,环境异质性和环境隔离2、繁育系统与遗传多样性空间格局3、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海洋很少受气候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从上层水中落下来的食物颗粒似乎构成了深海食物链的基础▪在阳光可透射的海面附近,浮游植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4、决定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自然因素气候、散布能力、时间、生境类型5、生境破坏的后果1、残余生境总面积变小,相对于总面积的边缘比值最大2、平均而言,碎片中的任何指定地点都比过去更接近于边缘3、平均而言,每块碎片都比过去更孤立于其他碎片6、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7、物种的定义物种定义:物种是彼此间能进行基因交换的生物个体的集群,而集群间的基因交换却因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机制而受阻。

选择题1、集合种群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将空间看成是由栖息地斑块构成的网络,探讨这些板块网络中的各局域种群间的灭绝与再定殖的动态变化。

2、小种群遗传多样性特征3、物种衰落的概念4、迁地保护的目标1、把对物种的再引入当作自然保护的首要目标2、从长远的观点看,对物种的人工繁育或迁地保护本身,并不能认为就是自然保护。

5、遗传覆没概念判断题1、野生廊道作用野生生物廊道(概念):将生境中原有的各个斑块连接在一起的渗透性较高的带状区域。

(作用)减少生境中的斑块隔离程度:增强基因在生境各个斑块之间的流动;使因领域行为而被赶出生境碎片的个体,增加其找到其他适宜生境的概率,从而减少个体的死亡,特别是幼年时期的死亡。

2、物种的稀有性与濒危性3、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管理明确监测的目的。

监测不是要准确地知道监测对象的种群数量,而是要了解监测对象的种群动态变化,即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选择监测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异质种群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它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2、生物安全简单说就是生物体对人是否安全,一般特指生物体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对人是否还依然安全。

3、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5、基因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也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6、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7、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化程度的表征。

8、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绝概率的过程叫种群生存力分析(PVA)。

9、就地保护是指在动物或植物原分布区进行的保护就称为就地保护,如各种保护区、国家公园等等。

10、异地保护是指在原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动物在原来的分布区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情况下,只能将动物或植物迁移到其它地区或人造环境中保护起来,这种保护形式就称为迁地保护,如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种子库等等。

11、生境走廊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纽带,不同景观有不同类型的廊道。

12、基因突变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13、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4、斑块生境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它的大小、数量、形态和起源等对景观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15、关键种是指其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的物种。

16、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表现出统一的繁殖体系,由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繁殖能力种群的组合,在生殖上与其它种群是隔离的。

17、GEO 是指经过遗传工程处理的生物体。

(Genetic engineering organism)18、GMO是指经过遗传修饰的生物体,其含义比GEO更广泛,但目前多数还是理解为经过遗传工程处理的生物体。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19、编目指对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类群加以鉴定并汇集成名录。

20、最小可存活种群(MVP)统计学概念是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遗传学概念是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定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

21、拥挤效应是指种群增长过程中随着密度增加而使种群增长速度降低的现象。

22、边际效应是指在不同的生态系统的交错区,由于生境的多样性,该区域内包含多种生境的物种,因此,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单一的生态环境。

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应。

二、简述题:1、简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①沉余种假说②铆钉假说③特异反应假说④零假说(1)冗余种假说(Redundancy species hypothesis)认为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功能需要有一个物种多样性的域值,低于这个域值系统功能会受到影响,高于这个域值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物种的作用是冗余的(Walker 1992)。

(2)铆钉假说(Rivet hypothesis)认为生态系统所有的物种对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有贡献而且是不能互相替代的(Ehrlich 1981) 。

正像由铆钉固定的复杂机器一样,任何一个铆钉的丢失都会使该机器的作用受到影响。

(3)特异反应假说(Idiosyncratic response hypothesis)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强度和方向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这些物种的作用是复杂而多变的(Lawton 1994)。

(4)零假说(Null hypothesis)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生物多样性无关,即物种的增减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2、鉴别种群下降的步骤答:鉴别种群下降的主要方法包括4步(Caughley 1994):①研究物种的自然历史,以获得下降种群生态学、环境和现状的知识;②收集足够的背景知识,列出下降的可信原因;③测量物种现在和以前的种群水平,并设立一组实施保护对照,鉴别下降的公认因素;④检验试验产生的假说,证实公认因素是下降的直接原因,而不是简单的相关。

3、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中包括那几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加以说明。

答:IUCN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含了6个等级(IUCN 1984,IUCN 1988),各等级定义如下:(1)灭绝(Extinct)(Ex):是指当今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该种的成员存在时,就认定是灭绝即绝种。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等级标准:灭绝(EX)指在过去的50年中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种,如渡渡鸟。

(2)野生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EW)野生灭绝指某物种的个体仅被笼养或在人们控制下存活,就可认为是野生灭绝。

如麋鹿,自古在华夏大地广有分布,北京南苑不仅是麋鹿这个物种的科学命名地(1965年),而且由于水灾和战祸,这里又成为中国本土上最后一群麋鹿的消失地(1900年),但毕竟还有18头保存于英国乌邦寺,香火未断,所以它们属野生灭绝,类似事例还有普氏野马(1947年);(3)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 当一分类单元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4)濒危(Endangered )(E):面临灭绝危险的类群,当致危因素继续作用时它们将不大可能生存。

包括那些数量已下降至临界水平或其栖息地剧烈减少以至被认为随时可能灭绝的危险的类群。

也包括那些可能已经灭绝、但在过去50年里在野外被肯定地发现地观察到的物种(5)易危(Vulnerable)(V):如果致危因素继续作用,则可能很快就会沦至濒危等级的类群。

包括那些由于受过度开发、栖息地广泛遭破坏或环境干扰的大部分或全部种群的数量正在下降的类群,以及那些种群严重耗减,其基本安全不能得到保证的类群,还包括那些种群尽管仍很丰富,但其整个分布范围处在严重不利因素的威胁下的类群(6)低危(Lower Risk)(LR);在全世界其种群均较小,目前虽有危险,但尚不属于濒危或易危等级。

这些类群通常局限在狭窄的地理区域或栖息地,或稀疏地分布在更为广阔的范围。

(7)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DD);已知属于“濒危”、“易危”或“稀有”等级,但由于资料不全不能确切归入其中之一的类群。

(8)未评估(Not Evaluated)(NE)。

怀疑但由于缺乏资料而不能确切地归入以上任一等级多类群。

在IUCN红皮书之一的《世界濒危凤蝶》一书中还使用了“脱危”一级,以前曾列入以上等级之一,但由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或以往的生存威胁已接触,目前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类群。

4、阐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及生物学意义。

(2)Shannon-Wiener指数意义①保证了种群一定的总体在各种间数量分布均匀时多样性最高;②表明,两个物种个体数量分布均匀的总体,物种数目越多,多样性越高;③表明多样性可以分离成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多样性具有可加性,从而为生物群落等级特征引起的多样性的测定提供了可能。

5、物种编目项目要遵循原则有哪些及意义?答:(1)编目项目的原则①目标明确:明确编目项目的目标,以此为依据确定编目的类型,从而进一步确定对象、地理范围、调查和分析方法及结果汇总方式。

②深度和广度结合:在满足编目目标要求的前提下,既要能体现时间、空间和对象的广泛性,又要有所突出,有所侧重,优先选择。

在一些地点要长期定点进行调查,在另一些地点只能进行不定期的抽样调查。

对一些重点类群可作深入全面的调查。

③标准化:包括采样方法(工具和操作)标准化,采样方案(样方大小和布局、采集频度和重复)标准化及记录格式的标准化,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比性和校验性。

④调查信息的完整性和最大化:在采集设计时,要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与调查对象有关的各种变异因素,如空间分布的差异(海拔、坡向、生境等)和时间变异(季节、年度周期性)。

在调查项目设计时,吸取生态学知识,作一些统计学角度考虑,会增加信息获取量。

⑤可行性:要考虑可用的经费和人力资源、调查方法是否能为调查者接受,以及采样设计是否可行等影响调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并应尽量选择分类基础较好且容易鉴定的类群作为编目和监测的对象,保证调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2)编目项目的意义①确定某一地区已鉴定物种的名录,表明物种存在与否,直接提供物种的地理或栖息地分布信息,这是进行其它分析的基础;②可直接利用编目数据进行区域范围(如生物地理区、国家、气候带)物种多样性特征(物种丰富独、特有性等)的分析和比较,确定特有性集中地区和物种高度丰富地区,这些知识对指定保护对策甚为重要;③对重要的经济物种的编目数据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④编目可作为自然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某一地区的物种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可通过编目进行监测,并可选择某些环境敏感类群作为环境指示类群进行长期的跟踪编目,达到环境监测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编目和监测是自然保护中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⑤编目内容直接反映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种类认识的深入程度。

6、什么是非损伤性DNA检测?主要方法包括那些?答:非损伤性DNA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动物陈旧标本、遗骸、毛发、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提取微量DNA,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大量目标DNA进行遗传变异分析。

非损伤性DNA检测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收集实验材料;②微量DNA 提取;③PCR扩增反应;④DNA多态分析。

7、分析目前种群下降的原因答:导致种群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⑴过度捕杀:这是绝大多数资源物种和经济物种种群下降的重要原因。

当捕杀量或收获量超过最大持续产量时,种群就会下降。

⑵栖息地的破坏和破碎栖息地面积的减小、栖息地空间结构的改变碎片间的物理环境,包括改变辐射流、水循环和营养循环(Saunders等1993)。

下列因素可能导致种群数量下降:①碎片面积可能小于物种所需要的最小巢区或领域面积,或即使碎片面积较大,但由于碎片上的种群较小,也不能维持种群的长期生存;②栖息地异质性损失,一些需要几种栖息地类型才能生存的物种因栖息地异质性减少而导致种群下降或灭绝;③拥挤效应、边际效应、隔离效应的作用使栖息地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也对种群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