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
原文: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滥也。
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
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翻译:
《诗经》总共有“六义”,“风”位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具体表现。
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
因此,骨力塑造文辞,犹如骨骼支撑人体一样;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就如同形体蕴有生气。
遣词造句挺拔,文骨就形成了;表情达意爽朗,文风就彰显了。
如果一篇作品辞藻丰富,却缺乏风骨,那么文采也不会有鲜明,声调也不会响亮。
所以运思谋篇,一定要使意气饱满,刚健之气充盈,才能鲜明生动。
风骨为文章所用,就如高飞大鸟之舞动双翼。
因此注重文骨的,用词造句必然精要;讲究文貌的,表达情致必然显豁。
锻炼文字坚实而不轻浮,运用声韵凝重而不板滞,这得力于文章风骨的驾驭。
如果内容单薄而辞藻堆砌,就会繁复冗杂而失去条理,那是无骨的征象了;思想感情不饱满畅通,表意牵强缺少生气,那是无风的证明了。
从前潘勖作《册魏公九锡文》,构思布局摹仿《尚书》这样的经典,使当时的才子们搁笔,这是因为潘文骨力刚健的缘故;司马相如作《大人赋》,被称为有凌云之气,文才茂盛而成为辞赋的宗师,这是因为其文风遒劲的缘故。
能够明确这一要领,就能使文章写得更为完善,这种方法不能违背,创作不应追求文采的繁复。
所以魏文帝曹丕称:“文章的风格以作者的气质为主,气质的清浊各有其体,不可勉强用力而得。
”因此,他评论孔融,就说“时常有齐地的舒缓气质”,评论刘桢,就说“有俊逸奔放的气质风貌”。
刘桢也说:“孔融卓尔不凡,确实具有特异的气质风貌;文字几乎不能够表达他的才气。
”这都是看重气质风貌的意思。
野
鸡色彩丰富,但飞起来不出百步,那是因为肌肉过于丰满而力量不够;鹰隼缺乏色彩,但能高飞直达云天,那是因为骨力劲健而气势威猛。
文章才力,也与此相似。
如果有文采而缺乏风骨,好比鹰隼集聚文坛;如果有风采而缺乏风骨,又如野鸡窜伏于文苑。
只有文采光耀而又能高飞翱翔,那才是文章中的凤凰。
至于按照经书的规范来创作,采择子书史籍的写作方法,深明作文情势的演变,详尽地明了各体文章的基本体制和规格要求,然后才能萌生新颖的构思,修饰奇妙的文辞。
明了文章的基本体制和规格要求,就能构思新颖而不杂乱,深明作文情势的演变,就能文辞奇妙而不浮滥。
如果风骨未能具备,辞采不够精炼,却想抛弃旧有的规范,追求新奇的创作方法,即使获得了巧妙的用意,但导致的失败也多,难道只是使用奇异的字句,就能将这种错误倾向变为正道吗,《周书》中说:“措词贵乎得体,不应只是追求奇异。
”这是防止文章写得浮而不实。
然而文章写作途径很多,作者各据所好加以选择,深明写作之道的人未能传授他人,学习写作的人又没能向懂写作的人学习。
于是习尚浮华、追随侈靡,随波逐流而不知回返正道。
如果能确立正确的体势,使文章鲜明而刚健,那么就能风明骨健,整篇作品焕发光彩。
能细心研究上述这些要求,那么离掌握写作之道也就不远了。
总之,情思与意气的关连,文辞和体制风格相结合。
文风清明刚健,美好的文采才能驰骋。
使风力充沛,使骨力强劲。
这样才锋刚健挺拔、特立突出,文章才能光彩夺目。
浅谈“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虽然时光流逝,但是《文心雕龙》作为国学的重要典籍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电子传播时代,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蕴涵与思想光彩,依然历久弥鲜,生生不息。
而“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涉及到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但是真正首次对“风骨”作出具
有文艺理论意义阐释的,当属刘勰的功劳,正是他第一次把它运用到了文学理论当中。
“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一般认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单独存在。
刘勰在文章中提出的“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知识分子的人格要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精神品格上有非常可贵的一面,这就是追求实现先进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毅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
“风骨”正是这种奋斗精神和抗争精神在文学审美理想上的体现。
“风骨”说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这对我们当代的文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风骨”是文章的内在生命力和骨干,它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通观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著作,尤其是经典之作,都是内容丰富,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切的主题旨意,深刻反映各种社会现实的。
这些内涵都是文章作品所需要的,是文章作品最重要的因素,影响着文章作品的优劣,决定着文章作品是否能留传于世。
作品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就像一个人饱蕴勃勃生气,文章充满生气,有很强的生命力、渲染力,表情达意爽朗清明,那么文风就彰显了。
同样,通过骨力所塑造的文辞,就像骨骼支撑人的身体一样,如果没有骨骼支撑,人就无法挺直身子生存;如果文辞不是通过骨力来塑造,那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如果遣词造句刚健挺拔,文骨就可以形成了。
“风骨”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它是如此的重要,然而现在的当代文学在风骨方面几乎无得一提,“下半身写作”、卫慧、棉棉诸人所谓的“美女作家写作”、当代多数文学作品充斥着浓厚的商业味道,风骨之气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的
文学家满街都是,硕士、博士遍地,可惜真正的思想家、批评家却罕见。
商业化的操作让标新立异、身体器官、名利金钱成为唯一目标。
古代的文人能出名是因为寒窗十年苦,学识功夫到家了,而如今的所谓出名作家只是网络上做秀,一月一本书一场签名售书会,或者各种各样的宣传促销方式,所谓出名方式有多种,就看你会用不会用。
当代文学充斥着商业性和娱乐性,更多关注反映的是性和暴力,很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有这些东西的痕迹,有的还相当多,有的甚至全篇写这些、反映这些,这使得文学失去了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变得单薄枯燥无味。
别说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之气,高风亮节,当代文坛上连有思想内涵的作品都少了,这是非常可悲的。
现在的文艺界需要高扬“风骨”的旗帜。
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扎根于群众底层之于民生疾苦,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承担起传播我们中华文化的重担,树立起“风骨”的旗帜,这才是当代文学崛起的根本。
我们当代人虽然在思想上、语言上与古代人有了差异,但我们的思维、行为仍然生长在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这棵常青的大树上。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研读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传统文学中汲取精髓,并结合外来精粹的文化来从事文学创作。
风骨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决定创作成败的是文章的风骨,要改变当代文学的内容单薄、枯燥无味的现状,我们应该学习运用风骨,加强文章风骨的表现,使文章保持内在的充沛活力,使文章具有思想情感,有内涵,有韵味,有意蕴,和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