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和瓦格纳(Richard.K Wagner)等通过实验的方法提出隐性知识的
比较中外学者们对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关于个人发展的隐性知 识的结构框架在斯腾伯格和瓦格纳提出的三种类型结构上进行细化, 形成了12个分面的隐性知识结构框架,这种多维立体的结构比较科学 合理。一方面能够引导个人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对于个人取得成功 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然而,作者的研究是直接基于斯腾伯格和瓦格 纳提出的三种类型结构,通过分析细化出12个分面,其研究结果难免 缺乏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也就是说,该结构模型还有着进一步完善 的空间。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已有的12个分面的结构模型,开展广泛 的、长期的、促进不同类型个体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大 学生群体,并从实践研究结果的反馈中获得进一步修缮的意见。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开始聚焦于一定领域 的人群。由于高校教师地位和职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高校教师隐性 知识的结构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对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意义重大, 必将为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提供条件。然而,目前有 关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未免过于简单,缺乏深入地考察和研 究,也没有实践和实证的研究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研究。 2.3关于隐性知识的测试 在教育中自然要关注隐性知识对教与学的影响以及如何来测量 这些影响,然后提出在教育教紫过程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获得隐性知 识,隐性知识的测试自然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12]一文中,作者介绍了以色列学者
o-{i萋蓁||||重熏差蠢 自我管理i。…,,。:萋翥善器磊霉薹翥
关于个人发展的隐眭知识
A.和B嘲er R.利用波兰尼与斯腾伯格对隐性知识的定义进行
他人管理{二:三!{詈篡妻处 【社会秩序{鬟萎薯会 任务管理{.::三二{蓁量主茎墓重薰蓁翥 【绩效管理{磊蓑喜蠢器嘉霉要翥
的关于隐性知识测试的研究。他们在1999年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开发 出大学隐性知识测量问卷,并且得出相关结论。通过对以色列某大学 的243名平均年龄22岁、来自四个学科(教育、社会学、法律和哲学) 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①不同的专业与隐性知识水平之间没有显著 性差异;②性别与隐性知识水平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③社会经济 地位低的学生要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生更能充分利用隐性知识;④ 隐性知识水平高的学生在学业方面要比隐性知识水平低的学生更能
Somech
三种类型:自我管理,关于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发和自我组织的知 识;他人管理,如何管理下属和同事交流的知识;任务管理,关于管理 和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的知识。显然,这三种类型的隐性知识对一个 人的成功是特别重要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隐性知识的结构。【9 3 在黄荣怀、郑兰琴合著的《一种关于“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结构》 中,为了准确描述“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结构,把自我管理、他人管理 和任务管理进一步细分,在隐性知识三种类型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 “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的12个分面的结构框架,如下图1所示。

G250 的隐性知识更是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但对于隐性知识内涵的理解已有 一些共识,比如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 明确表述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很少通过他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来 习得,必须通过个人亲自去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经过分析和归纳, 笔者认为,高校隐性知识的主要内涵包括:高校隐性知识是指在特定的情 景下,存在于教师、学生个体和校内各级组织(如,教研室、院系、科研团 队、部门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表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 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交 流与共享等方式从高校外部获取的隐性知识。
(Ikujiro Nonaka)。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
隐性知识的分类及依据
分类依据 基于“信息一知识一智能”模型, 在主体与客体交互时所产生和运 用的隐性知识 基于“信息一知识一智能”模型, 在主体与另一主体基于言语进行 交互时所产生和运用的隐性知识 影响“信息一知识一智能”模型的 个体内部的情感、信仰、世界观等 元认知方面的隐性知识 影响“信息一知识一智能”模型的 历史、种族、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 背景的隐性知识
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惟一方法 是领悟和练习【5]。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 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 念、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 用结榭l生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 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旧J。 澳大利亚麦克夸利大学(Maequarie University)计算机系的两位学者
图1
关于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结构框架(10]
在胡泽平和施琴芬合作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与转化因素 分析》一文中,作者首先以隐性知识数量和级别为维度,建立高校人员 的隐性知识矩阵结构图(如下图2),并由此出发,将研究聚焦在高校教 师隐性知识上。[11]

管理人员的 隐性知识
高校教师的 隐性知识
级别层次 后勤保障人员 隐性知识 低 高校学生的 隐性知识
Richards与Peter Busch侧重于借助计算机技术来研究隐性知识。 Analysis)方法对被试在隐性知识测试中的差异进行

他们基于斯腾伯格等人的理论对隐性知识进行测试,然后根据形式概念 分析(Formal
Concept
建模和比较,把数据可视化,进而分析隐性知识。【7 1.2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教学心得及经验等 思维方式、灵感直觉、研究方法与途径, 未公开的研究感悟等 个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
整体上,有关隐性知识分类的研究比较多,除了以上高等教育领 域的成果之外,其他学科和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计算科学 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然而,分 类的过分多元,也恰恰反映出该研究的不成熟。目前这些分类的多样 性,一方面反映出知识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基础性和重应用的特性;另 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如果众多学科和领域尝试着 开展合作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也许能更完整地得出隐性知 识的分类标准。 2.2关于隐性知识的结构 目前,对于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一直认为是始于1987年,斯腾伯
尽管到现在,对于隐性知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特别是对于高校
万方数据
2009年第6期(No.6.2009)
龙健: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表2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为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55
持直觉性的制定决策的隐性规则(tacit rules)。同时,作者基于钟义信 教授的“信息——知识——智能的统一理论”这一框架,从个体层面对 隐性知识进行了新的类型的划分:①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②基于言 语的隐性知识;③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④基于社会文化的隐 性知识,并指出了分类的依据(如表1所示)。【8
2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隐性知识是组织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带来竞争优势,同时,隐性知 识与个体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它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所以,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研究隐性知识的管理都具有实际的 价值。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渐渐成为焦点, 并且,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纷纷展开各具特色的研究。通过广泛的 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国内高校关于隐l生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涉及到9个 维度:隐性知识的分类、隐l生知识的结构、隐l生知识的测试、隐性知识的识 别、隐性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的共享、隐性知识的保护、隐性知识的传播 和隐性知识的挖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
Debbie
基于个体直觉的隐性
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
在《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国 内外不同学者根据对隐性知识的不同理解所划分出的不同类型的隐 性知识,如,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David Perkins教授和学生们在“探 究:隐性知识和直觉”课程中,提出隐性知识有如下几种类型:情感方 面的隐性知识、言语理解方面的隐性知识、身体方面的隐性知识、社会 习俗方面的隐性知识、专家拥有的大量隐性知识。英国苏塞克斯大学 教育学院的艾略特(Erant)教授把隐性知识分为三类:人们对情境的隐 性理解(tacit understanding)、行动中的隐性知识(tacit procedures)、支
54
图书馆(Library)
2009年第6期(No.6.2009)
・综
述・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龙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摘要]
北京100871)
通过全面的文献调查,总结了近年来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涉及的9个雏度:隐
性知识的分类、隐性知识的结构、隐性知识的测试、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 的共享、隐性知识的保护、隐性知识的传播和隐性知识的挖掘。并且对这9个维度主要的研究成 果做出比较全面地介绍,也分析研究中的问题和差距以及进一步研究1相关概念的研究 1.1隐性知识的概念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目前,哲学、心 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基于各自研究的对象及 研究方法的差异,对隐性知识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和研究侧重点。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 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两部专著中首先提出 了隐性知识的概念,而波兰尼也被后人誉为隐性知识之父。波兰尼认为: “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 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l
表1 隐性知识的分类 基于身体的 隐性知识 主体对于工具的使用 主体身体机能的运用 基于语义的隐性知识 基于言语的 隐性知识 基于个体元 认知的隐性 知识 基于语境的隐性知识 基于肢体语言的隐性知识 基于个体思维与情感的隐性
知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Stemberg)认为,“所谓隐性知 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 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20 我国教育研究学者石中英教授,在其著作《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中,专门有一章来论述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按照 他的观点,之所以采用缄默知识这个词,主要是想反映这种知识长期不被 承认、不受重视,同时也渴望能够重新获得应有的知识权力。石中英把缄 默知识解释为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的知识,具有情景性、文化性
和层次性的特点。、jo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f生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企业隐性 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和企业层次等) 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 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l生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 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41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美国管理学教授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e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
够取得成就;⑤陛别、隐性知识以及他们的交互效应对学业成绩的影
响:隐性知识水平高的男生要比隐性知识水平低的男生能取得更高的 学业成绩,而这种差异在女生中却没有发现。 隐性知识的测试在我国也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与大学生个人 发展相关的隐陛知识测量工具的研究》一文中,作者利用关于个人发 展的隐性知识结构的12个分面,以大学生为例,结合文献调研、现场观 察与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开发了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关的隐性知识 测餐工具。由于研制的过程严格按照测量工具的研制流程图(如下图 4),该测量工具的编制过程比较规范,条目清晰,结构合理,而且具有 良好的鉴别度、信度和效度。测量工具信息量大,反映的内容多,可在 较短时间内测试较多的人群。通过测量,可以发现不同大学生个体的 差异,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培养和教育,从而提 高他们的隐性知识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l川 以上学者对个体隐性知识的测量都采用制定量表的方法,通过问 卷得到个体隐性知识存量水平;使用量表的方法接近现实情境,有较 高可信度,但实施比较复杂。而且,正如文中所述,在与大学生个人发 展相关的隐性知识测量工具的研究过程中,测试问卷题目的选择范围 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并且可以通过更大范围的试用和跟踪研究来完善 测试工具,以利于工具的推广运用,同时,也要利用隐性知识的测试工 具开展一些特例的个案研究,使测试工具真正能够指导大学生的个体
图2高校人员的隐性知识矩阵结构图 随后,作者基于高校教师是高校功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 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提出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在其执行高校职 能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并列出了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表现形式。如表
2所示。
图3测量工具的研制流程图
万方数据
56
图书馆(Library)
2009年第6期(No.6.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