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信息接收能力决定你的竞争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避免,甚至极度依赖了。可以说,信息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和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你的信息接收能力决定了你的生产和产出。以前强调的是大干快上,用力就行,现在不行了,如果你信息接收能力弱,你加班也没法比别人生产更多东西。

人工智能的关键依然是人,计算机对人控制反转的可能性,至少在未来十年我还没看到。

1983年出生于福建龙岩的张一鸣,2012年3月创办了“字节跳动”,半年后推出了移动资讯App今日头条,目前有超过2500万日活用户。

一年前,这个公司主要是通过机器算法猜测某个用户可能关注什么内容,然后将用户引到媒体网页,或者抓取媒体内容推送给用户。这一模式让今日头条陷入争议。

此后,今日头条开始加大对传统媒体的利益分享力度。同时,积极引入自媒体等新内容创作者入驻,开辟新的信息源。但它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如何区别虚假信息,如何让海量信息更精准地体现其对用户的价值。

开会的价值越来越低了

如果做个调查,可能会发现一个公司的员工打开工作邮箱的频率跟这个公司的业绩有着某种正向关联。邮件被阅读得越及时,这个公司的业绩往往越好。因为信息在公司内部被高效流动和分享,作出决策的时间在缩短,公司运营的效率在提升。

现在很多公司内部都有不少信息共享工具,比如即时通讯工具、邮箱和公司内部信息传达系统等,但这些工具还不够智能。很多公司还把开会当做最主要的信息流动工具,其实开会的价值越来越低了。

信息流动的效率是否足够高,对我们这种人才高度密集的知识型企业非常重要。

当然,像老干妈这样的传统企业,不需要知道外界太多信息,也不需要跟外界交换太多信息,因为制作方法可以做到百年不变,或者基本不变。除非发生外部变化,比如自来水受到了污染,否则它可以跟外部信息绝缘。

但当知识型经济成为商业的主流形态,一个公司跟行业和同行交换信息就变得不可避免,甚至极度依赖了。可以说,信息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和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信息的流动效率正在从本质上影响着生产和资源配置。你的信息接收能力决定了你的生产和产出。以前强调的是大干快上,用力就行,现在不行了,如果你信息接收能力弱,你加班也没法比别人生产更多东西。

文科生关注自由,理科生关注效率

信息的流动涉及安全、效率和自由等好几个维度,政府比较关注安全,文科生比较关注自由,作为理科生,我最愿意从效率角度看问题,即让需要某个信息的人,快速得到这个信息。效率是比较好量化的。比如效率讲究的是降低信噪比,减少无用信息对你时间的占用。用技术的手段提高信息流动效率,就是降低信噪比的过程,降低信噪比的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消除有害信息,比如虚假信息,让信息有序有效流动。

目前在信息的高效流动上,中国已经做得很不错。我们的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都还可以。当然,在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比如互联互通等方面还没有做好。另外,信息鸿沟依然存在。东部比中西部信息化程度高,同一地区的信息发达程度也不相同,农村信息化依然落后。有次我去农村,听老人说到某条信息,我一听就知道是诈骗信息,其实你只需要在网上搜一下就知道这是骗局,但当地农村大部分人还没有触网。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虽然能上网,但缺乏对信息的归纳判断能力。他们说某个网站都报道了这事,肯定不会是骗子。我最不喜欢听到他们说是在今日头条上看到这类信息,所以我们跟全国很多公安部门合作,他们入驻我们平台,比如有儿童走失的信息,我们就会推送给这个城市的用户,有防诈骗信息,我们也会尝试推送给老人等易受骗群体,以后我们可以做到专门推送给某个地区,比如给海淀区的老人们推一条这个区案发率很高的预防诈骗信息。

很多农村用户经常网购到假货,而且不太懂维权,甚至不知道怎么网上退换货。他们阅读的资讯比较少。很多老的骗术在自东向西,从城市向农村移动。因此在中国内部信息流动的差异很大。

消除这种信息鸿沟主要是靠技术进步。我们现在先把一些涉及公众安全的信息,用技术的手段填平信息鸿沟。比如我们跟地震台网的系统打通,一旦有地震发生,数据会传给我们,机器自动生成文章,第一时间推送给当地用户。这类合作正延伸到交通和治安领域。

让信息和人更快匹配

目前在信息分发领域,中国公司在产品和技术能力上,可与通常意义的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甚至更胜一筹。现在中国对于新事物是比较鼓励的,你看Uber在很多国家被禁止,但在中国许多城市还在顺利运营。

Uber是让车的位置信息和人的位置信息更快匹配,今日头条是让信息和人更快匹配。

Uber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有影响。但我们跟Uber不太一样,我们不是要取代谁,我们是新生的一个物种。我们跟搜索引擎的出现有点像。当年搜索引擎出现后,对门户网站有冲击。但搜索引擎帮助信息更有效率地传播。我们也一样,而且我们没有取代传统媒体,2014年5月我们完成C轮融资前,甚至我们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下滑,它是被整个移动互联网影响的。

目前今日头条的广告模式是信息流的精准广告。我们现在分给创作者的钱越来越多,我们要继续努力赚钱,给创作者分越来越多的钱,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新商业模式。

另外,对于灾难调查等涉及公众信息的信息生产,国外主要是公益基金会和政府主导,如果有合适条件我们也愿意贡献力量。对于这类信息生产的好的模式不是付费阅读,而是公益赞助。

技术带来的倒逼效应

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正对旧的一些东西产生倒逼效应。比如前不久的电梯事故和机场快轨冒烟事件,过去这类消息不一定能出现在媒体上,即便出现,最快也要第二天报纸才会印出来。但现在通过手机,分分钟就传播出来了。

特别是对于涉及公众安全的信息,比如上海跨年夜踩踏事件,技术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告知事件发生,避免更多的人前往外滩,甚至可以预防踩踏事件发生,在人数众多的时候,通过手机推送信息引导大家分流。

在信息流动这个大市场,参与者包括信息的生产者、分发者和读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环节都发生了变化。

现在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社交工具的发展,拉低了创作的门槛。创作的时效也提高了。以前写篇稿子要去宾馆,现在现场就能用手机发出去。以前只有摄影师才能做的事,现在人人都可以拿着手机拍下来放到网上。

信息分发的时效性、广泛性、精准性和多样性都大大提高了。以前除了《新闻联播》这类节目之外,很少有一个信息能迅速抵达每个人,现在十个人里有七八个人在通过手机每天接收信息。

读者的受益程度则不同。归纳整理能力强的,能从碎片信息中梳理出知识判断,响应判断。很多读者通过评论、再次编辑传播和收藏,变成了创作者和再创作者。用户的参与有利于信息的更好传播。

好坏信息同时向信息洼地流动

有了移动互联网,信息开始向信息洼地流动。

在我们这类信息分发平台出现之前,很少有媒体会刊登春季养猪该注意什么这类信息,过去可能科技下乡做过一点类似工作,但科技下乡频次很低。一些专门的养猪类报刊杂志往往送达不到农村,尤其是某个村只有几户人家的时候,邮递员基本不下乡。猪肉降价了,不应该买猪崽了,但这个信息可能农民不会第一时间看到。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有人在我们平台上写养猪的文章,农民通过手机就能看到这些信息。

当然,要想让技术对信息的流动发挥价值,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得有人来生产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我们鼓励更多的信息源入驻我们平台,也欢迎政府机构接入,相当于是他们的政务公开平台。

我强调信息的流动效率,但信息的有序流动也很重要。我们的手段是让机器帮我们鉴别虚假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