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的“山寨现象”-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剧的“山寨现象”
新世纪以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美国电视剧在
中国内地青年受众群中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中国本地市场上亦日渐形成了一股模仿美剧题材和创作手法的翻拍趋势。其中极少数是借中国版美剧之势扬名,如《士兵突击》在热播后被某些媒体炒作为中国版《阿甘正传》;更多则是对剧情和人物设置全方位的模仿和抄袭。一时间几乎所有的知名美剧都有了中国“山寨版”:
中国版《欲望都市》――《好想好想谈恋爱》
中国版《绝望的主妇》――《你是我的幸福》《美丽主妇》中国版《CSI:犯罪现场调查》――《第八感》《死亡现场》中国版《迷失》――《末路天堂》
中国版《越狱》――《远东第一监狱》
中国版《反恐24小时》――《24小时警事》、《危情24
小时》
中国版《丑女贝蒂》――《丑女无敌》
中国版《急诊室故事》――《无限生机》
中国版《成长的烦恼》――《家有儿女》
“山寨”是近年流行词汇之一,最早是指国内一些厂家“比照”国内外名牌数码产品临摹制作的价格低廉的“国货”,如“山寨手机”。随着“山寨”涵义的不断延伸,网友将那些改头
换面模仿海外热播电视剧剧情、人物和风格的“本土”电视剧,形象地称为“山寨剧”。当前许多国内影视剧都或多或少有“山寨”的影子,荧屏刮起了一股“山寨风”。然而头衔上的华彩无法掩盖内容制作上的巨大差距,从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上看,这些作品多数显然都辜负了众多年轻观众的期待。2008年10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以“荧屏刮起‘山寨风’” 做通栏大标题,并以湖南卫视的《丑女无敌》翻拍美剧《丑女贝蒂》为例,对国内翻拍海外电视剧这一跟风现象进行了讨论与批判。[1] “太夸张,矫揉造作!”对“牙套妹”林无敌露出牙套的傻笑,很多观众反映“被‘雷’到了”,而裴娜说话时的嗲声嗲气和走起路来的摇胸扭臀也让很多人觉得夸张、恶俗。
“看哪哪都不顺眼,简直就是嘲弄观众的智商和品味,失败极了!”有人指责。
“看《丑女无敌》可要有坚强的‘抗广告’轰炸能力啊,沐浴液的、隐形眼镜护理液的,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躲都躲不开
啊!”一位观众抱怨道。[2]
“美版的丑女贝蒂尽管每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依然显得又土又难看。而林无敌的‘丑’实在是掩饰不住‘刻意’的痕迹。她的发型不是老土,是邋遢……猛一看让人感觉像是垃圾婆,这样的形象和她家里宽敞、明亮、舒适、不失雅致形成鲜明的对比,很难让观众信服。”网友“灰色论侠”说。
尽管这部由风靡全球的《丑女贝蒂》改编而成,剧集长达
400集,分为5季制作,总投资1.5亿元的电视剧一经推出便遭到网友们如此之多的非议和《人民日报》的批评,但投资方依然低调的启动拍摄了第二季。张颐武教授认为,现在的电视剧都有类型化的趋势,很多元素都在不断重复,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类型的电视剧已经培养起了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所以不少投资者、创作者出于商业运作的考虑,与其冒砸锅卖铁、赔本也赚不来吆喝的风险,倒不如在现有的题材下分一杯羹来得稳妥。目前,国内影视剧出现的翻拍潮,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指出:“现在中国影视的原创能力多少有些匮乏。一方面是翻拍成风,同一部名著甚至两三年就被翻拍一次;另一方面是“跟风”成灾,清宫戏一红,屏幕上就到处都是“辫子”。原创能力的匮乏,使得翻拍成为一种“次优”的选择。专家表示,翻拍得好就是一种借鉴,也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当西方电视节目的“规制”标准被片面的理解为“山寨”时,国内的“山寨剧”则注定徘徊在低水平模仿的层次,这种越模仿越低级的趋势淹没了中国电视文艺独有的艺术个性,本土文化的原创力日渐瓦解。中国的许多流行文化之所以被人指为“恶俗”,恐怕与对西方的低级模仿现象有着重要的联系。“山寨剧”凸显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国内文化产品的原创力和创新性,这也是西方电视节目规制研究中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西方电视规制本土化战略的实施,的确有利于弱势电视台的
生存与发展,符合成本效益,因为可以利用比较少的资源迎战实
力雄厚的对手。但关键是借鉴到规制的核心精髓,而非邯郸学步。对于西方文化如果不经转换地机械套用,必将与中国的本土问题及本土经验存在程度不同的错位与脱节,导致为了西方理论而牺牲中国经验的结果出现。虽然在电视生产与传播各个环节上西方电视节目的题材创意都有其富于特点的成功捷径,但不能忽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半个世纪培养起
来的行业专业化因素,由于国情条件不同,并非所有的模式、思路、方法都要全盘接受,还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辨别、分析。
与当初《生存大挑战》《完美假期》等真人秀节目本土化遭遇的尴尬境地一样,国内对于一些知名美国电视剧生搬硬套的模仿,并没有带来社会的积极反响。中国本土电视制作机构盲目复制西方电视模式,忽略了节目受欢迎的规制要素,这种将西方创
意强行转化的后果,只会压抑本地电视节目的原创能力、降低电视节目的品质。
笔者认为,国内并不成熟的产业化结构和电视投资规模不适宜进行“克隆性”(抄袭式)的美国节目本土化改造。多数模仿剧目照猫画虎复制了美剧的人物设置、故事环境和大部分情节,而偏偏就是质量没有相似之处。尽管这些剧目借助“山寨版美剧”的宣传攻势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却反响平平,希望突破创新的精
神换来的却是比国产电视剧更低的收视率。
一位网友这样评价模仿《反恐24小时》的“山寨版”剧目
“《24小时警事》和《危情24小时》:“情节矫揉造作,时间安排漏洞无数,晚上8点外面天大亮。中国的编剧和导演没有能力驾驭如此精细的时间剧,怎么看起来战斗场面都很虚假。人家的“24”里,很充分体现了制度和工作效率上的优点,而《24小时警事》里却充分体现了内地的公安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在里面,那些中层领导居然整天站在其他人的身后看人家工作,不断催促。而在“24”里,相同岗位的人可是忙到不得了。” 可见,如果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规制标准跟不上,即便是模仿也是很难成功的。
模仿与借鉴本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理应提倡。“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无道理,文艺美学中的“间文性”概念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于其他文本中,诸如先前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在极端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重新组织。“间文性”的理论从侧面说明任何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创新都离不开对优秀作品、产品的借鉴,某些低品质“山寨”电视剧、电视节目克隆的失败不应该让我们对“借鉴”浪潮产生质疑。相反正是因为中国电视的借鉴工作仅仅存在于皮毛,没有触及规制精髓、缺乏对西方电视文化和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理解,这种本土化才会失败。缺少了规制层面的研究高度,对西方电视节目呆板、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