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篇一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一、引言椎-基底动脉系统是人体重要的供血系统之一,它主要供应脑干、小脑、丘脑等重要部位。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椎-基底动脉变异被人们所认识。

这些变异可能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后循环缺血等病症的发生。

本文旨在探讨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家医院XXXX年至XXXX年期间确诊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共XX例,其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年龄分布从XX岁至XX岁,平均年龄为XX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 研究方法(1)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了MRI和MRA检查,以了解椎-基底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2)临床资料收集: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家族史等资料。

(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三、结果1. 椎-基底动脉变异类型及分布本研究中,椎-基底动脉的变异类型主要包括: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发育异常、椎动脉反向走行等。

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最为常见,占XX%。

2.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椎-基底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

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和基底动脉发育异常的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变异的患者。

此外,我们还发现椎-基底动脉变异的程度和后循环缺血的严重程度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

四、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椎-基底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这可能是由于血管结构的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使得脑干、小脑等重要部位的供血不足。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风险也有所不同。

椎动脉优势现象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椎动脉优势现象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椎动脉优势现象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沈小平;王士列【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2页(P75-76)【作者】沈小平;王士列【作者单位】332000 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神经内科;332000 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后循环缺血(PC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改变,包括TIA和脑梗死两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

虽然PCI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与前循环缺血性病变相似,但是目前PCI的相关病因及机制仍不明确[2]。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与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对颅内外血管本身的发育异常,特别是单侧椎动脉优势(VAD)现象对PCI的影响日渐引起学者的关注[3]。

本文将从PCI的发病基础及单侧VAD现象对PCI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1 概念及病因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一些表现为前循环TIA的患者中发现其存在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责任血管相对应的脑组织处于相对缺血状态,当时称之为“颈动脉供血不足”,并由此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概念。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其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由于当时对PCI认识的不足,VBI 概念仍被广泛地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临床上常将许多头晕或眩晕的病因归结于VBI。

VBI成了某些医生的惯用词,不顾及诊断TIA的时间概念,甚至出现了持续24 h或数天的VBI诊断。

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导致大量的误诊、误治。

PCI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与脑梗死。

基于MRI DWI的应用,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患者发现了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迂曲与大脑后循环缺血的MRI研究》

《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迂曲与大脑后循环缺血的MRI研究》

《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迂曲与大脑后循环缺血的MRI研究》摘要:本研究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探讨了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迂曲与大脑后循环缺血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一系列患者的MRI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旨在加深对脑部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理解,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一、引言大脑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MRI技术的发展,对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形态和功能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研究通过MRI技术,分析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迂曲与大脑后循环缺血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50例疑似大脑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年龄范围为45-75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

2. MRI检查使用高分辨率MRI设备进行扫描,包括T1WI、T2WI、FLR 及三维血管成像等序列。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MRI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形态学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等。

三、结果1. 椎动脉优势与大脑后循环缺血研究发现,在发生大脑后循环缺血的患者中,左侧椎动脉优势的比例明显高于右侧椎动脉优势。

这表明椎动脉优势可能与大脑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有关。

2. 基底动脉迂曲与大脑后循环缺血MRI结果显示,基底动脉迂曲在大脑后循环缺血患者中更为常见。

迂曲的基底动脉可能导致血流减慢或紊乱,从而增加缺血的风险。

3. 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发现大脑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参数均有所降低。

这进一步证实了血流动力学变化在大脑后循环缺血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迂曲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在大脑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中,椎动脉优势可能影响脑部血流的分配,而基底动脉迂曲则可能导致血流减慢或紊乱。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大脑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P < 0 . 0 0 5 。基 底动 脉 左 右 弯 曲与 脑 梗 死发 生率 的 比较 , P > O . 0 5 。基 底 动脉 左 弯 曲与 无 弯 曲的 脑梗 死
发 生 率 比较 , P < 0 . 0 0 5 。基 底 动 脉 右 弯 曲与 无 弯 曲 的脑梗 死发 生率 比较 , P < 0 . 0 0 5 。 左右 椎 动 脉优 势 基 底 动 脉 弯 曲 左右 向 比较 , P < 0 . 0 0 5 。结论 椎 动 脉 优 势 与基 底 动 脉 弯 曲度 与 后循 环 脑 梗 死 发病 率 的 密切 关 系。椎 动脉 优 势是 导 致基底 动 脉 弯 曲为后循 环脑 梗 死 的高危 因素 。 关 键词 : 椎 动 脉优 势 ; 基底 动脉 弯曲 ; 后 循 环脑梗 死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v e r t e b r a l a r t e r y d o mi n a n c e nd a b a s a l a r t e r y a n d p o s t e —
Ci r c u l a t i o n Ce r e br a l I nf a r c t i o n Li uC hu nxi a , Hu a n g K un
r He z e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He z e 2 7 4 0 0 0 , S h a n d o n g ; He z e Mu n i c i pa l Ho s p i t a l , He z e 2 7 4 0 3 1 , S h a n d o n g )

椎动脉优势及其研究进展

椎动脉优势及其研究进展

椎动脉优势及其研究进展[摘要] 两侧椎动脉大小通常不同,当差异明显时就成为一侧椎动脉优势,这是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一种血管现象。

但其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尚未充分研究,本文对上述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优势; 眩晕; 脑梗死; 文献综述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0.04.0421 椎动脉解剖和椎动脉优势椎动脉系统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

在大脑底面通过Willis 环与颈内动脉互相交通,其分支在蛛网膜下腔内吻合成网。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颈6至颈1横突孔并弯向后侧,绕寰椎侧后方,经椎动脉沟转向内面,穿寰椎后膜、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入颅腔后沿延髓的腹侧达斜坡,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并经桥脑腹侧的基底动脉沟至脑桥上缘,最后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支[1-2]。

入颅后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

较之椎动脉颅外段、椎动脉入颅后动脉外膜和中层厚度减少,中、外弹力层弹性纤维减少。

椎动脉分支与其供给血管基本呈直角关系。

椎动脉全程分为4段:横突前段(V1),由椎动脉起始处至颈6横突孔[3]。

横突段(V2),位于颈6至颈2横突孔之间。

枕下段(V3),为颈2横突孔至椎动脉穿硬膜处,短而弯曲,可进一步分为两部分,即水平段(V3h)及垂直段(V3v)。

V3h由椎动脉出颈1横突孔,弯向内侧,走行于颈1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由静脉腔隙衬垫;V3v 则向下移行于颈l横突孔内至颈2横突孔,被静脉丛包绕[4]。

颅内段(V4),由椎动脉穿硬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直至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直径一般3~5 mm。

椎动脉变异较大,两侧椎动脉通常不对称,管腔大小不一。

当差异明显时就成为一侧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 AD)[5],是指一侧椎动脉直径明显大于对侧椎动脉,整个非优势椎动脉全程均匀狭窄纤细,或者两侧椎动脉直径上相当,而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连接更加直接[5-6]。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篇一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一、引言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部供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对脑部后半部分进行血液供应。

该系统的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以及结构异常均可能引发脑部缺血。

本文将深入探讨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椎-基底动脉变异概述椎-基底动脉变异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在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包括血管的起源、走向、分支以及与其他血管的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异可能由遗传、发育异常、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

常见的椎-基底动脉变异包括:双侧椎动脉不对称、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等。

三、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导致的脑部后半部分缺血。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其中,血管狭窄是最常见的病因,而椎-基底动脉的变异则可能增加血管狭窄的风险。

四、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年来我院的脑部MRI 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重点探讨了不同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关联。

(二)研究结果1. 不同椎-基底动脉变异的类型及分布:本组研究中,共发现不同类型的椎-基底动脉变异共X种,其中以X型最为常见。

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的患者的血管变异类型及比例有所不同。

2.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椎-基底动脉变异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变异的对照组。

其中,双侧椎动脉不对称和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等变异类型与后循环缺血的关联性最为显著。

此外,我们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关联性逐渐增强。

3. 影响因素分析:除了血管变异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也可能增加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然而,在考虑了这些因素后,血管变异的关联性仍然显著。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篇一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摘要:本研究以椎-基底动脉的变异及其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病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揭示椎-基底动脉变异的形态特点、血流动力学特性以及其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

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椎-基底动脉系统是人体脑部供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变异情况对于脑部血液供应有着重要影响。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与椎-基底动脉的变异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变异及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病史、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椎-基底动脉的变异类型、血流动力学特性及其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三、椎-基底动脉的变异类型及特点根据研究结果,椎-基底动脉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学变异:包括椎动脉起始部位置变化、基底动脉分叉角度变化等。

2. 血流动力学变异:包括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阻力等参数的变化。

3. 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如合并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等。

四、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椎-基底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缺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学变异:形态学变异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影响后循环的血液供应,导致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2. 血流动力学变异:血流动力学变异可能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导致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3. 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合并其他血管病变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更容易发生后循环缺血。

五、临床意义本研究的结论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以下指导意义:1. 对于具有椎-基底动脉变异的病人,应密切关注其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刘春霞;黄坤【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以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影像学显示具有椎动脉优势或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152例,依据相关MRA检查标准将以上患者分成单侧椎动脉优势组和双侧均势组.记录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资料.同时根据MRA、MRI影像资料确定两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基底动脉弯曲严重度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病率.分析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弯曲度以及后循环脑梗死间的关系.应用SPSS21.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非参数2检验.结果两组基底动脉弯曲侧、弯曲度0、1、2度的比较,P均<0.005;3度弯曲度,P>0.05.脑梗死的比较,P<0.05.基底动脉有无弯曲与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P<0.005.基底动脉左右弯曲与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P>0.05.基底动脉左弯曲与无弯曲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P<0.005.基底动脉右弯曲与无弯曲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P<0.005.左右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左右向比较,P<0.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度与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率的密切关系.椎动脉优势是导致基底动脉弯曲为后循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4页(P10-12,96)【关键词】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后循环脑梗死【作者】刘春霞;黄坤【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山东菏泽 274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椎动脉优势(VAD)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现象,一般认为当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差≥0.3 mm,或两侧椎动脉直径大致相当,而一侧椎动脉(VA)与基底动脉(BA)连接更加紧密时即称椎动脉优势。

椎动脉优势不仅是临床上的常见异常现象,而且若干研究均已证实了基底动脉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存在着密切关联[1,2]。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
・490・
主坐拉经整盘圭垫12生!旦差笪鲞筮!翅£b也』Ⅸ业塑!,』!!1 2Q 12。Y!!:堂,堕垒2
.临床研究.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
王奕琪 【摘要】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eflebral
artery
dominance)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及梗死侧的关
系。同时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方法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及突 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分为有椎动脉优势68例(优势组)和无椎动脉优势66例 (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总发生率,后循环各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 率。统计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 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否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优势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于对 照组[45.6%(31/68)与21.2%(14/66),x2=8.922,P=0.003]。优势组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
infarcts
wel31j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dominant VA.42.9%(6/14)BA infarcts
curvature was
were
on
the side of dominant
VA.The
incidence of BA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differences
(左侧、右侧或双侧)。
神经内科就诊,行颈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同时
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排除一侧及以上椎动脉完全未 显影或一侧及以上椎动脉颅内段明显狭窄,排除房

后循环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后循环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动 脉 瘤 内 的 压 力 和 缩 小 瘤体 以 方 便 切 除 , 瘤 颈 部 切 开 去 除 从 钙 化 或 动 脉粥 样 物质 , 在 动 脉 瘤 颈 部 重 建 血 管 。动 脉 瘤 手 并 术 期 间应 用 临 时血 管 阻 断 的 目的 是 减 少 手 术 期 间 动 脉 瘤 破
裂 的 危 险 J 。
比 , 种 负 性 作 用 可 长 期 持 续 存 在 。 因 此 , 经 外 科 医 生 应 这 神 了 解 手 术期 间 临 时 血 管 夹 闭 对 认 知 功 能 有 一 定 的 损 害 作 用 ,
在 动脉 瘤 手 术 时应 避 免过 长 时 间 的 血 管 夹 闭 , 其 是 临 时 血 尤
管 阻断 持 续 时 间 > 9mi n者 , 则 将 造 成 永 久 性 的认 知 功 能 否
损 害。
参 考 文 献 [ ] F nael MM , eg mac P rzoP,t 1Nerpy h 一 1 o tn l a B ra so L, eoz e a. uo sc o

6 ・
中 国实 用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 1 0 1年 8月 第 l 4卷第 1 期 5
C ie e o r a o r ci l r o sDi a e g 2 1 , 1 1 . 5 hn s u n l fP a t a v u s s sAu . 0 1 Vo. 4 No 1 J c Ne e
要差 , 者随时间延长额叶功能得到改善 。 后 我 们 研 究 发 现 , 时 血 管 阻 断 持 续 时 间与 认 知 行 为 功 能 临
[ ] Ha g T,S re eg A,S r e e g W , ta C g i v u ci— 2 u o tb r o tb r e 1 o n t ef n t . i o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篇一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一、引言椎-基底动脉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血管系统之一,负责为大脑后部及小脑等区域提供血液供应。

由于多种原因,椎-基底动脉可能出现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显著影响,从而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本研究旨在探讨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其变异类型多样,如椎动脉起始部异常、走行迂曲等。

后循环缺血是指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障碍导致的脑干、小脑、枕叶等区域缺血性损害。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椎-基底动脉变异被发现,其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及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回顾、病例收集、数据分析和统计等。

四、椎-基底动脉变异类型及其特点根据文献回顾和病例收集,椎-基底动脉的变异类型主要包括:1. 椎动脉起始部异常:包括起始部过小、异常位置等,这些变异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2. 椎动脉走行迂曲:由于血管壁的异常或外部压迫等因素,导致椎动脉在行程中发生迂曲。

3. 其他变异类型:如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病变等。

这些变异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血液供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五、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椎-基底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缺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在椎-基底动脉变异的患者中,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此外,不同的变异类型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例如,椎动脉起始部异常和走行迂曲的患者,其发生后循环缺血的风险更高。

六、讨论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椎-基底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缺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的分析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的分析
1 4 2

Ne u r a l I n j u r yAn d F u n c t i o n a l R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Ma r c h 2 O1 7 。 V_ 0 l _ 1 2 . No . 2
综述 .
椎动脉发育不 良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 的分析
1 V AH概 述
不 良也常见于女性 。 但男性合并有 V A H更容 易发生
目前 , 国际上 V A H的诊断标准 尚不统一 。V A H 后 循环梗死 。Hu 等n 对 中国人群的调查 中显示 , 存 的定 义一般 基于 较小 的椎动 脉管 径和改 变 的血液 在 V A H的男性 占总 V A H总数 ( 9 1 个) 的7 8 . 0 %, 而且 流动学参数 。 目前 国际上 V A H的定义有 以下几种 : 在V A H合并后 循环梗死 的患者 中 , 男性 的发 病率则
王洁 , 张英谦 , 石进 , 王素君 , 宋琛
作者 单 位
摘要 在 临床上椎 动脉发育不 良( V AH) 是常见 的先 天性变异 。 目前在 国际上 V AH仍 没有 明确 的定 义。大 部分研 究表明 V AH是后循环梗死 的促发 因素 , 有2 项研 究显示 V A H是后循 环梗死 的独立 危险 因素 。V A H
张英谦
z z y q 0 2 0 3 @1 6 3 . c o m
V A H) 在 临床 上常 常被 当做是 无意 义的变异 , 发病 显增多 的血液供 应 。
率 及临 床相关 性 常常被低 估 。后 来学 者们 逐渐发
S z i f r a z o v i f 、 P a r k t 。 的研 究 显 示 在 后 循 环 梗 死 的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 7 7 1 ・
很 多贫 困生 学习和生活仍 缺乏稳定可靠的经济保障 。再加 上医 3 . 3 建立健全学院的心 理健康教育 和咨询体 系 针 对贫 困生 学 院校的课 程相对 比较多 , 学生学业 比较重 , 在经济和学业 的双 重 压力下 , 他们容易 出现焦 虑 、 抑郁 、 恐惧 等情 绪 问题 ; 其次, 贫
[ 中图分类号 】 R 7 4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 2 0 9 5—2 6 9 4( 2 0 1 3) 0 6—7 7 1— 0 3
椎基底 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研究显示 : 6 1 %的患者左侧 椎动 脉较粗 , 3 3 % 的右 侧椎动脉 较粗 , 6 %两 侧 椎 动脉管径 完全相同 j 。当椎 动脉管径差 异明显时便形成 一侧
素质的培养 , 如何 正确 面对贫 困 、 克 服挫 折 , 如何 化解 心理 上 的 不适应 , 如何进行 自我身 心调节等等 , 这些问题都没有 引起重视 和关注 。他们一方面知道 自己是 三本 医学 生 , 将来 就业压 力很
团体辅导 , 帮助他 们消除心理 问题 , 改善心理健 康状况。对于总
中 国 健康 心 理 学 杂 志 , 2 0 o 7 , 1 5 ( 7 ) : 6 1 2
大; 另一方 面 , 自我封闭 , 不愿意接受别人善 意的帮助 , 甚至因为
贫 困产生对社会不满 的一些极端 的想法 。
3 对 策 与措 施
3 . 1 培养贫 困医学生 自立 、 自强的健康心态
只有 引导贫 困生
而导致对 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 , 消极对待人 生 ; 第三 , 三本 子分达到 3分 , 提示可 能有较 明显 的心理 问题 )的学生 筛选 出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篇一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椎-基底动脉变异作为脑血管结构异常的一种重要类型,与后循环缺血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椎-基底动脉概述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指供应脑干、小脑、丘脑等后循环区域血液的血管系统。

该系统包括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其中椎动脉主要从锁骨下动脉和颈长动脉分支而来,通过两侧的椎间孔进入颅骨内,并在脑桥处合并为基底动脉。

这一系统在维持脑部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椎-基底动脉变异类型椎-基底动脉变异是指该系统在解剖结构上出现的异常变化,主要包括:1. 椎动脉发育不全或缺失;2. 椎动脉发育过长或迂曲;3. 基底动脉优势与优势转换等。

四、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多表现为头晕、共济失调、复视等。

其发病机制多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

五、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及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情况、血管结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二)研究结果1. 发现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的后循环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变异患者;2. 不同类型椎-基底动脉变异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3. 血管内径变化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如椎动脉发育不全或缺失可导致血液流速降低,从而增加缺血风险;4. 通过血液动力学分析,发现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确与后循环缺血有直接联系。

六、结论及展望(一)结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不同类型的椎-基底动脉变异可能增加后循环缺血的风险,而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则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椎动脉优势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椎动脉优势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龙源期刊网
椎动脉优势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金洁胡英嗣
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年第01期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很多,可简单地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血管发育不良是先天性的危
险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有关椎动脉优势的文章时有发表,文献报
道其发病率为11.6%-26.5% 11' 2,。

两侧椎动脉变异较大,大小不等,当一侧明显大于另一侧
或直径在影像上相当,与基底动脉连接更紧密的椎动脉均可考虑为优势椎动脉。

椎动脉优
势以左侧优势居多,椎动脉优势的测量方法很多种,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来评
估,其中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方法是相对安全及无创。

本文应用头颅磁共
振血管成像检查双侧椎动脉,探讨一侧椎动脉优势对脑梗死特别是后循环梗死的影响。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研究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6期 103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由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三部分组成[1]。

临床研究显示椎动脉管腔直径粗细程度存在差异,若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管腔有明显差异,则为椎动脉优势,有超出50%的发生几率。

后循环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中较为常见,椎动脉优势能够使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后循环对应区域出现梗死或缺血[2]。

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1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分析,探究椎动脉优势和后循环梗死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后循环梗死患者114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标准为发病时间小于14天,并出现后循环梗死的体征和症状,经头颅CT,将脑出血患者排除,通过头颅DWI 检查显示患者体征和症状均与责任病灶相符合,未行头颈CTA 等检查;排除椎动脉一侧及以上未显影者,排除颅内肿瘤患者、脑外伤患者、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明显患者。

1.2 研究方法对本次研究中的114例患者给予头颅CT 检查,先将脑出血患者排除,在1周内再行磁共振DWI 检查,对与体征和症状符合的后循环部位责任病灶进行确定,在住院期间所选患者又行头颈CTA 检查,此次检查为横轴位检查扫描,层间与层厚均为5.0mm。

把头颅DWI 检查中其他性质病灶排除后超出2.0mm 直径的T2像或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病灶视为梗死病灶,按照分布区域分为小脑半球下部梗死、延髓梗死、脑桥梗死、小脑半球上部梗死、枕叶梗死、丘脑梗死。

评价椎动脉优势的标准为:将后循环连接处作为原点,自原点开始向下每间隔3.0mm 测量、记录连续3点的椎动脉管直径,其测量数据为3点平均值,当两侧测量数据差值大于0.3mm 时,则将其视为椎动脉优势,如果两侧测量数据差值相当,但椎动脉中一侧和基底动脉为直线状连接,也可视为椎动脉优势。

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分析

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分析

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分析作者:曹利民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第29期[摘要]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

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TIA;脑梗死;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9-0129-03Investigation of the recent progn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CAO Limin LI Hongqin WANG Hongsheng HU Zhiche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iaoshan Distri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Hangzhou 31120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recent progn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Methods All 120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from January 2012 to October 2013 hospitalization,collected the vertebral artery MRA, clinical data ABCD2 score,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in 7 days with the patients,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Results The share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was higher than non-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TIA. According to ABCD2 score stratification,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rising from low-risk group to the risk group to the high-risk group. 7 days after TIA,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group with the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t compared with the non-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f ABCD2 ≥ four points, the result was opposite (P[Key word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Cerebral infarct;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ABCD2 score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病变,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1]。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夏文卿;牛国忠;殷聪国;蒋琳【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15(15)6【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VAD )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及伴有 VAD 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 VAD 组和非 VAD 组,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

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后循环梗死组伴有 VAD 的危险比前循环梗死组高4.68倍,而存在 VAD 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3.17倍。

基底动脉弯曲与 VAD 患者后循环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VAD 与后循环梗死可能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 VAD 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and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VAD)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VAD .Methods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which were hospitalized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2 in neurology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erebrovascular imaging examination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VAD and patients without VAD .According to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all patientswere divided into group of ante-rior circulation and group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imaging and other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was 4 .684 times higher tha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and the risk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VAD was 3 .170 times higher than patients without VA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istortion in base artery was the indepen -dent risk factor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VAD (P< 0 .01) .Conclusions VA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Distortion in base artery may b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VAD .【总页数】3页(P452-454)【作者】夏文卿;牛国忠;殷聪国;蒋琳【作者单位】3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形态改变及后循环梗死关系的探讨 [J], 杨旭波2.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J], 韩红霞;王建红;陈小飞3.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发生及梗死侧的关系研究 [J], 尹晓刚4.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形态改变及后循环梗死关系的探讨 [J], 杨旭波5.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J], 李子锋;白新苹;王幼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动脉优势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分析

椎动脉优势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分析

椎动脉优势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分析
金洁;胡英嗣
【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
【年(卷),期】2012(12)1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79例,在72小时内完成相关的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心颈动脉超声、心电图、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成前循环梗死组和后循环梗死组进行对照,结合头颅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明确椎动脉优势从而对两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椎动脉优势对脑梗死的影响.结果椎动脉优势与脑梗死相关,特别是在后循环梗死中更明显(P<0.05).结论基于本组的临床研究,单侧椎动脉优势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来说恐是一种危险因素.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金洁;胡英嗣
【作者单位】325000,浙江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25000,浙江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及其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杨晓敏;高丰;张雷;闫伟
2.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J], 刘春霞;黄坤
3.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及其对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 [J], 王晓平;李晓佳;罗永杰
4.椎动脉优势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J], 李向南
5.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影响及其与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关系 [J], 李薇;李军;苏杭;李莉莉;宋士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荣艳红;赵琨;苏红军;齐金龙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6
【摘要】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61%的患者
左侧椎动脉较粗,33%的右侧椎动脉较粗,6%两侧椎动脉管径完全相同。

当椎动脉管径差异明显时便形成一侧椎动脉优势,发生率大于50%。

许多研究表明,椎
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后循环的相关部位梗死。

目前国内外关于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椎动脉优势和非优势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和部位,从而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为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总页数】3页(P771-773)
【作者】荣艳红;赵琨;苏红军;齐金龙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天津宝坻30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
【相关文献】
1.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2.椎动脉支架成形术与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3.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细胞因子水平与老年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4.CTA评价椎动脉发育不良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的影响5.VCTDSA评估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enebral artervdominace V AD)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及伴有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 AD组和非V 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

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后循环梗死组伴有V AD的危险比前循环梗死组高4.68倍,而存在V AD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3.17倍。

基底动脉弯曲与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V AD与后循环梗死可能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标签:脑梗死;椎动脉优势;危险因素
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dominance V AD)现象受到关注。

V AD是指一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大于对侧椎动脉(0.3mm以上),整个非优势侧椎动脉全程均匀纤细,或者两侧椎动脉直径相似,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连接更紧密,呈直线状,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1.60/c~26.5%。

本研究应用DSA、MRA及CTA检查双侧椎动脉,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V AD和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及伴有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头颅MRI平扫+弥散检查,且对其进行MRA、CTA或DSA检查。

共纳入127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9例,女48例,年龄14~92岁,其中后循环梗死37例,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29.13%,73例患者合并V AD,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57.48%,45例为左侧椎动脉优势,占V AD患者的61.64%。

1.2 资料收集测量双侧椎动脉直径大小,并观察椎动脉开口情况、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等改变,有无发育异常,基底动脉是否存在弯曲,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嗜好、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及入院时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等。

1.3 血管评估标准:由2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参与MRI、CTA、MRA、DSA的阅片工作,通过影像学测量标尺测量双侧椎动脉直径,以椎基底动脉连接处为原点,每相隔3mm连续3个点进行测量,取其平均值为测量值,数值精确到O.Olmm。

1.3.1 V AD诊断标准:(1)一侧椎动脉管径较另一侧明显增大,两侧直径相差0.3mm以上;(2)双侧椎动脉管径差异不大,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连接更紧密,呈直线状。

1.3.2 基底动脉弯曲诊断标准:在两条椎动脉汇合处与基底动脉顶点连一条直线,根据该线决定基底动脉是否弯曲,如椎动脉没有汇合时,一侧椎动脉不显影,观察者基于假想线决定基底动脉是否弯曲。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7.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梗死患者V AD及基底动脉弯曲比较: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梗死部位与V A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后循环梗死组有V AD的危险比前循环梗死组高4.68倍,而存在V AD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
3.17倍。

梗死部位与基底动脉弯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弯曲可能与后循环梗死存在相关性,见表1。

2.2 脑梗死患者中V AD与基底动脉弯曲比较:在73例合并V AD的患者中34例同时合并有基底动脉弯曲,占46.58%,而54例不合并V AD的梗死患者中仅有14例合并基底动脉弯曲,占25.9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基底动脉弯曲可能与V AD存在相关性。

2.3 伴有V AD的前循环梗死和后循环梗死患者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比较将73例合并V AD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两组之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明显高于前循环组(P<0.01)。

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伴有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V A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病变现象,Perez-Carrillo等研究发现V AD的发生率为11.6%~26.5%,其中左侧椎动脉优势约占50%,右侧约占25%。

本研究纳入的127例脑梗死患者中,V AD发生率为57.48%,前循环组为43例,后循环组为30例,均以左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多见,占V AD患者的61.64%。

V AD与后循环梗死存在相关性。

传统观念认为V AD是一种先天性变异,在不合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没有临床意义。

然而有多项研究发现V AD是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V AD与后循环梗死部位密切相关。

张道培等通过对1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V AD与脑干梗死有关。

Hong等研究发现椎基底动脉连接处为合并V AD患者脑梗死多发部位。

本研究显示入组的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患者V AD的发生率间存在明显
的差异,与前循环梗死患者相比,后循环梗死组病例V AD发生率明显增高,比前循环组高4.68倍,而存在V AD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3.17倍,显示V AD与后循环梗死存在明显的关联,V AD是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显示,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P<0.01)。

Hong等Ⅲ研究发现V AD是基底动脉异常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V AD可以形成不对称的血流模型使基底动脉弯曲成C型、S型或J型。

这种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往往呈恶性循环,导致基底动脉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受损,引起血管与血小板、粒细胞及代谢产物的接触时间延长,更容易形成血栓、出现微栓子的脱落,最终导致后循环梗死。

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VBD)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基底动脉弯曲被证明与后循环梗死存在相关性。

Passero等通过对156例VBD患者长期连续的随访(平均随访期11.7年)发现,37.8% (56/156)的患者至少有1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

Hong等发现,脑干梗死常发生于基底动脉弯曲对侧(既椎动脉优势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梗死则位于椎动脉非优势侧。

这种梗死区域的分布与V AD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相关。

V AD可导致基底动脉凸向椎动脉非优势侧。

弯曲的基底动脉内壁由于低血量切力,更易形成血栓;弯曲的基底动脉牵拉脑桥的穿支血管,非优势脑桥更易于发生脑梗死;V AD及其引起的基底动脉弯曲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梗死多发生在椎动脉非优势侧和基底动脉弯曲的对侧。

一项VBD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的研究显示,VBD患者中58% (11/19)合并有脑干或小脑梗死,其中28% (5/19)位于基底动脉弯曲对侧。

一项关于小脑梗死的研究显示,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供血的小脑脑梗死好发于左侧,这项研究同时发现,当合并有V AD时,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于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于右侧。

研究发现V AD患者中,大脑后动脉主要接受优势侧椎动脉供血,仅有37%的非优势侧椎动脉供应同侧大脑后动脉。

当一侧非优势侧椎动脉由于血管床塌陷、狭窄、供血不足或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时,没有对侧代偿供血,易形成同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梗死。

本研究发现V AD与后循环梗死可能存在相关性,对于伴有V AD的患者应进行长期监测,掌握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动态改变,争取早期干预。

由于本研究的病例数较少,尚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