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1)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视觉功能:引起一定的感觉,并激发大 枕叶 视神经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 丘脑外膝体 特点: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感受器每一种感觉刺激都有专一的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特点: ①不形成特定感觉。 听神经 听觉 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及其投射 颞叶 丘脑内膝体 ②多突触结构,易受药物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感受器 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
4. 神经纤维的分类
根据传导速度分:A类、B类、C类(适用于传出纤维)
根据纤维直径及来源分 (适用于传入纤维)
目前通常在使用中对传出纤维采用第三种分类 (ABC),而对传入纤维采用第四种分类(Ⅰ-Ⅳ )
5. 神经元的轴浆运输 快速运输(410mm/天) 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称为轴浆,轴浆 顺向运输 是经常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的, 慢速运输(1-12mm/天) 快速轴浆运输:指具有膜结构的细 这种轴突内借助轴浆运输物质的现象 逆向运输 胞器如:线粒体、突触囊泡和分泌 叫轴浆运输 慢速轴浆运输:细胞内新生成 颗粒等的运输。 的微丝、微管向前延伸。 6. 神经的营养作用 末梢经常释放某种物质以维持调整被支配组 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的结构、生化和 生理的变化。
前抑制常见于 B B
感觉传入途径
中调节感觉传 入活动
A
轴突B AP
轴突B末梢 释放GABA
轴突-轴突突触
轴突A 末梢AP↓
轴突A末梢释放 兴奋性递质↓
轴突-胞体突触
运动神经元 EPSP↓
GABA减少轴突A末梢的Ca+内流而释放兴奋性递质↓ 3.突触后易化
4.突触前易化
表现为EPSP的总和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三)中枢抑制和易化
1.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 (1)传入侧支性抑制 反射活动的协调进行 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引 起。 (2)回返性抑制 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 活动同步化。
2.突触前抑制
A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 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 而引起的抑制现象。
(4)递质的共存(neurotansmitter co-existence)
2.受体
receptor
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 拮抗剂(antagonist):只发生特异 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特异性结 性结合,但不发生生物效应的化学 受体的亚型 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按递质受体激活机制分为:①离子通 物质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道型受体,如神经-肌接头;②G-蛋白 受体亚型的出现,表明一种递质能 藕联受体,递质受体多数属该家族的 突触前受体: 选择性地作用于多种效应器细胞而 成员。 当递质分泌不足时,受体数量将逐渐↑ 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 亲和力也逐渐↑,称为受体的上调;反 受体的作用机制 之。 受体的调节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动作电位传至前膜
与后膜 受体结合
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后膜对氯离子
通透性提高
氯离子内流
后膜产生超
极化,形成IPSP
IPSP总和轴突始段更加
远离TP,不易产生动作电位
2. 非定向突触传递 特点: 无突触结构 无1:1的支配关系
β 型
α受体与NA结合后平滑肌产生兴奋性效应(血管、子宫) α受体与NA结合后平滑肌产生抑制性效应(小肠)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 2.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 3.链锁式环式联系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意义:限定了神经冲动传导所携带 中枢延搁 的信息只能沿着指定的线路运行。 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以递质为媒介,兴 兴奋的总和 奋通过突触时,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 空间总和: 时间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变化, 若干个突触前同时传来冲动使突触后 若干个冲动在短时间内相继传来 消耗的时间较长。 膜局部电位发生空间总和,使电位幅 使突触后膜局部电位发生时间总 后发放 度↑达到阈电位水平时,突触后神经 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 和,使电位幅度↑达到阈电位水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元产生AP。 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 平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AP。
(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 乙酰胆硷和胆硷能受体
胆碱能纤维分布
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 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量交感节后纤维(汗腺、骨骼肌)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外周
脊髓前角运动N元 经典感觉投射系统第三级N元与皮层相应 感觉区细胞突触联系处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基底神经节及边缘系统
中枢
胆硷能受体分两型: M1 (脑) M2 (心肌) 阻断剂——阿托品 M型 M3 (平滑肌) M4 (腺体)
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钠通透性提高→钠离子内 流→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EPSP发生总和,
达-52毫伏 → 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产生AP
特点: 传递全过程属于电-化学-电的转变过程
局部电位
电位大小 不足以引起突触后的胞体 全部去极化。 决定于突触前膜释放递 EPSP可以总和 质的多少
2)抑制信息的传递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纤维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感觉区 后腹核 躯体感觉 (1)特异感觉接替核 内膝状体 听觉 功能:对维持大脑皮视觉 外膝状体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冲动, 层兴奋性有关。 (2)联络核 经多突触接替换元,投射到大脑 皮层的广泛区域。 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 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 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 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非特异感觉接替核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
(二)神经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稳定细胞外钾离子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二、突触传递
(一) 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
化学性突触:信息传递的媒介为神经递质 电突触:信息传递的媒介为局部电流。 1. 经典的突触传递
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projection system
特异性投射系统 接受各种特定的 传入冲动 三级神经元接替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 激动的冲动
传入冲动
传入神经
多突触结构、多级神经元接替
丘脑核团
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皮层特定感觉区域 主要终止在四层 与皮层有点对点关系
髓板内核群
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 的各层 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作用范围大,时间
延搁长
3.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特点: 无前后膜之分 两膜间隙窄2-3nm, 便于电流直接通过
4.局部神经元回路 由局部回路神经元(短轴突或无轴突神经元)构 成的神经联系通路,其作用与脑的高级功能活动 (学习、记忆)有关。
(二)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指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 (1)递质的鉴定 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 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 并能合成该递质 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 末梢时,递质释放
投射部位
定位关系
功 能
产生特异性感觉,激发 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改变大脑的皮层兴奋性,维持 觉醒状态
4.痛觉
(P245)
感受器:为伤害性感受器,任何刺激只要达到
伤害程度均可使其兴奋,不易出现适应。
致痛物质:能引起疼痛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
质,如K+、5-HT、缓激肽、组织胺、P物质等。
皮肤痛 快痛 尖锐的、定位明确的“刺痛” 由Aδ传入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一) 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作用: 脊髓:α神经元:引发随意运动; 支配梭外肌构成运动单位 调节姿势; γ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其兴奋性较高, 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 由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 能调节肌梭对刺激的敏感性。 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二)运动单位
感受器
脊丘束
丘脑后腹核
中央后回
引起定位明确的快痛
慢痛
迟钝、强烈而弥散难以忍受的“灼痛” 由C类纤维传入
同侧脊髓上行
感受器
脑干网状 结构
丘脑非特异 转换核
第二体表感觉区 与慢痛及情绪反应有关(定位不明确)
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
易化学说:来自内脏痛和躯体痛的传入纤维 1.内脏痛 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躯体的 到达脊髓后角同一区域邻近的不同神经元, 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 由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提高邻近的躯体感 2.体腔壁痛 parietal pain 特征: 敏,此现象叫牵涉痛 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 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而产生 ①定位不明确; 3.牵涉痛 referred pain 化作用,使平常不易引起疼痛的刺激信号变 的疼痛。 ②缓慢、持续时间长; 为致痛信号,而产生牵涉痛。 ③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和牵拉性刺激敏感; 牵涉痛的产生 ④可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会聚学说:来自内脏痛和躯体痛的传入纤 维会聚到脊髓同一水平的同一个后角神经 元,经共同的通路上传,由于疼痛刺激多 来源于体表部位,大脑皮层习惯于识别体 表信息,因而把内脏痛误认为体表痛。
N1(节后神经元膜) N型 阻断剂——筒箭毒
N2(运动终板膜)
2. 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Adr和NA的分布: 外周主要存在: 中枢主要分布: 交感节后纤维末梢 肾上腺髓质 延髓,中脑网状结构 包括:Adr NA DA
脑桥兰斑
肾腺能受体分两型:
α1(突触后)
α 型
阻断剂—— 酚妥拉明
α2(突触前)
β1(心肌) β2(冠脉骨骼肌脑) 阻断剂——心得安 β3 (脂肪)
→触发突触囊泡出胞→末梢递质释放
轴浆内钙离子浓度↑,触发突触囊泡动员、摆渡、
着位、融合和出胞等过程而释放。
(4)突触后电位 1)兴奋信息的传递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动作电位传到前膜→ 前膜对钙离子通透性↑→
钙离子内流 → 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与
递质释放后作用于后膜上特异的受体 而发挥作用 在CNS中,有一类化学物质,由神经元产 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不是在神经 存在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 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 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 效应,叫神经调质
一个神经元内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2)调质的概念 递质(包括调质)共存,此现象称为 (3)递质和调质的分类 递质共存。
(1) 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前膜: 厚约7.5 nm 线粒体、囊泡 突触间歇: 厚约20 – 40 nm 突触后膜: 厚约7.5 nm 受体、化学门控通道
(2) 分类: 轴突一胞体型突触 轴突一树突型突触 轴突一轴突型突触
(3)突触信息传递的过程 动作电位传到前膜→ 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 道开放→钙离子内流 → 轴浆内Ca2+浓度瞬时↑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神经元
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胞体: 蛋白质合成场所
神经原
突起
树突: 量多且短
轴突: 仅一个,但细长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及传递信息
2.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3. 传导速度 速度快慢取决于纤维直径,有无髓鞘 和环境温度
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一)感觉传导通路 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浅感觉
皮肤痛、温、 脊丘束 触觉感受器 粗略触-压觉 丘脑后腹核 皮层感觉区
特点: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
肌肉本体觉
深部压觉
内侧丘系
丘脑后腹核
皮层感觉区
精细触-压觉
特点:先上行后交叉
脊髓半离断
脊髓空洞症(较局限地破坏中央管前交叉)
2.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 接受各种特异性的投射纤维,再发出
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 定义: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 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表现:断面以下肌张力消失;血管扩张,血压 下降;发汗反射停止不出汗;大小便潴留 产生原因: 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从 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对脊髓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