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成年患者营养治疗通路指南解读全文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要点二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规范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 和营养支持实施及监测,可以及时发 现并解决患者存在的营养问题,提高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要点三
促进学科发展
本次指南更新反映了肠外肠内营养领 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对推动相 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医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和临床技能水平。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 临床应用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03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 •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 特殊人群肠外肠内营养治疗 • 指南实施与质量控制 • 总结与展望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肠外肠内营养发展现状
肠外肠内营养应用广泛
随着医学的发展,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康复具有重要作 用。
02 03
更新内容概述
本次指南更新主要涉及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支 持途径选择、营养支持实施及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 重点强调了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的重要性,以及肠内 营养的优先地位。
更新内容亮点
本次指南更新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明确了营养 风险筛查的时机和工具,细化了营养评估的方法和标准, 提供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详细建议等。这些亮点使得指 南更加贴近临床实践,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营养风险筛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时发现 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
施。
不良事件监测
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机制,对肠外肠内营养 相关的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采
取改进措施。
营养效果评估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
(证据C,强推荐,98.9%)。
EN治疗期间如何应对腹泻?
推荐意见 :EN 治疗期间发生的腹泻应首先排除疾病或非营养药物性原因,而非停止EN(证据C, 强推荐,98.9%)。
腹泻是 EN 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脱水、肛周皮肤破裂和伤口污染等不良 事件。EN相关腹泻的干预措施包括改用短肽配方和联合益生菌治疗。也有研究发现,等渗短肽型 EN配方可改善患者粪便硬度和排便次数,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单独使用EN制剂相比,EN 制剂联合复合益生菌组的机械通气患者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更有利于EN治疗的顺利进行。
对于持续性腹泻患者(除外药物和艰难梭菌感染等原因),使用含混合纤维的配方或仅含可溶性纤
维的标准 EN 配方可能获益。建议膳食纤维摄入量 25~30 g/d。不溶性纤维配方可能导致重症患者 发生肠梗阻,因此对存在肠缺血或肠梗阻等较高风险的患者应慎用混合纤维配方。
短肽型EN配方有何适应证?
推荐意见 :对于消化吸收功能不全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初始可考虑短肽型EN配方;合并严重吸收不 良或对膳食纤维反应不敏感的腹泻患者,可考虑使用短肽型EN配方;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及放 射性肠炎等患者,使用短肽型 EN 配方亦可获益。 短肽型 EN 的氮源来自于蛋白质的分解物,更易消化吸收,且残渣少,用于肠功能不全患者的初始 EN治疗。对于持续腹泻伴严重吸收不良或对膳食纤维反应不敏感的腹泻患者可使用短肽型配方。
PN适用于哪些患者?
推荐意见 :PN 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和(或)肠内途径满足其营养需求的患者 (证据A,强推荐,99.3%)。 推荐意见 :对于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若EN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质低于机 体目标需要量的60%,通过补充性PN(SPN)增加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量,以 减低或避免喂养不足,改善临床结局(证据A,强推荐98.6%)。 推荐意见 :对于肠功能衰竭、短肠综合征、肠缺血、高流量瘘及腹腔间隔室 综合征等患者,建议使用PN(证据B,强推荐,96.8%)。 推荐意见 :PN 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证据C,弱推荐, 96.8%)。

2023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第二部分)

2023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第二部分)

2023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第二部分)问题24:如何管理重症患者的EN支持治疗?推荐意见33:建议对无法维持自主进食的重症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应在入住ICU的48h内开始进行EEN支持治疗(证据B,强推荐,98.2%)o推荐意见34:以下情况重症患者需延迟启动EN支持治疗:(1)休克未得到有效控制,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未达到目标时;(2)存在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酸中毒时;(3)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4)肠道缺血;(5)肠屡引流量大,且无法建立达到屡口远端的营养途径时;(6)肠梗阻;(7)腹腔间隔室综合征;(9)GRV>500m1∕6h(证据D,弱推荐,99.3%)o推荐意见35:以下情况需给予低剂量(滋养性)EN支持治疗:(1)接受低温治疗;(2)存在腹腔高压但无腹腔间隔室综合征;EN治疗过程中出现腹内压持续增高时需暂停EN;(3)合并急性用¾⅛能衰竭;(4)使用液体复苏或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后循环稳定的患者(证据D,弱推荐,98.6%)。

许多国内外肠外肠内营养实践指南推荐重症患者使用EEN o Hey1and等对8项RCT研究进行的一项系统评价显示,与延迟EN相比,24~48h内予以EN 治疗可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Tian等对纳入的3225例受试者的16项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在ICU住院24h内进行EN并未降低死亡率,但发生肺炎的可能性较低;亚组分析显示,EEN与延迟EN相比,可明显降低死亡率,而EEN和PN间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另一方面,国外的系统评价常只纳入英文文献,对国内肠外肠内营养实践的参考价值欠充分,有必要在国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针对国人的临床证据。

故无法维持自主进食的重症成人患者,应在48h内进行EEN,而非延迟EN。

对于休克尚未控制的情况,建议延迟使用EN,因为休克后EN会进一步加重已受损的内脏组织灌注,可导致非闭塞性肠坏死或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的发生,但尚无证据表明休克、血管加压药、EN与NOMI间存在因果关系。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日益普及。

肠内肠外营养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危重病患者和无法通过口腔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指导,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第二章适应症与禁忌症2.1 适应症(1)恶性肿瘤手术后:对于经手术后胃肠功能受损、无法摄入足够食物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的应用。

(2)消化道出血:对于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肠内或肠外营养可以为其提供营养支持,维持身体功能。

(3)重症感染:重症感染患者在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时,肠内或肠外营养可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第三章肠内营养应用指南3.1 肠内营养配方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病情和生理状态的肠内营养配方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成人患者常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标准多肽肠内营养配方、氨基酸肠内营养配方以及特殊病例下的特殊配方等。

3.2 肠内营养管理......第四章肠外营养应用指南4.1 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肠外营养适用于病患存在以下情况时:消化道无法吸收营养、肠道功能丧失、消化道出口受阻等。

禁忌症包括高凝血风险、严重感染、严重肝功能损害等。

4.2 肠外营养管理......第五章营养监测与评价为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判断肠内肠外营养应用的效果,营养监测与评价不可或缺。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体重、身高、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第六章不良反应与处理肠内肠外营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不耐受、电解质紊乱等。

在遇到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该适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第七章结论通过本指南,希望能够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规范的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应用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感染并发症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易发生感 染,包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肺 部感染等,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 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导管 留置时间等。
代谢并发症
如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 等,危险因素包括营养液成分、 输注速度、患者代谢状况等。
胃肠道并发症
如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 危险因素包括营养液渗透压、输 注温度、速度、患者肠道功能等 。
预防措施建议
1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置管、更换敷料、连接输液装置等操作时,应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减少感染风险。
合理选择营养液
根据患者营养需求和代谢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 液成分和输注方式,避免代谢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与沟通,让患者和家属了解肠外肠内营 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 意度。
THANKS
等肠外营养制剂。
营养支持方案调整
在营养支持过程中,需密切关注 患者的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和 疾病变化,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 案,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03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原则与实 践
肠外营养支持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包括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不足、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高代谢状态 等需要补充足够营养的患者。
3
控制输注速度和温度
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控制营养液的输注速度 和温度,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处理方法探讨
感染并发症处理
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对 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代谢并发症处理
根据具体代谢异常情况,调整营养液成分和输注方式,如降低葡萄 糖浓度、补充电解质等。

2024年成人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疗法提供和评定指南

2024年成人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疗法提供和评定指南

成人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疗法提供和评定指南是为了确保危重患者能够获得适当和有效的营养支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以下是2024年成人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疗法提供和评定指南的主要内容。

1.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骨骼肌量、血清白蛋白等指标。

2.定制营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营养风险和特殊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

包括选择适当的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途径,如口服、肠内营养和静脉注射。

3. 评估能量需求: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因素,确定患者的能量需求。

常用的计算公式包括哈里斯-本尼迪克公式和Schofield公式。

4. 评估蛋白质需求:根据患者的肌肉质量、肾功能和疾病状态,确定患者的蛋白质需求。

通常推荐每天摄入1.5-2.5g/kg体重的蛋白质。

5.营养治疗的实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营养途径和方式,如口服、肠内营养和静脉注射。

同时,还需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量和营养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监测和评估效果: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相关指标,评估营养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指标包括体重、血清白蛋白、肌酐清除率等。

7.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在营养治疗期间,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如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肠梗阻等。

8.营养支持团队的建立:建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营养支持团队,包括营养师、医师、护士等,协作提供和评估营养支持疗法。

总之,2024年成人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疗法提供和评定指南主要围绕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定制营养治疗方案、评估能量和蛋白质需求、营养治疗的实施、监测和评估效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建立营养支持团队等方面进行指导。

这些指南的落实可以提高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预后。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03
营养支持剂量与调 整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耐受情况 ,确定营养支持的剂量和速度, 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03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包括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不足、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高代谢状态 等需要补充或加强营养的患者。
禁忌症
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肝功能 衰竭等。
团队职责
制定营养支持计划、监测营养支持效果、调 整营养支持方案等。
团队协作
团队成员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共同为患者提 供全面、个性化的营养支持。
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01
方案制定依据
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营养状况 、饮食习惯等制定个体化营养支 持方案。
02
营养支持途径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肠外或肠内营 养支持途径,优先选择肠内营养 。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
要点一
鼻胃/肠管
适用于短期(<4周)肠内营养支持,具有操作简便、经济 实用的优点。
要点二
胃造瘘/空肠造瘘
适用于长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鼻咽部刺激和肺部感染 风险。
肠内营养剂类型及特点
要素型
以氨基酸或多肽、葡萄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为主要成分, 无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适合消化功能受损的患者。
肠内营养制剂的发

随着营养学和医学的进步,肠内 营养制剂逐渐丰富,包括要素型 、整蛋白型、组件型等不同类型 的肠内营养制剂。
肠内营养途径的多
样化
除了鼻胃/肠管途径外,胃造瘘、 空肠造瘘等手术途径也逐渐应用 于肠内营养支持。
国内外指南现状及对比
国外指南现状
欧美等国家已制定并更新了多版肠内肠外营养指南,内容涵盖营养风险筛查、营养支持 途径、营养制剂选择等多个方面。

中国成年病人营养治疗通路指南解读 经皮内镜下胃及空肠造口术护理课件

中国成年病人营养治疗通路指南解读 经皮内镜下胃及空肠造口术护理课件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观察病人反应,及时处理 异常情况。
配合医生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手术后护理要点
伤口护理
定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 防感染。
疼痛管理
评估病人疼痛程度,遵医 嘱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缓解病人疼痛。
饮食指导
根据病人情况,指导病人 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 半流质到软食、普食。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以及导管情况,定期更换敷料 ,保持导管通畅,预防感染。同时,需要关注病人营养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 营养治疗方案。
04
中国成年病人营养治疗通 路指南解读重点
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营养治疗原则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 求,促进康复。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出血
肠梗阻
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征象,如发现出血 ,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观察病人有无肠梗阻症状,如发现肠 梗阻,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 生素预防感染。
06
中国成年病人营养治疗通 路指南解读总结
指南解读的意义和价值
规范和统一营养治疗操作
该指南详细解读了营养治疗的各个方面,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明确 的操作规范,有助于统一和规范营养治疗操作。
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 ,包括综合医院、专 科医院、社区医疗机 构等。
针对不同年龄段、性 别、疾病类型等人群 的营养需求进行了分 类指导。
指南的更新和修订
根据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展 ,定期对指南进行更新和修订。
鼓励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根据实 际情况对指南进行补充和完善。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指南提出的问题及推荐意见问题1: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推荐意见1:住院患者均应进行营养筛查;对于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营养评估。

门诊有明显摄入不足和体重下降等情况者,也应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证据B,强推荐,100.0%)。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能量或营养素缺乏的状态,进而导致人体组分改变,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下降,有可能导致不良临床结局。

住院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近年来国内多中心调查研究显示,住院患者入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4.67%~31.02%,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手术因素等有关;营养不良也是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等。

通过对近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达49.11%,合并营养不良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是营养良好患者的10倍。

多项研究证实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其预后,如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等。

首次营养筛查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与问诊、体格检查等同时进行。

经筛查存在营养风险的应及时进行营养评估。

营养筛查和评估应由有相关执业资质并经过相关培训的医务人员完成,并及时将结果规范记录在病案首页上;经筛查暂无营养风险者,若住院时间较长,建议1周后再次筛查。

对于门诊患者,若伴有严重疾病或存在明显摄入不足或体重下降者,也应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

尽管已有多种营养筛查工具应用于临床和医疗机构,但其各有所长,其筛查的信度和效度受人种、生活习惯、身体组成、年龄及合并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尚无适合所有患者的营养筛查工具。

问题2:何种营养筛查方法适用于成人患者?推荐意见2: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可用于成人患者;住院、门诊、社区居家及医养机构的成人群体可用微型营养评定法简表(MNA-SF)及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等进行营养筛查(证据A,弱推荐,99.3%)。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个体化营养支持计划制定
01
营养支持原则
02
营养支持途径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胃肠道功能, 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途径和营养制剂 ,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
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途径。 肠内营养包括口服和管饲,肠外营养 包括静脉输注等。
03
营养制剂选择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胃肠道功能, 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如要素型、整 蛋白型等。同时要注意制剂的渗透压 、pH值等参数,以确保患者的耐受性 和安全性。
机械性并发症
03
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插入部位,避免导管移位或脱出;定期
检查导管通畅情况,及时处理导管堵塞等问题。
04
肠内营养支持策略与实 践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及优缺点比较
口服营养补充(ONS)
适用于轻度营养不良或需额外营养补充的患者。优点为方便、经济,缺点为可 能无法满足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需求。
管饲营养
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定期检查 营养液成分,确保质量稳定;根据患 者情况调整营养液配方和输注速度。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感染
0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监测感染指标,及
时处理感染症状。
代谢并发症
02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电解质、肝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营养
液配方和输注速度,预防代谢并发症的发生。
围手术期患者营养支持策略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
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评 估,及时发现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高的
患者。
优先选择肠内营养
对于大多数围手术期患者,应优先选 择肠内营养支持,包括口服营养补充
和管饲。
个体化营养支持计划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手术类型和预 期术后恢复时间,制定个体化的营养 支持计划。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第一章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的背景、目的和使用范围。

第二章肠内营养2.1 营养评估成人患者肠内营养应用前,需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营养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2.2 肠内营养适应症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患者才可以接受肠内营养,如胃肠道功能减退、食管癌术后患者等。

需严格按照适应症范围进行肠内营养的应用。

2.3 营养支持原则在肠内营养应用中,应遵循个体化、综合营养支持原则。

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补充。

第三章肠外营养3.1 营养评估肠外营养的应用同样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营养评估,以确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因素。

3.2 肠外营养适应症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患者才可以接受肠外营养,如具有胃肠道功能衰竭、慢性肠梗阻等情况。

在确定适应症范围内,才能进行肠外营养的应用。

3.3 营养支持原则肠外营养应用中,同样需要遵循个体化、综合营养支持原则。

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第四章营养相关并发症管理4.1 营养不良在肠内肠外营养应用过程中,营养不良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适当调整营养方案、增加能量摄入等。

4.2 电解质紊乱肠内肠外营养应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钾、钙、磷等的异常。

应通过监测并及时调整,保持电解质平衡。

4.3 感染肠内肠外营养应用过程中,感染是患者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监测并及时处理感染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五章营养监测与评估如何科学地监测和评估患者在肠内肠外营养应用后的效果,是这一应用指南关注的重点。

通过临床检测、影像学评估、营养评估等手段,及时掌握患者的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

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
肠内营养的优点: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功能,减少肠道 菌群失调,降低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
胃肠道疾病的营养支持
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常常导致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受损, 引起营养不良。
营养支持原则:根据疾病类型、严重程度 和机体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 方案。对于胃肠道功能受损较重的病人, 应选择肠外营养。
意义
本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视 程度,促进多学科协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02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对于无法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病人,如严重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炎 症性肠病等,应考虑肠外营养。
05
对未来指南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01
02
03
进一步深入研究营养支持治疗在各种 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实 践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在疾病预防和康复 中的应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后效果。
开展多学科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营 养师、药师等,共同推进营养支持治 疗的研究和应用。
建立统一的营养评估标准和操作规范
制定统一的营养评估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加强培训和普及营养评估知识,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建立全国性的营养监测和数据收集系统,为评估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特殊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治疗
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状态的病 人,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和治疗方 案,以满足其特殊的营养需求。
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建议,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 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中国成年患者营养治疗通路指南解读(全文)摘要肠外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长期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足患者的主要营养治疗途径。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包括肿瘤患者,尤其是短肠综合征患者来说,家庭肠外营养方案的推进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生存机会。

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临床医师选择患者肠外营养途径时,除考虑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营养摄入率之外,还需考虑患者的生存质量。

输液港(PoRT)是一种完全置入人体并留置于皮下的闭合式静脉输液装置,具有感染风险低、生活便利性高、维护简单、使用期限长等技术优点,因其能最大程度减轻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目前常被用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并多次住院的患者。

临床实践已证明,患者放置输液港只需要在手术室进行一个15~20min的小操作,一个输液港平均可以反复使用达10余年维护成本也低至6000~8000元。

本文根据输液港的适应人群、适应证及置入方式和途径等,对输液港在临床工作中的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探寻输液港在成年患者长期肠外营养使用过程中的可能性。

输液港(imp1antab1evenousaccessPortPORT)是一种完全置入人体并留置于皮下的闭合式静脉输液装置,具有感染风险低、生活便利性高、维护简单、使用期限长等技术优点,因其能最大程度减轻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目前常被用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并多次住院的患者⑴。

本文就《中国成年患者营养治疗通路指南》进行解读,就输液港的适应人群、适应证及置入方式和途径等,对输液港在临床工作中的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探寻输液港在成年患者长期肠外营养使用过程中的可能性。

1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肠外营养静脉输液方式有经外周静脉穿刺的普通针或留置套管针(PeriPhera1veinindwe11ingneed1e,PV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1Iyinsertedcentra1venousCatheter,PICC)、经中心静脉导管(Centra1VenOUSCatheter,CVC)和静脉输液港[2]。

PVC因穿刺过程操作简单,无需使用辅助定位系统即可完成穿刺。

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短期(<14d)肠外营养的患者,其可避免中心静脉穿刺带来的损伤风险,但因其置入的是外周静脉,感染风险高,无法进行大量液体的同时输注,对液体种类也有诸多限制,例如高渗性液体、脂肪比例高的肠外营养等。

Picc及CVC均属于中心静脉导管,但其置管路径不同。

CVC是直接穿刺中心静脉,比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比如头静脉、贵要静脉,置入后的管道沿着穿刺血管中静脉血的回心方向一直置入到上腔静脉靠近右心房的地方。

CVC穿刺过程危险性大,周围血管组织多,在临床常用于需要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大量补液的患者。

PICC穿刺过程危险性小,留置时间长,是目前需要长期化疗及肠外营养患者的首选途径[3-4]。

PORT价格昂贵,但无需换药,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制,不外露,生活质量大大增高,使用时间可达10年以上,目前推荐用于长期化疗合并肠外营养治疗患者,但不推荐单纯使用PORT进行全肠外营养治疗[5-6]。

2输液港的应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大部分肿瘤患者均使用PICC进行长期化疗及肠外营养治疗,但现有的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证据显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portacess,VPA)相比PICC的留置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吕彦等[7]对30篇文献进行VPA与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后得出,在恶,的中瘤患者化疗中VPA留置时间大于1年的患者数量明显高于P1CC,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罗祎等[8]对29项VPA与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中显示,与PICC相比,VPA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对患者带管期间的生命质量影响较小。

王今等[9]对11篇国内VPA与PICC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的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1年的患者比例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在恶性S中瘤治疗过程中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效果要优于CVC o然而阮叶等[10]对12项比较PICC与VPA在恶曲中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利弊的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VPA相比P1CC仍具有更长的留置时间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却低于PICC o这可能是由于置管通路、方式的选择以及置管人员技术的参差不齐所造成的。

比较肿瘤化疗患者VPA与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研究均显示,患者应用VPA的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11-14],且VPA的静脉炎发生率更低,导管发生堵塞的概率也更低[11-12,14]o肠外营养时患者营养管道堵塞是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其杜塞机制分为以下3种类型:血栓性堵管、非血栓性堵管及机械性堵管[15-17]。

孙媛媛等[13]与徐绍莲等[14]的meta分析显示,VPA的血栓发生率低于P1CC,说明VPA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深静脉置管后血栓性堵塞的发生。

机械性堵管包括导管体外端扭曲打折、患者躁动造成接头松动脱落及导管敷贴松脱等。

VPA完全置入皮下,无暴露于体外的部分,无需换药,相比P1CC和CVC能够很好地预防机械性堵管发生的可能性。

徐绍莲等[14]在2023年发表的meta 分析也显示,VPA相比于PICC导管移位或脱出的可能性大大降{氏综上,输液港适用于需长期化疗或需1年以上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对于使用时间短于1年的患者暂缺少相关临床证据支持。

虽指南不推荐输液港应用于单纯长期使用全肠外营养(totaiparentera1nutrition,TPN)的患者,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证据。

3输液港入路方法研究进展有研究显示,输液港一次性置入成功率低[10]。

对于长期需要TPN的患者来说,患者使用静脉通路持续时间长,次数较一般化疗患者更多,选择合适的输液港置入方法有助于减少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近年来关于输液港置入方法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输液港现有的入路方法有盲穿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引导下置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1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引导下置入、超声引导下置入及DSA联合超声引导下置入5种。

DSA s CT和超声均是辅助静脉穿刺的常用可视化设施。

CT是最早用于穿刺引导的设备,因其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够清楚了解器官内部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从而可减少穿刺过程中对血管周围实质脏器和软组织的损伤。

尤其是对于肺部,有DSA和超声无法比拟的病变显示优势,目前在肺部肿物穿刺活检术及经皮椎体成形术领域发展较好[18-19]。

DSA是继CT之后兴起的一项医学影像技术,在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有其独特的先进性,是介入手术实施中必要的监视设备。

超声可以实时监测穿刺的过程,其通过接收机器所发出超声波成像,辐射较小,对血管显影好,通过多普勒超声还可以分辨血管血流流向,但分辨率低,对周围组织分辨力稍差腼床上用于浅表器官及实质脏器(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肝脏)的引导下穿刺活检及静脉置管的过程[20]。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探究多影像引导技术联合应用。

DSA对于血管整体观察更为直观,而超声对血管局部细节查看更清楚,因此也有不少研究探究DSA联合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的适用性。

陈挺等[21]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盲穿法置入输液港(后入路组与中央入路组)以及B超引导下穿刺(后入路组)的效果,结果显示,B超引导组后入路法首次穿刺置管率为Io0%,明显高于盲穿组88.89%,且其穿刺后并发症也明显低于盲穿组。

盲穿是临床静脉穿刺常用的方法,但其几乎全靠穿刺医师或护士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扎实的解剖学认识,穿刺成功率因人而异。

随着医疗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可视化设施能够帮助医疗人员大幅度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过程中患者的损伤。

至今为止,盲穿法仅推荐于紧急情况下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建立情况的穿刺,如外周静脉通道、紧急情况下CVC的置入等,不推荐用于进行营养治疗的患者。

刘晶晶等[22]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DSA.CT s B超3种方式引导下置入静脉输液港的应用,三组患者经颈内静脉置入输液港的穿刺都很成功,并发症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差异。

但研究显示,CT引导穿刺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因此患者和手术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杨柏帅等[23]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探究经左侧腋静脉近侧段途径置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11yimp1antab1evenousaccessPOrtS,TIVA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研究显示,采用超声结合DSA导引下经左侧腋静脉近侧段置入TIVAP患者均成功置入TIVAE未出现夹闭综合征、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

关于B超与DSA联合引导下腋静脉穿刺输液港置入的临床价值的回顾性研究也显示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输液港,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气胸症状,无患者由于并发症被迫取出输液港。

以上回顾性研究证明了DSA联合超声置入输液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值得注意的是,输液港导管末端位置与导管内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当其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时,血栓发生率最小[24]。

但对于不具备可视化设备的医疗机构,常难以确定输液港的置入深度合适与否,若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将大大增加各级医院的工作负担。

孙尚龙等[25]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探究经颈内静脉置入TIVAP导管长度的影响因素,试验将患者输液港导管末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时,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点及左侧TIVAP港体至输液港导管头端的距离,分别与患者身高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身高有明显相关。

综上所述,在应用可视化设备情况下进行输液港置入成功率较高,而DSA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手术时间较短,较少受到应用场景限制,在临床应用上优于CT引导下穿刺。

但对于条件受限无法使用可视化设备的情况下,采用盲穿法的临床工作者需根据患者身高调整合适的置入深度。

DSA联合超声结合了2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并且鲜少增加患者及手术者的辐射暴露程度,但其证据强度偏弱,暂无高质量临床研究支持,还需进一步研究支持。

4输液港置入的静脉选择目前输液港置入主要通过上臂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进行。

王改瑶等[26]研究结果显示,颈内静脉置入静脉输液港与锁骨下静脉比较,导管阻塞、导管断裂、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导管留置时间更长。

吴孝红等[27]研究显示,颈内静脉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锁骨下静脉组,而锁骨下静脉组基座外露发生率低于上臂静脉组(P=0∙002),上臂静脉组动脉损伤发生率低于锁骨下静脉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