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_归园田居_教学实录_晁凌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的合作,让我失望至极,我决定了,决不放过他。”

师:非常好,第一段简约的描写,第二段简约的叙事,错落有致,使文章更有内涵。

刚才好多同学已经做了先行者,巧学妙用了一回,而且写得非常好。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所谓“词不离句,段不离篇”,段落是为文章表情达意服务的,一旦离开文章,独句成段的简约美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点评:对经典的品析和范文的学用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此环节由集体智慧到个体思考,由局部运用到整

体构思,引领学生真正学会如何使用独句成段的方式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独句成段的简约美”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巧妙点示写作技巧,学生的写作灵动有情。】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句话,当你记住这三句话的时候,我想你的心里已经根植了独句成段的意识,也相信你会致力将这种独句成段的简约美发挥到极致,为你的文章扶枝添叶。期待有一天,你也能将简约演绎成经典,让你的文章美起来。最后让我们用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屏显】

清《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师:让我们简约生活,简约表达。下课。

【点评:引用经典名言深化本课的核心观点。简约的课堂,简约的小结。】

【总评:如何智慧地用教材教作文?本节课做了很好的诠释。通过对教材中独句成段经典句例的提炼与赏析,加上课外例文的补充与学用,使学生对独句成段的句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从而使文章张弛有度,意蕴深厚。作文教学如何深入?本课的教学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单从句式来看,独句成段有简约的美,其实,不同的句式还可以呈现出不同形式的美,如交错的美、整齐的美、反复的美等。本教学还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对经典的运用绝不是生搬硬套,而需要智慧地发现与提炼,并运用一定的技巧,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字才能出新、创新,作文教学才会呈现生机。】

[作者通联:方沫,湖北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爱梅,湖北荆州市监利县教学研究室]

教学目标

(1)解读诗意,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与王维田园诗作比较,突出诗人伟大人格。

(3)理解并感受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初解诗意:“归”去乃必然

师: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陶渊明是照彻古今的烽火,他永远是最高格的象征,他的简朴是令人敬畏的,他会使那些聪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今天我们就通过《归园田居》,来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

生:齐读《归园田居》。

师:诵读时,我们的脑海里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情境。请大家把语速放慢一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意境。

生:再读《归园田居》。(语速慢了些)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为什么用“归”?换成“去”和“来”,可以吗?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见解。

生1:陶渊明原本就生活在田园,他从田园出来,现在回归田园,不是一般的“来”或“去”,而是一种精神回归,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的解脱:而“来”和“到”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性本”,表现出陶渊明本性爱好自然,所以用“归”。

师:理解很确切,同学们认为必须用“归”,那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题目必须用“归”?

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个“误”字表现诗人不适合官场,厌恶官场,他本性向往自然,向往自由,所以要“归”田园。

生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也表现用“归”好,“复得返自然”中的“复”字是又一次,“反”是返回,“复”和“反”都是对“归”的强化和补充。

生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中“旧”和“故”都是写对过去生活的向往。而诗人向往田园生活,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

——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晁凌云/执教喻祖权/点评

要回归以前的生活。表明一个心爱自然,本性纯真的人回归田园,是一种必然。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恋旧林”和“思故渊”看出必须用“归”。谁能解释一下“羁鸟”“池鱼”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生1:“羁”我说不好是什么意思,但“羁鸟”“池鱼”都是不自由的生活。

生2:“羁”比喻束缚,诗人用“羁鸟”“池鱼”暗示诗人备受束缚的官场生活。用“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来表明自己的本心,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自己回归,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归”。

(教师板书:归)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那么,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诗中描绘归去生活的诗句。

生:(诵读)“方宅十余亩……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师:诵读的语气是不是紧了点啊,听他读完,大家觉得陶渊明还可能“归”去吗?怎样才能读出田园生活的美,表明陶渊明“归”的欢欣呢。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请一个同学诵读)

师:读得很好。不过,这次好像跟你平常朗读不太一样,平时声音铿锵有力,今天怎么变得柔和了,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生: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要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

师:嘿,把旁边的女生说笑了。(对女生)说说你怎么看待他在朗读时这么处理?

生:他读得很感人,语气柔和,舒缓,读出了田园生活的自由、纯美与恬静。

师:我有同感,诵读诗歌时,一定要感受内容,注意节奏、语速的的处理,那我们一起再体会一下。

(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

师: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你们觉得哪一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精神品质?

生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最能表现诗人洁身自好。环境洁净,内心就悠闲。

生2:“暧暧远人村”这一句最能表现诗人的精神品格。远处的村落很昏暗,这是说官场生活的肮脏,诗人要远离它。

师:(笑)诗人不是要回归田园吗?村落是暗示官场?

生3:我也认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能展现诗人品格,但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远处的村落氤氲在暮霭里,炊烟袅袅,这里描绘了黄昏时的田园生活,而这种生活只有心境宁静、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这一句展现了诗人的品格。

师:我赞成你的分析,但是不是这一句最能展现呢?注意是“最”。

生1:我还是觉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最能展示诗人品格。在纷繁扰乱的世界,诗人迫切追求内心的宁静,在空阔辽远的环境里更能显现诗人的安然。陶渊明就是在这样的归隐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所以说这一句最能表现他的精神品格。

师:很有见地。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内心纯净的人,他生活的环境一定是整洁有序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不仅仅是说归隐后的生活没有世俗的琐事来打扰自己,生活闲适,也表明诗人心灵的清洁和自由。

(二)解读心灵:守“拙”是本心

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诗人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诗人厌倦了官场阿谀逢迎的生活,不愿意过那种虚以委蛇的生活,他向往自由洁净的生活。用诗中的句子概括,就是“守拙归园田”。

师:概括得比较好,还用了“虚以委蛇”这个成语。既然田园生活是“无尘杂”“有余闲”的,这么美的田园生活,诗人为什么要说是“守拙归园田”,而不是“欣然归园田”呢?结合课文和同学们的知识积累,谈谈“守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先讨论一下。

(教师板书:拙)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能是官场上要求处事圆滑,而诗人不适应,我觉得“守拙”是对仕途上那些所谓“识时务”的人的讽刺。

生2:“守拙”二字表明诗人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在官场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而诗人不能这样丧失人格,守拙就是回归田园,过符合自己本性的朴拙的生活。

师:说得好。别人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俗韵”,那么,回归田园的“守拙”生活就一定是快乐怡然的吗?

生1:“开荒南野际”说明诗人要亲自下地劳动,“草屋八九家”说明诗人只能住草房,生活简朴。守拙的生活实际上是辛劳的、艰苦的。

生2:我们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陶渊明归隐后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