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常见食源性病原体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常见食源性病原体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常见食源性病原体食品中的常见食源性病原体是指引起人们摄入受感染食品后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处理和烹饪,就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了解食品中的常见食源性病原体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一、细菌性病原体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体,常引起食物中毒。

它存在于家禽、牛羊肉、蛋制品、奶制品等食物中。

食用未经煮熟或未充分烹饪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中毒,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某些菌株会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它主要存在于未充分煮熟的肉类、家禽、水产品等食物中。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胃肠道感染,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3. 耐热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能够在适宜温度下生长繁殖的细菌,通常存在于肉制品、乳制品、蛋制品等食物中。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呕吐、腹泻等症状。

二、寄生虫性病原体1. 弓形虫弓形虫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的寄生虫,通过食用生或未充分煮熟的肉类(尤其是猪肉和羊肉)感染人体。

感染后,可能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等症状,对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尤其危险。

2. 蛔虫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蔬菜、水果或未充分加热的食物传播。

感染蛔虫后,可能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肠梗阻。

三、病毒性病原体1. 肠道病毒肠道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尤其是生鲜水果和蔬菜的食用。

感染后,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消化道症状,对婴幼儿和老年人威胁更大。

2. 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是一种通过食物传播的病毒,主要存在于贝类、水产品等食物中。

感染诺如病毒后,可能导致胃肠炎症状,表现为恶心、腹泻、呕吐等。

四、预防食源性病原体感染的措施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确保食物来源安全:选择有信誉的商家购买食品,尽量选购熟食和经过处理的食品。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品摄入引起的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和有毒物质等引起。

这些病原体可以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存在,因此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非常重要。

二、常见的食源性疾病1.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沙塲菌等。

常见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有腹泻、食物中毒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2.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病原体包括诺如病毒、肠道病毒、诺沃病毒等。

常见的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有肠道病毒感染、诺如病毒相关食物中毒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

3.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寄生虫性病原体主要包括蛔虫、钩虫、包虫等。

常见的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有蛔虫病、包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4. 真菌性食源性疾病真菌性病原体主要包括霉菌、曲霉等。

常见的真菌性食源性疾病有霉菌中毒、麦角中毒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5. 有毒物质食源性疾病有毒物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常见的有毒物质食源性疾病有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

三、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1.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的监督检查。

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许可认证,定期检查和抽检食品安全。

2.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避免直接用手接触食物,使用餐具。

3. 食品加工和储存注意事项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要注意食品的温度控制,避免食品在高温环境下存放过久。

熟食和生食要分开储存,防止交叉污染。

4. 细心选择食品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检查食品是否完好无损。

尽量选择新鲜、没有异味的食品。

避免购买过期或者变质的食品。

5. 充分烹饪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确保烹调温度和时间足够高。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手抄报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手抄报

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手抄报
1、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通俗的说就是吃出的病。

按致病因素分类,包括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的(霉变甘蔗、河豚鱼)及毒蘑菇等。

而多数的食源性疾病是由于吃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所致。

2、为什么它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
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时刻威胁人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次感染食源性疾病。

如美国估计每年约有48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其中12.8万人入院治疗,3000人死亡。

在我国,威胁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同样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常见的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常见的微生物食物中毒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

3、主动监测、加强预防——政府在行动
对于这个头号敌人,我国建立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和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

通过这些系统和网络,我们能够了解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趋势,评估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食源性疾病是否由同一种食品引起的,准确快速地对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行追踪溯源。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食源性疾病是由于人们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引起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通常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它们可以在食物生产、加工、储存和烹饪过程中引入,并在食物摄入后在人体内滋生和扩散。

为了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资料,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肠道炎症、肠胃炎、痢疾、腹泻、食物中毒等。

二、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还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食物污染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途径。

食物污染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不洁食物或受污染的水源进入人体,例如生食、未经煮沸的水,或者食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人际传播是指感染患者通过接触、飞沫传播、器具污染等途径将病原体传播给健康人群的情况。

例如,食物处理者在患病时未采取措施,将病原体传播至食品上,再由他人通过食物摄入。

三、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措施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后,上厕所后,处理生鲜食材前后都要彻底洗手。

2. 食材选择和加工:购买新鲜、健康、无变质的食物,严禁使用过期食品;生食和熟食分开加工,避免交叉污染;熟食要彻底加热至透明状态,确保微生物被杀灭。

3. 避免食品交叉污染:将生肉与其他食品分开储存,食材、切菜板、刀具等器具要定期清洗和消毒;不同生熟食品要使用不同的刀具,避免污染传播。

4. 清洁环境和设备:保持食品加工和储存环境的清洁,经常清理、消毒操作台、冰箱等设施。

5. 合理保存食物:生食要立即处理和食用,剩余食物要尽快放入冰箱储存并避免超过保存期限。

6. 饮用安全水源:使用经过过滤、煮沸或其他消毒处理的安全水源,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或未经净化的水源。

食源性疾病防控学习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防控学习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防控学习培训资料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由常说的“食物中毒”逐渐演化而来,近二十余年来,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而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1984年,WHO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根据这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已不仅包括传统上食物中毒,而且包括经食物传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位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之一。

食物中毒概念食物中毒的概念在我国食品卫生国家标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定义为: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三致作用)的疾病。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因食品被某些病原微生物污染,并在适宜条件下急剧繁殖或产生毒素;2、食品被已达中毒剂量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3、外形与食物相似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被当作食物误食;4、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在加工、烹调中末能除去;5、因食物发生了生物性或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或增加了有毒物质。

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1、食物中毒的发病与共进相同的食物有关。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具有暴发性。

3、症状相似。

摄入同一食物而中毒的病人,其症状及其相似,多数病人呈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即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食源性致病菌》课件

《食源性致病菌》课件
危害
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急性 胃肠炎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食源性致病菌的传播和扩散不仅危害 人类健康,还可能对经济和社会造成 重大影响。
02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识 别
检测方法
微生物培养法
通过培养食源性样品,观察菌落形态、染色 特性等指标,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
基于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采用PCR 、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致病菌。
常见种类与分布
常见种类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分布
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动物、植物等多种环境 中,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污 染。
传播途径与危害
传播途径
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传 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通 过水源、空气等间接传播。
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在家庭或聚餐时,建议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以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
3
避免食品加工场所卫生差的食物
注意观察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尽量避免卫 生差的食物。
感谢观看
THANKS
案例三:李斯特菌污染事件
总结词
李斯特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通过污染食品传播给人类,对老年人、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尤其危险。
详细描述
李斯特菌污染事件通常发生在即食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如果不经过充分加热或储存不 当,容易引发感染。李斯特菌病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脑膜炎和败 血症。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储存和加热等。
加强食品检测等。
案例二:弯曲菌感染事件
总结词
弯曲菌是一种引起人类肠道感染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水 和食物传播。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食品中的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就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展开论述。

一、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其主要通过粪口传播。

大肠杆菌污染食品后,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导致人体腹泻、呕吐等症状。

为了控制大肠杆菌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防控措施:1. 食品加工环节应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2. 生产过程中,控制食品中污染源,确保杀菌处理的充分性。

3. 储存食品时,要注意冷藏和冷冻条件,避免大肠杆菌的增殖。

4. 消费者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食材彻底熟透,避免食品中大肠杆菌残留。

二、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另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主要通过进食受污染的动植物食品传播给人体,引发食物中毒。

防控沙门氏菌的措施如下:1. 加强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卫生管理,确保土壤、水源的清洁和安全。

2. 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和筛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 消费者购买食品后,要注意保持食品的储存温度,在加热或烹饪食材时避免沙门氏菌的存活。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细菌,其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或人体接触传播给食品,导致食品中毒。

对于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保证食品加工的卫生安全。

2. 食品销售环节,要确保食品的储存条件和销售环境的卫生。

3. 消费者在食用食品前,要注意食品外观是否正常,避免食品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

四、霉菌霉菌是一类常见的食品毒素源,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霉菌主要通过食品在存储、加工过程中出现霉变而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防控霉菌:1. 加强食品的储存管理,特别是对易潮湿的食品,要注意储存条件,避免霉菌的生长。

2. 生产过程中,注意控制食品中的水分含量,避免霉菌的繁殖。

3. 食品销售环节,要保持食品的干燥环境,避免霉菌的产生。

食源性疾病概述及防治

食源性疾病概述及防治

食源性疾病概述及防治食源性疾病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们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的概述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传播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原虫或有毒物质引起。

食源性疾病可以通过任何食品或饮品传播,但尤其是生食或未煮熟的食品。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包括肚子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和发热等。

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脱水和死亡。

食源性疾病通常在暴发期间传播,这意味着很多人在相同时间内同时感染。

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微生物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其中一些微生物是自然存在于食物中的,而其他的则是由受污染的水、土地、动物和人类传播的。

食品加工和储存不当也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如果食品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储存和运输,那么这些微生物就会繁殖并引起疾病。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正确的食品安全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1. 选购新鲜食材。

2. 适当加热食物,确保它们煮熟或煮透。

3. 在储存和处理食物时,保持食品清洁并避免交叉污染。

4.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确保用具卫生。

5. 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6. 饮用安全的饮用水。

7. 避免在不洁的环境下进食。

食源性疾病的防治如果患上了食源性疾病,应尽快求医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补充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消除症状等。

严重的情况需要住院治疗。

除了个人卫生和正确储存处理食物,政府也应该负起责任,采取措施防治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建立监测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从源头上避免食物污染。

结论食源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预防食源性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应该注意食品安全,从源头上避免食物污染。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食源性疾病宣传手册最终版

食源性疾病宣传手册最终版

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主要是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我们家人的身体健康?下面将以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为重点,科学解读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这些致病因素既有化学性的、生物性的,也有动植物性的等。

2.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究竟有多严重?在发达国家,每年患食源性疾病的人数高达30%。

美国每年每6人中就有1人因为吃了被污染的食品而生病,每年仅仅是沙门氏菌感染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损失就达3.66亿美元。

您的食品安全吗?—— 远离食源性疾病2014年收到全国30个省(区、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包括食物中毒)1480起,患病17651人,其中死亡111人,而这仅仅是实际发病情况的“冰山一角”。

 这些小小的微生物小到我们肉眼都看不见,经常隐匿于食物和各种环境中,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到它们的袭击,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3. 婴幼儿健康的敌人——阪崎肠杆菌阪崎肠杆菌是谁?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微生物,具有耐热、耐干燥、对渗透压的忍耐力较强等特点,可长时间生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如果奶粉在冲调、存放时操作不当,就可能被环境中的阪崎肠杆菌污染,而被其污染的婴儿配方粉正是婴幼儿感染的主要病因食品。

阪崎肠杆菌的危害是什么?阪崎肠杆菌最容易袭击1岁以下,特别是早产、出生体重偏低、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新生2第一篇 食源性疾病潜伏在你我身边儿脑膜炎、菌血症等严重疾病,死亡率高达20-50%。

一是由于婴儿的胃酸pH值比成人高,对细菌的杀伤力还不够强,阪崎肠杆菌可以安全抵达婴儿肠道中,并在那里避难、生存;二是因为婴儿的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全,阪崎肠杆菌又可趁虚而入,轻松进入婴儿脑部引发脑膜炎。

如何避免婴幼儿感染阪崎肠杆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①婴儿配方粉应使用不低于70℃的热水冲调,并且冲调后应在2小时内尽快喂哺;②如需预先冲调,冲调后应快速冷却且存放在不超过5℃的冰箱内,并在冲调后24小时内饮用,喂哺前必须重新加热;③对于早产、体重低或免疫力低等高风险婴儿,应使用商业无菌的液态婴儿配方奶。

食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预防

食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预防

食源性疾病认识与预防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的微生物、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可以由多种微生物引起,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也可以由毒素、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引起。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腹痛、头痛等。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在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尤其是在处理食品、使用卫生间后、接触动物或动物环境后,都要及时洗手。

同时,要保持身体清洁,不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

2.选择安全的食品:选择新鲜的食材、有正规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熟食或经过高温处理的罐头食品,以及保质期内的食品。

避免购买或食用已经变质或不新鲜的食品。

3.妥善保存和处理食品:将生肉与其他食材分开储存,生肉要放在冰箱下层,加工食品要在熟炒或煮沸的情况下食用。

食品应保存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冰箱和食品柜要保持清洁。

4.烹饪食品时加热彻底:烹饪时应确保食物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以杀死潜在的细菌和寄生虫。

烹饪生肉时要确保内部完全熟透,而不是表面焦糊而内部仍然生。

5.注意食品交叉污染:在加工和储存食品时,应注意避免食品交叉污染。

例如,在烹饪生肉前,要清洗切割板和刀具;在食品储存和运输时,应将生肉和其他食品分开包装或装在不同的容器中。

6.避免食品过敏:对某些人来说,某些食物可能会引起食物过敏反应,因此需要避免这些食物,或咨询医生获取适当的医疗建议。

食源性疾病通常由于食品受到污染而引起,例如,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食品保存不当、使用过期食品等。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包括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食品卫生、妥善保存和处理食品、烹饪食品时加热彻底等。

如果怀疑患有食源性疾病,应尽快就医。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典案例。
LOGO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7页
食品安全—全球关注热点
❖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 “一个巨大并不停扩大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汇报,食源性疾患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第二位。
❖ 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生40-60亿例食源性腹泻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汇报,仅1980 年一年,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 有500万儿童死亡。英国约有1/5肠道传染病是经食物传输。
2)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企业自律
引入GMP、HACCP
3)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降低家庭、机体食堂传输食源性疾病机会
O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23页
食源性疾病预防
❖ 1.防止在没有卫生保障公共场所进餐。 ❖ 2.在有卫生保障超市或菜市场购置有安全系数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 4.防止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清洁。 ❖ 7.尽可能每餐不剩饭菜。 ❖ 8.吃剩饭菜尽可能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 9.夏季防止食用家庭自制腌渍食品。 ❖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良好卫生习惯。
❖ 每个人都面临患食源性疾病危险!!
LOGO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8页
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经济损失
▪ 美国:每年约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损失$3500亿 ▪ 英国:1987-1999证实病牛达17万头
禁止进出口: 每年损失$52亿 病牛宰杀: 损失$300亿
▪ 比利时二噁英污染事件 动物性食品禁止上市并销毁损失达:3.55亿欧元;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研究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研究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研究对于人类来说,食物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食物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是指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致病菌存在于食物中,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道感染。

因此,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快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菌落计数和形态学特征来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然而,传统培养法需要比较长的培养时间,并且有一些致病菌可能无法在培养条件下生长,这导致了潜在的误差。

快速培养法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培养法的一些缺点。

这些方法利用快速生长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但有时也容易产生误报。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这些方法使用核酸提取和PCR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与传统培养法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点在于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

二、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措施除了检测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首先,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至关重要。

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和个人都应遵守相关的卫生规范,确保食品生产的环境和设施符合卫生标准。

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致病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温度,确保食品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加工。

此外,合理存储和运输也是防控食源性致病菌的重要措施。

食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则可能导致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食品安全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重要议题。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感染或中毒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对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以及如何预防其传播。

一、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食源性疾病往往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引起。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肉类、家禽、鱼类、水果、蔬菜、蛋类、奶制品和水等食品传播。

二、保持食品的安全存储和使用1. 购买食品时,选择新鲜、无污染、无损伤的食品。

2. 将食品分开储存,以防止交叉污染。

储存生肉和海鲜的容器应该与其他食物分开,以防止细菌传播。

3. 严格控制食品的温度。

冷藏食品应储存在低温(4°C以下),而烹饪后的食品应尽快放入冰箱以避免食品腐败。

4. 避免使用过期食品,尤其是肉和海鲜类产品。

过期食品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

三、正确处理和煮熟食物1. 彻底清洗食品。

应将蔬菜、水果和肉类等材料充分清洗,以去除可能的细菌和残留农药。

2. 熟食和生食分开加工。

切菜板、刀具等设备用于处理生肉类产品后应彻底清洁,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3. 将鸡蛋煮熟。

生鸡蛋中可能存在沙门氏菌,因此应煮熟或全熟食用,以确保安全。

4. 将肉类和海产品完全煮熟。

通过彻底烹饪可以杀死存在于生肉和海产品中的细菌。

5. 避免生食食品。

例如,避免食用生鱼片、生牛肉和生蛋黄等生食物品。

四、注意个人卫生和餐具清洁1. 食品加工前后,务必洗净双手。

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可有效去除细菌。

2. 使用干净的砧板和刀具进行食品加工。

定期更换使用老化的或破损的切菜板和刀具。

3. 餐具应当彻底清洗。

使用热水和肥皂清洗餐具和餐具。

餐具应完全干燥后才能再次使用。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 严格监管食品生产和工艺流程,确保食品安全。

2. 定期进行食品中毒事件的监测和调查。

对食品中毒事件进行追溯,找出问题源头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与预防措施研究

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与预防措施研究

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与预防措施研究食源性疾病是一种通过摄入受污染食品或饮水而引起的疾病,其中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发展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检测方法,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探讨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或环境样品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利用菌体的生长特征和形态来鉴定病原菌。

但是,传统培养法存在着耗时长、操作复杂等缺点。

1.2 聚合酶链反应(PCR)PCR是一种基于DNA扩增的检测方法,它能够从微量的病原菌DNA中扩增出足够的数量,进而进行检测和鉴定。

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1.3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检测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

通过在芯片上固定多种病原菌特异性的DNA探针,将待测样品中的DNA与芯片上的反应池中的DNA探针进行杂交反应,利用荧光信号来检测病原菌的存在和数量。

二、食源性病原菌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食源性病原菌的污染和传播,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2.1 工业化生产食品工业化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食品加工过程,降低食源性病原菌的污染风险。

工业化生产能够控制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等,从而减少病原菌的侵入和繁殖。

2.2 采取适当的加热处理适当的加热处理是预防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的有效手段。

高温处理可以破坏病原菌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的目的。

在食品加工和烹饪过程中,要确保食品充分加热,避免生吃或半熟的食品。

2.3 严格的卫生控制措施卫生控制措施是预防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的关键。

包括加强原料的检验、设立合理的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卫生培训等。

猪肉中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及其预防方法

猪肉中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及其预防方法

猪肉中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及其预防方法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其中病原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猪肉作为我国人民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常常被视为食源性病原体的潜在来源。

本文将就猪肉中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以及预防方法进行探讨。

一、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致病菌,可通过生食或未煮熟的猪肉传播给人类。

食入受污染的猪肉会导致沙门氏菌感染,表现为腹泻、发热等症状。

为预防沙门氏菌感染,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措施:1. 彻底煮熟:充分煮熟猪肉,确保其内部温度达到75℃以上,杀死潜在的沙门氏菌。

2. 物理隔离:生熟分开。

避免生猪肉与熟猪肉混合或接触,避免交叉污染。

3. 卫生标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洗手并正确存储猪肉,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二、脑炎病毒脑炎病毒是一类通过食用受感染的猪肉后进入人体,引发脑炎症状的病原体。

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猪肉和内脏器官中。

为预防脑炎病毒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检查食材:选购食材时,注意检查是否有异常症状和异味,避免购买病变、受污染的猪肉。

2. 严格加工:在烹饪和加工过程中,确保猪肉完全煮熟,避免食用未经加工的猪肉制品。

3. 卫生措施:在购买、加工、餐前餐后等时段,要保持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三、弓形虫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可通过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受感染猪肉而感染人体。

弓形虫感染对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者尤其危险。

为预防弓形虫感染,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1. 充分加热:烹调猪肉时需保证其内部温度超过70℃以上,并确保熟食与生食分开。

2. 高温存储:冷藏猪肉时,应将其存放在低温,如4℃以下的环境中,以杀死弓形虫。

3. 规范饮食:孕妇、儿童及免疫力差的人群应尽量避免生猪肉或未经加热的猪肉制品,选择有证明的安全来源。

四、三文治蛔虫三文治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可通过生吃、未充分加热的猪肉传播给人类。

人体食入感染三文治蛔虫的猪肉后,卵会在胃内孵化出幼虫,从而引起一系列不适反应。

食源性疾病预防小知识宣传

食源性疾病预防小知识宣传

食源性疾病预防小知识宣传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吗?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那么当你了解了食源性疾病后,我们接下来必须掌握一些中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下面三方面中小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中学生购买食品应注意哪些问题1、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

2、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

3、仔细查看产品标签。

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

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

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4、食品是否适合自己食用。

5、不盲目随从广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二、中学生应注意哪些饮食卫生习惯?1、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3、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4、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5、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6、不吃无卫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鱼片、生荸荠;7、不吃无卫生保障的街头食品;8、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这类食品如制作不当会产生有毒物质。

三、中学生怎样预防食物中毒?1、饭前便后要洗手;2、煮熟后放置2小时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热到70℃以上再食用;3、瓜果洗净并去除外皮后才食用;4、不购食来路不明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5、不购食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小店或路边摊点上的食品(尤其是这些店、摊上没有密封包装的食品);6、不吃已确认变质或怀疑可能变了质的食品;7、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剂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

详解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学角度

详解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学角度

医学ppt
29
2)毒素型:细菌外毒素刺激肠上皮细胞,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升高,激活有 关酶系统,改变细胞分泌功能,Cl-分泌亢 进,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导
致腹泻。
3)混合型:活菌与毒素同时作用。
医学ppt
30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病死率 季节性 中毒食品
医学ppt
31
临床表现、诊断
50个州和4个大城市的公共卫生实验室,CDC, FDA, and USDA.
医学ppt
8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科技部“十五”攻关
CCFH 数据需求 WHO/FAO危险性评估资料的需求 食物中毒报告体系现状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趋势及预警
医学ppt
9
全国食物中毒原因报告
1996前
1997-2000
医学ppt
33
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
引起食物中毒常见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 炎沙门氏菌(可产生肠毒素)
G-,需氧/厌氧,鞭毛,能运动,不耐热(55°60分钟,60°1530分钟,100°3分钟)
不分解蛋白质,食物污染后无感官性状改变
医学ppt
34
2)流行病学特点: A.发病率高,占总食物中毒的40-60%,多见于夏秋季,患 病类型不完全一致 B.中毒食品: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食品,也可由鱼虾,家 禽,蛋类奶类引起;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来源:生前感染, 宰后污染 C.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活菌数量、菌型及个体易感性
医学ppt
38
2)流行特点 沿海多发,夏秋季多发 中毒食物:海产品及盐滞食品 食品中菌的来源:直接、间接
医学ppt
39
3)临床表现 潜伏期2-40 小时,多为14~20小时, 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典型有洗肉 水样血水便,无里急后重,有发热, 37.7—39.5℃,病程一般1~3天,预后 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来到直播间跟大家共同探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的相关问题。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食源性疾病的基本常识。

(一、基本概况)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其他相关疾病,例如:食源性变态反应、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等等。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和世界各国造成了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比如说2004年4月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事件、今年8月麦当劳肯德基的供应商上海福喜的“过期肉”事件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

致病性微生物是对消费者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食源性疾病,也就是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什么?食源性疾病,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直至我们的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

食源性疾病主要流行特征为:发病突然、病例集中,可呈散发或家庭多例感染,或在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以集体性食物中毒形式表现。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然而,此种疾病还可能有神经科、妇科、免疫系统等其他症状。

食入受污染食品,也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发癌症,从而造成极大的残疾和死亡负担。

)(二、病原)食源性疾病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动植物毒素、化学性污染等等。

下面我们分别讲讲这几类食源性疾病以及如何防治这些疾病。

1、肠道致病菌约10种左右的肠道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病因素。

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致病菌及其污染的食物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肉毒杆菌(1)沙门氏菌(禽、畜肉):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野生动物如鼠类,兽类均可带菌,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经食物传播,比如禽肉、畜肉、鸡蛋等等食物,被食入后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

多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鼠伤寒沙门氏菌,多见于婴幼儿,儿童及兼有慢性疾病的成人,起病多急骤,有畏寒,发热,出汗及轻重不等的胃肠道症状。

曾有调查发现,在90份蛋清中,竟发现有31份有沙门氏菌。

此外,我们疾控中心实验室做腹泻症候群监测检验时,今年也从腹泻患者的便中检出2株沙门氏菌。

因此可以看出,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是常见的。

案例一: 2014年7月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农美乐鸡块检出沙门氏菌。

广州市质监局也在速冻鸡肉检出沙门氏菌。

案例二: 南昌市青山湖区某居民一家五口先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调查与检验得出是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做菜的原料生熟未分开,生熟容器混用造成的。

案例三: 2013年6月东莞台资企业徐福记员工在食堂就餐后出现发冷、高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共有100多名员工到医疗机构就诊,经调查和检验得出此次为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预防:沙门氏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60℃ 15min即死亡,烹饪过程要把菜做熟,盛放生熟的碗、盆要分开。

我们广大市民在做菜的时候要把菜做的熟透,这样就能够把沙门氏菌杀死,避免引起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

(2)副溶血性弧菌:海产品,鱼蟹类和腌渍品,或肉类和素菜多因被海产品污染所致,污染食品在适当环境下放置一定时间,能使细菌大量繁殖,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及发热,严重者有脱水和休克。

本病腹泻量多,大便性状多样化有水样便、血便、粘液便等。

一般均能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由于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产品中,因此它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夏季、沿海地区发生频率非常高。

案例一:2009年在生态园的一次婚宴,造成了50余人食物中毒,原因就是海水产品的烹调存储处理不得当。

因此婚宴、升学宴等大型聚餐时,由于烹调不当或者存储不当可引起大规模的食物中毒事件。

案例二:我们盘锦市疾控中心在腹泻症候群的检测过程中已经从62份腹泻便中检出10株致病菌,其中有5株是副溶血性弧菌,这说明了副溶血性弧菌在引起腹泻的致病菌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案例三:在我们盘锦,大家特别喜欢吃卤虾,卤螃蟹。

在这里我要提醒广大市民,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菌,就是在盐浓度高的环境中仍然能够正常生长,我们做卤虾、卤螃蟹时又没有高温煮熟的过程,因此很容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预防:烹调时尽量彻底烧熟海产品,将副溶血性弧菌在烹饪的过程中全部消灭,并避免生熟交叉污染,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家人远离食物中毒。

(3)霍乱弧菌: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

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

案例一:近期,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珠江口水域开展水源性传染病病原监测过程中,多次从江河水样本中检出霍乱弧菌。

经广东局技术中心卫生检疫实验室复核认定,确定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

检出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是由各个不同血清型组成的混合体,存在于水体和海产品等外环境中,是引起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据悉,霍乱通过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或食品传播,一旦暴发流行会对公众身体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下辖各口岸设置7个监测点,于5-7月共抽取了30份水源性传染病监测样本,其中在小虎、南伟、南沙新港二期的水样中均检出了霍乱弧菌。

预防: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确保用水安全,有良好的卫生设施可以明显减少霍乱传播的危险性。

在霍乱还没有侵袭和形成季节性流行的地区,制定有效的控制霍乱的计划是对控制霍乱流行的最好准备。

长期改善水的供应和卫生设施是预防霍乱的最好方法。

对患者和带菌者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

此外应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盘锦市是国家级霍乱监测点。

曾在2003年海水产品中检出霍乱弧菌,之后每年都有霍乱监测,到现在都没有再检出过霍乱弧菌。

现在是夏季特别要严防汛期霍乱疫情的爆发。

我们盘锦市疾控中心也在7月17日举行了霍乱拉练实战演习,以提高疾控中心对霍乱疫情的防控能力。

(4)蜡样芽孢杆菌: 由进食含有蜡样芽孢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

污染的食物主要为含淀粉较多的各类食物。

临床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

病情较轻病程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案例一:2006年,山西省平顺县某中学食堂,学生吃完早餐后有62名同学相继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证实是由于食堂厨师把前一天中午所剩大米加入土豆、黄豆芽、洋葱翻炒后,供应就餐学生,引起的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

案例二:2012年,湖北省象山小学发生在学校食堂进餐后先后出现呕吐、腹痛等肠胃不适现象,有39名学生住院治疗。

经调查和检验得出,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原因为青椒豆皮炒肉片中的原料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炒菜没有熟透,结果所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预防:蜡样芽孢杆菌在16~50℃均可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以,食品必须在冰箱内保存。

蜡样芽孢杆菌较难杀灭,需要在100摄氏度的高温中加热20分钟以上,该菌在6月至10月较容易繁殖,因此建议市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剩饭剩菜及其他熟食只能在10摄氏度以下短时间贮存,且食用前须彻底加热,一般应在100摄氏度高温中加热20分钟。

针对蜡样芽孢杆菌生长的特性,预防措施主要是不吃馊饭、馊菜,不吃未经彻底加热的剩饭、剩面类食物。

看上去未变质的剩米饭或面条,应在食用前进行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5)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主要是淀粉类、牛奶和奶制品、蛋类和肉类,如吃剩的米饭、馒头,或放置时间过长的牛奶、酸奶、鸡蛋等,在20-30℃的室温中,经4-5小时繁殖就能够产生肠毒素,人食入含毒素的食物后,就会产生急性胃肠炎。

案例一:2010年11月和12月,美国威斯康星州和伊利诺伊州相继报告4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已有100余人染病。

根据调查,这几起食物中毒事件都源于伊利诺伊州一家生产西式糕点的工厂,该厂生产的甜点被污染。

案例二:2004年,宁波象山县一养殖场民工发生以恶心、呕吐和头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疑似食物中毒后,经调查与实验室检测,在民工吃的剩饭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

其原因就是,当前农村快餐、食堂和酒席等均采用米饭二次吹蒸法,米饭第一次蒸熟凉干过程中,易造成细菌污染。

因此,改变农村风俗习惯、加强宣传、坚决取缔二次蒸熟,是杜绝类似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

案例三:2011年武汉市工商局发布端午节食品监测结果,有4款芝麻糕、绿豆糕、粽子等节令食品被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2011年11月,北京市工商局通报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思念”水饺、三全的“三全灌汤水饺(猪肉玉米蔬菜)”、“三全灌汤水饺(三鲜)”均被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

2014年6月,苏州市食安办发布近期食品抽检不合格名单,共抽检1731批次,不合格食品24批次。

其中有5批次卤菜因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被判为不合格。

预防:在低温和通风良好的条件储存食物,以防肠毒素生成,食用前要将食物彻底加热。

(6)致泄性大肠杆菌: 在正常人肠道内有大肠杆菌,它的存在可以抑制肠道致病菌和其他病原体的繁殖,近年来出现一种产毒素的大肠杆菌,能产生肠毒素引起婴儿腹泻、旅行者腹泻和霍乱样腹泻。

其病原可分成两大类: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

传染源主要是带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家畜家禽,通过粪便排泄,经苍蝇等污染了环境和食物,导致发病和流行。

预防关键是宣传教育注意饮食卫生,其次是农村粪便管理和改造厕所。

案例一:2007年,某中学在学生食堂举办庆祝教师节聚餐活动,共22桌,有199人参加聚餐。

当晚,有61人相继出现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经调查和检验在餐具涂抹物和病人粪便标本中均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O86:K61型。

预防:食品经加热烹调,污染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都能被杀死,但熟食在存放、加工过程中仍有可能被再度污染并在其在适温下大量繁殖。

因此,在食品制售过程应煮熟煮透,还要做到尽快食用,合理储存,避免污染。

加强饮水卫生,提倡喝开水。

以上我们说的都是肉、蛋、奶中的致病菌,那水果蔬菜里是不是就安全了呢?答案: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