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好玩——滴水实验-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好玩

第1课时滴水实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设计滴水实验方案,经历观察、操作、记录、整理、描述和分享的过程,探索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约浪费多少水。

2.根据实验数据,借助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好玩、有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设计具体的滴水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借助生活经验,计算并描述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约浪费多少水。

一、情景导入

师:(出示水龙头滴水图)同学们,平时我们洗完手后如果水龙头没有拧紧,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对,那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呢?(学生猜测)

你能算出来吗?要想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你必须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你想从哪里入手开始解决呢?

二、探究新知

(一)提出实验任务。

师:这里要算出一年水龙头的漏水量,是不是我们就必须亲自接一年呢?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通过做滴水实验,用实验来求最后的正确结果。

同学们,你想怎样来实验呢?请小组交流讨论。

(二)组内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可以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扎眼来代替水龙头,计算这个纸杯平均一分漏水多少,然后再计算出一年的漏水量。

(三)各小组汇报讨论的方案。各小组汇报后梳理实验方案,提出实验要求。需要哪些数据?怎样测量出这些数据?实验需有实验名称、测量工具、实验人员、实验分工、实验方法和步骤。强调测量工具和实验分工。听老师说实验工具,学生一样一样地摆好:每组纸杯1个,用针扎好眼,稍微扎圆一点,大一点;每组1个水槽,注意取水时保持桌面干净;带有刻度的量杯或水杯;计时器、计算机各1个;实验报告单1份。实验分工:1人操作,1人计时,1人记录,1人计算。

(四)记录滴水实验结果,并完成相应问题。

有些同学已经完成了滴水实验了,但有些组慢了一些,为什么呢?

1.打开教材,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里:

漏完20g水用了( )分。(按整分计算)

2.完成相应问题。

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那么:

1时漏掉( )g水,8时漏掉( )g水,

一天漏掉( )g水,一年漏掉( )g水。

师:看了刚才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五)交流反思。

①全班交流并分享实验结果。请一次实验成功的小组谈谈是怎么做的,应注意些什么;更要请两次至三次实验才成功的小组交流分享。

②反思:为什么得到的数据会不一样?(扎孔的大小不一样,测量工具比如水杯太大,水面够不着刻度等等。)

③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回答教材第89页“交流反思”提出的问题。计算:1时、1天、1年会滴掉多少水?( )×60×24×365=( )

(六)喝水问题。

师: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1时就漏掉6杯水,而像你们这样大的小明每天至少喝5杯水,也就是说这个坏了的水龙头1时就漏掉他一天要喝的水,真浪费啊!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1.引入计算:现在老师想知道小明一个星期至少喝多少杯水?

学生独立计算。

2.探讨小明一个月至少喝多少杯水?

师生共同复习月份的知识:我们学过月份有大月、小月和特殊二月,月的天数不同,喝水的杯数是不同的。

师: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是哪一个月,我们可以按照每月30天来计算,那一个月至少喝多少杯水呢?(学生独立计算) 3.完成下面问题。

师:那半年呢?一年呢?你会算吗?(学生在作业纸上计算)

4.学生汇报。

5.小结:一个小朋友一年就要喝1800多杯水,那我国有13亿多人口,如果一起喝上1年、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那要消耗多少水啊,所以你看到滴水的水龙头要怎样?有同学浪费水呢?你平时要怎样做?

三、巩固练习

读一读,想一想。(教材第90页)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生活中有许多浪费水的现象,也有很多节约水的好方法,说几个听听,并说说自己的感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经历了设计方案、小组分工、得出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次活动中,你的表现怎样,对自己满意吗?请参照教材第90页“自我评价”栏,评价自己的表现吧!

【板书设计】

滴水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报告:

【教后思考】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独立设计完善的实验方案,是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我们的悉心指导,巧妙分组,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设计方案,针对不足之处,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对第一次的方案进行完善与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