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讲义后的亚低温治疗

合集下载

一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护理体会

一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护理体会


四、 讨论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来
高其配合度。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心
理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焦虑
心理,加强患者身体机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和应用。
源于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胰腺癌的大部分起源于胰腺导管上
皮也就是导管腺癌,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现如今,随着社会
59.09±1.17
61.23±2.20
73.21±3.94 b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护理前比较, P<0.05

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其身体素质良好,有
食欲( 分)
19.26±3.18 ab
65.59±2.27
模式“ 以人为本” ,尊重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复苏的 临 床 效 果 与 护 理 方 法 探 讨 [ J] . 护 理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v.15(7) :38-40.
[3] 乔力,陶金.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临
床观察[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v.3(28) :119.
作者简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技术水平
免直肠温度与中心体温和脑温产生差异。 在低温状态下,机
14:40 分时患者再次出现心律失常,立即行心脏胸外按压,电
者造成二次损伤。
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 12 月 13 日患者神志呈停镇静剂唤醒
后昏睡至 12 月 14 日模糊变清楚,于 12 月 21 日转出我科。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示.心脏移位右侧,右心房及右心室
关键词:心肺复苏后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护理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定义】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

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

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

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

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

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

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的亚低温治疗一般3~7d,然后缓慢、平稳地自然复温。

要做好低温期间和复温过程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良好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亚低温是指28℃~35℃,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是患者的体温保持在28℃~35℃。

在这种体温范围内,机体各器官氧代谢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1】。

在我国,亚低温治疗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重症颅脑损伤等颅脑疾病患者,而应用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相对较少。

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已经被纳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的复苏指南【2】。

笔者总结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3月,收住我院ICU的心肺复苏后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8岁。

其中急性有机磷中毒3例,溺水4例,脑出血7例,重症哮喘5例。

入院时均意识丧失、自主呼吸消失,在急诊室立即予心肺复苏、初步恢复自主循环、建立人工气道后,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机下转入我科继续监护治疗。

1.2 治疗方法用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一般用药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呼吸平稳且频率变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启用持续冰毯、冰帽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腋温控制在33℃~35℃。

1.3 结果本组有15例平稳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住院时间8~62d,痊愈(恢复劳动)5例,占26.2%;轻残4例,占21.1%;中重残(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3例,占15.8%;4例植物生存,占21.1%;3例因病过重或出现并发症而死亡,占15.8%。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摘要】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60年前低温治疗首次成功应用于心肺脑复苏。

但由于低温治疗会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故此后有很长时间内无人将低温治疗作为复苏的手段之一进行研究,随着科技发展,亚低温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对改善院前心肺复苏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亚低温心肺复苏术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in applic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Zhang Xian Ming【abstruct】Hypothermia treatment applies in clinic about more than 200 years history , At present people recognizes the mild hypothermia (28-35℃) has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to many important internal organs including heart and lungs ;60 years ago hypothermia for the first time success in cardiopulmonary and cerebral resuscitation. But due to hypothermia for the cause of complications more,Therefore there is a long time no one will be treated as resuscitation at one method of research,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science of hypothermia i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rational us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mild hypothermia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明确提出亚低温治疗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重要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亚低温可以降低脑的氧需,降低谷氨酸盐水平以及氧自由基的生成,还可以降低颅内压,从而减轻脑缺血,改善心肺复苏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1]。

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

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

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心脏停搏复苏后亚低温疗法的实施策略,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方法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住我院ICU中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27例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患者,复苏后第7天格拉斯哥(GCS)评分较复苏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1);復苏后6个月时,良好神经学结局患者(脑功能评级为1或2)14例(52%),不良神经学结局13例(48%),其中死亡9例(34%);未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脏停搏复苏后患者神经学结局;但亚低温疗法的技术细节及其机制等问题仍需完善;临床需要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降温疗法、实施规范的观察指标。

标签:心脏停搏;心肺复苏;脑复苏;亚低温随着临床医生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掌握,心脏停搏患者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高级生命支持也就受到更多的重视,脑功能恢复被认为是继续生命支持的核心。

到目前为止,治疗性低温疗法是最具有支持力并取得随机临床试验证据的治疗方法。

就治疗性低温疗法而言,尽管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但还是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文对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住我院ICU中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患者亚低温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7例院外、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男18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4.3岁。

心脏停搏原因:心源性11例,感染性6例,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2例,外伤1例,窒息1例,蛇咬伤1例,麻醉意外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其他3例。

1.2纳入标准从心脏停搏至开始CPR时间5-10min内,从心脏停搏至实施CPR的持续时间小于45min,心脏停搏复苏后到实施亚低温治疗时间小于8小时,存活时间大于12小时。

1.3排除标准发病前期出现严重脑损伤,严重基础疾病,各种疾病的终末期所致的心脏停搏,因特殊原因中途退出治疗者。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亚低温治疗通常是在心肺复苏后的6个小时内开始实施,将患儿体温降低至32-34摄氏度,然后持续维持在该温度范围内。

下面是亚低温治疗的一般策略:
1. 换气管理:在心搏骤停后,及时进行有效的通气和氧合。

应该使用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和早期的气道管理,以减少延迟再灌注损伤。

呼吸管理包括早期气道开放、自主呼吸支持和氧合,以保证 adequat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2.心脏复苏: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

胸外按压应该深入而频率合理,以确保足够的灌注压和心肌灌注。

推荐按压深度为至少1/3胸廓前-后直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同时,还需要将除颤电极置于患儿胸部,并在需要时提供早期的电除颤。

3.进行快速体温降低:在心肺复苏后,可以使用冷毯、冰袋、冷盐水和体外反温装置来进行快速体温降低。

其中,体外反温装置是一种通过呼气气道处理使用速率控制的温度设备。

4.维持体温稳定:一旦达到目标温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体温维持。

维持体温包括使用恒温设备和监测患儿体温。

这有助于防止体温过低或过高,以及避免温度波动对患儿造成的额外损伤。

总之,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能够减少心肺复苏损伤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然而,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反应,以便为患儿提供最合理和有效的治疗。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将4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全身亚低温, 对照组为头部戴冰帽局部降温。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复苏5 d后全身亚低温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头部局部降温组( P<0.05)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 05)。

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配合在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精心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mild hypothermiaand nursing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resuscitation . Results 42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ere divided by random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of 21 cases while another group of 21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ystemic hypothermia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artially iced capping on heads. It was designe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Results The GCS score of the systemic hypotherm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five days after recovery.(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It is safe for mild hypothermia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recovery and it is considered effectiv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It is anticipated to bring about great improvements to patients with better quality of life during the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period under intensive care.【Key words】Mild Hypothermia;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Efficacy; Nursing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并非仅指自主呼吸及循环的恢复,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目的,应着眼于脑复苏,及早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加强脑复苏,可促进大脑神经元的恢复[1]。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When and how to rewarming? n 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的时间:靶目标亚低温治疗12-72小时(一般12-24小时)后开始复温 n n n 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方式:主张自然复温,尽量避免主动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
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速度:缓慢复温,一般以0.2-0.5℃/h,甚至1 /d的速度复温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复温的目标温度:36 ℃,一般不超过37 ℃。

当体温升至36 ℃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 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热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应用护理进展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门急诊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亚低温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4类。

①超深低温:4—16℃②深低温:17—28℃。

③中低温:29~33℃。

④轻低温:34~36℃。

国内外学者又将后二者称为亚低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发现32~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1]。

2亚低温实施的方法2.1冰袋降温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其方法为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枕后及全身大血管表浅处。

但冰袋降温法致亚低温状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触;二是降温速度慢,体温降低速率是0.9℃/h,低温状态不恒定[2],单纯冰袋降温常对于亚低温状态的维持有一定难度,并要定时更换冰袋,特别对于整个头部降温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作为其他诱导亚低温方式的联合辅助措施。

2.2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临床上亚低温疗法多采用降温毯+冬眠肌松剂,病人经4~12h达到亚低温的目标温度[3],降温效果好,而且温度控制实施比较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3选择性脑亚低温戴上“降温头盔”和“降温颈围”,以亚低温仪对病人整个头部及颈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维持脑温在33~35℃的水平。

常用方法有冰帽或头部亚低温仪、医用制冷仪。

一般在抢救开始后5分钟内即使用,1h后脑温即降至35℃以下。

在降温的同时应用微泵静脉推注冬眠合剂(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生理盐水50ml,24h推注维持),以抑制寒战反应。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 0 -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和亚临床感染儿童是风疹的传染源。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风疹在临床上与麻疹不易区分。

我国卫生部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明确我国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于2006年组织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消除麻疹将成为今后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

风疹的发病增加麻疹监测和控制工作的难度。

因此,针对风疹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相似,临床不易鉴别的特点,有条件的地区,在开展消除麻疹活动的同时,应有计划地开展风疹控制工作。

该县由于风疹疫苗接种率低,近年也无风疹病例流行,存在大量的易感人群,人群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这是校园内局部班级发生风疹流行的重要原因。

今后应着重提高适龄人群的风疹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以达到控制风疹流行,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此次学校内风疹发病后,乡镇卫生院疫情及时报告,市县两级疾病控制机构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提出了预防措施,卫生和教育部门加强协作,及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为疫情控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后 应用 护理进展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徐红兰(安徽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233000)【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060-02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门急诊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 亚低温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4类。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

Andrade Ferreira Neth Heart J, 2009 Sergio Castrejón Rev.Es p Cardio l, 2009
生还率 49 26 神经功能改善 神经功能改善 41 28 神经功能改善 入 住 ICU 天 数
33/49(67.3) 25/49(51) 18/41(43.9) 19/41(46.3) 14 32/52(61.5) 15/53(28.8) 67/97(69) 51/97(53) 56/137(41) 75/136(55) 22/43(51)
How Long Should be Cooled?

亚低温的保护作用需要有效的治疗时程 :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治疗时间 长短,而疗程过长,则不利机体恢复,增加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 险。

2005年ILCOR : 提出对自主循环恢复的心脏停博患者应进行 12~24小 时的持续亚低温治疗

临床资料:持续亚低温治疗 48~72小时也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维持更 长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
THr ,indicates immediately after reaching to hypothermia THm, during maintenance of each target temperature
Early Complication
Conclusions:Late When the target temperature was set to 32°C, P<0.05 Complication the risk of hypotension during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was increased more so than the other target temperatures (33°C and 34°C). Thus, when we perform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ROSC after a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the target temperature would be set at 33°C or 34°C rather than 32°C. Further prospective 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ies are needed in the future.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生围41』b急煎医堂2Q!!生垒旦筮!!鲞筮!期£塾也幽i塑垦坚坚g丛鲤:!塑垫!!:№!:!!:!垫:兰-283・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戎群芳张育才心脏停搏患者经心肺复苏(cPR)后,保护脑组织、防止脑细胞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成为脑复苏的关键因素。

成功的cPR目标除恢复自主血液循环外,还包括保护或恢复完整的脑功能。

许多研究已尝试对发生心脏骤停的昏迷患者进行脑功能的恢复。

临床研究显示,亚低温对CPR后的成人神经系统功能有改善作用…。

虽然采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已有30一40年的历史,但儿童大样本哑低温治疗心脏停搏的随机对照试验依然较少。

1儿童心脏停搏的临床流行病学据估计,发达国家每年医院外心脏停搏的发生率约为(36~126)/10万。

1995年lO月发表的《儿童cPR指南》指出,心脏停搏是指心脏机械性运动停止,不能摸到中心血管搏动,常伴有反应消失和呼吸暂停。

儿童在院外非外伤引起的心脏停搏发生率约为8/10万,<l岁的男孩发生率较高旧1。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脏停搏发生率约为O.94%。

儿童心脏停搏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而成人常为心律失常。

在心脏停搏儿童中,约7%是院外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所导致。

在医院内Vr/VF患者比心脏停搏或无脉率患者的电活动存活率高,大于l岁的儿童比婴儿或成人更易成活。

那些接受紧急cPR救治的儿童成活率为:<1岁为3.5%,l~ll岁lO.4%,12—19岁12.6%L2J。

但神经系统后遗症仍严重,其中在院外有心脏停搏的患者中,69%存在脑功能异常或脑死亡‘3|。

院外儿童心脏停搏最初表现为VT/VF的患者明显高于无VI'/VF患者的复苏成活率。

与院外心脏停搏比较,院内心脏停搏患者中,有10%最初表现为VT/VF,院内发生心脏停搏的患儿病死率较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相对较少口1。

复苏成功率不仅与进行cPR持续的时间有关,而且与进行cPR的质量及药物应用也有关。

亚低温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治疗

亚低温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治疗

亚低温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治疗刘明伟张明谦作者单位:650051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急诊科许多报道显示ROSC后患者存活率通常是10%~20%,而且其中大部分患者还遗留神经功能残疾。

目前没有任何神经保护药物能特异的针对心脏骤停期间的细胞毒性事件。

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提示,在模拟心脏停搏后大脑受累的情况下,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1]。

治疗性低温分为两种:亚低温,33℃ ̄36℃,它可能是最简单有效的低温治疗方法;中度低温,28 ̄32℃,研究认为该温度可致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如果持续这种低温还可导致血液凝固和继发感染。

几乎所有动物实验均显示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神经损害,而且发现低温开始的越早,再灌注持续时间越长,低温保护作用就越明显越持久[2]。

临床实验也证明心脏骤停后亚低温能改善神经系统预后,而不会发生明显的副作用[3]。

1亚低温治疗脑损害的可能机制亚低温的保护作用机制传统上认为,低温主要通过降低葡萄糖和氧耗减缓脑代谢,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在诱导低温过程中,体温每下降1℃,脑代谢率就降低5%~7%。

虽然代谢率下降可能起一定作用,但还存在其他更重要的机制。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对神经元和脑细胞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发生的破坏性进程进行了探讨,而低温在损伤后数分钟至数天间的作用机制也已引起重视[4]。

研究表明:亚低温具有低温可在早期阶段阻止细胞凋亡[5],还能减轻线粒体功能紊乱[6];可阻断如Ca2+内流、谷氨酸聚积、谷氨酸协同激活剂甘氨酸的释放等关键性破坏进程。

缺血后钙通道自稳态级联反应的破坏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也给低温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窗(缺血后48~72h)。

缺血诱导细胞损伤后,可发生多种炎症和免疫反应。

低温能阻止炎症反应和促炎因子释放[7,8]。

在再灌注过程中或再灌注后,诱导低温可促进代谢率的恢复,能较好地保护高能磷酸盐,减少有毒物质的蓄积[9,10]。

此外,最近的大鼠实验表明,低温能降低信号转导物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transducersandactivatorsoftranscription,STAT)中的蛋白激活,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11];低温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使内源性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PPT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PPT

97 941
137 138
43
34
评价内 容
效 果
低温 No./组tota l no%
对照 N组o./tota l no%
生还率
33/49(67.3) 11/26(42.3)
神经功能改善
25/49(51)
5/26(19.2)
神经功能改善
18/41(43.9) 5/28(17.9)
神经功能改 善 入住 ICU 天 数 CPC 评分 1-2
1993 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 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Therapy of mild hypothermia
� 2002年2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的两项临床研究:院外心跳骤 停患者,复苏后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复苏后神经功能 ,低温治疗再次 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76/138(55) 54/137(39)
死亡 率
22/43(51)
23/34(68)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Injury and Hypothermia after CPR
� 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缺血后再灌注性损伤
� 低温治疗同时作用于脑缺血级联损伤反应的多个靶点,具有确切的
� 40多年过去了, 心肺复苏(CPR)的预后仍令人失望…… � 2005 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 仍存在较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 期待着2010年《心肺复 of Hypothermia
� 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 � 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 � 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7℃ � 超深度低温(ultra- profound hypothermia):<17℃

1例心肺复苏术后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

1例心肺复苏术后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

1例心肺复苏术后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关键词】心肺复苏;血管内亚低温;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94-02目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骤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数患者转归死亡,部分存活者也通常遗留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

因此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脑保护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

研究表明,对于因心脏骤停导致全脑缺血的患者,给予12-24小时亚低温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减轻,病死率明显降低[1、2]。

目前国内通常采用体表降温作为亚低温主要治疗手段,但其存在降温速度慢、困难大、无法精确控制、对危重症患者效果欠理想的缺陷。

血管内热交换是一种新型的降温技术,与体表降温相比,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均有显著改进[3]。

2013年10月我院EICU首次将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技术应用于一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1岁,主因突发意识丧失22小时,于2013年10月08日收入院。

患者22小时前进食过程中突发呼吸困难,颜面、口唇紫绀,约5分钟后意识丧失。

约10分钟后送至我院就诊,患者无自主循环和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固定,颜面、口唇、四肢紫绀,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反复静推并行200焦耳双相波电除颤6次,31分钟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动过速,但意识仍未恢复,行CTPA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显示左侧基底节腔梗不除外。

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EICU。

1.2复苏后治疗患者中老年,呼吸心跳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较长,复苏后持续昏迷,压眶有反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消失。

查体示:体温37.7℃,血压117/87mmHg,呼吸20次/分,心率130次/分。

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抗感染、保肝、补液、对症支持,同时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以期待改善脑功能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